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量储液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5235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量储液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仪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微量储液管。



背景技术:

实验指的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在实验室中,常常需要用到大量用于保存实验样本的微量储存容器,为了保证样本不受污染,通常会对装有试验样本的微量储存容器进行密封保存,但是某些贮存要求相对严格的实验样本要求贮存过程中不能开封,普通的微量储存容器无法保证在进行下一步操作时该实验样本确实未曾被开启,更难以避免人为对实验的破坏,而实验作为一种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一个试验条件的变化往往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开启辨识、便于单手操作的微量储液管。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微量储液管,包括管体和盖子,所述盖子开口边缘设有显启环,所述显启环与盖子开口边缘通过易断部连接,所述管体开口部设有两个管肩,两个管肩之间形成管颈,所述盖子与管体扣合时显启环套设于管颈上。

本实用新型的微量储液管在盖子的开口边缘设置了显启环并通过易断部连接显启环和盖子,盖子与管体扣合时显启环卡在管体开口部的两个管肩之间,当盖子第一次开启时,显启环将会崩断,显示样本封存后已被开启过,如果显启环与盖子完好连接在一起,则说明该样本未曾开启,确保样本未受污染。

实验室中通常会有大量标准的微量储液管,也就是说,有很多一模一样的管体和盖子,因此很容易产生混淆,发生盖子与管体搭配错误的情况,尤其是当盖子或管体被使用过时容易污染样本,为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况,所述显启环与盖子之间设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带的两端分别连接盖子和显启环,盖子被开启后依然通过连接带及显启环跟随相应的管体,有效避免盖错盖子的情况,而且使用完毕时也不需要花时间去拿取相应的盖子,一只手就可以同时完成持握管体和盖盖子的动作,有利于单手操作,节约时间。

为了使第一次开启盖子时显启环易于从盖子上脱离开,所述盖子的内壁和管体开口部的外壁设有螺纹,盖子与管体通过螺纹旋合,每段所述螺纹在盖子端面或管体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为1/5~1/3圆弧。盖子与管体扣合后,显启环将套设于管颈上,管颈限制了显启环在轴向上的运动又保证了显启环围绕轴作旋转运动的自由,第一次开启时,盖子在外力及螺纹的导向作用下与显启环拉开距离,使得连接显启环和盖子的易断部更容易断裂,便于单手完成打开盖子的动作,每段所述螺纹在盖子端面或管体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为1/5~1/3圆弧,旋开盖子时只需要旋转72°~120°即可,便于单手操作。

实验室中微量储液管数量众多,为了方便区分,所述盖子外侧顶部设有卡槽和插接于卡槽中的插片,通过插片的颜色、形状等不同对不同的样本加以区分。进一步地,所述插片为透明构件,插入插片前可以在卡槽中置入标签;更进一步地,所述插片为凸透镜构件,除了可以显示标签中的内容还可以对标签内容进行放大,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标签的清晰呈现;除此之外,所述插片具有不同的颜色,实验人员可以根据插片的颜色加以辨别。

为避免微量储液管意外倾倒而导致样本从中渗出或其中的挥发性物质挥发,所述盖子内侧顶部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设有若干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与密封环同心,环形凹槽的设计使得密封环上表面与盖子、下表面与管体之间形成多个环形线接触,管内物质的溢出需要突破多重障碍,密封效果更佳,而且线接触相比面接触具有更好的密封性,对密封环的材质及硬度要求较低。

有时候样本封存一段时间后或封存之前需要进行离心操作,这时就需要对样本进行转移,即从储液管转移到离心管或从离心管转移到储液管,为简化操作和减少实验仪器的使用,所述管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直管段和锥管段,所述管体的开口部设于直管段,本实用新型微量储液管可以同时作为离心管和存储样本的容器,减少实验仪器的使用。

