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袋泡茶包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83493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袋泡茶包装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袋泡茶包装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袋泡茶包装机。



背景技术:

袋泡茶包装机是一种普遍用于中药饮片、保健茶、袋包茶等的自动包装机,是将多种粉末状的物料包装在一起形成产品的设备。现有的包装机一般通过一大致呈V型的成型器将带状的滤茶纸折叠成双层,并通过封口辊进行封口成型,但是当带状滤茶纸经过成型器成型时,其易在成型器上滑动而导致折叠不齐,而且成型后的袋泡茶呈扁平状,其不利于物料的装入及袋泡茶内的有益成分充分浸泡而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袋泡茶包装机,解决现有技术中袋泡茶包装机的成型器的成型质量差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袋泡茶包装机,包括:

放卷组件,其包括放卷辊及与所述放卷辊相配合的放卷导辊;

成袋组件,其包括外板体、内板体及弹性条,所述外板体和内板体均竖直设置,且内板体和外板体的两侧边分别连接使外板体和内板体之间形成有一横截面呈弧形的成型腔体,所述弹性条一端连接于所述外板体下端、另一端向所述内板体下方延伸;其中,所述内板体具有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下端连接为一体并使得所述内板体下端形成一进料腔;

料斗;

下料组件,其进料端与所述料斗连接、出料端延伸至所述进料腔内;

封口切割组件,其包括竖直设于所述外板体下方的两个竖向封口辊、驱动两个所述竖向封口辊同速反向转动的竖向封口电机、位于所述内板体下方的两个横向封口辊及驱动所述横向封口辊同速反向转动的横向封口电机。

优选的,所述横向封口辊包括封口辊本体及对称设置于所述封口辊本体两侧的封口条,所述封口条沿所述封口辊本体长度方向设置;其中,两个所述横向封口辊的封口条中部分别设置有切割刀片和切割槽,所述切割刀片和切割槽均沿封口条长度方向设置,且切割刀片和切割槽均相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弹性条包括竖直设置且一端连接于所述外板体下端的条形部及与所述条形部另一端连接的弧形部,所述弧形部的凸出侧延伸至内板体正下方。

优选的,所述下料组件包括:

固定柱,其包括固定柱本体及由固定柱本体上端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的固定凸缘;

下料槽,其包括内环部、外环部、连接部,所述内环部和外环部均呈筒状,且内环部同轴内置于所述外环部并外套于所述固定柱本体,所述连接部呈环形且外缘连接于所述外环部下端、内壁连接于所述内环部中部;

驱动电机,其连接于所述内环部下端并能够驱动所述内环部相对所述固定柱本体转动;

多个分散部,所述分散部包括呈梳状的分散部本体及连接所述分散部本体和固定凸缘的连接杆,多个分散部本体均布置于内环部和外环部之间,且每个分散部本体均沿外环部的径向布置

挡板,其上端连接于所述固定凸缘、下端延伸至相邻两个分散部之间并抵接于所述连接部,且所述挡板的两侧均抵接于所述外环部内壁、中部靠近所述内环部设置;

下料环,其第一下料环和第二下料环,所述第一下料环和第二下料环均呈环形,且第一下料环内壁配合连接于所述内环部外表面,所述第二下料环抵接于所述第一下料环下表面;

多个定量料碗,多个所述定量料碗均设于所述下料槽和下料环之间,且每个所述定量料碗均一端与所述连接部上的第一下料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料环上的第二下料孔连通;

出料口,其与所述第二下料环上的第三下料孔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下料孔与所述挡板相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定量料碗呈锥形,且其内径由下至上逐渐减小。

