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机机舱内部专用的组装式吊运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9740阅读:6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机机舱内部专用的组装式吊运工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电现场维护作业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机机舱内部专用的组装式吊运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风力发电机组的大量安装,后续针对风场机组维护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现有的技术路线(双馈、直驱、半直驱、鼠笼)下,不论采用哪种路线,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机组相关部件的维护问题,尤其是在机舱内对某些部件进行拆装、维护、更换等。

目前,很多风电现场的后期维护中,由于风机机舱处于高空、内部空间相对狭小,针对机舱内部大体积(重量)的部件的移动与拆装,人工无法徒手搬运,大型起吊设备不能在机舱内展开,因此,无法在高空机舱内有效移动大体积(重量)部件,导致部分原本很小的内部零件故障时,都需要动用整机吊车将整个大部件吊下塔后,再用起吊工具移动外部大体积(重量)部件,进行拆装、维护及更换内部零件,而租用整机吊车成本太高、操作复杂(需打开整机机舱盖),易受到天气条件(大风、降雨、降雪等)影响;另外,业主出于发电量等利益因素考虑,留给维护的时间有限。

由此可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对风电现场风机机舱内大体积(重量)部件的维护,存着很多问题:一方面维护周期长,部件移动困难,维护人员安全性无法充分保障;另一方面,对维护单位及业主来说,经济性、时效性较差。因此,如何创设一种用于机舱内大体积(重量)部件的起吊及移动的风机机舱内部专用的吊运工具,使其具有经济、省时、便捷、安全的特点,成为当前业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机舱内大体积(重量)部件的起吊及移动的风机机舱内部专用的组装式吊运工具,使其具有经济、省时、便捷、安全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机机舱内部专用的组装式吊运工具,包括:横梁、竖向支撑杆、移动轮、绞盘、定滑轮、动滑轮、绳索;所述竖向支撑杆为两个,所述横梁用于可拆卸安装在两个竖向支撑杆上部;所述移动轮用于安装在竖向支撑杆底部;所述绞盘用于安装在竖向支撑杆上;所述定滑轮至少有两个,用于安装在绞盘上方的竖向支撑杆上和/或横梁上;所述绳索用于连接绞盘及定滑轮;所述动滑轮带有吊钩,用于安放在横梁下方、两个定滑轮之间的绳索上。

进一步地,所述竖向支撑杆为高度可调节杆。

进一步地,所述竖向支撑杆包括位于下部的下部支撑杆及位于上部的调节杆,下部支撑杆及调节杆上间隔分布有用于插入定位销的多个定位孔,还包括与定位孔匹配的定位销。

进一步地,还包括可拆卸的多向结,所述可拆卸的多向结用于连接竖向支撑杆与横梁。

进一步地,所述绞盘为两个,分别用于安装在两个竖向支撑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绞盘为具有锁定功能的手摇式绞盘。

进一步地,所述定滑轮有五个,其中两个分别用于安装在竖向支撑杆上部,另外三个用于安装在横梁上;对应地,所述动滑轮有两个,用于安装在位于横梁上的三个定滑轮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横梁可拆卸安装在两个竖向支撑杆上部;所述移动轮安装在竖向支撑杆底部;所述绞盘安装在竖向支撑杆上;所述定滑轮安装在绞盘上方的竖向支撑杆上和/或横梁上;所述绳索连接绞盘及定滑轮;所述动滑轮安放在横梁下方、两个定滑轮之间的绳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吊运工具是一种可离散化并在使用时进行组装的风机机舱内部专用的组装式吊运工具,其组装后可用于吊起、移动那些原本单靠人力徒手无法抬举、移动的大体积(重量)部件,无需将整个大部件用整机吊车吊到塔下维护,缩短了维护时间,降低了维护成本,具有经济、省时、便捷、安全的特点。

2、在维修大部件时,维修人员可通过风机自带的小吊车将各部件运送到机舱内,开始进行组装,使运送更加方便;另外,组装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组装尺寸,实现吊运工具的多工况适应性、可复用性。

