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0804发布日期:2018-08-31 20:20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扳机式液体喷出器。本申请基于2015年12月25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5-253537号、2016年5月31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6-108118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已知利用向喷嘴的下方延伸的扳机部的操作,将液体从容器体吸上来并将其从喷嘴喷出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在现有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中,在与容器体连通的竖向供给筒部的上部设有向前方延伸的射出筒部。在射出筒部的前端侧附设有喷嘴。在射出筒部的下方配置有利用扳机部的操作而动作的缸体。并且,通过进行扳机部的操作,能够将液体从竖向供给筒部向上吸到缸体内,并且将其液体从射出筒部经由喷嘴向前方喷射(喷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78190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中,只在拉动扳机部时才使液体喷射。因此,在例如想要将液体喷在大的面积时,需要反复进行几次拉动扳机部的操作,比较麻烦。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射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为一种扳机式液体喷出器,其具备:喷射器主体,其安装于容纳液体的容器体;以及喷嘴部件,其配置在喷射器主体的前方侧,形成有将液体向前方喷射的喷出孔,喷射器主体具备:竖向供给筒部,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将容器体内的液体吸上来;射出筒部,配设在竖向供给筒部的前方,将竖向供给筒部内的液体导向喷出孔;以及扳机机构,其具有在前方被施力的状态下能够向后方移动自如地配设在竖向供给筒部的前方的扳机部,通过使扳机部向后方移动,使液体从竖向供给筒部内通过射出筒部内向喷出孔侧流通,扳机机构具备:主活塞,其与扳机部的移动连动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主缸体,其伴随主活塞的移动而使内部加压以及减压,并且内部与竖向供给筒部内连通,喷射器主体具备:连接筒部,其从竖向供给筒部向前方延伸设置;封闭塞,其与主缸体一体地形成,封闭连接筒部的前端开口;蓄积缸体,其形成有与连接筒部内连通的供给孔和与射出筒部内连通的连通孔,通过使扳机部向后方移动,将通过了竖向供给筒部内和连接筒部内的液体通过供给孔向内部供给;蓄积柱塞,其在沿蓄积缸体的中心轴线的轴向上移动自如地配设在蓄积缸体内,伴随着向蓄积缸体内供给液体,向所述轴向中的一侧移动并且被向另一侧施力;以及蓄积阀,其允许液体从连接筒部内通过供给孔向蓄积缸体内供给,并且限制液体从蓄积缸体内通过供给孔向连接筒部内流出,射出筒部从蓄积缸体向前方延伸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在安装于容纳液体的容器体的状态下,若向后方拉拽扳机部,则主活塞在主缸体内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使主缸体内被加压,主缸体内的液体被供给到竖向供给筒部内。该液体通过连接筒部、供给孔、蓄积缸体和射出筒部内而从喷出孔喷射,另外也蓄积在缸体内。伴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内蓄积,蓄积缸体内的蓄积柱塞向所述轴向的一侧移动。这样,每次进行向后方拉拽扳机部的操作,都能够使液体从喷出孔喷射,并且使蓄积柱塞向所述轴向的一侧移动而使液体积存(填充)在蓄积缸体内。并且,若停止拉拽扳机部的操作,则停止向竖向供给筒部内供给液体,但通过作用于蓄积柱塞的作用力,使蓄积柱塞开始向轴向的另一侧进行复位移动。由此,填充到蓄积缸体内的液体从蓄积缸体内通过射出筒部向喷出孔侧压出,由此能够使液体继续从喷出孔喷射。此时,通过蓄积阀限制液体从蓄积缸体内向连接筒部内流出。因此,不仅是在进行向后方拉拽扳机部的操作时,即使在不对扳机部进行操作时,也能够使液体喷射,能够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射。应予说明,在蓄积柱塞向轴向的另一侧进行复位移动时,若不再次拉拽扳机部,则蓄积柱塞移动到蓄积缸体中的轴向的另一端,但在此之前也能够反复进行拉拽扳机部的操作。在此情况下,蓄积柱塞以大致一定的幅度反复进行向轴向的一侧移动和向另一侧移动,并且作为整体逐渐向轴向的一侧移动。由此,使液体逐渐积存在蓄积缸体内。另外,当蓄积缸体内的液体从喷出孔喷出时,能够通过蓄积阀限制液体从蓄积缸体向连接筒部内流出。因此,例如,能够容易地提高通过射出筒部从喷出孔喷出的液体的压力,能够以优选的方式喷出液体等。另外,封闭塞与主缸体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基础上,连接筒部和蓄积缸体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地配置而具备共用的分隔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连接筒部和蓄积缸体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地配置而具备共用的分隔壁,因此能够实现喷射器主体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基础上,在喷射器主体中设有回收通路,当蓄积柱塞向一侧移动时,回收通路使蓄积缸体内和容器体内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喷射器主体设有回收通路。因此,在蓄积柱塞充分地向轴向的一侧移动的状态下,当进一步将液体导入到蓄积缸体内时,能够使该液体从回收通路返回到容器体内。由此,能够抑制蓄积缸体内的压力过度地变高,能够防止例如蓄积缸体的损伤等。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一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基础上,竖向供给筒部具备外筒和嵌合到外筒内的内筒,在外筒和内筒之间设有回收通路,当蓄积柱塞向一侧移动时,回收通路将蓄积缸体内和容器体内连通,在主缸体设有连通筒部,该连通筒部从主缸体向前后方向突出,通过形成于外筒的第一贯通孔而嵌合到形成于内筒的第二贯通孔内,将竖向供给筒部内和主缸体内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喷射器主体设有回收通路。因此,在蓄积柱塞充分地向轴向的一侧移动的状态下,当液体被进一步地导入到蓄积缸体内时,能够使该液体从回收通路返回到容器体内。由此,能够抑制蓄积缸体内的压力过度地变高,容易防止例如蓄积缸体的损伤等。另外,连通筒部与第二贯通孔内嵌合。因此,即使未确保连通筒部的外周面和第一贯通孔的内周面之间的密封性,也能够通过确保连通筒部的外周面和第二贯通孔的内周面之间的密封性来抑制竖向供给筒部内的内容物通过第一贯通孔向外部漏出、或者抑制竖向供给筒部内和回收通路短路。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第四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基础上,喷射器主体具备吸入阀,该吸入阀配置在竖向供给筒部内,对容器体内和主缸体内的连通和阻断进行切换,当主缸体内被加压时吸入阀闭阀,阻断通过竖向供给筒部内的容器体内和所述主缸体内的连通,当主缸体内减压时吸入阀向上方移动或者变形从而开阀,通过竖向供给筒部内而将容器体内和主缸体内连通,所述连通筒部向内筒内突出,在连通筒部中的位于内筒内的部分为在吸入阀开阀时与吸入阀卡止并且限制吸入阀向上方进一步移动或者变形的阀按压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连通筒部中位于内筒内的部分为阀按压部。因此,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并且抑制吸入阀的过度的移动或者变形。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第四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基础上,连接筒部和蓄积缸体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地配置而具备共用的分隔壁。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连接筒部和蓄积缸体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地配置而具备共用的分隔壁,因此能够实现喷射器主体的小型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构成图1所示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包括蓄积缸体在内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向截面图。

图3是图2所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向截面图,是表示使蓄积活塞后退到最后退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向截面图。

图5是构成图4所示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包括蓄积缸体在内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向截面图。

图6是构成图5所示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竖向供给筒部的横向截面图,表示从下方观察顶壁部的状态的图。

图7是图5所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向截面图,是表示使蓄积活塞后退到最后退位置的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扳机式液体喷出器

2:喷射器主体

3:喷嘴部件

4:喷出孔

10:竖向供给筒部

11:射出筒部

30:连接筒部

31:封闭塞

32:蓄积阀

50:扳机机构

51:扳机部

52:主活塞

53:主缸体

66:第一贯通孔

67:第二贯通孔

68:连通筒部

68a:阀按压部

90:蓄积缸体

91:蓄积柱塞

95a:供给孔

104:连通孔

117:回收通路

a:容器体

a1:口部

w3:分隔壁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3说明本发明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第一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具有喷射器主体2和喷嘴部件3,喷射器主体2安装于容纳液体的容器体a,且具有将液体向上吸的竖向供给筒部10,喷嘴部件3形成有将液体向前方喷出的喷出孔4,且安装于喷射器主体2。应予说明,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的各构成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是指使用了合成树脂的成型品。

