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0338阅读:1954来源:国知局
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塔吊操作平台,具体涉及一种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对于动臂塔吊垂直起重机械,通常采用自爬升的方式向上顶升,以满足主体结构施工需求。而动臂塔吊的附着支撑梁体倒运及焊接操作平台,一直未形成统一、规范、安全、可靠的操作平台装置。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及主体结构的焊接操作质量无法得以保证,存在安全、工序滞后等多方面的隐患,影响动臂塔吊爬升附着支撑梁体后续倒运工序的正常开展。鉴于此情况,提出了一种内附动臂塔吊的焊接标准化操作平台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以解决内附动臂塔吊的附着支撑梁体上下倒运时必须拆除现有操作平台带来的大量额外工作、施工安全保障系数低、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内附动臂塔吊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附着支撑梁和第二附着支撑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包括:

固定平台,悬挑固定于内附动臂塔吊上,所述固定平台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附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附着支撑梁之间的距离;以及

侧部平台,可收折地安装于所述固定平台的侧部。

本实用新型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平台包括:第一固定平台和第二固定平台,所述第一固定平台的第一侧可收折地安装有所述侧部平台,所述第一固定平台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固定平台的第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平台的第一端与所述内附动臂塔吊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平台的第二侧与可收折地安装有所述侧部平台,所述第二固定平台的第一端与所述内附动臂塔吊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平台的第二端可收折地安装有第一端部平台,所述第二固定平台的第二端可收折地安装有第二端部平台。

本实用新型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第三端部平台和第四端部平台,所述第三端部平台可收折地安装于所述第一端部平台的远离所述第二端部平台的一侧;所述第四端部平台可收折地安装于所述第二端部平台的远离所述第一端部平台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平台的第二侧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固定平台的第一侧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通过销轴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包括拉结件,所述拉结件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的第二端,所述拉结件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固定平台上方的所述内附动臂塔吊上。

本实用新型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拉结件为钢丝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主体结构的焊接操作质量,规避施工人员的安全隐患;避免施工现场内附动臂塔吊的附着支撑梁体后续向上和向下倒运时,需拆除现有传统操作平台带来大量额外工作,影响后续工序滞后的风险。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设置在动臂塔吊标准节处,安拆快速和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收起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第一固定平台、第一端部平台、第三端部平台以及侧部平台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展开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收起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第一固定平台、第一端部平台、第三端部平台以及侧部平台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包括:固定平台1、侧部平台2、第一端部平台3、第二端部平台4、第三端部平台5、第四端部平台6以及对拉件7。

在内附动臂塔吊8的第一侧横设第一附着支撑梁82,在内附动臂塔吊8的第二侧横设第二附着支撑梁。固定平台1悬挑固定在内附动臂塔吊8的本层标准节81上,位于第一附着支撑梁82和第二附着支撑梁之间。固定平台1的第一端与内附动臂塔吊8的本层标准节81固定连接。

侧部平台2通过销轴可收折地安装在固定平台1的侧部上。

固定平台1的宽度小于第一附着支撑梁82至第二附着支撑梁的距离,因此,在不拆除固定平台1的情况下,只需向上翻折侧部平台2即可不影响第一附着支撑梁82和第二附着支撑梁的上下垂直倒运。

拉结件7的第一端连接在固定平台1的第二端,拉结件7的第一端连接在固定平台1上方的内附动臂塔吊8上。

固定平台1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固定平台11和第二固定平台12。

第一固定平台11的第一端与内附动臂塔吊8的本层标准节8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平台11的第二端采用销轴可收折地安装有第一端部平台3。第一端部平台3采用销轴可收折地安装有第三端部平台。

第二固定平台12的第一端与内附动臂塔吊8的本层标准节81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平台12的第二端采用销轴可收折地安装有第二端部平台4。第二端部平台4采用销轴可收折地安装有第四端部平台6。

第一固定平台11的第一侧采用销轴可收折地安装有固定平台1的第一侧的侧部平台2,第一固定平台11的第二侧与第二固定平台12的第一侧固定连接。

第二固定平台12的第二侧采用销轴可收折地安装有固定平台1第二侧的侧部平台2。

第一固定平台11包括:第一悬挑梁111、第二悬挑梁112、次梁113以及平台板114。第一悬挑梁111与第二悬挑梁112平行设置,在第一悬挑梁111和第二悬挑梁112连接有次梁113。在第一悬挑梁111和第二悬挑梁112上铺设有平台板114。第一悬挑梁111和第二悬挑梁112的同一端分别通过固定结构固定安装在内附动臂塔吊8的本层标准节81的横杆上。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板115和紧固件。固定板115上开设有固定孔。两块固定板115相对的设置在第一悬挑梁111的底部,第二悬挑梁112的底部也同样设置有相对的两块固定板115。两块固定板115之间形成供夹持本层标准节81的横杆的夹持空间。紧固件包括螺栓和螺合于螺栓的螺母。螺栓通过两块固定板115的固定孔将第一固定平台11固定在本层标准节81的横杆上。

在本实施例中,平台板114为脚手板。第一悬挑梁111、第二悬挑梁112以及次梁113采用16#工字钢制成,焊接形成第一固定平台11的框体,第一固定平台11的框体上满铺脚手板形成第一固定平台11。

在本实施例中,侧部平台2、第一端部平台3、第二端部平台4、第三端部平台5以及第四端部平台6均包括平台框和铺设在平台框上的脚手板。平台框是采用16#工字钢制成的矩形框。脚手板满铺在矩形框上。第一端部平台3的长度与第一固定平台11的宽度一致,第一端部平台3的宽度与第三平台5的宽度一致,第三平台5的长度与侧部平台2的宽度一致,侧部平台2的长度与第一固定平台11、第二固定平台12的长度一致。第一端部平台3和第二端部平台4的尺寸一致,第三端部平台5和第四端部平台6的尺寸一致。

第一固定平台11和第二固定平台12的尺寸一致,第一固定平台11与第二固定平台12的结构相同。在第一固定平台11的第二侧上设有第一连接板114,第一连接板114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在第二固定平台12的第一侧上设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通过销轴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平台12通过固定结构安装在本层标准节81的横杆。

拉结件7为直径20mm的钢丝绳。在第一固定平台11的第二端和第二固定平台12的第二端上分别设有吊耳,拉结件7的第一端与吊耳固定连接,钢丝绳的第二端与固定平台1上方的上层标准节83固定连接。拉结件7对固定平台1的第二端提高向上的拉力,使得整个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结构更加稳固。

第一固定平台11、第二固定平台12、侧部平台2、第一端部平台3、第二端部平台4、第三端部平台5以及第四端部平台6的尺寸可根据具体项目实际特点进行设计。

在实际使用时,当需要施工人员在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上开展如焊接等工作时,将侧部平台2、第一端部平台3、第二端部平台4、第三端部平台5以及第四端部平台6转动展开并铺平;当需要上下垂直倒运内附动臂塔吊8的第一附着支撑梁82和第二附着支撑梁时,则只需要将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两侧的侧部平台2翻转折合,而不需要将整个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拆除。第一附着支撑梁82和第二附着支撑梁的倒运和建筑结构的施工能实现同时进行,节省大量的后续工序的等待时间,而且在动臂塔吊标准节处设置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安装、拆除快速和简单。另一方面,内附动臂塔吊操作平台的各组成部件可以实现标准化制作,搭设的操作平台性能稳定,为施工人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排除了安全隐患。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