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吸液滴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5481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自动吸液滴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滴管,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动吸液功能的滴管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妆品行业,很多液状化妆品都采用瓶装方式,消费者使用时大都采用直接倒出,喷淋,滴管吸取等方式。其中滴管吸取方式大都是打开储液瓶的盖体,塞入自带的滴管,通过挤压滴管的橡胶气囊,将储液瓶中的液状化妆品吸入管体中。整个过程过于麻烦,且橡胶气囊不易清理。此外,由于滴管与储液瓶不构成一个整体,滴管使用后如果随意放置可能导致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可以自动吸液并存储滴管的自动吸液滴管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自动吸液滴管装置,包括滴管和储液瓶,所述滴管包括橡胶气囊和管体,所述橡胶气囊连接于管体上方,所述管体伸入储液瓶中,且管体上端与储液瓶瓶口相抵接,还包括中盖、按钮和内盖,所述内盖和储液瓶以可拆卸方式固定连接,所述内盖与所述中盖相连接,且所述内盖位于所述中盖内部,所述按钮安装于所述中盖和所述内盖之间的空隙处,且所述按钮相对于内盖发生上下滑动,所述中盖内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挤压或松开所述按钮,使得所述按钮与所述橡胶气囊相挤压或分离。

进一步地,上述自动吸液滴管装置,其中:所述卡接件为压条,所述压条设置于中盖内壁上,所述按钮上设有突出齿,所述压条与所述突出齿相抵接,从而挤压所述按钮。

进一步地,上述自动吸液滴管装置,其中:所述突出齿上设有一斜面,所述压条卡接至松开按钮的过程中,所述压条底部在所述突出齿的斜面上发生滑动。

进一步地,上述自动吸液滴管装置,其中:所述按钮包括按钮上部和按钮下部,所述按钮上部连接于所述按钮下部上方,所述按钮上部和所述按钮下部均呈圆柱体,且所述按钮下部横截面的直径大于所述按钮上部的横截面直径,所述按钮下部的横截面上超出所述按钮上部横截面的部分形成第一延伸面,所述突出齿设置于第一延伸面上,所述压条松开所述按钮时,所述压条的底面抵接所述第一延伸面。

更进一步地,上述自动吸液滴管装置,其中:所述内盖包括内盖上部和内盖下部,所述内盖上部连接于所述内盖下部上方,所述内盖上部和所述内盖下部均呈圆柱体,且所述内盖下部横截面的直径大于所述内盖上部的横截面直径,所述内盖下部的横截面上超出所述内盖上部横截面的部分形成第二延伸面,所述按钮下部套接于内盖上部外周,且按钮下部的底面抵接于内盖下部的第二延伸面,所述按钮下部与内盖上部设有第一导向部件,所述按钮下部和内盖上部通过第一导向部件相连接,使得按钮相对于內盖发生上下滑动。

更进一步地,上述自动吸液滴管装置,其中:所述中盖内壁和内盖下部设有第二导向部件,所述中盖内壁和内盖下部通过第二导向部件相连接,使得中盖相对于內盖发生转动。

更进一步地,上述自动吸液滴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为导向槽和第二凸起,所述导向槽设置于按钮下部,所述第二凸起设置于内盖上部的外周面上,或者,所述导向槽设置于内盖上部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二凸起设置于按钮下部,所述导向槽和第二凸起相配合,使得按钮相对于內盖发生上下滑动。

再进一步地,上述自动吸液滴管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导向部件为凹槽和第一凸起,所述凹槽设置于中盖内壁,所述第一凸起设置于内盖下部的外周面上,或者,所述第一凸起设置于中盖内壁,所述凹槽设置于内盖下部的外周面上,所述凹槽和第一凸起相配合,使得中相对于內盖发生旋转。

再进一步地,上述自动吸液滴管装置,其中:所述内盖和储液瓶螺纹连接。

再进一步地,上述自动吸液滴管装置,其中:另设有一外盖,该外盖与中盖固定连接,且套接于中盖外周。

本发明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本发明自动吸液滴管装置在使用时,将本装置通过旋转盖体打开后,储液瓶中的液状化妆品自动进入滴管,操作人员不必再挤压橡胶气囊,免去了挤压气囊吸取液体的动作,操作更为简便,且盖体相比于橡胶气囊更容易清理;此外,本装置中滴管直接存储于储液瓶中,且具有很好的密封性,避免滴管随意放置,造成滴管污染等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自动吸液滴管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自动吸液滴管装置打开时示意图;

图3是按钮结构示意图;

图4是内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中盖结构示意图;