优选的,所述第三下料孔为弧形并与所述第二下料环同轴设置。

优选的,所述挡板包括挡板本体及包覆于所述挡板本体外缘的防磨包覆部。

优选的,所述挡板本体呈弧形,且其内凹面正对所述内环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成型组件通过外板体和内板体合围形成一容纳滤茶纸的成型腔体,其可限定滤茶纸的运动路径,避免滤茶纸发生滑动而导致折叠错位,同时设置一弹性条使得成型后的包装袋一侧形成折叠状,避免形成的包装袋扁平,其有利于物料进入包装袋及后续有益成分快速浸泡而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袋泡茶包装机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A向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下料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横向封口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横向封口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成袋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袋泡茶包装机,包括放卷组件3、成袋组件4、料斗1、下料组件2、封口切割组件5,放卷组件3将带状的滤茶纸6进行放卷,带状的滤茶纸6经过成袋组件4成型,并在封口切割组件5作用对成型折叠后的双层滤茶纸6的下方和一侧进行封口,封口后形成上端开口的包装袋,同时料斗1内的物料进入下料组件2,经过下料组件2分料后,设定重量的物料进入上端开口的包装袋内,然后由封口切割组件5对装有物料的包装袋上端进行封口,并将封口后的包装袋由带状的滤茶纸6切割分离。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放卷组件3包括放卷辊31及与所述放卷辊31相配合的放卷导辊32,其设置与现有的方式基本相同。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成袋组件4包括外板体41、内板体42及弹性条43,所述外板体41和内板体42均竖直设置,且内板体42和外板体41的两侧边分别连接使外板体41和内板体42之间形成有一横截面呈弧形的成型腔体,成型腔体可采用扁平状,且成型腔体的宽度与滤茶纸6的宽度大致相同、厚度略大于滤茶纸6的厚度,从而便于滤茶纸6沿成型腔体运动,其避免了滤茶纸6的滑动,保证滤茶纸6按成型腔体运动成型;本实施例所述内板体42具有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下端连接为一体并使得所述内板体42下端形成一进料腔,通过滤茶纸6沿成型腔体不断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弯折呈椭圆形,而进料腔则便于后续的进料;本实施例所述弹性条43一端连接于所述外板体41下端、另一端向所述内板体42下方延伸,折叠成型后的双层滤茶纸6的不需要封口一侧呈弧形,且其正对弹性条43,弹性条43给予双层滤茶纸6的弧形部分以压力,使得弧形部分内凹进入双层滤茶纸6之间,从而使得后续的包装袋一侧形成折叠状,其有利于成型的包装袋处于撑开状态;

其中,本实施例所述弹性条43包括竖直设置且一端连接于所述外板体41下端的条形部431及与所述条形部431另一端连接的弧形部432,所述弧形部432的凸出侧延伸至内板体42正下方,本实施例通过将抵接滤茶纸6的弧形部432设置为弧形,其减少滤茶纸6受到弹性条43的压力和摩擦力,其可避免滤茶纸6向下运动过程被弹性条43摩擦破损。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下料组件2的进料端与所述料斗1连接、出料端延伸至所述进料腔内。具体的,下料组件包括固定柱21、下料槽22、驱动电机23、多个分散部24、挡板25、下料环26、多个定量料碗27、出料口28。

其中,固定柱21包括固定柱本体211及由固定柱本体211上端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的固定凸缘212;下料槽22包括内环部221、外环部222、连接部223,所述内环部221和外环部222均呈筒状,且内环部221同轴内置于所述外环部222并外套于所述固定柱本体211,所述连接部223呈环形且外缘连接于所述外环部222下端、内壁连接于所述内环部221中部;驱动电机23连接于所述内环部221下端并能够驱动所述内环部221相对所述固定柱本体211转动;所述分散部24包括呈梳状的分散部本体241及连接所述分散部本体241和固定凸缘212的连接杆242,多个分散部本体241均布置于内环部221和外环部222之间,且每个分散部本体241均沿外环部222的径向布置;挡板25上端连接于所述固定凸缘212、下端延伸至相邻两个分散部24之间并抵接于所述连接部223,且所述挡板25的两侧均抵接于所述外环部222内壁、中部靠近所述内环部221设置;下料环26包括第一下料环261和第二下料环262,所述第一下料环261和第二下料环262均呈环形,且第一下料环261内壁配合连接于所述内环部221外表面,所述第二下料环262抵接于所述第一下料环261下表面;多个所述定量料碗27均设于所述下料槽22和下料环26之间,且每个所述定量料碗27均一端与所述连接部223上的第一下料孔223a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料环261上的第二下料孔261a连通;出料口28上端与所述第二下料环262上的第三下料孔262a连接、下端延伸至进料腔内;而且,所述第三下料孔262a与所述挡板25相对应设置。

