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火车站使用的智能调位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0661发布日期:2018-08-07 16:25阅读:6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火车站使用的智能调位垃圾桶。



背景技术:

火车站,又称铁路车站、铁路站,是从事铁路客、货运输业务和列车作业的处所。部分铁路车站除了供乘客及货物上落外,亦有供机车及车辆维修或添加燃料的设施。多间铁路公司一起使用的车站一般称为联合车站或转车站。有时转车站亦指可供与其它交通工具(如电车、地铁、公共汽车或渡轮)转乘的车站。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铁路车站应该为1830年开通的英国利物浦及曼彻斯特铁路而建的。现在在曼彻斯特,利物浦路车站被保留作为科学博物馆。

为了防止人们在站台乱扔垃圾,都会在火车轨道旁边设置若干个垃圾桶,供人们使用,但是现在的垃圾桶功能过于单一,位置固定,使用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垃圾桶功能过于单一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供火车站使用的智能调位垃圾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供火车站使用的智能调位垃圾桶,包括垃圾桶体、两个平行设置的C形支撑杆,所述垃圾桶体顶部设有开关门,所述垃圾桶体内部底端通过隔板隔成上部腔室、下部腔室,所述C形支撑杆贯穿下部腔室,所述垃圾桶体底端设有滑轮。

所述垃圾桶体下部腔室内固接有若干个固定块,若干个所述固定块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两端各固接有一个齿轮,所述齿轮与C形支撑杆底部设置的齿条啮合,所述转轴上同轴固接有第一带轮,所述隔板底壁固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上固接有第二带轮,所述第二带轮与第一带轮之间设有皮带,所述电机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火车行驶内部系统连接,所述控制器置于下部腔室内。

火车到达后,通过电机带动转轴转动,使齿轮与C形支撑杆底部的齿轮产生相对运动,使垃圾桶体运动到火车开关门的位置,方便人们扔垃圾,由于齿条置于C形支撑杆底部,有效防止传动机构损坏。

优选的,所述滑轮与垃圾桶体之间设有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固接在垃圾桶体底部,另一端插设在滑轮的底座内,且支撑杆与滑轮之间设有弹簧。

优选的,所述下部腔室侧壁与C形支撑杆之间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接在下部腔室侧壁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转动连接有限位滚轮,所述限位滚轮置于C形支撑杆侧面开设的滑道内,防止垃圾桶体向两边错位。

优选的,所述垃圾桶体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红绿闪光灯、显示屏、扬声器,用于显示广告、指示方向、火车到来提前报警。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供火车站使用的智能调位垃圾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并且具有多种功能,满足乘客们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红绿闪光灯1、显示屏2、开关门3、垃圾桶体4、扬声器5、C形支撑杆6、滑轮7、控制器8、弹性机构9、电机10、皮带11、固定块12、齿轮13、限位滚轮14、底座15、隔板16、转轴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供火车站使用的智能调位垃圾桶,包括垃圾桶体4、两个平行设置的C形支撑杆6,垃圾桶体4顶部设有开关门3,垃圾桶体4内部底端通过隔板16隔成上部腔室、下部腔室,C形支撑杆6贯穿下部腔室,垃圾桶体4底端设有滑轮7,滑轮7与垃圾桶体4之间设有弹性机构9,弹性机构9包括支撑杆,支撑杆一端固接在垃圾桶体4底部,另一端插设在滑轮7的底座内,且支撑杆与滑轮7之间设有弹簧。

垃圾桶体4下部腔室内固接有若干个固定块12,若干个固定块12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17,转轴17两端各固接有一个齿轮13,齿轮13与C形支撑杆6底部设置的齿条啮合,转轴17上同轴固接有第一带轮,隔板16底壁固接有电机10,电机10输出轴上固接有第二带轮,第二带轮与第一带轮之间设有皮带11,电机10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器8,控制器8与火车行驶内部系统连接,控制器8置于下部腔室内,下部腔室侧壁与C形支撑杆6之间设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固接在下部腔室侧壁的底座15,底座15上转动连接有限位滚轮14,限位滚轮14置于C形支撑杆6侧面开设的滑道内,防止垃圾桶体4向两边错位,垃圾桶体4上设有与控制器8连接的红绿闪光灯1、显示屏2、扬声器5,用于显示广告、指示方向、火车到来提前报警。

火车到达后,通过电机10带动转轴17转动,使齿轮13与C形支撑杆6底部的齿轮产生相对运动,使垃圾桶体4运动到火车开关门的位置,方便人们扔垃圾,由于齿条置于C形支撑杆6底部,有效防止传动机构损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