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式双层饮水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9324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便捷式双层饮水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饮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捷式双层饮水桶。



背景技术:

生活中我们引用的桶装水都是配合饮水机使用的,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就多了一个饮水机的开支,传统的桶装水要经常换桶,对于一般的老人孩子及妇女来说十分的不便,并且在换水的过程中很可能使裸露的连接口遭受细菌病毒的污染,影响我们正常的饮用,甚至导致饮用水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捷式双层饮水桶,代替了传统桶装水必须与饮水机搭配使用的问题,使用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桶身,桶身分隔为上桶身和下桶身,上桶身和下桶身的连接部位设有出水开关,出水开关上设有出水孔,上桶身上与出水开关位置对应处设有上连接孔,下桶身上与出水开关位置对应处设有下连接孔,出水开关可原位旋转以使出水孔与上连接孔或与下连接孔连通。

优选的,所述上桶身的顶部设有内嵌式提手。

优选的,所述上连接孔与下连接孔相邻并对称设置,出水开关以上连接孔与下连接孔的对称轴为旋转轴,出水孔位于所述对称轴的一侧并与上连接孔或下连接孔连通。

优选的,所述上桶身和下桶身的端部均设有从桶身的一侧壁伸出的凸出部,出水开关位于两个凸出部之间。

优选的,所述出水开关的出水口处设有可脱卸盖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的双层饮水桶,代替了桶装水必须与饮水机搭配使用的问题,集盛水与放水的功能于一体,其通过设置出水开关来实现;

(2)通过设置上下两层,可以盛装较大量的水,避免了频繁换水对于老人孩子及女性自身体力的要求,且独立一体的组合避免传统桶装水与外部裸露部分接触导致细菌病毒的污染和滋生,有效的保证了良好的水质;

(3)通过将上桶身和下桶身的端部均设有从桶身的一侧壁伸出的凸出部,不仅可以使饮水桶放置稳定,还可以保护出水开关,通过设置内嵌式提手,方便搬运、携带及饮用,为居家旅行提供了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捷式双层饮水桶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桶身,11、上桶身,12、下桶身,2、出水开关,3、出水孔,4、上连接孔,5、下连接孔,6、提手,7、凸出部,8、盖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捷式双层饮水桶,包括桶身1,桶身1分为互不连通的上桶身11和下桶身12,饮用水储存在上桶身11和下桶身12内,上桶身11和下桶身12的端部均设有从桶身1的一侧壁伸出的凸出部7,上桶身11和下桶身12以中间的间隔层为对称面从而对称设置。

上桶身11和下桶身12的连接部位即中间间隔层处设有出水开关2,出水开关2位于两个凸出部7之间。上桶身11上与出水开关2位置对应处设有上连接孔4,下桶身12上与出水开关2位置对应处设有下连接孔5,上连接孔4与下连接孔5相邻并对称设置。出水开关2上设有出水孔3,出水开关2可原位旋转,出水开关2以上连接孔4与下连接孔5的对称轴为旋转轴进行旋转,出水孔3位于所述对称轴的一侧并与上连接孔4或下连接孔5连通。

上桶身11的顶部设有内嵌式提手6,便于对饮水桶搬运、挪位使用。出水开关2的出水口处装设有可脱卸盖帽8,盖帽8可避免所述出水口裸露,防止细菌污染,还可防止搬运过程中不小心碰触出水开关2时水的意外流出。

所述便捷式双层饮水桶可重复使用,其中出水开关2可拆卸,拆除出水开关2后可对桶身1内注水,达到重复使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便捷式双层饮水桶使用情况如下:将饮水桶水平放置好,若上桶身11位于下桶身12的上方时,将出水开关2的出水口朝下,出水开关2上的出水孔3与上桶身11上的上连接孔4对位连通,上桶身11中的饮用水在重力作用下从出水开关2处流出。上桶身11中的水饮用完毕后,将桶身1颠倒过来,此时上桶身11与下桶身12位置对调,下桶身12位于上桶身11的上方,180°旋转出水开关2,此时出水开关2的出水口朝下,出水孔3与下桶身12上的连接孔5对位连通,下桶身12中的饮用水在重力作用下从出水开关2处流出,继续使用剩余的饮用水。

在本案中,上桶身11与下桶身12的命名只是为了区分部件使用,并不是限定两者的位置关系,上桶身11可以位于下桶身12的上方或下方均可。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