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0300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储存容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存容器,更详细而言涉及储存食物或者饮品的储存容器。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储存容器作为盛装液体的盛具,由能够盛装内容物的储存空间和防止所储存的内容物流出的盖构成。对于材质,由玻璃、合成树脂、金属以及非金属等多种材料制作而成,大多作为储存或保管内容物的用途使用,但因受到外部热的影响而不易实现保温及冷藏。

作为盛装冷水、温水等,并长时间保管且维持内容物的温度的储存容器,已知的有保温瓶。

保温瓶是由以瓶的外表面的介质传递量稀薄的方式减少介质的真空腔室构成的,若在保温瓶中盛装液态内容物进行保管,则通过介质稀薄的真空腔室减少温度传递,从而使保管于主体的内容物的温度维持在一定水平。

另外,构成为在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之间形成真空腔室的双重容器的保温瓶也是被广为人知的。

然而,如上所述的保温瓶存在由于密封剂的收缩膨胀而难以保障长时间的密封状态,结构复杂而使制造单价上升的问题,存在在保管少量的食物,即,例如一定量的冰淇淋时非常难以实现销售单价的收益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使保温冷藏效果最大化,制作效率提高并且非常卫生的储存容器。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特征在于,包括:内部容器,具有从向上侧敞开形成的内部容器开口的外周面向外部延伸形成的延伸端部,并收纳储存物;外部容器,形成为向上侧敞开形成的外部容器开口的内周面与上述内部容器的上述延伸端部对置,并且收纳上述内部容器;以及隔热部,设置于上述内部容器与上述外部容器之间,通过上述内部容器的上述延伸端部,使上述外部容器与上述内部容器至少部分性地分离,并且密封上述外部容器和上述内部容器之间,由此形成上述隔热部。

具体而言,上述延伸端部可以向与上述内部容器开口向上侧敞开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形成。

具体而言,上述外部容器可以包括从该外部容器的下表面向上侧突出形成的插入部。

具体而言,上述内部容器可以包括收纳部,上述收纳部从该内部容器的下表面向上侧凹陷而形成,收纳上述外部容器的上述插入部的至少一部分。

具体而言,上述外部容器可以包括固定部,上述固定部在上述外部容器的内部向内侧方向突出形成,与上述内部容器的外表面相接触,以固定与上述内部容器和的分离。

具体而言,上述固定部可以形成于上述外部容器的内部棱角。

具体而言,上述内部容器可以形成为,随着从上述内部容器开口朝向下方而截面积逐渐减小。

具体而言,上述外部容器可以形成为能够相对于上述内部容器装卸。

具体而言,还可以包括盖,上述盖形成为覆盖上述内部容器开口和上述外部容器开口。

具体而言,上述盖可以在与上述内部容器开口以及上述外部容器开口相接触的部分包括收纳勺子的勺子收纳部。

具体而言,上述隔热部的隔热介质可以是真空。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中,形成于内部容器的延伸端部与外部容器开口的内周面相接触地形成,从而具有能够非常简单地形成隔热部而容易进行大量生产,由此减少制作费用的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在外部容器与内部容器之间形成气穴,从而具有使针对储存物的保温冷藏效果最大化的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由于在外部容器与内部容器之间具有气穴,从而即便不具有另外的隔热装置,也实现保温冷藏,从而能够实现容器的轻量化并减少制作费用的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外部容器与内部容器能够相互分离,由此具有容易进行大量生产从而减少制作费用的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外部容器与内部容器以能够相互分离的方式结合,由此具有使用时容易清洗从而卫生能力非常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有关外部容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有关外部容器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有关内部容器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有关内部容器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有关盖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有关盖的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有关盖的仰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内部容器和外部容器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内部容器和外部容器组装后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组装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储存容器;10:盖;11:盖主体;12:盖檐;13:勺子收纳部;20:外部容器;21:外部容器延伸端部;22:外部容器主体;23:外部容器固定部;24:插入部;25:外部容器开口;30:内部容器;31:内部容器延伸端部;32:内部容器主体;33:内部容器固定部;34:收纳部;35:内部容器开口;40:隔热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定的优点以及新颖的特征能够通过与随附的附图相关的下述详细说明及优选的实施例来更加明确。在本说明书中对附图的构成要素标注附图标记时,对于同一个构成要素尽可能在不同的附图中也标注为同一个附图标记。另外,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时,判断为对于相关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会使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变得不明确的情况下,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立体图,图2以及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有关外部容器的立体图以及侧视图,图4以及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有关内部容器的立体图以及侧视图,图6至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有关盖的立体图、侧视图和仰视图,图9以及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内部容器和外部容器组装后的立体图以及侧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组装图。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1包括盖10、外部容器20、内部容器30以及隔热部40。在此,储存容器1是指收纳食物的容器,作为一个例子可以是储存冰淇淋的容器,但不限于此。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对储存容器1进行详细说明。

盖10形成为覆盖内部容器开口35和外部容器开口25,使储存于内部容器30的储存物得以密封而与外部隔绝(参照图6至图8)。

具体而言,盖10可以包括:盖主体11;从盖主体11向下方倾斜地延伸形成的盖檐12;以及收纳勺子(未图示)的勺子收纳部13,与外部容器20和内部容器30的上侧结合而能够密封收纳于内部容器30的储存物。

