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传输存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81062发布日期:2018-08-14 19:53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介质传输存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逐步发展和银行服务质量的逐步提升,为了便于给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各大银行相继推出了大量用于不同功能的金融自助终端,其中包括很多处理票据业务的自助终端。票据一般包括汇票、支票、本票等,在办理票据业务时,一般均需客户确认签字,并将确认签名或盖章后的票据扫描件和原件交至柜台相关工作人员处进行识别和存档,此过程不仅加重了柜台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占用了银行大量的资源,降低了银行的办事效率,且使客户办理业务的流程繁琐,严重增加了客户办理业务所需要的时间,影响了客户的体验。

现有技术中,虽然也提供了一些存储票据的自助终端,但是在存储票据时,很容易出现票据顺序紊乱的现象,比如后存入自助终端的票据插入前进入票据的底部,或者不同客户的票据穿插在一起。由于存储票据的自助终端服务的客户众多,如果票据不按照某一规律存储,在银行工作人员统计、归纳票据时,很容易导致票据遗漏或者归档错误,不仅给客户带了极大的经济损失,重新归档票据还加重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质传输存储装置,该介质传输存储装置能够根据介质的位置控制第二传输机构的启停,从而能够实现间歇性传输介质,有利于介质有序堆叠,避免出现介质叠张现象,以及介质无需堆叠导致的归档错误或者票据遗漏。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介质传输存储装置,包括:

第二传输模块,其上设置有介质入口,所述第二传输模块内部设置第二传输机构;

第一检测机构,其设置在所述介质入口处,用于获取介质的位置信息;

收纳箱,其设置在所述第二传输模块的下方,所述收纳箱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传输模块的底部连通,所述收纳箱内设置有托板组件,所述托板组件与所述第二传输机构之间形成用于所述介质传输的第二传输通道,所述第二传输通道靠近所述介质入口的一端设置有介质堆叠区;以及

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设置有计时器,所述计时器用于获取所述介质遮挡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的时间信息,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二传输通道内的位置信息和所述计时器获取的时间信息控制所述第二传输机构的启停,以使得相邻的所述介质在所述介质堆叠区处堆叠。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检测机构为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包括信号发射端和信号接收端,所述介质从所述信号发射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之间通过,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信号接收端能否接收到所述信号发射端的信号判断所述介质是否完全经过,从而获得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二传输通道的位置信息。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传输机构为带传动结构,其包括第一传输轮、第三传输轮和传送带,所述传送带套设在所述第一传输轮和所述第三传输轮上,所述第一传输轮靠近所述介质入口设置,所述第一传输轮与所述介质入口之间的区域为所述介质堆叠区。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还包括第二传输轮,所述第一传输轮、所述第二传输轮和所述第三传输轮排布呈三角形状,所述第二传输轮和所述第三传输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并通过所述传送带与所述托板组件抵接,所述第一传输轮位于所述第二传输轮和所述第三传输轮的上方,所述第二传输轮位于所述第一传输轮和第三传输轮之间,所述第一传输轮、所述第二传输轮、所述介质入口和所述托板组件之间的区域为所述介质堆叠区。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还包括第四传输轮,所述第四传输轮与第二传输轮和所述第三传输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并位于所述第二传输轮和所述第三传输轮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托板组件包括介质托板、导向组件和弹性体,所述导向组件设置在所述介质托板的两端,并与所述收纳箱的侧壁定向滑动连接,所述弹性体用于支撑所述介质托板,所述弹性体的一端与所述介质托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收纳箱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滚轮组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在所述介质托板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收纳箱的侧壁滑动连接,所述滚轮组件卡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滚轮组件包括连接轴和套设在所述连接轴上的滚轮,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两个平行相对设置的侧板,所述侧板的一侧设置有卡接所述介质托板的第一卡槽,另一侧设置有卡接所述连接轴的第二卡槽,两个所述侧板之间形成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容纳槽对应的第二容纳槽,所述滚轮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内,且突出所述第二连接件。