这里,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竖向供给筒部10的中心轴线设为轴线o1,将沿着轴线o1的容器体a侧称作下侧,将其相反侧称作上侧。另外,将与轴线o1正交的一个方向称作前后方向,将与轴线o1方向和前后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喷射器主体2具备上述竖向供给筒部10和射出筒部11,竖向供给筒部10沿上下方向延伸,射出筒部11配置在竖向供给筒部10的前方,内侧与竖向供给筒部10的内部连通。喷射器主体2还具备连接筒部30、封闭塞31、缸体用筒部40、蓄积缸体90、蓄积阀32、蓄积柱塞91、限制部98和施力部件33。应予说明,将在前后方向中的、相对于竖向供给筒部10而射出筒部11所处的方向称作前侧或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作后侧或者后方。

竖向供给筒部10具备有顶筒形的外筒12和嵌合到外筒12内的内筒13。外筒12具有:大径部12a;配置在大径部12a的上方且直径比大径部12a小的小径部12b;以及连结大径部12a的上端部和小径部12b的下端部的凸缘部12c,外筒12形成为从下方向上方缩径的两级筒形。应予说明,小径部12b的上端开口部被顶壁部12d封闭。在顶壁部12d设有密封筒部12e和限制突起12f。密封筒部12e和限制突起12f都从顶壁部12d向下方延伸,并且与轴线o1同轴地配置。密封筒部12e从外侧围绕限制突起12f。

内筒13具备:大径部13a;配置在大径部13a的上方且直径比大径部13a小的小径部13b;连结大径部13a的上端部和小径部13b的下端部的凸缘部13c,内筒13形成为从下方向上方缩径的两级筒形。在小径部13b的上端部内嵌合有所述密封筒部12e。

在内筒13的小径部13b内嵌合管15的上部,所述嵌合管15配置在容器体a内,并且下端开口位于容器体a的未图示的底部。在内筒13的凸缘部13c与外筒12的凸缘部12c之间确保间隙s1的状态下,内筒13的凸缘部13c位于外筒12的凸缘部12c的下方。在内筒13的大径部13a,在从外筒12的大径部12a向下方突出的部分形成有向其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环形的突出部13d。突出部13d配设在安装于容器体a的口部a1(例如螺接)的安装盖部14的上端部内,将安装盖部14的上端部绕其轴线旋转自如地卡止。突出部13d通过安装盖部14和容器体a的口部a1中的上端开口缘在上下方向上被夹在中间。应予说明,由外筒12和内筒13构成的竖向供给筒部10的轴线o1相对于容器体a的容器轴向后方侧偏心。

在内筒13的内周面中的、比密封筒部12e更靠下方并且比管15的上端更靠上方的部分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环形的锥筒部35。该锥筒部35向下方逐渐进行缩径。在锥筒部35的内侧配置有以能够离开锥筒部35的内周面的方式落座于锥筒部35的内周面的球形的吸入阀36。在内筒13内,吸入阀36将位于比锥筒部35更靠上方的空间和位于比锥筒部35更靠下方的空间连通和阻断。

连接筒部30从竖向供给筒部10向前方延伸设置。连接筒部30与竖向供给筒部10内连通。连接筒部30的后端部与竖向供给筒部10中的上端部的前侧连接。连接筒部30的后端开口向密封筒部12e内开口。封闭塞31对连接筒部30的前端开口进行封闭。封闭塞31紧密地嵌合到连接筒部30内。在封闭塞31设有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34。突出部34使连接筒部30的流路截面积减少。

在外筒12中,缸体用筒部40与位于比连接筒部30更靠下方的部分一体形成。缸体用筒部40从外筒12向前方突出,并且向前方开口。缸体用筒部40配置在连接筒部30和凸缘部12c之间。缸体用筒部40与连接筒部30和凸缘部12c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地配置。缸体用筒部40具备分别与连接筒部30和凸缘部12c共用的分隔壁w1、w2。

在蓄积缸体90形成有与连接筒部30内连通的供给孔95a。通过使后述的扳机部51向后方摆动(移动),通过了竖向供给筒部10内和连接筒部30内的液体通过供给孔95a被供给到蓄积缸体90内。蓄积缸体90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配置在连接筒部30的上方。连接筒部30和蓄积缸体90在上下方向上并列配置并且具备共用的分隔壁w3。蓄积缸体90与连接筒部30和缸体用筒部40平行地配置。应予说明,在图示的例子中,蓄积缸体90也配置在竖向供给筒部10上。竖向供给筒部10和蓄积缸体90具备共用的分隔壁w4。分隔壁w4由顶壁部12d形成。

如图2所示,蓄积缸体90具备前壁部95和从前壁部95向后方延伸的缸筒96,蓄积缸体90形成为向后方开口的筒形。在前壁部95设有安装凹部97和连通孔104。安装凹部97形成为与蓄积缸体90的中心轴线o2同轴的环形。安装凹部97形成在前壁部95的后端面。在从前后方向观察前壁部95的主视下,连通孔104配置在安装凹部97的内侧。连通孔104沿前后方向贯通前壁部95。

缸筒96形成为从前侧向后侧逐渐扩径的多级筒形。缸筒96具备小径的前筒部112、大径的后筒部113、连结前筒部112和后筒部113的阶梯部114。阶梯部114从前侧向后侧逐渐扩径。后筒部113从竖向供给筒部10向后方突出。前筒部112构成所述分隔壁w3。阶梯部114和后筒部113的前端部构成所述分隔壁w4。

在缸筒96形成有所述供给孔95a、连通槽115和回收孔116。供给孔95a设置在前筒部112的前端部。供给孔95a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所述分隔壁w3。供给孔95a使突出部34向上方露出。连通槽115设置在前筒部112的后端部。连通槽115设置在前筒部112的内周面。连通槽11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向后方开口。多个连通槽115绕中心轴线o2隔开间隔地配置。回收孔116配置在后筒部113的前端部。回收孔116沿上下方向贯通分隔壁w4。回收孔116与设置在喷射器主体2的回收通路117连通。如图1所示,回收通路117沿上下方向进行纵向切断竖向供给筒部10。回收通路117沿上下方向贯通小径部13b,并且与大径部13a内连通。回收通路117将回收孔116和容器体a内连通。

如图2所示,蓄积阀32允许液体从连接筒部30内通过供给孔95a向蓄积缸体90内供给。蓄积阀32限制液体从蓄积缸体90内通过供给孔95a向连接筒部30内流出。蓄积阀32为单向阀。蓄积阀32具备阀基部118和阀体部119。阀基部118形成为与中心轴线o2同轴的环形。阀基部118配置在前壁部95的后端面。阀基部118具备安装于安装凹部97内的安装凸部120。阀体部119形成为从阀基部118向后方突出的筒形。阀体部119设置为在阀体部119的径向的内侧能够弹性变形。阀体部119的后端部以能够离开缸筒96的内周面的方式落座于缸筒96的内周面。阀体部119的后端部位于比供给孔95a更靠后侧的位置。阀体部119从蓄积缸体90的内侧开闭自如地封闭供给孔95a。

蓄积柱塞91以在蓄积缸体90内沿其中心轴线o2的前后方向(轴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蓄积柱塞91伴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内的供给而向前后方向中的后侧(一侧)移动并且被向前侧(另一侧)施力。蓄积柱塞91具备滑动部件121和承受部件122。滑动部件121和承受部件122都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形。滑动部件121外嵌到承受部件122。滑动部件121可以由与例如承受部件122相比为软质的材料形成。

滑动部件121在蓄积柱塞91内沿前后方向滑动。滑动部件121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柱塞筒110和封闭柱塞筒110的前端开口的封闭壁111。柱塞筒110形成为从前侧向后侧逐渐扩径的多级的筒形。在柱塞筒110的外周面设有密封唇部124、125。密封唇部124、125遍及柱塞筒110的整个周向而形成。密封唇部124、125在缸筒96的内周面上沿前后方向紧密地滑动。密封唇部124、125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为一对。密封唇部124、125具备前侧的第一密封唇部124和后侧的第二密封唇部125。第一密封唇部124在前筒部112的内周面上滑动。第二密封唇部125在后筒部113的内周面上滑动。

