包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88806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包装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包装箱,尤指一种内侧具有挡角结构的包装箱。
背景技术
脆性物件,例如玻璃(面板),于运送时,为避免易因碰撞而造成损伤或碎裂的情形,通常使用箱体包装运送。并且为使此箱体具有吸收冲击能量以避免脆性物件因吸收过多的冲击能量而造成损伤或碎裂,故箱体多以发泡材料制作。但发泡材料过软,其局部的结构强度不足,且局部吸收冲击能量时变形量过大,易使得脆性物件于箱体中松动,将造成于接续的运送中,轻微的晃动亦易使脆性物件因碰撞而造成损伤或碎裂。因此,目前多于箱体内侧,尤其是角落处,设置具有软质表面的挡件,以提升该处结构强度,有效固定物件。挡件的设置方法多为直接粘贴于箱体内壁面上,或是另以一硬质结构件嵌入箱体侧壁,具有软质表面的则贴于该硬质结构件上。于前者,挡件通常为单一软垫,其材质或较发泡材料致密,但冲击力量仍不易分散,当冲击力量较大时,软垫、甚至箱体仍会有集中破坏的情形。此种箱体仅能容许较小的冲击,对运送造成不小的限制。若挡件兼具有硬质基板,基板粘贴于箱体内壁面上,软垫再贴于此基板上,此时,冲击力量可由硬质基板较均匀的承受,故可承受稍大冲击,但由于此挡件通常仅与侧壁,例如仅与箱体内容置空间底部以上的结构部分接触,冲击力量仅能直接传递至侧壁,使得侧壁以近似悬臂受力的模式变形。当侧壁本身强度不足以承受冲击力量时,箱体侧壁便会发生破坏。于后者,挡件的硬质结构件嵌入箱体侧壁,虽挡件与侧壁的结构强度增加,且亦藉由硬质结构件增加与侧壁的接触面积以扩大参与直接承受冲击的侧壁区域。但此硬质结构件的嵌入范围仍仅限于箱体内容置空间底部以上的结构部分,且此硬质结构件系自箱体上方向下插入,故侧壁需对应具有破孔的结构以供硬质结构件插入,造成此处侧壁能承受的冲击力量仍有限,在遭遇较大的冲击时,此处侧壁仍易破坏。

发明内容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包装箱,利用插入箱体底部的挡角件,以提升其容许的冲击力。本发明的包装箱包含一箱体及一挡角件。该箱体包含一底部及一侧壁结构,该侧壁结构围绕该底部设置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具有一角落邻近于该侧壁结构的一转角与该底部。该挡角件设置于该角落处并包含一插入部及与该插入部连接的一缓冲部,该插入部设置于该底部,该缓冲部露出于该容置空间且紧靠于该侧壁结构的一壁面上。藉此,当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的物件冲击该挡角件时,该冲击力亦经由该挡角件直接传递至该底部,该冲击力即可同时由该侧壁结构与该底部共同承受,故可提升该箱体吸收冲击的能力,解决公知包装知箱体仅以其侧壁无法有效承受冲击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包装箱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包装箱的挡角件的示意图。图3为显示图1中挡角件组装于箱体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1中挡角件组装于箱体后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挡角件的示意图。图6为图5中挡角件组装于箱体后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挡角件组装于箱体后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根据另一具体实施例的挡角件的示意图。图9为图8中挡角件组装于箱体后的箱体部分底部的示意图。图10为图8中挡角件组装于箱体后的剖面示意图。图11为图8中挡角件组装于箱体后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12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包装箱的示意图。图13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包装箱部分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包装箱的挡角件的示意图。图15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挡角件的示意图。图16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包装箱的俯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4、5、7 包装箱12、72 箱体14、15、34、54、55 挡角件14a、15a、54a、54b 插入部14b、l5b、54c、54d 缓冲部122、722 底部IMa底表面124、724 侧壁结构124a、124d、7244a 壁面124b挡止结构124c 上表面I26、726 容置空间128、129、328a、328b 插槽142、152、542 载体144、l54、544a、544b 缓冲材342a,342b,546a,546b,546c,546d 侧翼1262、7262 角落7242 围壁7244 结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请参阅图1,其为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包装箱I的示意图。