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部可移动的瓶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6095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部可移动的瓶子。



背景技术:

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洗发水、沐浴露等产品种类各式各样,相对应的瓶子也不尽相同,但对于大多数瓶子来说,当瓶子内部液体存量较少时,仅依靠压泵头或者挤压瓶体不容易将液体泵出,即使底部液体能全部泵出来,但是瓶壁上残留的液体不能被利用,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底部可移动的瓶子,操作简单,并且能将瓶底和瓶壁上溶液充分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底部可移动的瓶子,包括瓶盖、瓶体、瓶底、压泵头和橡胶软管;所述瓶体为上下均匀的规则柱体,瓶底为倒锥形结构,倒锥形瓶底的底部外围设置一圈橡胶,有利于对瓶壁上液体的收集;瓶体底部有一圈内凹的曲边;所述压泵头与瓶口螺纹连接,橡胶软管连接压泵头与倒锥形瓶底的顶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底部可移动的瓶子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瓶体为圆柱体,瓶底为圆锥形结构,瓶底置于瓶体内靠近底部的位置,并且瓶底的锥头朝向瓶体的底部设置,瓶底的上端沿处设置有一圈橡胶,瓶体底部设置有向内翻折的挡边,所述压泵头与瓶体的瓶口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橡胶软管一端与压泵头连接,橡胶软管的另一端置于瓶底的锥形空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底部可移动的瓶子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瓶体为长方体结构,瓶底为四棱锥形结构,瓶底置于瓶体内靠近底部的位置,并且瓶底的锥头朝向瓶体的底部设置,瓶底的上端沿处设置有一圈橡胶,瓶体底部设置有向内翻折的挡边,所述压泵头与瓶体的瓶口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橡胶软管一端与压泵头连接,橡胶软管的另一端置于瓶底的锥形空腔内。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底部可移动的瓶子,瓶体为上下均匀的规则柱体,使得瓶底在移动过程中可无缝隙移动,同时也方便加工;瓶底为倒锥形结构,这样瓶底不仅可以实现移动功能,而且可使瓶内液体在瓶子静置时依靠自身重力自动收集在瓶子底部,倒锥形瓶底的底部外围设置一圈橡胶,橡胶圈是为了增强瓶底与瓶体之间的密闭性,防止瓶内液体的流出,同时,在移动过程中橡胶与瓶壁的紧密结合可以使瓶壁上的残余液体被搜刮至锥形瓶底中;瓶体底部有一圈内凹的曲边,可防止瓶底脱落也可使瓶子更稳固地站立在平面上;压泵头与瓶口螺纹连接,橡胶软管连接压泵头与倒锥形瓶底的顶端,瓶盖设置在压泵头上方,以保护压泵头,使用压泵头就能保证,瓶内液体只有在按压压泵头时才能泵出,而在其他情况下不能流出,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压泵头设计美观大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底部可移动瓶子,在瓶内液体较少,不易泵出时,依靠外力推动可移动瓶底移动,将充分瓶壁上残留液体充分收集至瓶底,有利于压泵头的泵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瓶底可移动瓶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瓶体,2、瓶底,3、压泵头,4、瓶盖,5、橡胶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底部可移动的瓶子,瓶体1为规则的圆柱体,瓶底2为圆锥形结构,瓶底2置于瓶体1内靠近底部的位置,并且瓶底2的锥头朝向瓶体1的底部设置,倒锥形设计可使瓶内液体在瓶子静置时依靠自身重力自动收集在瓶子底部,有利于压泵头3的集中泵出,瓶底2的上端沿处设置有一圈橡胶,橡胶圈的设置可以增强瓶底2与瓶体1之间的密闭性,防止瓶内液体的流出;瓶体1底部设置有向内翻折的挡边,可防止瓶底2脱落;压泵头3与瓶体1的瓶口螺纹连接,橡胶软管5连接压泵头3与倒锥形瓶底2的顶端;瓶盖4设置在瓶体1顶部,用以保护压泵头3。

使用时,依靠瓶体1底部使瓶子站立在平台上,按压压泵头3,将瓶内液体泵出。当瓶内液体较少时,可用手或借助其他工具在瓶底2对其施加压力,使瓶底2外沿紧贴瓶壁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仅减小了瓶内体积,使液体聚集而且可将瓶壁上残留的液体经过瓶底2外围橡胶的搜刮流至瓶底2的凹陷内,这样瓶底2内的液体可以一直包裹着橡胶软管5,使得每次按压压泵头3泵出的液体充分饱满。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