外部容器20形成为,向上侧敞开形成的外部容器开口25的内周面与内部容器延伸端部31对置,并收纳内部容器30。

下面,为了对外部容器20进行详细说明,集中参照图2以及图3进行说明。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有关外部容器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有关外部容器的侧视图。

外部容器20形成为在内部存在收纳内部容器30的收纳空间(未标注附图标记)的六面体形状,并且可以形成为供内部容器30装卸。

据此,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1中,外部容器20和内部容器30形成为能够相互分离,由此具有容易进行大量生产从而减少制作费用的效果,并具有使用时容易清洗从而卫生能力非常优异的效果。

在此,外部容器20可以具有外部容器延伸端部21、外部容器主体22、外部容器固定部23、插入部24以及外部容器开口25。

外部容器延伸端部21可以从外部容器开口25的外周面向与外部容器开口25向上侧敞开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形成,并且可以组装成与盖10的下表面相接触。

外部容器主体22决定外部容器20的整体形状,可以构成为包括向上侧敞开的收纳空间的六面体形状。

具体而言,可以在外部容器主体22的上侧具备外部容器开口25,在下侧具备插入部24,并在中央的内侧面棱角处形成外部容器固定部23。

为了固定与内部容器30的隔离,外部容器固定部23形成为从外部容器的内部向内侧方向突出而与内部容器30的主体33相接触。

具体而言,外部容器固定部23从内部棱角(未标注附图标记)向收纳空间方向突出,可以以半月形状制作有多个,并且可以形成为半月形状的圆弧部分与内部容器30的内部容器主体33相接触。

插入部24可以配置于外部容器20的下表面并向上侧突出形成。插入部24与后述的内部容器30的收纳部34结合,由此能够使外部容器20与内部容器30固定。

在此,插入部24和收纳部34能够与外部容器固定部23一起固定内部容器30和外部容器20,以使隔热部40始终以一定的体积形成。

外部容器开口25可以从收纳空间向上侧敞开形成,能够将内部容器30引入收纳空间。

内部容器30具有从向上侧敞开形成的内部容器开口35的外周面向外部延伸形成的内部容器延伸端部31,并收纳储存物。

下面,为了对内部容器30进行详细说明,集中参照图4以及图5而进行说明。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有关内部容器的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的有关内部容器的侧视图。

内部容器30形成为在内部存在收纳空间的六面体形状,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外部容器20装卸。

在此,内部容器30可以具有内部容器延伸端部31、内部容器主体32、内部容器固定部33、收纳部34以及内部容器开口35。

据此,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1中,外部容器20和内部容器30形成为能够相互分离,由此具有容易进行大量生产从而减少制作费用的效果,并具有使用时容易清洗从而卫生能力非常优异的效果。

内部容器延伸端部31可以从内部容器开口35的外周面向与内部容器开口35向上侧敞开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形成,并且可以组装成与盖10的下表面相接触。

内部容器延伸端部31与外部容器开口25的内周面相接触地形成,从而形成内部容器30和外部容器20之间的分离空间,以形成后述的隔热部40。据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非常简单地形成隔热部40而容易进行大量生产,由此减少制作费用的效果。

内部容器主体32决定内部容器30的整体形状,可以构成为包括向上侧敞开的收纳空间的六面体形状,并且可以形成为随着从内部容器开口35朝向下方,截面积逐渐减小。

据此,本实用新型中的内部容器30形成为随着从内部容器开口35朝向下方,而截面积逐渐减小,由此能够容易确保隔热部40的面积,并且能够非常简单地实现隔热部40的形成。

在此,内部容器主体32可以在上侧具备内部容器开口35,在下侧具备收纳部35,并在中央的内侧面棱角处形成内部容器固定部33。

内部容器固定部33可以从内部棱角(未标注附图标记)向收纳储存物的收纳空间亦即内侧的方向突出形成,可以以半月形状制作有多个。据此,在内部容器30的生产过程中,在层叠内部容器30时,使内部容器30间的分离容易进行。

收纳部34能够配置于内部容器30的下表面并向上侧突出形成,并且能够比外部容器20的插入部24的突出长度更小地突出形成。

收纳部34能够收纳外部容器20的插入部24的至少一部分,通过与插入部24的结合能够使外部容器20固定于内部容器30。

在此,插入部24和收纳部34能够固定内部容器20和外部容器30以使隔热部40能够始终维持一定的体积,能够在外部容器固定部23所实现的固定力的基础上再实现固定力。

内部容器开口35可以从收纳空间向上侧敞开形成,能够使储存物引入收纳空间。

隔热部40通过借由内部容器30的内部容器延伸端部31使外部容器20与内部容器30分离、并且密封外部容器20与内部容器30之间而形成。在此,隔热部40的隔热介质可以是真空。

据此,本实用新型的外部容器20和内部容器30之间形成隔热部40(气穴,air pocket),从而具有使针对储存物的保温效果最大化的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储存容器1,即便不具有另外的隔热装置,也能通过隔热部40实现保温冷藏,从而能够实现储存容器1的轻量化并减少制作费用的效果。

上文中,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这只是为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说明而已,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可以明确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的范围内具有该领域的常规知识的人能够进行变形或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简单变形至变更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的保护范围,能够通过随附的实施新型的权利要求书来明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