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透气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70016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透气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容器,尤其是指一种可透气容器。



背景技术:

作为容器,一些需要具有良好的气密性,防止容器内部物料的挥发或者是外部杂物的进入。而一些容器又需要有一定的透气性,以利于内部物料的取放。但现有技术中缺乏一种良好的新型可透气容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透气容器,该透气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和上盖,容器本体与上盖相配合,容器本体和/或上盖上开设有导通可透气容器内外气体的透气槽。

进一步的,所述容器本体包括容器侧壁,容器侧壁上开设有透气槽,透气槽包括开设于容器侧壁外表面的外透气槽和开设于容器侧壁顶端表面的上透气槽,外透气槽与上透气槽相连并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外透气槽一端沿可透气容器的底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外部的气体导通,所述上透气槽一端沿可透气容器内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内部的气体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边缘处包括向所述可透气容器底部突出的外层环形凸起,外层环形凸起的内侧壁与所述容器侧壁的外表面相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透气槽还包括开设于容器侧壁内表面的内透气槽,内透气槽与所述外透气槽通过所述上透气槽在容器侧壁的顶部处相连并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外透气槽一端沿可透气容器的底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外部的气体导通,所述内透气槽一端沿可透气容器的底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内部的气体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边缘处包括向所述可透气容器底部突出的外层环形凸起和内层环形凸起,外层环形凸起与内层环形凸起间形成一可覆盖住容器侧壁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与容器侧壁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边缘处包括向所述可透气容器底部突出的外层环形凸起和由外层环形凸起所围绕的内凹部,外层环形凸起的内侧壁设有第一竖向透气槽,内凹部的底面设有横向透气槽,第一竖向透气槽与横向透气槽相连并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向透气槽一端沿可透气容器的底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外部的气体导通,所述横向透气槽一端沿可透气容器的内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内部的气体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内凹部中还环绕设置有内层环形凸起,所述外层环形凸起与内层环形凸起之间形成一环形凹槽,所述横向透气槽位于环形凹槽内,所述内层环形凸起外侧壁上设有第二竖向透气槽,所述第一竖向透气槽与第二竖向透气槽通过所述横向透气槽相连并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向透气槽一端沿可透气容器的底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外部的气体导通,所述第二竖向透气槽一端沿可透气容器的底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内部的气体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容器本体包括容器侧壁,容器侧壁上开设有透气槽,透气槽包括开设于容器侧壁外表面的外透气槽和开设于容器侧壁顶端表面的上透气槽,外透气槽与上透气槽相连并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透气槽还包括开设于容器侧壁内表面的内透气槽,内透气槽与所述外透气槽通过所述上透气槽在容器侧壁的顶部处相连并导通。

本实用新型中的可透气容器,一方面,将透气槽开设在容器壁的侧壁和顶端进而导通容器内外,使容器内外的气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导通并交换。另一方面,也可将透气槽开设在盖体上,进而导通容器内外。这种可透气容器,不仅能满足所需的透气效果,同时还能达到一定的密闭性,使外界的非气态物质无法轻易进入或者内部的非气态物质轻易漏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图1为一种可透气容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可透气容器的容器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可透气容器的容器本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可透气容器的容器本体透气槽出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一种可透气容器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可透气容器的上盖的透气槽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一种可透气容器的上盖的剖视图;

图8为一种可透气容器的上盖的剖视图中透气槽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容器本体、2-上盖、3-容器侧壁、4-外透气槽、5-上透气槽、6-内透气槽、7-外层环形凸起、8-环形凹槽、9-内层环形凸起、10-内凹部、11-第一竖向透气槽、12-横向透气槽、13-第二竖向透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透气容器,该透气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和上盖,容器本体与上盖相配合,容器本体和/或上盖上开设有导通可透气容器内外气体的透气槽。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实施例一

结合附图1到附图4,在一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可透气容器,该可透气容器包括容纳物料的容器本体1,容器本体1包括容器侧壁3,容器侧壁3上开设有透气槽,透气槽包括开设于容器侧壁3外表面的外透气槽4和开设于容器侧壁3顶端表面的上透气槽5,外透气槽4与上透气槽5相连并导通。通过设置透气槽,使容器内外的气体得到导通,进而实现透气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外透气槽4一端沿可透气容器的底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外部的气体导通,所述上透气槽5一端沿可透气容器内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内部的气体导通。

在结合附图5到附图8,可透气容器还包括与所述可透气容器的容器口相配合的上盖2,上盖2边缘处包括向所述可透气容器底部突出的外层环形凸起7,外层环形凸起7的内侧壁与所述容器侧壁3的外表面相接触。设计上盖2可以使该容器有一定的密闭性,可防止灰尘或者是杂质直接从容器口进入。同时,外透气槽4靠近容器口的部分被上盖2覆盖,具体为被上盖2的外层环形凸起7所覆盖。但是外透气槽4靠近容器底部的一端裸露在外,可直接与容器外部的气体导通。同时,上透气槽5的两端可分别位于容器侧壁3的外表面和容器侧壁3的内表面,位于容器侧壁3外表面的一端与所述外透气槽4导通,位于容器侧壁3内表面的一端与容器内部的气体导通,最达到现容器的可透气性。

实施例二

结合附图3和附图4,在另一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可透气容器,该可透气容器包括容纳物料的容器本体1,容器本体1包括容器侧壁3,容器侧壁3上开设有透气槽,透气槽包括开设于容器侧壁3外表面的外透气槽4和开设于容器侧壁3顶端表面的上透气槽5,外透气槽4与上透气槽5相连并导通。所述透气槽还包括开设于容器侧壁3内表面的内透气槽6,内透气槽6与所述外透气槽4通过所述上透气槽5在容器侧壁3的顶部处相连并导通。

