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热食品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4021阅读:1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热食品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加热食品盒,属于食品、饮品的自加热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外出、旅行、军旅、工作等原因,更少地自己做饭。除餐饮外卖以外,用于正餐的方便食品品种单一。而外卖又受地区、时间及其它条件的限制。常用自热食品盒包括食品盒本体和盒盖3,食品盒本体由套置在一起的一个内盒(盛食品盒)2和一个外盒(加热盒)1组成。内盒2的高度小于外盒1,在内盒2的底部与外盒1的底部之间有发热腔4,发热腔4内放置发热材料(一般为发热包5),内盒2用于盛装食品。现有的方便食品盒的内盒2结构为一个,造成自热方便食品菜品形式及口味过于单调,小菜品种少。现有的方便食品盒的内盒2与外盒1之间有外围通气道,热的蒸汽通过内盒2四周的外围通气道进入内盒2与盒盖3之间加热食品,导致内盒2食品四周的受热快,而内盒2食品的中间部位受热慢,需加热时间较长。现有人群在便利、易携带、易保存且可口的方便食物选择上太少,只能果腹不能真正地享受美味。市面上销售的自热食品虽能让人吃上一口热乎饭,但受制于餐盒的单一形式制约,单层单个盒子造成菜品丰盛和营养丰富无从谈起。承装食品的盒子少且不能拆分,导致厂家在生产环节不能自由搭配菜品而受制颇大,更不能因势创新或者耗费巨资改变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现有自热饭盒四周边缘式加热方式不够直接高效,且底部高温通过操作台面大量散热既导致自热产品的有限热能利用不高,又造成烫伤烫损等不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次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在于提供一种自热食品盒,其内盒分成两个以上的内小盒,不同的食物可以分装在不同的内小盒中,有利于防止食物相互混合而串味,方便成套自热食品的加工。

一种自热食品盒,包括外盒、内盒和盒盖,所述内盒至少包括两个内小盒;相邻的内小盒之间有内小盒间通气道。

上述一种自热食品盒,所述内小盒相互独立,并拼接在一起。

上述一种自热食品盒,包括盒脚,盒脚位于外盒底部并向下凸起,支撑外盒。

上述一种自热食品盒,包括盒档,所述盒挡是指:其中一个内小盒的上沿低于相邻的其他内小盒的边沿,相邻内小盒的边沿高出该内小盒上沿的部分。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盒型和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承装食物的内小盒为两个以上,便于盛装不同的食物,自热食品可由现在的米饭、面条等增加到一饭多菜、一面多臊子,同时添加火锅菜可演变为自热火锅、汤锅、鸳鸯锅等等,也可米饭配火锅菜、米饭配炒菜加汤菜、蘸水调味料等;摆脱方便食品的组合单一和品类单一。

2、各内盒盛装不同的食品,可独立组装的内盒设计在食品开发和生产环节起到很大作用。自热方便食品的单一部分是因为同一生产厂家条件所制。独立小盒可由不同的米饭、汤菜、火锅菜以及荤菜、素菜等各专业厂家或车间加工,再由出品委托商来完成生产组装,菜品种类更丰盛。同时不同产品的独立小盒方便厂家在不同技术要求的生产线上进行封装、杀菌和包装等,增强了产品的可开发性和降低了整体产品的生产成本等。

3、除外盒侧壁透气孔外,处于盒体中内部的各内盒之间或盒粱的内小盒间通气道,让底部产生的热能与蒸汽不再仅仅是从盛装食物的内盒的外沿经过。更多更直接地通过位于各内盒的中部的内小盒间通气道直接进入到盒子上层。盒体内全方位的蒸汽引导,热能传递更快、更均匀,最大限度优化提升了热能利用率。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可以更清楚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中:

图1:背景技术示意图;

图2:实施例1所述自热食品盒的全套透视图;

图3:实施例1所述自热食品盒的内层盒示意图;

图4: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5:背景技术示意图俯视图;

图6:背景技术示意图俯视图A—A剖视图;

图7:实施例1所述自热食品盒的俯视图;

图8:实施例1所述自热食品盒的俯视图A—A剖视图;

其中,1-外盒,2-内盒,3-盒盖,4-发热腔,5-发热包,6-内小盒一,7-内小盒二,9-放置台阶,12-盒档,14-内小盒间通气道,15-注水刻度线,16-盒脚,17-外盒台阶位置,18-内盒外沿,19-盒梁,20-梁上透气孔,21-多级注水指示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自热食品盒,包括外盒(1),内盒(2),盒盖(3),内外盒底部空隙形成的发热腔(4),发热包(5)放在发热腔(4)中,将内盒分成两个内小盒,即内小盒一(6)和内小盒二(7),内小盒之间有内小盒间通气道(14)。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内小盒一(6)和内小盒二(7)相互独立,所有内小盒可单独放入外盒(1),也可拼衔成一个整体即内盒(2)套入外盒(1)内。每独立小盒侧壁上沿边缘向外突出,与外盒(1)接触的边缘契合嵌放在外盒(1)的放置台阶(9)上。

内小盒间通气道(14)可以是内小盒之间拼接缝上的缝隙、通气孔,也可以是位于内小盒之间拼接缝附近的开在某一内小盒盒体上(上下贯通)的小孔;内小盒之间的缝隙或通气道有利于蒸汽从内盒2底部进入内盒2上表面,有利于内盒中的食品均匀加热,缩短加热时间,而不再是内盒四周热得快,中间热得慢、内小盒方便工厂化生产不同的食品种类组合。

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自热食品盒,内小盒一(6)和内小盒二(7)中,内小盒一(6)的边缘高出内小盒二(7)上沿2mm,称之为盒档(12)(在实际应用中,盒档的高度因其盛装的食品种类而定);使用时,可将加热后呈液态的食品放在内小盒二(7)中,内小盒二(7)中的液体就不会流入内小盒一(6)中。

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自热食品盒,盒壁设有注水刻度线(15)。外盒底部有向外向下凸起的脚垫,称之为盒脚(16);外盒的多级注水指示线和内盒的注水刻度线,能在厂家设定不同食材产品加热注水数据时更好地给予客户指导,使得一盒通用,大大节省物料成本。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为增强饭盒的多功能实用性和生产工艺的简单化,进行了针对性应用延伸。图4中外盒台阶位置(17)根据独立内盒增多到三个,在内盒外沿(18)材质不加厚不可支撑的情况下可设置有相应的与对壁等高的链接横条,称之为盒梁(19)或独立的内盒支架置放于内外盒之间,起到支撑内盒的作用。盒梁(19)或支架上设有梁上透气孔(20)。在外盒底部的盒脚可由支点式的盒脚(16)改为由盒底材料自然延伸出类似的支撑盒脚。底部的盒脚设计,能够隔离盒底与操作台面接触,既避免了直接接触带来的热能散发,也起到了防烫作用,避免了因盒底高温带来的烫伤烫坏等。

除了方形盒,本发明毫无疑问能将其改变成其它可以想到的形状。

为方便表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内小盒数量为两个,在实际应用中,内小盒数量可以为三个或更多;某一内小盒上沿低于其他内小盒边缘部分形成盒挡, 也就是说其他相邻内小盒边缘高出该内小盒上沿部分形成该内小盒的盒挡;盒挡的存在,可以防止该内小盒的液体在加热时溢入相邻的内小盒,影响相领内小盒中食品的味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