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物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7266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置物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材加工流水线,特别涉及一种置物架。



背景技术:

置物架在管材加工流水线中主要用于将管材运输到输送架上,通过输送架将管材运送到抛光机上进行抛光。

置物架的设置方便了工作人员对管材的运送,但是在使用该置物架进行物料传输过程中还是需要工作人员手动将置物架上的管材手动放到输送架上,而通过人力移动管材不仅较费时间,还需要工作人员长时间观察及等待,造成了工厂加工流水线的效率低下,还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置物架,实现了自动移动支撑件上的管材至下一道流水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置物架,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上设有供管材放置的放置槽且放置槽的底面呈倾斜向下设置,定义支撑件的两端为首端与尾端,还包括用于传输管材至下一道工序的转动组件、用于检测管材是否传输至尾端并输出管材检测信号的管材检测装置、耦接于管材检测装置以接收管材检测信号并响应于管材检测信号以控制转动组件工作的控制装置;若管材检测装置检测到管材处于尾端,则所述控制装置控制转动组件工作。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支撑件上设置有底面呈倾斜向下设置的放置槽,通过放置槽的设置可以使管材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往下移动,而管材检测装置的设置可以快速检测管材到达的位置,而控制装置的设置可以快速调动管材,使管材快速调节到下一道流程。

作为优选,所述管材检测装置包括用于输出红外发射信号的红外发射器以及耦接于红外发射器以接收红外发射信号并输出红外接收信号的红外接收器,所述红外发射器与红外接收器呈相对设置。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的相对设置可以使管材速度被发现,而当管材阻挡住红外接收器的时候,可以使控制装置工作,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耦接于管材检测装置以接收管材检测信号并输出判断信号的判断电路以及耦接于判断电路以接收判断信号并输出控制信号的控制电路。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判断电路的设置可以快速实现对红外接收器发出的管材检测信号的判断,当完成判断后可以触发控制电路的工作,当控制电路开始工作后,可以实现对转动组件的控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作为优选,还包括耦接于红外接收器与控制装置且位于两者之间的电压放大装置,所述电压放大装置包括耦接于红外接收器以接收红外接收信号并输出第一电压放大信号的第一电压放大电路和耦接于第一电压放大电路以接收第一电压放大信号并输出电压放大信号至控制装置的第二电压放大电路。

通过第一电压放大电路对红外接收器输出的红外接收信号进行初步放大后,再通过第二电压放大电路对进行初步放大后的红外接收信号进行再次放大,通过上述工作过程,使红外线检测信号进行了充分的放大,使之不受到外界信号的影响,提高了红外接收器检测的精确性。

作为优选,所述管材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是否有管材施加压力于尾端上并输出压力检测信号的压力传感器、预设有基准信号且耦接于压力传感器以接收压力检测信号并将基准信号和压力检测信号比较以输出管材检测信号的电压比较电路。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压力传感器实现对管材的检测,基准信号对应于正常管材的压力情况,通过对尾端上管材的压力情况的检测,并且和正常管材的压力进行比较,有效判断是否有管材放置在尾端,检测效果好,实用性强。

作为优选,所述电压比较电路包括用于输出与标准管材的压力相对应的基准信号的基准部、耦接于基准部和压力传感器以同时接收基准信号和压力检测信号并将基准信号和压力检测信号进行比较并输出管材检测信号的压力比较部。