对于下部为尖端朝下的锥体的微量储液管,尖端不利于微量储液管的站立,常常需要使用试管架辅助放置。所述锥管段外部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高度大于锥管段的高度,保证在没有试管架或其他辅助措施的情况下微量储液管可以实现自立。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微量储液管在盖子的开口边缘设置了显启环并通过易断部连接显启环和盖子,盖子与管体扣合时显启环卡在管体开口部的两个管肩之间,当盖子第一次开启时,显启环将会崩断,显示样本封存后已被开启过,如果显启环与盖子完好连接在一起,则说明该样本未曾开启,确保样本未受污染,有效显示样本是否开启。所述显启环与盖子之间设有连接带,盖子被开启后依然跟随相应的管体,有效避免盖错盖子的情况,而且使用完毕时也不需要花时间去拿取相应的盖子,一只手就可以同时完成持握管体和盖盖子的动作,有利于单手操作;盖子与管体通过螺纹旋合,每段所述螺纹在盖子端面或管体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为1/5~1/3圆弧,旋开盖子时只需要旋转72°~120°,同时使显启环从盖子上脱开,便于单手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微量储液管爆炸图;

图2是实施例1微量储液管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盖子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1密封环俯视图;

图5是实施例1密封环与盖子装配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2微量储液管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盖子爆炸图;

图8是实施例2密封环局部放大图;

图9是实施例3微量储液管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3盖子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管体100,管肩110,管颈120,盖子200,显启环210,易断部220,连接带230,卡槽240,插片250,密封环260。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于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微量储液管,包括管体100和盖子200,所述盖子200开口边缘设有显启环210,所述显启环210与盖子200开口边缘通过易断部220连接,所述管体100开口部设有两个管肩110,两个管肩110之间形成管颈120,所述盖子200与管体100扣合时显启环210套设于管颈120上。

本实用新型的微量储液管在盖子200的开口边缘设置了显启环210并通过易断部220连接显启环210和盖子200,盖子200与管体100扣合时显启环210卡在管体100开口部的两个管肩110之间,当盖子200第一次开启时,显启环210将会崩断,显示样本封存后已被开启过,如果显启环210与盖子200完好连接在一起,则说明该样本未曾开启,确保样本未受污染。

实验室中通常会有大量标准的微量储液管,也就是说,有很多一模一样的管体和盖子200,因此很容易产生混淆,发生盖子200与管体100搭配错误的情况,尤其是当盖子200或管体100被使用过时容易污染样本,为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况,所述显启环210与盖子200之间设有连接带230,所述连接带230的两端分别连接盖子200和显启环210,盖子200被开启后依然通过连接带230及显启环210跟随相应的管体100,有效避免盖错盖子200的情况,而且使用完毕时也不需要花时间去拿取相应的盖子200,一只手就可以同时完成持握管体100和盖盖子200的动作,有利于单手操作,节约时间。

为了使第一次开启盖子200时显启环210易于从盖子200上脱离开,所述盖子200的内壁和管体100开口部的外壁设有螺纹,盖子200与管体100通过螺纹旋合,每段所述螺纹在盖子200端面或管体100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为1/4圆弧。盖子200与管体100扣合后,显启环210将套设于管颈120上,管颈120限制了显启环210在轴向上的运动又保证了显启环210围绕轴作旋转运动的自由,第一次开启时,盖子200在外力及螺纹的导向作用下与显启环210拉开距离,使得连接显启环210和盖子200的易断部220更容易断裂,便于单手完成打开盖子200的动作,每段所述螺纹在盖子200端面或管体100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为1/4圆弧,旋开盖子200时只需要旋转90°即可,便于单手操作。

如图3所示,实验室中微量储液管数量众多,为了方便区分,所述盖子200外侧顶部设有卡槽240和插接于卡槽240中的插片250,通过插片250的颜色、形状等不同对不同的样本加以区分。进一步地,所述插片250为透明构件,插入插片250前可以在卡槽240中置入标签;更进一步地,所述插片250为凸透镜构件,除了可以显示标签中的内容还可以对标签内容进行放大,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标签的清晰呈现;除此之外,所述插片250具有不同的颜色,实验人员可以根据插片250的颜色加以辨别。