封闭壁111的前端面与阀基部118的后端面抵接。由此,封闭壁111封闭连通孔104。封闭壁111以能够向后侧离开的方式落座于阀基部118。在封闭壁111的前端面形成有凸部126和凹槽127。凸部126从封闭壁111向前方突出。凸部126配置在阀基部118内。凹槽127沿蓄积柱塞91的径向延伸。凹槽127向所述径向的外侧开口。在封闭壁111的前端面与阀基部118的后端面抵接的状态下,凹槽127和连通孔104的连通被阻断。承受部件122的后端部从滑动部件121向后方突出。在承受部件122设有承受座部128。承受座部128从承受部件122的外周面向承受部件122的径向突出。承受座部128形成为沿承受部件122的整个周向延伸的环形。

限制部98限制蓄积柱塞91向后方的移动量。限制部98安装在蓄积缸体90的后端部内。限制部98配置为与中心轴线o2同轴并且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双层筒形。限制部98具备嵌合筒部129、连结座部130和内插筒部131。嵌合筒部129嵌合到蓄积缸体90内。连结座部130形成为与中心轴线o2同轴的环形。连结座部130的外周缘部与嵌合筒部129的后端部连结。内插筒部131从连结座部130的外周缘部向前方突出。内插筒部131的前端部位于承受部件122内。连结座部130沿前后方向与承受部件122的后端部对置。

施力部件33向前方对蓄积柱塞91进行施力。施力部件33配置在蓄积柱塞91和限制部98之间。施力部件33的前端部配置在承受座部128的后端面。施力部件33的后端部配置在连结座部130的前端面。在蓄积柱塞91位于后述的最前进位置的状态下,施力部件33在前后方向上被逐渐压缩,向前方对蓄积柱塞91进行施力。施力部件33采用螺旋弹簧,外装在承受部件122的后端部和内插筒部131。

如图1和图2所示,射出筒部11将竖向供给筒部10内的液体导向喷出孔4。射出筒部11从蓄积缸体90向前方延伸设置。射出筒部11从前壁部95向前方突出。射出筒部11内通过连通孔104、阀基部118内、蓄积缸体90内、供给孔95a和连接筒部30内,与射出筒部11内连通。

如图1所示,喷射器主体2还具备:从射出筒部11向下方延伸,并且在前方施力状态下向后方摆动自如(移动自如)地配置在竖向供给筒部10的前方的扳机部51;与扳机部51的摆动(移动)连动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主活塞52;伴随主活塞52的移动而内部加压和减压的主缸体53;向前方对扳机部51进行施力的弹性板部54;至少从上方和左右方向覆盖整个竖向供给筒部10、射出筒部11和蓄积缸体90的盖体55。

另外,上述蓄积阀32、吸入阀36、扳机部51、主活塞52、主缸体53和弹性板部54构成扳机机构50,所述扳机机构50通过扳机部51向后方的摆动(移动),将液体从竖向供给筒部10内通过射出筒部11内向喷出孔4侧流通。

主缸体53内与竖向供给筒部10内连通。主缸体53具备向前方开口的外筒部60、封闭外筒部60的后方开口部的后壁部61、从后壁部61的中央部分向前方突出地设置并且前端被封闭的活塞引导部62。所述封闭塞31与主缸体53一体地形成。

活塞引导部62的内侧向后方开口,在该开口内嵌合有缸体用筒部40中的从后壁(外筒12的小径部12b)向前方突出设置的嵌合突部41。外筒部60与缸体用筒部40的内侧嵌合。缸体用筒部40的内周面和外筒部60的外周面在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紧密连接。另一方面,在缸体用筒部40的内周面和外筒部60的外周面之间的、位于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彼此之间的中间部确保环形的间隙s2。

在外筒部60形成有使外筒部60的内侧和间隙s2连通的第一通气孔63。外筒12的凸缘部12c形成有使间隙s2与间隙s1连通的第二通气孔64,所述间隙s1划分在外筒12的凸缘部12c和内筒13的凸缘部13c之间。并且,在内筒13的凸缘部13c形成有使间隙s1和内筒13的大径部13a以及安装盖部14的内侧连通的第3通气孔65。

在主缸体53的后壁部61,在位于活塞引导部62的上方的部分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第一贯通孔66。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后壁部61的第一贯通孔66的开口周缘部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筒部,该筒部嵌合到形成于外筒12的小径部12b的贯通孔内。第一贯通孔66通过形成于竖向供给筒部10的内筒13的第二贯通孔67,与内筒13内的、位于密封筒部12e和吸入阀36之间的空间连通。由此,主缸体53的内侧通过第一贯通孔66和第二贯通孔67与内筒13内的、位于密封筒部12e和吸入阀36之间的空间连通。因此,吸入阀36对容器体a内和主缸体53内的连通和阻断进行切换。

主活塞52具备:与扳机部51连结的圆柱状的连结部70、位于连结部70的后方并且直径比连结部70的直径大的活塞筒71,主活塞52形成为整体向后方开口的筒形。应予说明,主缸体53和主活塞52配置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共用的轴线上。

活塞筒71具备:向后方开口并且内部插入有活塞引导部62的活塞主体部72、从活塞主体部72的后端部向其径向的外侧突出并且与外筒部60的内周面紧密地滑动连接的滑动筒部73。

活塞主体部72的内径形成得比活塞引导部62的外径大。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活塞主体部72的内周面和活塞引导部62的外周面之间存在若干间隙。滑动筒部73形成为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向前方和后方逐渐扩径的锥形,位于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的滑动接触部73a相对于外筒部60的内周面滑动连接。

主活塞52的连结部70经由后述的连结轴86与扳机部51连结。由此,主活塞52与扳机部51一起通过弹性板部54的作用力被向前方施力,并且伴随扳机部51向后方的移动而被压入主缸体53内。

另外,在扳机部51位于最前方摆动位置(最前方移动位置)时,主活塞52的滑动筒部73封闭第一通气孔63。然后,在通过扳机部51向后方的摆动使主活塞52向后方移动规定量时,滑动筒部73使第一通气孔63开放。由此,容器体a的内部通过第三通气孔65、第二通气孔64和第一通气孔63与外部连通。

扳机部51具备:具有在从左右方向观察的侧视下向后方凹状地弯曲的前表面的主板部件80;从主板部件80的左右的侧缘部向后方立起的一对侧板部件81。

在一对侧板部件81的上端部形成有一对连结板82,所述一对连结板82向上方延伸直到到达射出筒部11的侧方,并从左右方向将射出筒部11夹在中间。在一对连结板82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设有转轴部83。这些转轴部83能够转动地支承在设置于覆盖射出筒部11的上方的上板部件84的轴承部。上板部件84经由后述的安装筒92配置在射出筒部11上。由此,扳机部51能够以转轴部83为中心沿前后方向摆动。

在扳机部51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主板部件80的开口部51a,并且连结筒85以从开口部51a的周缘部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在连结筒85的内周面中的位于后方侧的部分形成有向连结筒85的内侧沿左右方向突出的一对连结轴86。这些连结轴86插入到形成于主活塞52的连结部70的连结孔内。由此,扳机部51和主活塞52彼此连结。

应予说明,主活塞52的连结部70相对于连结轴86能够绕其轴线转动,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移动规定量地连结到连结轴86。由此,伴随着扳机部51向前后方向的摆动,主活塞52能够前后移动。

在射出筒部11的上表面安装有与竖向供给筒部10中的外筒12的顶壁部12d连结的水平板状的上板部件84。在上板部件84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弹性板部54,弹性板部54形成为在从左右方向观察的侧视下向前方凸出的圆弧状,并且延伸到射出筒部11的下方。这些弹性板部54分别与上板部件84一体地形成。弹性板部54具备一对板簧,所述一对板簧形成为在从左右方向观察的侧视下彼此同心的圆弧状并且前后排列。

一对板簧中的、位于前侧的板簧称作主板簧54a,位于后侧的板簧称作副板簧54b。这些主板簧54a和副板簧54b的下端部经由圆弧状的返回部54c一体地连接。在返回部54c向下方突出设置有卡止片54d,该卡止片54d从上方插入到形成于扳机部51中的侧板部件81的凹部81a并进行卡合。由此,弹性板部54经由卡止片54d和凹部81a向前方对扳机部51进行施力。