包装箱I包含一箱体12及一挡角件14。箱体12包含一底部122及一侧壁结构124,侧壁结构124围绕底部122设置以形成一容置空间126,容置空间126具有角落1262邻近于侧壁结构124的多个转角之一与底部122之间。挡角件14设置于角落1262处。于实作上,箱体12将搭配上盖以完整包装,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2,其为挡角件14的示意图。挡角件14包含一载体142及贴附于载体142上的一缓冲材144,挡角件14整体呈一板状结构,部分载体142形成一插入部14a,缓冲材144与部分载体142形成与插入部14a连接的一缓冲部14b。于实作上,载体142与缓冲材144的选用,可依实际载送物件及可能的碰撞模式而定,本发明不以特定数值或范围限制载体142与缓冲材144的材质。原则上,载体142负担挡角件14主要结构强度,故相对缓冲材144而言,载体142具有较高的结构刚性;缓冲材144负担挡角件14主要碰撞缓冲效果,故相对载体142而言,缓冲材144具有较低的结构刚性,也就是说,缓冲材144相对于载体142而言为软性材质。例如此缓冲材144可为娃橡胶、娃胶、天然橡胶、丁腈橡胶(Nitrile Butadiene Rubber, NBR)、发泡聚乙烯(Expanded Polyethylene, EPE)或其他软质、具有缓冲效用的材质制成,载体142可为热塑性橡胶(ThermoPlastic Rubber, TPR)、ABS 树脂(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或其他硬质或可供作结构支撑之材质制成,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需进一步说明的是,欲使载体142具有较高的结构刚性不以采用硬质材质制作为限,实作上仅需结构上可使载体142具有较高的结构刚性已足,例如增加载体142厚度。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缓冲材144的一边有切角结构,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于实作上,缓冲材144亦可为矩形,或可设计不同切角大小或位置,方便物件放入,或是能在不影响结构强度或缓冲功能下节省材料。请参阅图1至图3,图3为显示挡角件14插入箱体12的剖面示意图,其切面位置请参考图1中X-X线。邻近侧壁结构124转角处的底部122具有一插槽128,贯穿底部122形成为破孔。于组装过程中,挡角件14自箱体12下方,以缓冲部14b向上插入插槽128中,使得缓冲部14b露出于容置空间126且紧靠于侧壁结构124的一壁面124a上,且插入部14a置入插槽128中,亦即插入底部122。组装后的挡角件14以虚线绘示于图3中。请并参阅图4,其为挡角件14组装于箱体12后的剖面示意图,其切面位置请参考图3中Y-Y线。当物件撞击缓冲部14b时,缓冲材144直接承受物件碰撞并变形以吸收部分冲击能量,冲击力经由缓冲材144传递至载体142,再传递至箱体12。由于插入部14a与缓冲部14b刚性连接,因此载体142可适度地分散冲击力,进而由侧壁结构124及底部122共同承受此冲击力,以提升挡角件14容许的冲击力,改善包装箱I的缓冲、保护的效果。需进一步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插入部14a可紧夹于插槽128中,插槽128尺寸与插入部14a为紧配合设计,而由于箱体12及缓冲材144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因此于组装时,缓冲部14b仍可穿过插槽128,此结构设计可增加挡角件14与箱体12间的力量传递的稳定性。于实作上,插槽128于底部122的底表面122a的开口处可形成导角结构,以便于缓冲部14b插入。此外,于本实施例中,插入部14a切齐或陷入底部122的底表面122a,可避免突出箱体12,造成运送上的不便。另外,由于插入部14a本身不具有可供缓冲的软质表面,故于实作上,可于壁面124a形成对应缓冲部14b的凹槽结构或挡止结构124b,用以将挡角件14定位,可避免挡角件14被过度插入而使插入部14a不当外露于容置空间126。另外,于实作上,侧壁结构124于壁面124a上亦可配合缓冲部14b的轮廓形成凹槽,有助于缓冲部14b的插入操作及提升其与侧壁结构124结构结合的稳定度。其中,如图3所示,缓冲材144会突出侧壁结构124,也就是突出于容置空间126中,如此物件(例如玻璃或面板)在角落1262处只会碰到挡角件14,可避免物件与侧壁结构124直接碰撞。需进一步说明的是,于前述实施例中,载体142为一平板,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5,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挡角件15的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挡角件15的载体152具有一断差结构的板件,挡角件15的缓冲材154则贴于载体152厚度较薄部分的表面上,使得挡角件15整体呈厚度大致相同的板状结构。请并参阅图6,其为挡角件15组装于箱体12的插槽129后的剖面示意图,其切面位置与图4相同。同样地,挡角件15的插入部15a紧配插入插槽129,由于挡角件15整体厚度大致相同,挡角件15与插槽129的匹配更为单纯,插入部15a与插槽129的紧配程度更容易控制。