采用上述方案,基准部的设置方便了工作人员对管材压力情况的检测,这里通过压力比较部的设置可以实现对管材实时压力的检测,并且与正常的管材的压力情况进行比较以实时输出压力比较信号,方便控制电路的使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作为优选,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设置于靠近放置槽一侧且位于尾端下端的气缸以及与气缸的驱动轴转动连接的连接板、位于连接板上且靠近尾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转动轴、位于转动轴上且固定连接有调整板、用于驱动管材至下一工序的联动板以及两端分别铰接于调整板与联动板的联动杆。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气缸带动连接板的运动,而由于连接板连接于转动轴,会带动转动轴的转动,当转动轴发生转动的时候,会使调整板向上移动,当调整板向上移动的时候会联动于联动杆,使与联动管固定的联动板向下移动,当联动杆向下移动后,管材在重力的作用下将会发生下移,当管材移动完全后,通过控制电路控制气缸的工作,进而联动的控制联动板向上移动过,使管材完全向下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件靠近尾端的一侧设置有供转动轴穿设的轴承。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轴承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转动轴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转动轴在转动的时候不容易发生位置的偏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作为优选,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靠近联动板一侧以限制联动板轴向移动的限位板。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限位板的设置可以使联动杆在受到气缸力的作用而发生移动的时候,避免联动杆发生轴向的移动,提高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联动板靠近尾端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引导管材进入下一工序的引导面,所述引导面沿管材运动方向呈倾斜向下设置。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倾斜向下引导面的设置可以使管材在进行下一道流水线的下移的速度更快,有效提高了管材进入下一道流水线的时间,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压力传感器、电压比较电路或红外接收器、红外发射器的设置均可以方便对管材的检测,方便后续的自动移动管材,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置物架中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置物架中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置物架中红外发射器的放大器示意图;

图4为置物架中红外接受器的放大器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的管材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的电路连接图;

图6为实施例二中管材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的电路连接图。

图中:1、支撑件;2、放置槽;3、转动组件;4、管材检测装置;5、控制装置;6、红外发射器;7、红外接收器;8、判断电路;9、控制电路;10、电压放大装置;11、第一电压放大电路;12、第二电压放大电路;13、压力传感器;14、电压比较电路;15、基准部;16、压力比较部;17、气缸;18、连接板;19、转动轴;20、调整板;21、联动杆;22、联动板;23、套环;24、固定板;25、引导面;26、首端;27、尾端;28、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一种置物架,包括支撑件1,支撑件1上设有供管材放置的放置槽2且放置槽2的底面沿着管材运动方向呈倾斜向下设置,定义支撑件1的两端为首端26与尾端27。

如图1-5所示,置物架还包括用于传输管材至下一道工序的转动组件3、用于检测管材是否传输至尾端27并输出管材检测信号的管材检测装置4、耦接于管材检测装置4以接收管材检测信号并响应于管材检测信号以控制转动组件3工作的控制装置5;若管材检测装置4检测到管材处于尾端27,则所述控制装置5控制转动组件3工作。

如图1、2所示,转动组件3包括设置于靠近放置槽2一侧且位于尾端27下端的气缸17以及与气缸17的驱动轴转动连接的连接板、位于连接板18上且靠近尾端2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转动轴19、位于转动轴19上且固定连接有调整板20、用于驱动管材至下一工序的联动板22以及两端分别铰接于调整板20与联动板22的联动杆21,联动板22靠近尾端27的一侧设置用于引导管材进入下一工序的倾斜面,倾斜面沿管材运动方向呈倾斜向下设置,支撑件1靠近尾端27的一侧设置有供转动轴19穿设的轴承,转动组件3还包括设置于靠近联动板22一侧以限制联动板22轴向移动的限位板28。

如图3-5所示,所述管材检测装置4包括用于输出红外发射信号的红外发射器6以及耦接于红外发射器6以接收红外发射信号并输出红外接收信号的红外接收器7,所述红外发射器6与红外接收器7呈相对设置,所述尾端27靠近联动板22的一侧设置有供红外发射器6安置的安置槽,在联动板22靠近尾端27的一侧上设置有供红外接收器7放置的安放槽。

如图5所示,红外发射器6包括一端连接于电源且另一端连接于红外发光二极管D1的电阻R1、阳极连接于电阻R1且阴极接地的红外发光二极管D1、一端连接于电阻R1且另一端连接于发光二极管D1阴极的电容C1,该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型号为SIR-320ST3;红外接收器7包括集电极连接于三极管Q2的基极且发射极接地的红外接收三极管Q1,该红外接收三极管的型号为SGPT5053C。

如图5所示,还包括电压放大装置10,电压放大装置10耦接于红外接收器7以接收红外接收信号并输出电压放大信号,电压放大装置10包括第一电压放大电路11和第二电压放大电路12;第一电压放大电路11耦接于红外接收器7以接收红外接收信号并输出第一电压放大信号;第二电压放大电路12耦接于第一电压放大电路11以接收第一电压放大信号并输出电压放大信号至控制装置5。