为避免微量储液管意外倾倒而导致样本从中渗出或其中的挥发性物质挥发,所述盖子200内侧顶部设有密封环260。如图4~5所示,所述密封环260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设有若干环形凹槽261,所述环形凹槽261与密封环260同心,环形凹槽261的设计使得密封环260上表面与盖子、下表面与管体之间形成多个环形线接触,管内物质的溢出需要突破多重障碍,密封效果更佳,而且线接触相比面接触具有更好的密封性,对密封环260的材质及硬度要求较低。

有时候样本封存一段时间后或封存之前需要进行离心操作,这时就需要对样本进行转移,即从储液管转移到离心管或从离心管转移到储液管,为简化操作和减少实验仪器的使用,所述管体100包括相互连接的直管段和锥管段,所述管体100的开口部设于直管段,本实用新型微量储液管可以同时作为离心管和存储样本的容器,减少实验仪器的使用。

对于下部为尖端朝下的锥体的微量储液管,尖端不利于微量储液管的站立,常常需要使用试管架辅助放置。所述锥管段外部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高度大于锥管段的高度,保证在没有试管架或其他辅助措施的情况下微量储液管可以实现自立。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一种微量储液管,包括管体100和盖子200,所述盖子200开口边缘设有显启环210,所述显启环210与盖子200开口边缘通过易断部220连接,所述管体100开口部设有两个管肩110,两个管肩110之间形成管颈120,所述盖子200与管体100扣合时显启环210套设于管颈120上。

本实用新型的微量储液管在盖子200的开口边缘设置了显启环210并通过易断部220连接显启环210和盖子200,盖子200与管体100扣合时显启环210卡在管体100开口部的两个管肩110之间,当盖子200第一次开启时,显启环210将会崩断,显示样本封存后已被开启过,如果显启环210与盖子200完好连接在一起,则说明该样本未曾开启,确保样本未受污染。

实验室中通常会有大量标准的微量储液管,也就是说,有很多一模一样的管体100和盖子200,因此很容易产生混淆,发生盖子200与管体100搭配错误的情况,尤其是当盖子200或管体100被使用过时容易污染样本,为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况,所述显启环210与盖子200之间设有连接带230,所述连接带230的两端分别连接盖子200和显启环210,盖子200被开启后依然通过连接带230及显启环210跟随相应的管体100,有效避免盖错盖子200的情况,而且使用完毕时也不需要花时间去拿取相应的盖子200,一只手就可以同时完成持握管体100和盖盖子200的动作,有利于单手操作,节约时间。

为了使第一次开启盖子200时显启环210易于从盖子200上脱离开,所述盖子200的内壁和管体100开口部的外壁设有螺纹,盖子200与管体100通过螺纹旋合,每段所述螺纹在盖子200端面或管体100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为1/5圆弧。盖子200与管体100扣合后,显启环210将套设于管颈120上,管颈120限制了显启环210在轴向上的运动又保证了显启环210围绕轴作旋转运动的自由,第一次开启时,盖子200在外力及螺纹的导向作用下与显启环210拉开距离,使得连接显启环210和盖子200的易断部220更容易断裂,便于单手完成打开盖子200的动作,每段所述螺纹在盖子200端面或管体100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为1/5圆弧,旋开盖子200时只需要旋转72°即可,便于单手操作。

如图7所示,实验室中微量储液管数量众多,为了方便区分,所述盖子200外侧顶部设有卡槽240和插接于卡槽240中的插片250,通过插片250的颜色、形状等不同对不同的样本加以区分。进一步地,所述插片250为透明构件,插入插片250前可以在卡槽240中置入标签。

为避免微量储液管意外倾倒而导致样本从中渗出或其中的挥发性物质挥发,所述盖子200内侧顶部设有密封环260。如图8所示,所述密封环260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设有若干环形凹槽261,所述环形凹槽261与密封环260同心,环形凹槽261的设计使得密封环260上表面与盖子、下表面与管体之间形成多个环形线接触,管内物质的溢出需要突破多重障碍,密封效果更佳,而且线接触相比面接触具有更好的密封性,对密封环260的材质及硬度要求较低。