优选的,所述外透气槽4一端沿可透气容器的底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外部的气体导通,所述内透气槽6一端沿可透气容器的底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内部的气体导通。容器侧壁3上内外透气槽4的设计,可使容器内的气体依次通过内透气槽6、上透气槽5和外透气槽4而到达容器外,或容器外的气体沿反方向进而容器内部。

优选的,可透气容器还包括与所述可透气容器的容器口相配合的上盖2,盖边缘处包括向所述可透气容器底部突出的外层环形凸起7和内层环形凸起9,外层环形凸起7与内层环形凸起9间形成一可覆盖住容器侧壁3的环形凹槽8,环形凹槽8与容器侧壁3相适配。容器侧壁3和环形凹槽8可刚好配合,即盖上容器的上盖2时,容器侧壁3的顶端或者是容器口可嵌入上盖2的环形凹槽8中。同时,外层环形凸起7的内侧壁可与容器侧壁3的外表面相接触,内层环形凸起9的外侧壁可与容器侧壁3的内表面相接触,不仅可使上盖2能盖得更牢,从而可使该容器具有一定的密闭性,防止灰尘或其它非气体杂质进入容器内部。同时,为了使容器内外的气体导通,此处的内透气槽6和外透气槽4不可完全被上盖2的环形凹槽8所覆盖,而是需要内透气槽6和外透气槽4靠近容器底部的一端裸露于外并直接与气体导通。

实施例三

此外,结合附图,在又一实施例中还公开了另一种可透气容器,包括容纳物料的容器本体1、与可透气容器的容器口相配合的上盖2,上盖2边缘处包括向所述可透气容器底部突出的外层环形凸起7和由外层环形凸起7所围绕的内凹部10,外层环形凸起7的内侧壁设有第一竖向透气槽11,内凹部10的底面设有横向透气槽12,第一竖向透气槽11与横向透气槽12相连并导通。同时,上盖2边缘的外层环形凸起7的设计,可使上盖2与容器本体1配合更为紧密,对容器口也具有一定的密闭作用,即除了透气槽处,其余部分可做到良好的密封性,防止灰尘或其它非气体杂质进入到容器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竖向透气槽11一端沿可透气容器的底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外部的气体导通,所述横向透气槽12一端沿可透气容器的内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内部的气体导通。同时,为了更好地导通容器内外的气体,第一竖向透气槽11需一直延伸至其一端可裸露于外而不因上盖2与容器侧壁3配合而覆盖住,否则无法实现其一端与外部气体导通。同时,横向透气槽12也许向内延伸至不因与容器侧壁3接触而覆盖,使横向透气槽12的一端与第一竖向透气槽11相连,而横向透气槽12的另一端可直接与容器内的气体导通。

优选的,所述容器本体1包括容器侧壁3,容器侧壁3上开设有透气槽,透气槽包括开设于容器侧壁3外表面的外透气槽4和开设于容器侧壁3顶端表面的上透气槽5,外透气槽4与上透气槽5相连并导通。

优选的,所述透气槽还包括开设于容器侧壁3内表面的内透气槽6,内透气槽6与所述外透气槽4通过所述上透气槽5在容器侧壁3的顶部处相连并导通。可透气容器侧壁3和上盖2同时设计透气槽,在满足防止外部杂质进入的前提下,还可进一步加大透气的效果。

实施例四

最后,再结合附图,还公开了另一可透气容器,包括容纳物料的容器本体1、与可透气容器的容器口相配合的上盖2,上盖2边缘处包括向所述可透气容器底部突出的外层环形凸起7和由外层环形凸起7所围绕的内凹部10,外层环形凸起7的内侧壁设有第一竖向透气槽11,内凹部10的底面设有横向透气槽12,第一竖向透气槽11与横向透气槽12相连并导通。所述内凹部10中还环绕设置有内层环形凸起9,所述外层环形凸起7与内层环形凸起9之间形成一环形凹槽8,所述横向透气槽12位于凹槽内,所述内层环形凸起9外侧壁上设有第二竖向透气槽13,所述第一竖向透气槽11与第二竖向透气槽13通过所述横向透气槽12相连并导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竖向透气槽11一端沿可透气容器的底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外部的气体导通,所述第二竖向透气槽13一端沿可透气容器的底部延伸且与可透气容器内部的气体导通。由于依次相连的第一竖向透气槽11、横向透气槽12、第二竖向透气槽13相互导通,故当上盖2覆盖在容器本体1上时,可透气容器内外的气体则可通过该透气槽而导通。

优选的,所述容器本体1包括容器侧壁3,容器侧壁3上开设有透气槽,透气槽包括开设于容器侧壁3外表面的外透气槽4和开设于容器侧壁3顶端表面的上透气槽5,外透气槽4与上透气槽5相连并导通。

优选的,所述透气槽还包括开设于容器侧壁3内表面的内透气槽6,内透气槽6与所述外透气槽4通过所述上透气槽5在容器侧壁3的顶部处相连并导通。

本实用新型中的可透气容器,一方面,将透气槽开设在容器壁的侧壁和顶端进而导通容器内外,使容器内外的气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导通并交换。配合容器的上盖也同样不影响整个容器的透气性。另一方面,可将透气槽开设在盖体上,进而导通容器内外。或者,可在容器侧壁和盖体上同时设置透气槽,以达到容器内外气体导通的技术目的。这种可透气容器,不仅能满足所需的透气效果,同时还能达到一定的密闭性,使外界的非气态物质无法轻易进入或者内部的非气态物质轻易漏出。

此处第一、第二……只代表其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它们的重要程度和位置有什么不同。此处,上、下、左、右、前、后只代表其相对位置而不表示其绝对位置。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