扳机部51的主板部件80的上端部通过弹性板部54的施力从后方与后述的限制壁123的下端部抵接。由此,扳机部51被定位到最前方摆动位置。应予说明,若从最前方摆动位置将扳机部51向后方拉拽,弹性板部54以使返回部54c经由卡止片54d向后方移动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此时,在弹性板部54中,副板簧54b比主板簧54a更大地弹性变形。

应予说明,在向后方拉拽扳机部51的情况下,即使卡止片54d从凹部81a向上方脱离,也保持卡止片54d卡合到凹部81a的卡合状态直到扳机部51到达最后方摆动位置(最后方移动位置)为止。

喷嘴部件3配置在喷射器主体2的前方侧。喷嘴部件3具备喷嘴板105、安装筒92、限制壁123、插入部201、喷嘴轴部100和围绕筒101。

喷嘴板105的表面和背面朝向前后方向。喷嘴板105从前方覆盖射出筒部11的前端开口。喷嘴板105配置在射出筒部11的前端开口缘。安装筒92从喷嘴板105向后方突出。安装筒92紧密地外嵌于射出筒部11。在喷嘴板105形成连接孔106。连接孔106在从前后方向观察喷嘴板105的俯视下配置在安装筒92的内侧。限制壁123从安装筒92向下方突出设置。通过使限制壁123的下端部从前方抵接扳机部51的主板部件80的上端部,从而限制壁123将扳机部51定位在最前方摆动位置。

插入部201向后方延伸。插入部201遍及射出筒部11内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而插入到射出筒部11内。插入部201以在射出筒部11的内部空间中的上侧部分确保微小的间隙s3的方式插入到射出筒部11内。由此,能够减小射出筒部11内的空间容积。间隙s3与连接孔106连通。

喷嘴轴部100和围绕筒101从喷嘴板105向前方突出。围绕筒101从外侧包围喷嘴轴部100。围绕筒101与喷嘴轴部100相比稍微向前方突出。在喷嘴轴部100和围绕筒101之间形成有环形的流通路径102。在喷嘴轴部100安装有喷嘴盖103,喷嘴盖103形成有向前方开口的喷出孔4,流通路径102和喷出孔4连通。流通路径102与连接孔106连通。由此,蓄积缸体90的内部通过连通孔104、射出筒部11内、连接孔106和流通路径102而与喷出孔4连通。也就是说,连通孔104将蓄积缸体90的内部和喷出孔4连通。

应予说明,将图2所示的封闭壁111的前端面与阀基部118的后端面抵接时的蓄积柱塞91的位置设为最前进位置。在蓄积柱塞91配置于最前进位置的情况下,在蓄积缸体90内几乎不容纳液体,此外将蓄积缸体90内和连通孔104的连通阻断。

如图3所示,若使蓄积柱塞91向后侧(轴向的一侧)移动,蓄积柱塞91从前侧(轴向的另一侧)与限制部98抵接,则限制蓄积柱塞91进一步向后侧移动。将此时的蓄积柱塞91的位置设为最后退位置。在蓄积柱塞91到达最后退位置的情况下,承受部件122的后端部与连结座部130抵接,在蓄积缸体90内容纳最大量的液体。

(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作用)

接着,说明使用上述那样构成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的情况。应予说明,通过多次操作扳机部51,在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的各部分内填充液体,成为能够将液体从竖向供给筒部10吸上来的状态。

若抵抗弹性板部54的作用力将扳机部51向后方拉拽,则伴随着扳机部51的后方移动使主活塞52后退,因此能够将主缸体53内的液体通过第一贯通孔66和第二贯通孔67导入到竖向供给筒部10的内筒13。于是,被导入到内筒13的液体通过向下按压吸入阀36而使其闭阀,并且通过连接筒部30向供给孔95a供给,上压蓄积阀32而使其开阀。由此,能够将液体导入到蓄积缸体90内。并且,能够使蓄积柱塞91从最前进位置向后方移动,能够使封闭壁111的前端面离开阀基部118的后端面,使连通孔104开放。

因此,将液体通过连通孔104、射出筒部11内和流通路径102而导向喷出孔4,能够从喷出孔4向前方喷射液体,与此同时能够将蓄积柱塞91向后方移动。

这样,每次进行向后方拉拽扳机部51的操作,都能够将液体从喷出孔4喷射,并且使蓄积柱塞91向后方移动,使液体积存(填充)在蓄积缸体90内。伴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的导入,蓄积缸体90内的蓄积柱塞91使施力部件33沿前后方向弹性地压缩变形的同时向后侧(轴向的一侧)移动。由此,对蓄积柱塞91作用从施力部件33向前侧的作用力。

并且,若停止拉拽扳机部51的操作并且释放扳机部51,通过弹性板部54的弹性回复力向前方对扳机部51进行施力而使其恢复到最初的位置,因此随之而来地使主活塞52向前方移动。因此,在主缸体53内产生负压,并且通过该负压能够使容器体a内的液体通过管15而向上吸到竖向供给筒部10。于是,新吸上来的液体上压吸入阀36而使其开阀,并且导入到主缸体53内。由此,可以为接下来的喷射做准备。应予说明,蓄积阀32为闭阀。

此时,虽然停止从连接筒部30向蓄积缸体90内供给液体,但通过施力部件33的作用力,蓄积柱塞91开始向最前进位置进行向前移动(朝向轴向的另一侧复位移动)。此时,液体从蓄积缸体90内向连接筒部30内的流出受到蓄积阀32限制。由此,将积存在蓄积缸体90内的液体通过连通孔104、射出筒部11内和流通路径102而导向喷出孔4,能够通过喷出孔4向前方喷射液体。这样,不只在进行将扳机部51向后方拉拽的操作时,即使在不操作扳机部51时,也能够喷射液体,能够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射。

特别地,在蓄积缸体90分别形成有与喷出孔4连通的连通孔104和与射出筒部11内连通的供给孔95a,蓄积柱塞91直接封住连通孔104。因此,能够受到较少约束地容易地减小从连接筒部30起到蓄积缸体90的路径的空间容积(路径所占的内部容积)。因此,在操作扳机部51时,能够将液体从连接筒部30内立刻导入到蓄积缸体90内,使蓄积缸体90内的压力迅速地上升,易于使蓄积柱塞91立刻向后方移动。因此,能够在抑制装填次数的同时迅速地喷射液体。因此,使用便捷且操作性优异。

另外,通过插入部201减小射出筒部11内的空间容积,因此能够使射出筒部11内的压力迅速地上升并且以高的喷射压使液体进行喷射。

并且,使蓄积柱塞91直接封住连通孔104,因此只要蓄积缸体90的内压不超过规定值,就不喷射液体。因此,即使不额外设置高压阀等也能够以适当的压力(喷射压)喷射液体,并且易于实现结构的简化。并且,通过使利用施力部件33的作用力而被向前方施力的蓄积柱塞91向后方移动,由此能够进行蓄压,因此在喷射液体时,能够在对液体进一步施加压力的状态下进行喷射。另外,在未使用时能够有效地抑制液体从喷出孔4漏出。

应予说明,在蓄积柱塞91前进时,只要不再次进行拉拽扳机部51的操作,蓄积柱塞91就移动到最前进位置(蓄积缸体90中的轴向的另一端)为止,但在此之前也可以反复进行拉拽扳机部51的操作。在此情况下,蓄积柱塞91反复进行后退和前进,并且作为整体逐渐向后方移动。由此,能够在蓄积缸体90内逐渐蓄积液体。并且,通过使蓄积柱塞91移动到例如最后退位置,能够在蓄积柱塞91从最后退位置移动到最前进位置的长时间内连续喷射液体。

另外,如图3所示,在蓄积柱塞91位于最后退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密封唇部124位于连通槽115上。此时,前筒部112内通过连通槽115与回收孔116连通,蓄积缸体90内和容器体a内通过回收孔116和回收通路117而连通。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在蓄积缸体90内的液体从喷出孔4喷出时,能够通过蓄积阀32限制液体从蓄积缸体90向连接筒部30内流出。因此,例如,能够容易地提高通过射出筒部11从喷出孔4喷出的液体的压力,能够以合适的形态喷出液体等。另外,因为封闭塞31与主缸体53一体地形成,所以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

