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4657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属于安防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安防装置是一种用于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620292329.4的一种一种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包括安防终端、多个监控探头、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以及撬门报警装置,安防终端安装在电梯门口,多个监控探头安装在电梯楼道口,温度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分别安装在楼梯间,撬门报警装置安装在电梯门上,安防终端包括外壳体,外壳体上设有显示屏、人脸识别器、紧急报警按钮,在显示屏上端设有摄像头,显示屏下端设有麦克风和紧急报警按钮,外壳体上端安装有声光报警器,多个监控探头、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撬门报警装置分别信号连接安防终端,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简单,使用方便、智能化程度高,能够对电梯进行实时监控,可实现远程实时观看,提高了楼宇电梯的安防监控效率,现有技术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不能够通过临时密码和视频通信临时开放权限的方式,使获取认可的访客可以乘坐电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以解决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不能够通过临时密码和视频通信临时开放权限的方式,使获取认可的访客可以乘坐电梯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其结构包括扬声器、显示屏、双摄像头组、刷卡区、指纹解锁器、数字触控键盘、机体;

所述的机体前端表面上设有扬声器,所述的扬声器为圆形和机体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的扬声器下方设有显示屏,所述的显示屏为矩形固定在机体表面凹槽上,所述的显示屏右侧设有数字触控键盘,所述的数字触控键盘为矩形和机体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的显示屏下方设有双摄像头组,所述的双摄像头组固定在机体前端表面凹槽内,所述的双摄像头组下方设有刷卡区,所述的刷卡区和机体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的刷卡区右侧设有指纹解锁器,所述的指纹解锁器固定在机体前端表面凹槽内;

所述的机体包括机壳、微处理器、通信模块、储存模块、指纹识别模块、IC卡识别模块、接口组、人脸识别模块、显示模块、网络模块、基板;

所述的机壳内部设有基板,所述的基板为矩形固定在机壳内部,所述的基板下方设有接口组,所述的基板和接口组相连接,所述的基板表面上设有微处理器、通信模块、储存模块、指纹识别模块、IC卡识别模块、人脸识别模块、显示模块、网络模块,所述的微处理器与通信模块、储存模块、指纹识别模块、IC卡识别模块、人脸识别模块、显示模块和网络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双摄像头组和显示屏通过导线分别与人脸识别模块和显示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刷卡区通过导线与IC卡识别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指纹解锁器通过导线与指纹识别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扬声器和数字触控键盘通过导线与通信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显示屏为液晶显示屏,具有清晰度高的特点。

