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钢管储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76400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热处理钢管储存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是一种热处理钢管储存架,由左、右立柱,若干个中间位立柱,用来连接左、右侧立柱和若干个中间位立柱的连接件和若干个用来搁持钢管的横档,组成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且由若干个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沿待储存钢管长度方向有间距分开布置,且前后、左右对齐呈排列状而构成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可以有效减轻钢管表面擦伤和弯曲变形,便于吊运流转等特点。
【专利说明】热处理钢管储存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处理钢管储存架,属于钢管热处理后工艺装备技术。
【背景技术】
[0002]本实用新型所称的热处理钢管,是指通过正火、退火和回火热处理后的钢管,业内称之为成品管。
[0003]已有技术的经正火、退火和回火热处理后的成品管,均是采取无序堆放方式储存的。
[0004]然而,由于经所述热处理后的成品管的温度仍然较高,采取无序堆放方式极其容易产生钢管表面擦伤和弯曲变形,且无法直接实施尼龙带吊运,而不得不用钢丝绳起吊,这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钢丝绳对钢管的勒伤;尤其是成品管的弯曲变形,将会增加后道校直工作的负担。
[0005]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贸合同对产品钢管表面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有外表擦(勒)伤的钢管不允许修磨,而严重影响了钢管的正品率。为此,研发一种有利于成品管质量的储存装备,便成为钢管生产企业的期待。

【发明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轻钢管表面擦伤和弯曲变形的,方便吊运的热处理钢管储存架,以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以提高钢管正品率和减轻后道校直工作的负担。
[0007]本实用新型实现其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热处理钢管储存架,其创新点在于,包括:
[0009]左、右侧立柱;在所述左、右立柱的一侧壁上,沿高度方向有间距分开固定布置有若干个具有凹口的第一托臂;
[0010]若干个中间位立柱;在所述中间位立柱的2个对称的侧壁上,分别沿高度方向有间距分开对称固定布置有若干个具有凹口的第二托臂和第三托臂;且所述第二托臂和第三托臂与左、右侧立柱的第一托臂处在同一水平面上。
[0011]若干个用来搁持热处理钢管的横档,所述横档的两端分别搁持在左、右侧立柱与中间位立柱以及相邻2个中间位立柱的处在同一水平层面上的托臂的凹口内且与凹口松动配合;
[0012]一定位连接件;所述定位连接件将左、右侧立柱和若干个中间位立柱固定连接成一体;从而构成具有若干个搁持热处理钢管的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
[0013]而所述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有若干个,若干个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沿待储存热处理钢管长度方向有间距分开布置,且前后、左右对齐呈队列状,从而构成热处理钢管储存架。
[0014]有以上所给出的技术方案可以明了,由热处理炉输出的成品管,分层储放在储存架上,且沿中间管长度长方,有若干个用来搁持热处理钢管的横档支撑,从而实现有序分层多点支撑储存,从而有效减轻了对钢管表面的擦伤和钢管的弯曲变形,且由于热处理钢管是架空堆放的,为直接实施尼龙带吊运提供了方便,而避免了用钢丝绳吊运所产生的钢管表面的勒伤,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0015]为了有效保证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还主张,在左、右侧立柱下端和中间位立柱的下端均有用来埋设在地平面下的延伸段。由于延伸段的存在,可以使左、右侧立柱和中间位立柱的下端埋入地内,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当然,在不存在延伸段的条件下,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是由左、右侧立柱和若干个中间位立柱组成的,且由多点构成一个平面,就是将本实用新型布置在地平面上,也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但不过有可能会产生位移。
[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还主张,相邻2个中间位立柱之间和左、右侧立柱与中间位立柱之间的间距均为1350mm。当然并不局限于此。
[00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还主张,相邻2个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之间的距离为2000mm。当然并不局限于此。
[00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还主张,所述设在左、右侧立柱和中间位立柱上的相邻2个托臂底平面之间的距离均为300mm。当然并不局限于此。
[0019]以上所述的各个间距长度,是与钢管热处理工艺,热处理设备的产能,中间产品的流转方式以及后续生产工艺等相关联的,且所述的各个间距长度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为了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节减工艺性成本,减轻人员劳动强度,所述的间距长度是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后所优选给出的,而放大和缩小所述的各个间距长度应该是可以的,但其所取得的积极功效有可能会不够理想。