另外,连接筒部30和蓄积缸体90沿上下方向并列地配置并且具有共用的分隔壁w3,因此能够实现喷射器主体2的小型化。另外,在喷射器主体2设有回收通路117。因此,在蓄积柱塞91充分地移动到后侧的状态下,进一步将液体导入到蓄积缸体90内时,能够使该液体从回收通路117返回到容器体a内。由此,能够抑制蓄积缸体90内的压力过度地变高,例如能够易于防止蓄积缸体90的损伤等。

应予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可以不具有回收通路117。连接筒部30和蓄积缸体90可以不具有共用的分隔壁w3。竖向供给筒部10和蓄积缸体90可以不具有共用的分隔壁w4。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蓄积柱塞91伴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内的供给而向后方移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蓄积柱塞91伴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内的供给而向前方移动的结构。并且,也可以采用蓄积缸体90的中心轴线o2沿与前后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而蓄积柱塞91向沿其中心轴线o2的轴向(与前后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的结构。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利用从施力部件33作用的作用力使蓄积柱塞91复位移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以下所示的结构来补充来自于施力部件33的作用力或者取代该作用力。即,喷射器主体2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其具备:与蓄积柱塞91连结并与蓄积柱塞91的轴向的移动关联的负压柱塞;沿前轴方向延伸并阻断轴向的另一端开口和外部的连通,并且在内部以使负压柱塞向轴向的一侧移动自如的方式容纳该负压柱塞的负压缸体。在此情况下,伴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内导入,蓄积缸体90内的蓄积柱塞91与负压缸体内的负压柱塞一起向轴向的一侧移动。此时,负压缸体内的、与负压柱塞相比位于轴向的另一侧的密闭空间成为负压。由此,对负压柱塞和蓄积柱塞91作用向轴向的另一侧的作用力。其结果是,能够利用该作用力使蓄积柱塞91进行复位移动。根据该结构,当使蓄积柱塞91进行复位移动时,因为利用负压缸体内的负压,所以即使不利用例如从施力部件33等其它部件作用的作用力,也能够使蓄积柱塞91进行复位移动。由此,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并且对蓄积柱塞91施加推力。应予说明,由于不使用施力部件33,所以也可以仅通过合成树脂材料来形成扳机式液体喷出器。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扳机部51被设置为向后方摆动自如,但可以适当地采用使扳机部51向后方移动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使扳机部51向后方滑动移动自如的结构等。

除此以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适当地组合所述的变形例。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4~图7说明本发明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第二实施方式。如图4和图5所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具有喷射器主体2和喷嘴部件3,喷射器主体2安装于容纳液体的容器体a,且具有向上吸取液体的竖向供给筒部10,喷嘴部件3形成有将液体向前方喷出的喷出孔4,且安装于喷射器主体2。应予说明,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的各构成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指使用了合成树脂的成型品。

在此,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竖向供给筒部10的中心轴线设为轴线o1,将沿着轴线o1的容器体a侧称作下侧,将其相反侧称作上侧。另外,将与轴线o1正交的一个方向称作前后方向,将与轴线o1方向和前后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喷射器主体2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述竖向供给筒部10、配设于竖向供给筒部10的前方并内侧与竖向供给筒部10的内部连通的射出筒部11。喷射器主体2还具备连接筒部30、封闭塞31、缸体用筒部40、蓄积缸体90、蓄积阀32、蓄积柱塞91、限制部98和施力部件33。应予说明,将在前后方向中的、相对于竖向供给筒部10而射出筒部11所处的方向称作前侧或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作后侧或者后方。

竖向供给筒部10具备有顶筒形的外筒12和嵌合到外筒12内的内筒13。外筒12具有:大径部12a;配置在大径部12a的上方且直径比大径部12a小的小径部12b;以及连结大径部12a的上端部和小径部12b的下端部的环形连结部(凸缘部)12c,外筒12形成为从下方向上方缩径的两级筒形。应予说明,小径部12b的上端开口部被顶壁部12d封闭。在顶壁部12d设有密封筒部12e和限制突起12f。密封筒部12e和限制突起12f都从顶壁部12d向下方延伸,并且,与轴线o1同轴地配置。密封筒部12e从外侧围绕限制突起12f。

内筒13具备:大径部13a;配置在大径部13a的上方且直径比大径部13a小的小径部13b;连结大径部13a的上端部和小径部13b的下端部的凸缘部13c,内筒13形成为从下方向上方缩径的两级筒形。在小径部13b的上端部内嵌合有所述密封筒部12e。

在内筒13的小径部13b内嵌合管15的上部,所述嵌合管15配置在容器体a内,并且下端开口位于容器体a的未图示的底部。在内筒13的凸缘部13c与外筒12的环状连结部12c之间确保间隙s1的状态下,内筒13的凸缘部13c位于外筒12的环状连结部12c的下方。在内筒13的大径部13a,在从外筒12的大径部12a向下方突出的部分形成有向其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环形的突出部13d。突出部13d配设在安装(例如螺接)于容器体a的口部a1的安装盖部14的上端部内,将安装盖部14的上端部绕其轴线旋转自如地卡止。突出部13d通过安装盖部14和容器体a的口部a1中的上端开口缘在上下方向上被夹在中间。应予说明,由外筒12和内筒13构成的竖向供给筒部10的轴线o1相对于容器体a的容器轴向后方侧偏心。

在内筒13的内周面中的、比密封筒部12e更位于下方并且比管15的上端更位于上方的部分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环形的锥筒部35。该锥筒部35向下方逐渐进行缩径。在锥筒部35的内侧配置有以能够离开锥筒部35的内周面的方式落座于锥筒部35的内周面的球形的吸入阀36。吸入阀36在内筒13内将比锥筒部35更位于上方的空间和比锥筒部35更位于下方的空间连通和阻断。

连接筒部30从竖向供给筒部10向前方延伸设置。连接筒部30与竖向供给筒部10内连通。连接筒部30的后端部与竖向供给筒部10中的上端部的前侧连接。连接筒部30的后端开口向密封筒部12e内开口。封闭塞31对连接筒部30的前端开口进行封闭。封闭塞31紧密地嵌合到连接筒部30内。在封闭塞31设有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34。突出部34使连接筒部30的流路截面积减少。

缸体用筒部40在外筒12中与比连接筒部30更位于下方的部分一体形成。缸体用筒部40从外筒12向前方突出,并且向前方开口。缸体用筒部40配置在连接筒部30与环状连结部12c之间。缸体用筒部40与连接筒部30和环状连结部12沿上下方向并列地配置。缸体用筒部40具备分别与连接筒部30和环状连结部12c共用的分隔壁w1、w2。

在蓄积缸体90形成有与连接筒部30内连通的供给孔95a。通过使后述的扳机部51向后方摆动(移动),通过了竖向供给筒部10内和连接筒部30内的液体通过供给孔95a被供给到蓄积缸体90内。蓄积缸体90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配置在连接筒部30的上方。连接筒部30和蓄积缸体90在上下方向上并列配置而具备共用的分隔壁w3。蓄积缸体90与连接筒部30和缸体用筒部40平行地配置。应予说明,在图示的例子中,蓄积缸体90也配置在竖向供给筒部10上。竖向供给筒部10和蓄积缸体90具备共用的分隔壁w4。分隔壁w4由顶壁部12d形成。

如图5所示,蓄积缸体90具备前壁部95和从前壁部95向后方延伸的缸筒96,蓄积缸体90形成为向后方开口的筒形。在前壁部95设有安装凹部97和连通孔104。安装凹部97形成为与蓄积缸体90的中心轴线o2同轴的环形。安装凹部97形成在前壁部95的后端面。连通孔104在从前后方向观察前壁部95的主视下配置在安装凹部97的内侧。连通孔104沿前后方向贯通前壁部95。

缸筒96形成为从前侧向后侧逐渐扩径的多级筒形。缸筒96具备小径的前筒部112、大径的后筒部113、连结前筒部112和后筒部113的阶梯部114。阶梯部114从前侧向后侧逐渐扩径。后筒部113从竖向供给筒部10向后方突出。前筒部112构成所述分隔壁w3。前筒部112的后端部、阶梯部114和后筒部113的前端部构成分隔壁w4。