具体下料时,料斗1内的物料均匀落入下料槽22内,下料槽22在驱动电机23的作用下均匀转动,下料槽22内的物料随下料槽22转动,其与内置于下料槽22的分散部本体241碰撞,分散部本体241呈梳状,且沿外环部222的径向设置,其可将随下料槽22转动的物料分散,同时将下料槽22内的物料均匀化,其有利于物料均匀由第一下料孔223a流入定量料碗27内;由于第一下料环261随内环部221转动,而第二下料环262则固定不同,当第一下料环261上的第二下料孔261a与第二下料环262上的第三下料孔262a连通时,位于定量料碗27内的物料在重力作用下由第三下料孔262a落至出料口28,并进入包装工序。其中,挡板25与第三下料孔262a相配合设置,而挡板25与外环部222合围形成一不含有物料的空槽,当第二下料孔261a与第三下料孔262a相连通时,与该第二下料孔261a相连通的第一下料孔223a位于挡板25与外环部222合围形成的空槽内,其使得当定量料碗27内的物料由出料口28流出时,位于下料槽22内的物料不会进入该定量料碗27内,其保证了每次由定量料碗27流出的物料量的均衡性。

本实施例通过下料环26进行下料,具体通过相抵接的第一下料环261和第二下料环262进行下料,为了避免物料由第二下料孔261a进入第一下料环261和第二下料环262之间,第一下料环261和第二下料环262之间应具有较高的密封性,而第一下料环261和第二下料环262之间又发生相对运动,易导致第一下料环261和第二下料环262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为了避免第一下料环261和第二下料环262长期摩擦发生磨损,本实施例第二下料环262可采用耐磨橡胶材质。

而为了便于定量料碗27内的全部物料由第三下料孔262a流出,本实施例所述定量料碗27呈锥形,且其内径由下至上逐渐减小,其可避免定量料碗27的内壁对物料流出产生阻力。具体设置时,第二下料孔261a的内径与定量料碗27下端的内径相同设置,第一下料孔223a的内径与定量料碗27上端的内径相同设置。为了保证定量料碗27具有较长的下料时间,本实施例所述第三下料孔262a为弧形并与所述第二下料环262同轴设置,即第三下料孔262a设置呈条状的弧形孔,该弧形孔具有一定的长度,从而便于第二下料孔261a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与第三下料孔262a连通,以保证定量料碗27内的全部物料由第三下料孔262a流出,对应的将出料口28上端设置与第三下料孔262a相配合。其中,第三下料孔262a的宽度与第二下料孔261a的内径相同设置。

在实际应用时,为了避免物料进入挡板25和外环部222之间的空腔内,本实施例所述挡板25包括挡板本体251及包覆于所述挡板本体251外缘的防磨包覆部252,防磨包覆部252优选设置为橡胶材质,其可避免物料进入空腔内,且可降低挡板25对外环部222和连接部223的摩擦,避免挡板本体251、外环部222和连接部223在长期摩擦下发生磨损。为了增加空腔的容积,以保证与呈条状的第三下料孔262a相匹配,本实施例所述挡板本体251可设置成弧形,且其内凹面正对所述内环部221。

物料经过下料组件2进行精确下料后,由进料腔落至封口后的上端开口的包装袋内。具体的,封口切割组件5包括竖直设于所述外板体41下方的两个竖向封口辊51、驱动两个所述竖向封口辊51同速反向转动的竖向封口电机52、位于所述内板体42下方的两个横向封口辊53及驱动所述横向封口辊53同速反向转动的横向封口电机54。为了便于封口,内板体42下端靠近弹性条43一侧的部分突出于外板体41,而两个竖向封口辊51则设置于内板体42另一侧以对折叠成型的滤茶纸6一侧进行竖向封口,竖向封口后的条状袋则由横向封口辊53不间断进行横向封口,横向封口的同时物料由进料腔进入下端封口的包装袋内。为了便于包装袋的上下端封口与切割相对应,本实施例所述横向封口辊53包括封口辊本体531及对称设置于所述封口辊本体531两侧的封口条532,所述封口条532沿所述封口辊本体531长度方向设置;其中,两个所述横向封口辊53的封口条532中部分别设置有切割刀片532a和切割槽532b,所述切割刀片532a和切割槽532b均沿封口条532长度方向设置,且切割刀片532a和切割槽532b均相对应设置。当封口条532对位于侧的包装袋的上端口进行封口的同时,对上侧的包装袋的下端口进行封口并将两个包装袋切割分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成型组件通过外板体41和内板体42合围形成一容纳滤茶纸6的成型腔体,其可限定滤茶纸6的运动路径,避免滤茶纸6发生滑动而导致折叠错位,同时设置一弹性条43使得成型后的包装袋一侧形成折叠状,避免形成的包装袋扁平,其有利于物料进入包装袋及后续有益成分快速浸泡而出。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