作为优选,所述滚轮组件为两组,所述第一连接件朝向所述滚轮组件的一侧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呈H形。

作为优选,所述介质传输存储装置还包括介质输入模块和第一传输模块;

所述介质输入模块、所述第一传输模块、所述第二传输模块和所述收纳箱依次连通,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内设置有第一传输机构,所述第一传输机构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传输部和第二传输部,所述第一传输部和所述第二传输部之间形成用于传输介质的第一传输通道,鉴别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传输通道上,所述第一传输通道两端分别和所述介质输入模块、所述介质入口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传输通道上还设置有第二检测机构,所述第二检测机构能够获取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一传输通道上的位置信息,所述控制机构能够根据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一传输通道上的位置信息控制所述第一传输机构的启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介质传输存储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二传输模块、第一检测机构、收纳箱和控制机构,第二传输模块的一端设置有介质入口,内部设置有第二传输机构,第二传输机构和设置在收纳箱内的托板组件之间形成第二传输通道,第二传输通道靠近介质入口的一端设置有介质堆叠区,通过在介质入口处设置有第一检测机构,利用第一检测机构获取介质的位置信息,并利用控制机构内的计时器获取介质遮挡第一检测机构的时间信息,从而能够使控制机构根据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控制第二传输机构的启停,进而达到将相邻的介质在介质堆叠区处堆叠,并利用第二传输机构将堆叠在一起的相邻介质同时传送的目的。该装置能够有效地防止了后进入收纳箱的介质穿插进入前进入的介质之间,避免了介质叠张现象的出现。且有序排列的介质有利于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归档的错误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介质传输存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介质传输存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介质传输存储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传输模块和收纳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介质托板和导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介质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1、收纳箱;11、收纳箱的内底面;111、卡扣;

12、介质托板;121、压槽;122、转轴;

13、导向组件;131、第一连接件;1311、侧板;1312、安装板;1313、第一卡槽;1314、第二卡槽;1315、第一安装孔;1316、第一容纳槽;132、滚轮组件;1321、连接轴;1322、滚轮;133、第二连接件;1331、第二容纳槽;1332、第二安装孔;

14、弹性体;15、箱门;16、导向板;

2、第二传输模块;21、第一检测机构;22、第二传输机构;221、传送带;222、第一传输轮;223、第二传输轮;224、第三传输轮;225、第四传输轮;

3、第一传输模块;31、第一传输部;32、第二传输部;4、鉴别机构;5、介质输入模块;6、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介质传输存储装置,该介质传输存储装置包括控制机构、介质输入模块5、介质鉴别装置、第二传输模块2和收纳箱1,介质鉴别装置位于介质输入模块和第二传输模块2之间,介质鉴别装置具体包括第一传输模块3和鉴别机构4,第一传输模块3内设置有第一传输机构,第一传输机构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传输部31和第二传输部32,第一传输部31和第二传输部32之间形成用于传输介质6的第一传输通道,鉴别机构4设置在第一传输通道上,介质输入模块5、第一传输通道、第二传输模块2和收纳箱1依次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介质6可以为票据或者其他纸质文件。

通过将第一传输模块3设置为转动连接的第一传输部31和第二传输部32,有利于鉴别机构4的拆卸和安装。具体的,鉴别机构4包括图像鉴别机构和防伪鉴别机构,用于鉴别票据的真伪以及完整性,鉴别机构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鉴别部和第二鉴别部,第一鉴别部设置在第一传输部31上,第二鉴别部设置在第二传输部32上,当介质6经过鉴别机构4时,从第一鉴别部和第二鉴别部之间通过。为了便于将介质6平整地送入第一传输模块3,在第一传输模块3远离第二传输模块2的一端设置有介质输入模块5,介质输入模块5上设置有介质投入口。

进一步的,在第一传输通道上还设置有第二检测机构,第二检测机构能够获取介质6在第一传输通道上的位置信息,控制机构能够根据介质6在第一传输通道上的位置信息控制第一传输机构的启停。具体的,第二检测机构可以为传感器,传感器的种类在此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检测介质6在第一传输通道内的位置即可。