在缸筒96形成有所述供给孔95a、连通槽115和回收孔116。供给孔95a设置在前筒部112的前端部。供给孔95a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分隔壁w3。供给孔95a使突出部34向上方露出。连通槽115设置在前筒部112的后端部。连通槽115设置在前筒部112的内周面。连通槽11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向后方开口。多个连通槽115绕中心轴线o2隔开间隔地配置。如图5和图6所示,回收孔116配置在阶梯部114。回收孔116沿上下方向贯通分隔壁w4。回收孔116与设置在喷射器主体2的回收通路117连通。如图4所示,回收通路117设置在外筒12和内筒13之间。回收通路117沿上下方向纵剖竖向供给筒部10。回收通路117在内筒13的外周面形成为纵槽形。回收通路117沿上下方向贯通小径部13b,并且与大径部13a内连通。回收通路117将回收孔116和容器体a内连通。

如图5所示,蓄积阀32允许液体从连接筒部30内通过供给孔95a向蓄积缸体90内供给。蓄积阀32限制液体从蓄积缸体90内通过供给孔95a向连接筒部30内流出。蓄积阀32为单向阀。蓄积阀32具备阀基部118和阀体部119。阀基部118形成为与中心轴线o2同轴的环形。阀基部118配置在前壁部95的后端面。阀基部118具备安装于安装凹部97内的安装凸部120。阀体部119形成为从阀基部118向后方突出的筒形。阀体部119被设置为能够向阀体部119的径向的内侧弹性变形。阀体部119的后端部以能够离开缸筒96的内周面的方式地落座于缸筒96的内周面。阀体部119的后端部位于比供给孔95a更靠后侧的位置。阀体部119从蓄积缸体90的内侧开闭自如地封闭供给孔95a。

蓄积柱塞91以在蓄积缸体90内在沿其中心轴线o2的前后方向(轴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蓄积柱塞91伴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内的供给而向前后方向中的后侧(一侧)移动并且被向前侧(另一侧)施力。蓄积柱塞91具备滑动部件121和承受部件122。滑动部件121和承受部件122都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形。滑动部件121外嵌到承受部件122。滑动部件121可以由比例如承受部件122更软的材料形成。

滑动部件121在蓄积柱塞91内沿前后方向滑动。滑动部件121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柱塞筒110和封闭柱塞筒110的前端开口的封闭壁111。柱塞筒110形成为从前侧向后侧逐渐扩径的多级的筒形。在柱塞筒110的外周面设有密封唇部124、125。密封唇部124、125遍及柱塞筒110的整个周向而形成。密封唇部124、125在缸筒96的内周面上沿前后方向紧密地滑动。密封唇部124、125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为一对。密封唇部124、125具备前侧的第一密封唇部124和后侧的第二密封唇部125。第一密封唇部124在前筒部112的内周面上滑动。第二密封唇部125在后筒部113的内周面上滑动。

封闭壁111的前端面与阀基部118的后端面抵接。由此,封闭壁111封闭连通孔104。封闭壁111以能够向后侧离开阀基部118的方式落座于阀基部118。在封闭壁111的前端面形成有凸部126和凹槽127。凸部126从封闭壁111向前方突出。凸部126配置在阀基部118内。凹槽127沿蓄积柱塞91的径向延伸。凹槽127向所述径向的外侧开口。在封闭壁111的前端面与阀基部118的后端面抵接的状态下,凹槽127和连通孔104的连通被阻断。承受部件122的后端部从滑动部件121向后方突出。在承受部件122设有承受座部128。承受座部128从承受部件122的外周面向承受部件122的径向突出。承受座部128形成为遍及承受部件122的整个周向而延伸的环形。

限制部98限制蓄积柱塞91向后方的移动量。限制部98安装到蓄积缸体90的后端部内。限制部98配置为与中心轴线o2同轴并且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形。限制部98具备嵌合筒部129、连结座部130。嵌合筒部129嵌合到蓄积缸体90内。连结座部130形成为与中心轴线o2同轴的环形。连结座部130的外周缘部与嵌合筒部129的后端部连结。连结座部130与承受部件122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对置。

施力部件33向前方对蓄积柱塞91进行施力。施力部件33配置在蓄积柱塞91和限制部98之间。施力部件33的前端部配置在承受座部128的后端面。施力部件33的后端部配置在连结座部130的前端面。施力部件33在蓄积柱塞91位于后述的最前进位置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被压缩,向前方对蓄积柱塞91进行施力。施力部件33采用螺旋弹簧,并且外装在承受部件122的后端部。

如图4和图5所示,射出筒部11将竖向供给筒部10内的液体导向喷出孔4。射出筒部11从蓄积缸体90向前方延伸设置。射出筒部11从前壁部95向前方突出。射出筒部11内通过连通孔104、阀基部118内、蓄积缸体90内、供给孔95a和连接筒部30内,与竖向供给筒部10内连通。

如图4所示,喷射器主体2还具备:从射出筒部11向下方延伸,并且以在向前方施力状态下向后方摆动自如(移动自如)地配置在竖向供给筒部10的前方的扳机部51;与扳机部51的摆动(移动)连动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主活塞52;伴随主活塞52的移动而使内部加压和减压的主缸体53;向前方对扳机部51进行施力的弹性板部54;至少从上方和左右方向覆盖整个竖向供给筒部10、整个射出筒部11和整个蓄积缸体90的盖体55。

另外,上述蓄积阀32、吸入阀36、扳机部51、主活塞52、主缸体53和弹性板部54构成通过扳机部51向后方的摆动(移动),将液体从竖向供给筒部10内通过射出筒部11内向喷出孔4侧流通的扳机机构50。

主缸体53内与竖向供给筒部10内连通。主缸体53具备向前方开口的外筒部60、封闭外筒部60的后方开口部的后壁部61、从后壁部61的中央部分向前方突出设置并且使前端被封闭的活塞引导部62。在主缸体53一体地形成有封闭塞31。

活塞引导部62的内侧向后方开口,在该开口内嵌合有缸体用筒部40中的从后壁(外筒12的小径部12b)向前方突出设置的嵌合突部41。外筒部60与缸体用筒部40的内侧嵌合。缸体用筒部40的内周面和外筒部60的外周面在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紧密连接。另一方面,在缸体用筒部40的内周面和外筒部60的外周面之间的、位于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彼此之间的中间部确保环形的间隙s2。

在外筒部60形成有使外筒部60的内侧和间隙s2连通的第一通气孔63。在外筒12的环状连结部12c形成有使间隙s2与间隙s1连通的第二通气孔64,所述间隙s1在外筒12的环状连结部12c和内筒13的凸缘部13c之间被划分出。并且,在内筒13的凸缘部13c形成有使间隙s1和内筒13的大径部13a以及安装盖部14的内侧连通的第三通气孔65。

在主缸体53中设置有连通筒部68。连通筒部68从主缸体53向后方(前后方向)突出。连通筒部68在主缸体53的后壁部61配置在位于活塞引导部62的上方的部分。连通筒部68一体地插入外筒12和内筒13。在外筒12形成有第一贯通孔66,在内筒13形成有第二贯通孔67。连通筒部68通过第一贯通孔66嵌合到第二贯通孔67内,由此,限制内筒13从外筒12向下方脱离。连通筒部68分别紧密地嵌合在第一贯通孔66内和第二贯通孔67内。连通筒部68将竖向供给筒部10内和主缸体53内连通。连通筒部68内与内筒13内的、位于密封筒部12e和吸入阀36之间的空间连通。

由此,主缸体53的内侧通过连通筒部68内与内筒13内的、位于密封筒部12e和吸入阀36之间的空间连通。因此,吸入阀36对容器体a内和主缸体53内的连通和阻断进行切换。应予说明,吸入阀36在主缸体53内被加压时闭阀,阻断通过竖向供给筒部10内的容器体a内和主缸体53内的连通。另外,吸入阀36在主缸体53内减压时向上方移动,由此开阀,通过竖向供给筒部10内而将容器体a内和主缸体53内连通。连通筒部68向内筒13内突出。在连通筒部68中位于内筒13内的部分作为阀按压部68a而发挥作用。阀按压部68a在吸入阀36开阀时卡止于吸入阀36,限制吸入阀36向上方进一步移动。