进一步地,所述的接口组由RJ45网络接口、电源接口和USB接口组成,实现电梯安防装置的网络化,便捷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了实现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通过临时密码和视频通信临时开放权限的方式,使获取认可的访客可以顺利乘坐电梯,设有数字触控键盘可以输入户主提供的临时密码,利用双摄像头组和扬声器与户主进行视频通话,视频通话过程中显示屏会显示户主一端的摄像内容,户主通过手机APP端进行控制确定,使获取认可的访客可以顺利乘坐电梯,从而即能保证大楼的安防性又可方便获得认可的访客的顺利进出。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的机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包括扬声器-1、显示屏-2、双摄像头组-3、刷卡区-4、指纹解锁器-5、数字触控键盘-6、机体-7、机壳-701、微处理器-702、通信模块-703、储存模块-704、指纹识别模块-705、IC卡识别模块-706、接口组-707、人脸识别模块-708、显示模块-709、网络模块-710、基板-71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其结构包括扬声器1、显示屏2、双摄像头组3、刷卡区4、指纹解锁器5、数字触控键盘6、机体7;所述的机体7前端表面上设有扬声器1,所述的扬声器1为圆形和机体7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的扬声器1下方设有显示屏2,所述的显示屏2为矩形固定在机体7表面凹槽上,所述的显示屏2右侧设有数字触控键盘6,所述的数字触控键盘6为矩形和机体7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的显示屏2下方设有双摄像头组3,所述的双摄像头组3固定在机体7前端表面凹槽内,所述的双摄像头组3下方设有刷卡区4,所述的刷卡区4和机体7采用过盈配合,所述的刷卡区4右侧设有指纹解锁器5,所述的指纹解锁器5固定在机体7前端表面凹槽内;所述的机体7包括机壳701、微处理器702、通信模块703、储存模块704、指纹识别模块705、IC卡识别模块706、接口组707、人脸识别模块708、显示模块709、网络模块710、基板711;述的机壳701内部设有基板711,所述的基板711为矩形固定在机壳701内部,所述的基板711下方设有接口组707,所述的基板711和接口组707相连接,所述的基板711表面上设有微处理器702、通信模块703、储存模块704、指纹识别模块705、IC卡识别模块706、人脸识别模块708、显示模块709、网络模块710,所述的微处理器702与通信模块703、储存模块704、指纹识别模块705、IC卡识别模块706、人脸识别模块708、显示模块709和网络模块710电连接,所述的双摄像头组3和显示屏2通过导线分别与人脸识别模块708和显示模块709连接,所述的刷卡区4通过导线与IC卡识别模块706连接,所述的指纹解锁器5通过导线与指纹识别模块705连接,所述的扬声器1和数字触控键盘6通过导线与通信模块703连接,所述的显示屏2为液晶显示屏,具有清晰度高的特点,所述的接口组707由RJ45网络接口、电源接口和USB接口组成,实现电梯安防装置的网络化,便捷化。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微处理器702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中央处理器。这些电路执行控制部件和算术逻辑部件的功能,微处理器702能完成取指令、执行指令,以及与外界存储器和逻辑部件交换信息等操作。

当使用者想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接口组707接入电源线和RJ45网络接头,实现供电和电梯安防装置网络化,楼宇户主可以利用人脸识别、IC身份信息卡和指纹解锁的方式获得权限进行电梯乘坐,显示屏2和双摄像头组3与扬声器1相配合,能够进行人脸识别和视频通话,当有外来访客利用数字触控键盘6可以输入户主提供的临时密码,利用双摄像头组3和扬声器1与户主进行视频通话,视频通话过程中显示屏2会显示户主一端的摄像内容,户主通过手机APP端进行控制确定,使获取认可的访客可以顺利乘坐电梯,从而即能保证大楼的安防性又可方便获得认可的访客的顺利进出。

本实用新型的包括扬声器1、显示屏2、双摄像头组3、刷卡区4、指纹解锁器5、数字触控键盘6、机体7、机壳701、微处理器702、通信模块703、储存模块704、指纹识别模块705、IC卡识别模块706、接口组707、人脸识别模块708、显示模块709、网络模块710、基板711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不能够通过临时密码和视频通信临时开放权限的方式,使获取认可的访客可以乘坐电梯,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为了实现楼宇电梯智能安防装置通过临时密码和视频通信临时开放权限的方式,使获取认可的访客可以顺利乘坐电梯,设有数字触控键盘6可以输入户主提供的临时密码,利用双摄像头组3和扬声器1与户主进行视频通话,视频通话过程中显示屏2会显示户主一端的摄像内容,户主通过手机APP端进行控制确定,使获取认可的访客可以顺利乘坐电梯,从而即能保证大楼的安防性又可方便获得认可的访客的顺利进出,具体如下所述:

所述的机壳701内部设有基板711,所述的基板711为矩形固定在机壳701内部,所述的基板711下方设有接口组707,所述的基板711和接口组707相连接,所述的基板711表面上设有微处理器702、通信模块703、储存模块704、指纹识别模块705、IC卡识别模块706、人脸识别模块708、显示模块709、网络模块710,所述的微处理器702与通信模块703、储存模块704、指纹识别模块705、IC卡识别模块706、人脸识别模块708、显示模块709和网络模块710电连接。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