如图4至图7所示,收纳箱1置在第二传输模块2的下方,且收纳箱1的顶部开口,第二传输模块2内部设置有第二传输通道,第二传输模块2靠近第一传输模块3的一端设置有介质入口,第一检测机构21设置在介质入口处,且在第二传输通道靠近介质入口的一端设置有介质堆叠区。第二传输模块2的底部与收纳箱1的顶部连通,在第二传输通道上设置有用于将介质6由介质入口传输至收纳箱1的第二传输机构22。收纳箱1内设置有托板组件,收纳箱1的前部设置有能够打开的箱门15。

第一检测机构21用于获取介质6在第二传输通道内的位置信息。具体的,第一检测机构21为对射传感器,该对射传感器具体包括信号发射端和信号接收端,信号发射端和信号接收端中的其中一个位于介质入口的上方,另一个位于介质入口的下方,当介质6通过介质入口时,介质6从信号发射端和信号接收端之间通过,并对信号进行遮挡。也就是说,当介质6通过介质入口时,信号接收端接收不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信号,当介质6整体通过介质入口或者未达到介质入口时,信号接收端能够接收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信号。而控制机构内设置有计时器,计时器用于获取介质6遮挡第一检测机构21的时间信息,控制机构根据第一检测机构21获取的位置信息以及计时器获取的时间信息控制第二传输机构22的启停,从而实现相邻两张票据6在介质堆叠区内的堆叠。

具体的,当先进入的介质到达第一检测机构21处时,控制机构立刻控制第二传输机构22开始运动,并控制计时器记录该介质通过第一检测机构21所需的时间,在第一检测机构21完全通过第一检测机构21进入第二传输通道后,将信号传递给控制机构,控制机构立刻控制第二传输机构22停止运动,从而使先进入的介质的尾部留在介质堆叠区内。然后利用第一传输模块3将后进入的介质传输至第一检测机构21处,待第一检测机构21重新检测到有介质通过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机构,控制机构控制第二传输机构22经过预设时间后重新启动,在该预设时间内,后进入的介质部分进入介质堆叠区,并堆叠在先进入介质的上方,当第二传输机构22经过预设时间重新启动后,第二传输机构22带动先进入的介质和后进入的介质同时运动,从而将两张介质有序地堆叠在托板组件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机构21除了可以为对射传感器外,还可以为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或者其他种类的传感器,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实现检测介质6位置,并将位置信号传输给控制机构,以便控制机构根据传感器的信号判断介质6是否完全经过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输机构22选择采用带传动结构,具体的,第二传输机构22包括第一传输轮222、第三传输轮224和传送带221,传送带221套设在第一传输轮222和第三传输轮224上,第一传输轮222靠近介质入口设置,在第二传输通道上,第一传输轮222与介质入口之间的区域为介质堆叠区,传送带221靠近托板组件的一侧与托板组件抵接。

进一步的,第二传输机构22还包括第二传输轮223,第一传输轮222、第二传输轮223和第三传输轮224排布呈三角形状,第二传输轮223和第三传输轮224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传送带221位于第二传输轮223和第三传输轮224之间的部分与托板组件抵接,第一传输轮222设置于第二传输轮223和第三传输轮224的上方,第一传输轮222、第二传输轮223和托板组件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区域,该三角形的区域即为介质堆叠区,当介质6由第一传输通道进入第二传输通道时,首先经过该三角形的区域。

为了提高第二传输机构22的传输精度,在第二传输轮223和第三传输轮224之间还设置有第四传输轮225,第四传输轮225与第二传输轮223、第三传输轮224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在传输票据时,第四传输轮225还能够起到张紧轮的作用。

进一步的,托板组件具体包括介质托板12和导向组件13。介质托板12水平设置在收纳箱1内部,并位于介质出口的下方。导向组件13设置在介质托板12的两端,导向组件13与收纳箱1的侧壁定向滑动连接,介质托板12与收纳箱1之间设置有弹性体14,弹性体14用于支撑介质托板,具体的,弹性体14一端与介质托板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收纳箱的内底面11固定连接。