主活塞52具备与扳机部51连结的圆柱状的连结部70、位于比连结部70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直径比连结部70的直径大的活塞筒71,主活塞52形成为整体向后方开口的筒形。应予说明,主缸体53和主活塞52配置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共用的轴线上。

活塞筒71具备:向后方开口并且内部插入有活塞引导部62的活塞主体部72、从活塞主体部72的后端部向其径向的外侧突出并且与外筒部60的内周面紧密地滑动接触的滑动筒部73。

活塞主体部72的内径形成得比活塞引导部62的外径大。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活塞主体部72的内周面和活塞引导部62的外周面之间存在若干的间隙。滑动筒部73形成为伴随着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向前方和后方逐渐扩径的锥形,位于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的滑动接触部73a相对于外筒部60的内周面滑动接触。

主活塞52的连结部70经由后述的连结轴86与扳机部51连结。由此,主活塞52与扳机部51一起通过弹性板部54的作用力被向前方施力,并且伴随扳机部51向后方移动而被压入到主缸体53内。

另外,在扳机部51位于最前方摆动位置(最前方移动位置)时,主活塞52的滑动筒部73封闭第一通气孔63。然后,在通过扳机部51向后方的摆动而使主活塞52向后方仅移动规定量时,滑动筒部73使第一通气孔63开放。由此,容器体a的内部通过第三通气孔65、第二通气孔64和第一通气孔63与外部连通。

扳机部51具备:具有在从左右方向观察的侧视下向后方弯曲成凹状的前表面的主板部件80;从主板部件80的左右的侧缘部向后方立起的一对侧板部件81。

在一对侧板部件81的上端部形成有一对连结板82,所述一对连结板82向上方延伸直到到达射出筒部11的侧方,并从左右方向将射出筒部11夹在中间。在一对连结板82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设有转轴部83。这些转轴部8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设置在覆盖射出筒部11的上方的上板部件84的轴承部。上板部件84经由后述的安装筒92配置在射出筒部11上。由此,扳机部51能够以转轴部83为中心沿前后方向摆动。

在扳机部51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主板部件80的开口部51a,并且以从开口部51a的周缘部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连结筒85。在连结筒85的内周面中的位于后方侧的部分形成有向连结筒85的内侧沿左右方向突出的一对连结轴86。这些连结轴86被插入到形成于主活塞52的连结部70的连结孔内。由此,扳机部51和主活塞52彼此连结。

应予说明,主活塞52的连结部70相对于连结轴86能够绕其轴线转动,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移动规定量地连结到连结轴86。由此,伴随着扳机部51向前后方向的摆动,主活塞52能够前后移动。

在射出筒部11的上表面安装有水平板状的上板部件84。在上板部件84的左右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弹性板部54,弹性板部54形成为在从左右方向观察的侧视下向前方凸出的圆弧状,并且延伸到射出筒部11的下方。这些弹性板部54分别与上板部件84一体地形成。弹性板部54具备一对板簧,所述一对板簧形成为从左右方向观察的侧视下彼此同心的圆弧状并且前后排列。

一对板簧中的、位于前侧的板簧称作主板簧54a,位于后侧的板簧称作副板簧54b。这些主板簧54a和副板簧54b的下端部经由圆弧状的返回部54c一体地连接。在返回部54c向下方突出设置有卡止片54d,该卡止片54d从上方插入到形成于扳机部51中的侧板部件81的凹部81a并进行卡合。由此,弹性板部54经由卡止片54d和凹部81a向前方对扳机部51进行施力。

扳机部51的主板部件80的上端部通过弹性板部54的施力而从后方对后述的限制壁123的下端部进行抵接。由此,扳机部51被定位到最前方摆动位置。应予说明,若从最前方摆动位置向后方拉拽扳机部51,则弹性板部54发生弹性变形以使返回部54c经由卡止片54d向后方移动。此时,在弹性板部54中,副板簧54b比主板簧54a更大地弹性变形。

应予说明,即使在向后方拉拽扳机部51的情况下,也保持卡止片54d卡合到凹部81a的卡合状态,直到卡止片54d从凹部81a向上方脱离并且扳机部51到达最后方摆动位置(最后方移动位置)为止。

喷嘴部件3配置在喷射器主体2的前方侧。喷嘴部件3具备:喷嘴板105、安装筒92、限制壁123、插入部201、喷嘴轴部100和围绕筒101。

喷嘴板105的表面和背面朝向前后方向。喷嘴板105从前方覆盖射出筒部11的前端开口。喷嘴板105配置在射出筒部11的前端开口缘。安装筒92从喷嘴板105向后方突出。安装筒92紧密地外嵌于射出筒部11。在喷嘴板105形成有连接孔106。连接孔106在从前后方向观察喷嘴板105的俯视下配置在安装筒92的内侧。限制壁123从安装筒92向下方突出设置。通过使限制壁123的下端部从前方与扳机部51的主板部件80的上端部抵接,从而限制壁123将扳机部51定位在最前方摆动位置。

插入部201向后方延伸。插入部201遍及射出筒部11内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而插入。插入部201以在射出筒部11的内部空间中的上侧部分确保微小的间隙s3的方式插入到射出筒部11内。由此,能够减小射出筒部11内的空间容积。间隙s3与连接孔106连通。

喷嘴轴部100和围绕筒101从喷嘴板105向前方突出。围绕筒101从外侧包围喷嘴轴部100。围绕筒101与喷嘴轴部100相比稍微向前方突出。在喷嘴轴部100和围绕筒101之间形成有环形的流通路径102。在喷嘴轴部100安装有喷嘴盖103,喷嘴盖103形成有向前方开口的喷出孔4,使流通路径102和喷出孔4连通。流通路径102与连接孔106连通。由此,蓄积缸体90的内部通过连通孔104、射出筒部11内、连接孔106和流通路径102与喷出孔4连通。也就是说,连通孔104将蓄积缸体90的内部和喷出孔4连通。

应予说明,将图5所示的封闭壁111的前端面与阀基部118的后端面抵接时的蓄积柱塞91的位置作为最前进位置。在蓄积柱塞91配置在最前进位置的情况下,除了在蓄积缸体90内几乎不容纳液体以外,阻断蓄积缸体90内和连通孔104的连通。

如图7所示,若使蓄积柱塞91向后侧(轴向的一侧)移动,蓄积柱塞91从前侧(轴向的另一侧)与限制部98抵接,则限制蓄积柱塞91进一步向后侧移动。将此时的蓄积柱塞91的位置作为最后退位置。在蓄积柱塞91到达最后退位置的情况下,承受部件122的后端部与连结座部130抵接,在蓄积缸体90内容纳最大量的液体。

(扳机式液体喷出器的作用)

接着,说明使用上述那样构成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的情况。应予说明,通过扳机部51的多次操作,在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的各部分内填充液体,成为能够将液体从竖向供给筒部10吸上来的状态。

若抵抗弹性板部54的作用力而将扳机部51向后方拉拽,则伴随着扳机部51向后方的移动而使主活塞52后退,因此能够将主缸体53内的液体通过连通筒部68内导入到竖向供给筒部10的内筒13。于是,被导入到内筒13的液体通过下压吸入阀36而使其闭阀,并且通过连接筒部30向供给孔95a供给,上压蓄积阀32而使其开阀。由此,能够将液体导入到蓄积缸体90内。并且,能够使蓄积柱塞91从最前进位置向后方移动,能够使封闭壁111的前端面离开阀基部118的后端面,使连通孔104开放。

因此,能够将液体通过连通孔104、射出筒部11内和流通路径102而导向喷出孔4,并且从喷出孔4向前方喷射液体,与此同时能够将蓄积柱塞91向后方移动。

这样,每次进行向后方拉拽扳机部51的操作,都能够使液体从喷出孔4喷射,并且使蓄积柱塞91向后方移动,使液体积蓄(填充)在蓄积缸体90内。伴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的导入,蓄积缸体90内的蓄积柱塞91使施力部件33沿前后方向弹性地压缩变形的同时向后侧(轴向的一侧)移动。由此,对蓄积柱塞91作用从施力部件33向前侧的作用力。