如图5所示,第一电压放大电路11包括一端接地且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的电阻R2、集电极连接于电阻R2且发射极连接于电源的三极管Q3,该三极管为PNP型且型号为2SB7722SD882SOT-89。

如图5所示,第二电压放大电路12包括一端接地且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的电阻R3、发射极连接于电阻R3且集电极连接于电源的三极管Q3,该三极管为NPN型且型号为S9014。

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5包括耦接于管材检测装置4以接收管材检测信号并输出判断信号的判断电路8以及耦接于判断电路8以接收判断信号并输出控制信号的控制电路9。

如图5所示,判断电路8为集电极接地且发射极连接于继电器KM1的三极管Q4,该三极管为PNP型且型号为2SB7722SD882SOT-89。

如图5所示,控制电路9包括一端连接于电源且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的继电器KM1、受控于时间继电器KT1的开关KT1-1一端以控制气缸17的转动的电机、一端接地且另一端连接于开关KM1-1的继电器KM3、一端接地且另一端连接于开关KM3-1的时间继电器KT1;该继电器KM1的型号为RXM2LB2F7,该时间继电器KT1的型号为H3Y-2。

工作过程:

通过发射的红外线的发光二极管D1和接收二极管的三极管Q1,经过三极管Q2、三极管Q3放大后,使三极管Q4导通,进而使继电器KM1得电开始工作,当继电器KM1得电后会促使电机开始工作,同时会促使继电器KM3开始得电工作。

当继电器KM3得电后,时间继电器KT1会得电开始工作,在设置的时间没达到的时候电机工作后,会驱动气缸17的工作,气缸17运动后会带动连接板18的转动,当连接板18转动后会带动转动轴19,通过转动轴19带动带动调整板20,由于联动板22的设置以及两端分别铰接于调整板20与联动板22的联动杆21,可以驱动联动板22向下运动,使管材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

当设定的时间到达的时候,电机停止工作,此时驱动气缸17向另一侧移动,同理使联动板22向上移动,通过联动板22上的引导面25设置可以引导管材至下一道流水线。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此处运用了用于检测施加于尾端27上的压力情况并输出压力检测信号的压力传感器13、耦预设有基准信号且耦接于压力传感器13以接收压力检测信号并将基准信号和压力检测信号比较以输出管材检测信号的电压比较电路14。

如图6所示,压力检测装置为微型传感器,该微型传感器的型号为LSH—10。

如图6所示,电压比较电路14包括用于输出与标准管材的压力相对应的基准信号的基准部15、耦接于基准部15和压力传感器13以同时接收基准信号和压力检测信号并将基准信号和压力检测信号进行比较并输出管材检测信号的压力比较部16。

如图6所示,基准部15包括一端连接于电源且另一端连接于电压比较器A1的反向输入端的滑动变阻器RP1、一端接地且另一端连接于滑动变阻器RP1的电阻R4;压力比较部16为同向输入端连接于压力传感器13且反向输入端连接于滑动变阻器RP1的电压比较器A1,该电压比较器A1的型号为LM393。

工作过程:

通过压力传感器13对尾端27上的压力进行检测,然后用电压比较器A1将压力检测信号与基准信号进行比较,当压力检测信号大于基准信号时,会使三极管Q5导通,进而使继电器KM2得电开始工作,当继电器KM2得电后会促使电机开始工作,同时会促使继电器KM3开始得电工作。

当继电器KM3得电后,时间继电器KT1会得电开始工作,在设置的时间没达到的时候电机工作后,会驱动气缸17的工作,气缸17运动后会带动连接板18的转动,当连接板18转动后会带动转动轴19,通过转动轴19带动带动调整板20,由于联动板22的设置以及两端分别铰接于调整板20与联动板22的联动杆21,可以驱动联动板22向下运动,使管材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

当设定的时间到达的时候,电机停止工作,此时驱动气缸17向另一侧移动,同理使联动板22向上移动,通过联动板22上的引导面25设置可以引导管材至下一道流水线。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