附图说明

上述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风机机舱内部专用的组装式吊运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风机机舱内部专用的组装式吊运工具,包括:横梁1、竖向支撑杆2、移动轮3(优选滚轮)、绞盘4、定滑轮5、动滑轮6、绳索7(优选钢索);其中竖向支撑杆2为两个,横梁1用于可拆卸地安装在两个竖向支撑杆2上部;移动轮3用于安装在竖向支撑杆2底部;绞盘4用于安装在竖向支撑杆2上;定滑轮5至少有两个,用于安装在绞盘4上方的竖向支撑杆2上和/或横梁1上;绳索7用于连接绞盘4及定滑轮5;动滑轮6带有吊钩,用于安放在横梁1下方、两个定滑轮5之间的绳索7上。优选地,上述竖向支撑杆2为高度可调节杆,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尺寸,实现吊运工具的多工况适应性、可复用性。具体可采用如下结构形式:竖向支撑杆2包括位于下部的下部支撑杆21及位于上部的调节杆22,下部支撑杆21及调节杆22上间隔分布有用于插入定位销23的多个定位孔,还包括与定位孔匹配的定位销23。

优选地,上述吊运工具还包括可拆卸的多向结8,可拆卸的多向结8用于连接竖向支撑杆2与横梁1,通过该设置,可调节两个竖向支撑杆2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吊运工具的多工况适应性、可复用性。

优选地,上述绞盘4为具有锁定功能的手摇式绞盘,共有两个,分别用于安装在两个竖向支撑杆2上。

优选地,上述定滑轮5有五个,其中两个分别用于安装在竖向支撑杆2上部,另外三个用于安装在横梁1上;对应地,动滑轮6有两个,用于安装在位于横梁1上的三个定滑轮5之间。

上述吊运工具的结构设置,是采用了龙门吊的结构,两端支撑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可提升的最大总量,避免了机舱内置吊车的单悬臂梁结构模式,适用于起吊大体积(重量)部件,使其拆卸和更换更便捷。通过手摇式的绞盘4、带吊钩的动滑轮6与定滑轮5的配合,可大大降低提升重物所需力量;采用带有移动轮3的竖向支撑杆2,方便起吊后部件的移动;高度及宽度也均具有可调节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组合、装配的方式,将大部件吊运工具离散化。拆分后的部件可以通过风机内置的小型吊车运送到机舱内,根据实际需要尺寸进行组装。组装后的起吊工具可用于吊起、移动那些原本单靠人力徒手无法抬举、移动的大体积(重量)部件,无需将整个大部件用整机吊车吊到塔下维护,缩短了维护时间,降低了维护成本。各部件运送至机舱后的组装过程如下:

(a)移动轮3与下部支撑杆21连接(也可事先装配好),将带移动轮3的下部支撑杆21置于需吊运的部件两侧,放置在机舱工作面100上;

(b)调节杆22和下部支撑杆21上,等间距分布有用于插入定位销23的定位孔,调节杆22插入下部支撑杆21中,伸出高度根据吊运部件所需高度确定;

(c)将调节杆22和下部支撑杆21上用定位孔对齐后,插入定位销23,锁定吊运工具的高度;

(d)用可拆卸的多向结8将横梁1与两边的调节杆22锁定;

(e)在调节杆22和横梁1上固定定滑轮5;

(f)用绳索7将下部支撑杆21上的绞盘4(绞盘4可事先安装在下部支撑杆21上或组装时再安装)、调节杆22及横梁1上的定滑轮5连接起来。绞盘4带有位置锁定功能,安装完成后可锁定,保持绳索7处于绷紧状态。

(i)将带有吊钩的动滑轮6安放到绳索7上;

至此,完成整个吊运工具的组装。

使用吊运工具时:

(a)将动滑轮6上的吊钩与需起吊部件的指定起吊点连接;

(b)手工转动两边的绞盘4,将部件吊起;

(c)锁定绞盘4,保持部件的起吊状态;

(d)两边的两名操作人员同时用手推动下部支撑杆21,移动被吊起的部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风电行业现场维护作业工作,提供了一种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装配使用的部件吊运工具,尤其是在现场风机机舱内进行部件拆装及移动情况下的维护作业工作,适于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