于挡角件15自箱体12下方向上插入箱体12组装完成后,挡角件15的缓冲部15b亦紧贴于壁面124a上并使缓冲材154露出并较侧壁结构124的内壁突出于容置空间126。另外,于前述实施例中,挡角件14、15插入插槽128、129后,均为挡止结构124b挡止以及定位,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于实作上,挡角件14、15相对于箱体12的定位,除前述以挡止结构124b、切齐底表面122a外,亦可藉由控制缓冲部14b、15b切齐侧壁结构124的上表面124c来实现,如图7所示;其中,图7以挡角件14为例。请参阅图8,其为根据另一具体实施例的挡角件34的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挡角件34与挡角件14结构大致相同,故挡角件34仍沿用挡角件14的元件符号。挡角件34与挡角件14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挡角件34更包含多个侧翼342a、342b,固定于载体142相对于缓冲材144的另一侧,侧翼342a、342b可视为载体142的一部分,于实作上,侧翼342a、342b与载体142—体成形,例如同时以同一材质材料射出成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侧翼342a具有较长的长度同时位于插入部14a及缓冲部14b,侧翼342b具有较短的长度则仅位于插入部14a,侧翼342a的长度或高度较佳为小于挡角件34的高度(插入部14a与缓冲部14b的总合高度)。由于侧翼342a、342b均与载体142垂直连接,故均有提高挡角件34结构强度的效果。于一变形例中,挡角件34可以仅具有一个侧翼342a,且侧翼342a的位置可连接于载体142的中间或侧边。请并参阅图9至图11。图9为挡角件34插入箱体12后的箱体12部分底部的示意图。图10为挡角件34插入箱体12后的剖面示意图,其切面位置可参阅图3中Y-Y线。图11为挡角件34插入箱体12后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其切面位置可参阅图3中线Z-Z。箱体12除了插槽328之外另包含插槽328a、328b,对应侧翼342a、342b。由箱体12底部观之,插槽328为破孔,而插槽328a、328b均为盲槽,插槽328a同时形成于底部122及侧壁结构124,插槽328b则仅形成于底部122。因此,于挡角件34自箱体12底部向上插入后,侧翼342a、342b对应插入插槽328a、328b中,组装后侧翼342b与插入部14a位于底部122,侧翼342a则同时位于底部122及侧壁结构124中。需说明的是,插槽328a虽延伸至侧壁结构124,此区域的侧壁结构124于挡角件34受碰撞时需承受冲击力,但插槽328a未完全贯穿侧壁结构124,此区域的侧壁结构124本身未受严重破坏,且由于挡角件34本身强度因侧翼342a、342b的存在而提升,有助于与侧壁结构124于结构上分担冲击力。此外,挡角件34藉由侧翼342a、342b增加与箱体12的接触面积,可提升挡角件34与箱体12间的结合强度。另外,挡角件34插入箱体12后的外观与图1所示者相同,不另赘述。另外,挡角件34与箱体12结合结构的变化态样及其他说明可参阅前述各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亦不另赘述。于前述实施例中,于角落1262处侧壁结构124的其中一内壁仅设置一个挡角件
14、15或34,于实作上,并可于角落1262处侧壁结构124的另一内壁设置挡角件,亦即使用两个挡角件14、15或34分别位于角落1262处侧壁结构124的相对两侧,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2,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包装箱4的示意图。包装箱4与包装箱I结构大致相同,故仍沿用包装箱I的元件符号。包装箱4与包装箱I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包装箱4于角落1262使用两个挡角件15 (或挡角件14或34),藉此,于角落1262处,承载物件于两个方向的碰撞均可分别由两个挡角件15支撑、缓冲。于实作上,包装箱4的两个挡角件14固可为独立零件,个别插入箱体12,但亦可结构整合制作而成单一零件。请参阅图13及图14,图13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包装箱5部分的示意图,图14为包装箱5的挡角件54的示意图。包装箱5与包装箱I结构大致相同,故仍沿用包装箱I的元件符号。包装箱5与包装箱I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包装箱5的挡角件54逻辑上可视为两个挡角件15的结合,与包装箱4相似,于角落1262处,承载物件于两个方向的碰撞均可提供支撑、缓冲。挡角件54包含一载体542及二缓冲材544a、544b。部分载体542形成一第一插入部54a及一第二插入部54b,缓冲材544a、544b分别与部分载体542形成一第一缓冲部54c及一第二缓冲部54d。第一插入部54a与第二插入部54b连接,例如形成L型,第一缓冲部54c及第二缓冲部54d分别与第一插入部54a及第二插入部54b连接。于挡角件54插入箱体12后,第一插入部54a及第二插入部54b插入底部122,第一缓冲部54c及第二缓冲部54d露出于容置空间126并分别紧靠于侧壁结构124的相邻的第一壁面124a及第二壁面124d上。