图6是按钮和内盖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中盖和内盖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为:1—外盖,2—中盖,21—压条,22—凹槽,3—按钮,31—按钮上部,32—按钮下部,33—第一延伸面,34—突出齿,341—斜面,35—导向槽,36—突出部,4—内盖,41—第一凸块,42—第二凸块,43—内螺纹,44—内盖上部,45—内盖下部,46—第二延伸面,5—橡胶气囊,6—管体,7—储液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发明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自动吸液滴管装置,包括外盖1、中盖2、按钮3、内盖4、滴管和储液瓶7,滴管包括橡胶气囊5和管体6,橡胶气囊5连接于管体6的上方,管体6的上端抵接储液瓶7瓶口,防止液状化妆品挥发。外盖1、中盖2和内盖4上均设有开口,内盖4和储液瓶7的瓶口以可拆卸方式固定连接,管体6穿过内盖4的开口伸入储液瓶7中,内盖4连接于中盖2内部,中盖2连接于外盖1内部,按钮3安装于中盖2和内盖4之间的空隙处,且按钮3可相对于内盖4上下滑动,外盖1和中盖2设置开口,便于按钮3弹起时通过。中盖2内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挤压或松开按钮3,使得按钮3与橡胶气囊5相挤压或分离。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按钮3包括按钮上部31和按钮下部32,按钮上部31和按钮下部32均呈圆柱体,且按钮下部32横截面的直径大于按钮上部31的横截面直径。按钮上部31连接于按钮下部32上方,使得按钮上部31与按钮下部32之间构成阶梯状,按钮下部32的横截面上超出按钮上部31横截面的部分形成第一延伸面33,第一延伸面33上设有突出齿34,突出齿34上设有一斜面341,该斜面341优选为弧面,便于后述的压条与斜面341抵接或分离。突出齿34优选设置两个,两个突出齿34分别位按钮上部31的两侧,且两个突出齿34的斜面朝向相反。相应地,后述的中盖2内壁上对应于突出齿34的上方均设有压条21。按钮下部32的周面上设有垂直设置导向槽35。按钮3内侧的顶面设有突出部36,用于挤压橡胶气囊5。

如图4所示,内盖4内壁设有内螺纹43,储液瓶7的瓶口设有外螺纹,内螺纹43和储液瓶7的外螺纹相配合,使得内盖4与储液瓶7紧固连接。内盖43包括内盖上部44和内盖下部45,内盖上部44和内盖下部45均呈圆柱体,且内盖下部45横截面的直径大于内盖上部44的横截面直径。内盖上部44连接于内盖下部45上方,使得内盖上部44与内盖下部45之间构成阶梯状,内盖下部45的横截面上超出内盖上部44横截面的部分形成第二延伸面46。内盖下部45的外周面上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凸起41,内盖上部44的外周面上设有垂直设置的第二凸起42

如图5及图7所示,中盖2的内壁设有水平设置的凹槽22和垂直设置的压条21。

如图3、图4及6所示,按钮下部32套接于内盖上部44外周,且按钮下部32的底面抵接于内盖下部45的第二延伸面46,按钮下部32上的导向槽35与内盖上部44外周面上的第二凸起42相配合,限制按钮3只能相对于內盖4发生上下滑动。显而易见的,也可将导向槽35和第二凸起42的位置对调,即按钮下部32外周面设置第二凸起42,内盖上部44上导向槽35。

如图5和图7所示,中盖2套接于整个內盖4外部,中盖2内壁的凹槽22与内盖下部45的第一凸起41相配合,限制中盖2只能相对于內盖4发生水平方向旋转。显而易见地,也可将凹槽22和第一凸起41的位置对调,即中盖2内壁上设置第一凸起41,内盖下部45外周设置凹槽22。

如图1、图3至图7所示,本发明自动吸液滴管装置呈密封状态时,內盖4的内螺纹43与储液瓶7的外螺纹相配合,使得內盖4与储液瓶7紧固连接,此时中盖2的压条21的底部抵接在按钮3的突出齿34的斜面341上,压紧按钮3,从而使得按钮3内侧的突出部36下压橡胶气囊5,橡胶气囊5呈压缩状态;如图2、图3至图7所示,旋转外盖1,外盖1带动中盖2旋转,此时中盖2发生一段空旋转,即中盖2相对于內盖4发生旋转,内盖4仍与储液瓶7瓶口紧固连接。此过程中,中盖2的压条21沿着突出齿34的斜面341逐渐向下滑动,直至压条21的底部与突出齿34完全脱离,最终抵接至第一延伸面33上,从而松开按钮3,橡胶气囊5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将按钮3逐渐上顶,直至完全顶出,橡胶气囊5由挤压状态恢复至自然状态。这时,继续旋转中盖2,直至中盖2凹槽22的边缘与内盖下部45的第一凸起41相抵接,中盖2带动内盖4发生旋转,从而与储液瓶7分离。上述过程中,橡胶气囊5由挤压状态变为自然状态,即模拟人手挤压橡胶气囊5后释放,储液瓶7中的液体即自动进入管体6中,直接取出滴管,即可完成滴液工作;最后将滴管放回储液瓶7中,反向旋转外盖1,外盖1带动中盖2反向旋转,直至中盖2的压条1重新压紧按钮3的突出齿34上端,致使按钮3的突出部36下压橡胶气囊。即可密封储液瓶7,橡胶气囊5再次呈挤压状态,方便下次使用。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自动吸液滴管装置在使用时,将本装置通过旋转盖体打开后,储液瓶中的液状化妆品自动进入滴管,操作人员不必再挤压橡胶气囊,免去了挤压气囊吸取液体的动作,操作更为简便,且盖体相比于橡胶气囊更容易清理;并且,本装置中滴管直接存储于储液瓶中,避免滴管随意放置,造成滴管污染等情况发生,此外,本装置具有很好的密封性,防止储液瓶内的液状化妆品挥发。

以上只是本发明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