[0020]上述技术方案得以全面实施后,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结构合理,所储存的钢管表面不易擦(勒)伤和弯曲变形,便于吊运流转等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中间位立柱2的侧视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侧立柱的侧视示意图;
[002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右侧立柱的侧视示意图;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6]典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f 4所示。
[0027]一种热处理钢管储存架,包括:
[0028]左、右侧立柱I ;在所述左、右立柱I的一侧壁上,沿高度方向有间距分开固定布置有4个具有凹口的第一托臂1-1 ;
[0029]3个中间位立柱2 ;在所述中间位立柱2的2个对称的侧壁上,分别沿高度方向有间距分开对称固定布置有4个具有凹口的第二托臂2-1和第三托臂2-2 ;且所述第二托臂2-1和第三托臂2-2与左、右侧立柱I的第一托臂1-1处在同一水平面上。[0030]16个用来搁持热处理钢管的横档4,所述横档4的两端分别搁持在左、右侧立柱I与中间位立柱2以及相邻2个中间位立柱2的处在同一水平层面上的托臂的凹口内且与凹口松动配合;
[0031]一定位连接件3 ;所述定位连接件3将左、右侧立柱I和3个中间位立柱2固定连接成一体;从而构成具有若干个搁持热处理钢管的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GJ ;
[0032]而所述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GJ有7个,7个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GJ沿待储存热处理钢管长度方向有间距分开布置,且前后、左右对齐呈队列状,从而构成热处理钢管储存架。也可以用5根第二定位连接件沿长度方向将7个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GJ连接固定成一体。
[0033]而在左、右侧立柱I的下端和中间位立柱2的下端均有用来埋设在地平面下的延伸段1-3、2-3。也可以通过地脚螺栓将所述中间位立柱2和左、右侧立柱I固定在地面上。
[0034]而相邻2个中间位立柱2之间和左、右侧立柱I与中间位立柱2之间的间距均为1350mmo
[0035]而相邻2个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GJ之间的距离为2000mm。
[0036]而所述设在左、右侧立柱I和中间位立柱2上的相邻2个托臂底平面之间的距离均为300mm。
[0037]目前,钢管制造企业所生产的钢管长度在10?25m范围内,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可将足够数量的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GJ,如附图4所示,沿待储存钢管长度方向布置,排列组合成符合不同长度钢管储存的本实用新型。
[0038]本实用新型生产现场应用实例的简要说明是:将本实用新型与无氧燃气加热热处理炉的工件输出端相配置。并在本实用新型最低层的相邻托臂之间,嵌装上横档4。当所述热处理炉输出的钢管进入本实用新型最低一层且达到一定量后,再在第二层处嵌装上横档4,用以接受下一批热处理钢管,当第二层的钢管达到一定量后,再在第三层处嵌装上横档4。如此直到最高一层储存好钢管后,即可用尼龙带实施整捆钢管吊运。而夹带在相邻两层钢管之间的横档4,可由后道工序回用。当然也可以实施分层吊运。
[0039]本实用新型现场使用小试显示,其积极效果是十分令人满意的,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初衷。
[0040]本实用新型同样适应于中间管的堆放储存。
【权利要求】
1.一种热处理钢管储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侧立柱(I);在所述左、右立柱(I)的一侧壁上,沿高度方向有间距分开固定布置有若干个具有凹口的第一托臂(1-1); 若干个中间位立柱(2);在所述中间位立柱(2)的2个对称的侧壁上,分别沿高度方向有间距分开对称固定布置有若干个具有凹口的第二托臂(2-1)和第三托臂(2-2);且所述第二托臂(2-1)和第三托臂(2-2 )与左、右侧立柱(I)的第一托臂(1-1)处在同一水平面上; 若干个用来搁持热处理钢管的横档(4),所述横档(4)的两端分别搁持在左、右侧立柱Cl)与中间位立柱(2)以及相邻2个中间位立柱(2)的处在同一水平层面上的托臂的凹口内且与凹口松动配合; 一定位连接件(3 );所述定位连接件(3 )将左、右侧立柱(I)和若干个中间位立柱(2 )固定连接成一体;从而构成具有若干个搁持热处理钢管的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GJ); 而所述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GJ)有若干个,若干个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GJ)沿待储存热处理钢管长度方向有间距分开布置,且前后、左右对齐呈队列状,从而构成热处理钢管储存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处理钢管储存架,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侧立柱(I)的下端和中间位立柱(2)的下端均有用来埋设在地平面下的延伸段(1-3、2-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处理钢管储存架,其特征在于,相邻2个中间位立柱(2)之间和左、右侧立柱(I)与中间位立柱(2)之间的间距均为13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处理钢管储存架,其特征在于,相邻2个多层热处理钢管单元架(GJ)之间的距离为20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处理钢管储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在左、右侧立柱(I)和中间位立柱(2)上的相邻2个托臂底平面之间的距离均为300mm。
【文档编号】B65D85/20GK203624239SQ201320832047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7日
【发明者】王东风, 谢德先, 赵才港 申请人:常州常宝精特钢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