因此,本实施例的挡角件54例如为L形结构,用来设置于箱体12的侧壁结构124的转角处,其中用来与箱体12的底部122组装的插入部为相连接的第一插入部54a及第二插入部54b,而上方露出于容置空间126的缓冲部则是分离或断开的第一缓冲部54c及第二缓冲部54d。关于挡角件54的其他说明可参阅挡角件15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由于第一插入部54a与第二插入部54b连接,使得第一缓冲部54c或第二缓冲部54d受冲击时,挡角件54整体均参与作用。例如,于第一缓冲部54c受冲击时,冲击力除直接经由第一缓冲部54c及第一插入部54a分散传递至紧邻第一缓冲部54c及第一插入部54a的侧壁结构124及底部122外,亦经由第二插入部54b分散传递至紧邻第二缓冲部54d及第二插入部54b的侧壁结构124及底部122 ;换句话说,一旦第一缓冲部54c或第二缓冲部54d受冲击时,挡角件54整体及紧邻挡角件54的侧壁结构124及底部122均参与作用,此扩大参与分担的结构区域,使得结构承受的应力减小,避免结构破坏,亦提升挡角件54容许冲击力的量值。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插入部54a与第二插入部54b分别呈一板状结构且配合角落1262的轮廓而呈实质上90度相互连接,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于本实施例中,挡角件54未如挡角件34设置有侧翼342a、342b,但于实作上,挡角件54亦可配置有侧翼。请参阅图15,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挡角件55的示意图。挡角件55与挡角件54结构大致相同,故挡角件55仍沿用挡角件54的元件符号。挡角件55与挡角件54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挡角件55尚包含多个侧翼546a、546b、546c、546d,分别固定于载体542相对于缓冲材544a与缓冲材544b的另一侧,侧翼546a、546b、546c、546d可视为载体542的一部分,于实作上,侧翼546a、546b、546c、546d与载体542 —体成形,例如同时以同一材质材料射出成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具有较长长度的侧翼546a、546b分别位于第一插入部54a与第一缓冲部54c以及第二插入部54b与第二缓冲部54d ;具有较短长度的侧翼546c、546d则分别仅位于第一插入部54a及第二插入部54b。结构逻辑上,挡角件55与由两个挡角件34结合的结构相当。因此,侧翼546a、546b、546c、546d于挡角件55受力时产生的效果及与箱体12的结构结合(例如插槽的设置),可参阅前述关于挡角件34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需进一步说明的是,同样由于第一插入部54a与第二插入部54b连接,故当第一缓冲部54c受冲击时,侧翼546b、546d亦能分担冲击力;反之,当第二缓冲部54d受冲击时,侧翼546a、546c亦能分担冲击力。此外,由于挡角件55具有侧翼546a、546b、546c、546d,使得挡角件55相较于挡角件54,与侧壁结构124的结合面积大,故挡角件55与侧壁结构124间的结合强度较强,更能增加侧壁结构124参与挡角件55受力应变时的范围,进而更增加挡角件55容许冲击力的量值。于一变形例中,挡角件55可以仅具有侧翼546a或侧翼546b,或者仅具有侧翼546a与546d或仅具有侧翼546b与546c。于前述各实施例中,箱体12可采软质材料制作,例如发泡材料或其他软质料,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原则上,侧壁结构124的材质强度小于挡角件14、15、34、54、55的强度,利用挡角件分散冲击力,降低侧壁结构124承受的应力,再利用侧壁结构124较低的弹性系数以吸收冲击能量。此结构配置可避免应力过度集中而造成挡角件14、15、34、54、55及侧壁结构124的结构破坏,亦可避免侧壁结构124产生褶曲的变形而使装载于箱体12内的物件受到不当的侧向力(相对于冲击力的方向)而破坏。另外,箱体12采单一材质制作,可简化箱体12工艺,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6,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包装箱7的俯视示意图。包装箱7包含一箱体72及多个插入箱体72的挡角件14,于实作上,亦可采用前述其他挡角件15、34、54、55,不待赘述。箱体72包含一底部722及一侧壁结构724,侧壁结构724围绕底部722设置以形成一容置空间726。侧壁结构724包含一围壁7242及位于围壁7242内侧的一结构件7244,故于容置空间726的角落7262处,亦即邻近结构件7244的转角处,挡角件14是紧贴于结构件7244的壁面7244a上。于本实施例中,围壁7242与底部722仍可采一体成形的方式制作,例如同时以同一材质材料射出成形;结构件7244则为另件加入。于实作上,结构件7244可作为调整容置空间726尺寸之用,此时,结构件7244与围壁7242强度可相同;或是增加或改变该处的结构强度,例如结构件7244的强度大于围壁7242的强度;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如前述各实施例的说明,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包装箱利用固定于箱体底部的挡角件,使得挡角件分散的冲击力可进一步分散至箱体底部,使得冲击力即可同时由该侧壁结构与该底部共同承受;此外,挡角件分散冲击力的效果可降低传递至侧壁结构的应力,避免侧壁结构及挡角件结构破坏及应变过于集中,进而增加箱体可容许的冲击力量值且提升箱体吸收冲击的能力,有效解决公知包装知箱体仅以其侧壁无法有效承受冲击的问题。