并且,若停止拉拽扳机部51的操作并且释放扳机部51,则通过弹性板部54的弹性回复力向前方对扳机部51进行施力而恢复到最初的位置,因此随之而来地使主活塞52向前方移动。因此,在主缸体53内产生负压,并且通过该负压能够使容器体a内的液体通过管15而向上吸到竖向供给筒部10。于是,新吸上来的液体上压吸入阀36而使其开阀,被导入到主缸体53内。由此,可以为接下来的喷射做准备。应予说明,蓄积阀32为闭阀。另外,吸入阀36向上方的移动量被阀按压部68限制。

此时,虽然停止从连接筒部30向蓄积缸体90内供给液体,但通过施力部件33的作用力,蓄积柱塞91开始向最前进位置进行向前移动(朝向轴向的另一侧复位移动)。此时,液体从蓄积缸体90内向连接筒部30内流出被蓄积阀32限制。由此,能够将积存在蓄积缸体90内的液体通过连通孔104、射出筒部11内和流通路径102而导向喷出孔4,并且使液体通过喷出孔4向前方喷射。这样,不只在进行将扳机部51向后方拉拽的操作时,在不操作扳机部51时,也能够喷射液体,能够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射。

特别地,在蓄积缸体90中分别形成有与喷出孔4连通的连通孔104和与射出筒部11内连通的供给孔95a,蓄积柱塞91直接堵塞连通孔104。因此,能够受到较少约束地容易地减小从连接筒部30起到蓄积缸体90的路径的空间容积(路径所占的内部容积)。因此,在操作扳机部51时,能够将液体从连接筒部30内立刻导入到蓄积缸体90内,使蓄积缸体90内的压力迅速地上升,易于使蓄积柱塞91立刻向后方移动。因此,能够在抑制装填次数的同时迅速地喷射液体。因此,使用便捷且操作性优异。

另外,因为通过插入部201减小射出筒部11内的空间容积,所以能够使射出筒部11内的压力迅速地上升并且以高喷射压对液体进行喷射。

并且,因为蓄积柱塞91直接堵塞连通孔104,所以只要蓄积缸体90的内压不超过规定值,就不喷射液体。因此,即使不额外设置高压阀等也能够以适当的压力(喷射压)喷射液体,并且易于实现结构的简化。并且,通过使利用施力部件33的作用力而向前方被施力的蓄积柱塞91向后方移动,由此能够进行蓄压,因此在喷射液体时,能够在对液体进一步施加压力的状态下进行喷射。另外,在未使用时能够有效地抑制液体从喷出孔4漏出。

应予说明,在蓄积柱塞91前进时,只要不再次进行拉拽扳机部51的操作,蓄积柱塞91就移动直到最前进位置(蓄积缸体90中的轴向的另一端)为止,但在此之前也可以反复进行拉拽扳机部51的操作。在此情况下,蓄积柱塞91反复进行后退和前进,并且作为整体逐渐向后方移动。由此,能够在蓄积缸体90内逐渐蓄积液体。并且,通过使蓄积柱塞91移动到例如最后退位置,能够在蓄积柱塞91从最后退位置移动到最前进位置的长时间内连续喷射液体。

另外,如图7所示,在蓄积柱塞91位于最后退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密封唇部124位于连通槽115上。此时,前筒部112内通过连通槽115与回收孔116连通,蓄积缸体90内和容器体a内通过回收孔116和回收通路117而连通。因此,在蓄积柱塞91充分地移动到后侧的状态下,进而液体被导入到蓄积缸体90内时,能够使液体从回收通路117返回到容器体a内。由此,抑制蓄积缸体90内的压力变得过高,例如,能够易于防止蓄积缸体90的损伤等。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连通筒部68嵌合于第二贯通孔67内。因此,即使未确保连通筒部68的外周面和第一贯通孔66的内周面之间的密封性,也能够通过确保连通筒部68的外周面和第二贯通孔67的内周面之间的密封性来抑制竖向供给筒部10内的内容物通过第一贯通孔66而漏出到外部、或者抑制竖向供给筒部10内和回收通路117的短路。另外,通过使连通筒部68通过第一贯通孔66嵌合到第二贯通孔67内,限制内筒13从外筒12向下方脱离。由此,能够提高扳机式液体喷出器1组装性。

另外,在连通筒部68中位于内筒13内的部分作为阀按压部68a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并且抑制吸入阀36的过度移动。

另外,蓄积阀32限制液体从蓄积缸体90内通过供给孔95a向连接筒部30内流出。因此,当蓄积缸体90内的液体从喷出孔4喷出时,能够通过蓄积阀32限制液体从蓄积缸体90向连接筒部30内流出。因此,例如,能够容易地提高通过射出筒部11从喷出孔4喷出的液体的压力,能够以优选的方式喷出液体等。

另外,因为封闭塞31与主缸体53一体地形成,所以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另外,连接筒部30和蓄积缸体90沿上下方向并列地配置而具备共用的分隔壁w3,因此能够实现喷射器主体2的小型化。

应予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连接筒部30和蓄积缸体90可以不具备共用的分隔壁w3。竖向供给筒部10和蓄积缸体90可以不具备共用的分隔壁w4。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蓄积柱塞91伴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内的供给而向后方移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蓄积柱塞91伴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内的供给而向前方移动的结构。并且,也可以采用蓄积缸体90的中心轴线o2沿与前后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蓄积柱塞91向沿其中心轴线o2的轴向(与前后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的结构。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利用从施力部件33作用的作用力使蓄积柱塞91复位移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采用以下所示的结构来补充来自施力部件33的作用力或者取代该作用力。即,喷射器主体2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其具备:与蓄积柱塞91连结并与蓄积柱塞91的轴向的移动关联的负压柱塞;沿轴向延伸并阻断轴向的另一端开口和外部的连通,并且在内部以使负压柱塞向轴向的一侧移动自如的方式容纳负压柱塞的负压缸体。在此情况下,伴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内导入,蓄积缸体90内的蓄积柱塞91与负压缸体内的负压柱塞一起向轴向的一侧移动。此时,负压缸体内的、与负压柱塞相比位于轴向的另一侧的密闭空间成为负压。由此,对负压柱塞和蓄积柱塞91作用朝向轴向的另一侧的作用力。其结果是,能够利用作用力使蓄积柱塞91进行复位移动。根据该结构,当使蓄积柱塞91进行复位移动时,利用负压缸体内的负压,因此即使不利用例如从施力部件33等其它部件作用的作用力,也能够使蓄积柱塞91进行复位移动。由此,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并且对蓄积柱塞91施加推力。应予说明,可以不使用施力部件33,只通过合成树脂材料来形成扳机式液体喷出器。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扳机部51被设置为向后方摆动自如,但也可以适当地采用使扳机部51向后方移动的结构。例如可以采用使扳机部51向后方滑动移动自如的结构等。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射出筒部11从蓄积缸体90向前方延伸设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另外,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供给孔95a和连通孔104分别形成,但供给孔95a可以兼具连通孔104的作用。并且,也可以不具有连接筒部30、封闭塞31和蓄积阀32。例如,射出筒部11可以从竖向供给筒部10向前方延伸,蓄积缸体90可以配置在射出筒部11的上方。应予说明,在该构成中,在不具有蓄积阀32且供给孔95a兼具连通孔104的作用的情况下,当使扳机部51向后方移动时,能够使内容物从竖向供给筒部10通过射出筒部11向喷出孔4流通,能够使内容物从竖向供给筒部10通过供给孔95a供给到蓄积缸体90内。并且,当停止扳机部51向后方的移动时,能够使蓄积缸体90内的内容物通过供给孔95a(连通孔104)和射出筒部11向喷出孔4流通。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吸入阀36为球形的球阀,通过使吸入阀36移动而对开闭进行切换,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吸入阀36可以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采用向上方变形的结构。在此情况下,吸入阀36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使主缸体53内减压时通过向上方变形而进行开阀,阀按压部68a与开阀了的吸入阀36卡止而限制吸入阀36向上方的进一步的变形。

连通筒部68可以不向内筒13内突出。在此情况下,例如,能够使限制突起12f作为阀按压部68a而发挥功能。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喷出孔4向前方喷射液体,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喷出孔4可以将液体向不同于前方的方向喷出。

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将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替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另外,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变形例。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