有时候样本封存一段时间后或封存之前需要进行离心操作,这时就需要对样本进行转移,即从储液管转移到离心管或从离心管转移到储液管,为简化操作和减少实验仪器的使用,所述管体100包括相互连接的直管段和锥管段,所述管体100的开口部设于直管段,本实用新型微量储液管可以同时作为离心管和存储样本的容器,减少实验仪器的使用。

对于下部为尖端朝下的锥体的微量储液管,尖端不利于微量储液管的站立,常常需要使用试管架辅助放置。所述锥管段外部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高度大于锥管段的高度,保证在没有试管架或其他辅助措施的情况下微量储液管可以实现自立。

实施例3

如图9所示,一种微量储液管,包括管体100和盖子200,所述盖子200开口边缘设有显启环210,所述显启环210与盖子200开口边缘通过易断部220连接,所述管体100开口部设有两个管肩110,两个管肩110之间形成管颈120,所述盖子200与管体100扣合时显启环210套设于管颈120上。

本实用新型的微量储液管在盖子200的开口边缘设置了显启环210并通过易断部220连接显启环210和盖子200,盖子200与管体100扣合时显启环210卡在管体100开口部的两个管肩110之间,当盖子200第一次开启时,显启环210将会崩断,显示样本封存后已被开启过,如果显启环210与盖子200完好连接在一起,则说明该样本未曾开启,确保样本未受污染。

实验室中通常会有大量标准的微量储液管,也就是说,有很多一模一样的管体100和盖子200,因此很容易产生混淆,发生盖子200与管体100搭配错误的情况,尤其是当盖子200或管体100被使用过时容易污染样本,为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况,所述显启环210与盖子200之间设有连接带230,所述连接带230的两端分别连接盖子200和显启环210,盖子200被开启后依然通过连接带230及显启环210跟随相应的管体100,有效避免盖错盖子200的情况,而且使用完毕时也不需要花时间去拿取相应的盖子200,一只手就可以同时完成持握管体100和盖盖子200的动作,有利于单手操作,节约时间。

为了使第一次开启盖子200时显启环210易于从盖子200上脱离开,所述盖子200的内壁和管体100开口部的外壁设有螺纹,盖子200与管体100通过螺纹旋合,每段所述螺纹在盖子200端面或管体100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为1/3圆弧。盖子200与管体100扣合后,显启环210将套设于管颈120上,管颈120限制了显启环210在轴向上的运动又保证了显启环210围绕轴作旋转运动的自由,第一次开启时,盖子200在外力及螺纹的导向作用下与显启环210拉开距离,使得连接显启环210和盖子200的易断部220更容易断裂,便于单手完成打开盖子200的动作,每段所述螺纹在盖子200端面或管体100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为1/3圆弧,旋开盖子200时只需要旋转120°即可,便于单手操作。

如图10所示,实验室中微量储液管数量众多,为了方便区分,所述盖子200外侧顶部设有卡槽240和插接于卡槽240中的插片250,通过插片250的颜色、形状等不同对不同的样本加以区分。所述插片250具有不同的颜色,实验人员可以根据插片250的颜色加以辨别。

为避免微量储液管意外倾倒而导致样本从中渗出或其中的挥发性物质挥发,所述盖子200内侧顶部设有密封环260。

有时候样本封存一段时间后或封存之前需要进行离心操作,这时就需要对样本进行转移,即从储液管转移到离心管或从离心管转移到储液管,为简化操作和减少实验仪器的使用,所述管体100包括相互连接的直管段和锥管段,所述管体100的开口部设于直管段,本实用新型微量储液管可以同时作为离心管和存储样本的容器,减少实验仪器的使用。

对于下部为尖端朝下的锥体的微量储液管,尖端不利于微量储液管的站立,常常需要使用试管架辅助放置。所述锥管段外部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高度大于锥管段的高度,保证在没有试管架或其他辅助措施的情况下微量储液管可以实现自立。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