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包装箱,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箱体,包含一底部及一侧壁结构,该侧壁结构围绕该底部设置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具有一角落邻近于该侧壁结构的一转角与该底部;以及 一挡角件,设置于该角落处,包含一第一插入部及与该第一插入部连接的一第一缓冲部,该第一插入部设置于该底部,该第一缓冲部露出于该容置空间且紧靠于该侧壁结构的一第一壁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侧壁结构包含一围壁及位于该围壁内侧的一结构件,该结构件包含该第一壁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挡角件包含一第一侧翼,连接该第一插入部且与该第一插入部呈垂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翼同时连接于该第一缓冲部,且其高度小于第一插入部与该第一缓冲部的总合高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箱体包含一第一插槽及一第二插槽,该第一插槽贯穿形成于该底部,该第二插槽同时形成于该底部及该侧壁结构,该第一插入部设置于该第一插槽,该第一侧翼设置于该第二插槽。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挡角件更包含一第二侧翼,其高度小于该第一侧翼。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底部具有一底表面,该插入部与该第一侧翼切齐该底表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 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插槽为一盲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侧壁结构具有一挡止结构,该第一缓冲部的顶端顶抵于该挡止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挡角件包含一载体及一缓冲材,该第一插入部包含部分该载体,该第一缓冲部包含该缓冲材与另一部分该载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挡角件包含一侧翼,同时连接于该第一插入部及该第一缓冲部,该侧翼与该载体是相同材质所制成。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载体的结构刚性大于该缓冲材的结构刚性。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挡角件包含一第二插入部及与该第二插入部连接的一第二缓冲部,该第二插入部与该第一插入部连接,该第二缓冲部露出于该容置空间,该侧壁结构包含相邻该第一壁面的一第二壁面,该第二缓冲部紧靠于该第二壁面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插入部及该第二插入部呈实质上90度相互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挡角件包含一载体及二缓冲材,该第一插入部及该第二插入部由部分该载体所形成,该第一缓冲部及该第二缓冲部分别由该二缓冲材与另一部分该载体所形成。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挡角件包含第一侧翼与第二侧翼,该第一侧翼同时连接于该第一插入部及该第一缓冲部,该第二侧翼同时连接于该第二插入部及该第二缓冲部,该二侧翼与该载体是相同材质所制成。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包装箱,其特征在于,该载体的结构刚性大于该缓冲材的结构刚性 。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露一种包装箱,包含一箱体及一挡角件。该箱体包含一底部及一侧壁结构,该侧壁结构围绕该底部设置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具有一角落。该挡角件设置于该角落处并包含一插入部及与该插入部连接的一缓冲部,该插入部插入该底部,该缓冲部露出于该容置空间且紧靠于该侧壁结构的一壁面上。藉此,当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的物件冲击该挡角件时,该冲击力亦经由该挡角件直接传递至该底部,解决公知包装知箱体仅以其侧壁无法有效承受冲击的问题。
文档编号B65D77/26GK103171826SQ20131003232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30日
发明者詹黛玲, 茅仲宇, 丁崇宽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