介质6在第二传输模块2和收纳箱1的传输路径如下:首先经由介质入口进入第二传输通道,然后直接通过收纳箱1的顶部到达介质托板12上,逐张进入收纳箱1的介质6堆叠在介质托板12上,介质6的重量随着介质6的堆叠量逐步增加,介质托板12在介质6的重量和弹性体14的弹力的相互作用下,缓慢平衡的下移,在介质托板12下移过程中,导向组件13为介质托板12提供导向作用。

通过在介质托板12两端设置有与收纳箱1的侧壁定向滑动连接的导向组件13,并在介质托板12和收纳箱1之间设置有支撑介质托板12的弹性体14,随着介质托板12上的介质逐渐累积,介质托板12在导向组件13的导向作用下逐步下降,在此过程中弹性体14的弹力与介质的重力一直保持平衡状态,导向组件13的设置能够防止介质托板12发生倾覆和翻转现象,在极大提高介质托板12运动的稳定性,避免由于介质托板12运动不稳定导致的票据卡塞。

具体的,如图7所示,导向组件13包括第一连接件131、滚轮组件132和第二连接件133。第一连接件131固定连接在介质托板12两端,连接方式可以选择卡接、焊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只要能够实现介质托板12和第一连接件131的固定即可,第一连接件131远离介质托板12的端面与第二连接件133贴合,且第一连接件131和第二连接件133相互贴合的端面均为水平面,滚轮组件132置于第一连接件131和第二连接件133之间,并与第一连接件131卡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介质托板12和第一连接件131的连接强度以及降低连接难度,采用先卡接后固定的连接方式。优选的,第一连接件131包括两个平行相对设置的侧板1311,两侧板1311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侧板1311的一侧设置有卡接介质托板12的第一卡槽1313,将介质托板12卡接在第一卡槽1313内后再将介质托板12和第一连接件131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滚轮组件132包括连接轴1321和套设在连接轴1321上的滚轮1322,介质托板12的另一侧设置有卡接连接轴1321的第二卡槽1314,具体的,第二卡槽1314为弧形槽,连接轴1321为具有一切削平面的半圆形轴,连接轴1321的截面形状与第二卡槽1314的形状相同,故当连接轴1321与侧板1311卡接时,连接轴1321刚好填充在弧形槽内,从而使连接轴1321的切削平面刚好和侧板1311靠近第二连接件133的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进而避免连接轴1321影响第一连接件131和第二连接件133的贴合。两侧板1311之间还形成第一容纳槽1316。第二连接件133上设置有与第一容纳槽1316相对应的第二容纳槽1331,滚轮1322置于第一容纳槽1316和第二容纳槽1331形成的空间内,且突出第二连接件133设置。第二连接件133与收纳箱1的侧壁滑动连接,且第二连接件133与第一连接件131固定连接。

为了便于在收纳箱1的侧壁上滑动连接第二连接件133,在收纳箱1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导向板16,两个导向板16之间形成容纳第二连接件133的导向槽,导向槽沿收纳箱1侧壁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向板16为U形板,U形板包括顶板和连接在顶板两端的两个立板,导向板16的顶板上凸设有连接柱,利用螺钉依次穿过连接柱和收纳箱1的侧壁将导向板16固定连接在收纳箱1上,在介质托板12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立板与第二连接件133的侧壁始终保持抵接状态,滚轮1322超出第二连接件133的部分与收纳箱1的侧壁抵接,利用滚轮1322与收纳箱1的侧壁抵接有利于提高介质托板12移动的稳定性,减少摩擦阻力。

为了便于将第二连接件133与第一连接件131固定连接,在两个侧板1311之间设置有安装板1312,安装板131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315,第二连接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1315对应的第二安装孔1332,紧固件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孔1332和第一安装孔1315将第一连接件131和第二连接件133紧固,紧固件可以选择螺钉或者螺栓等。当然也可以选择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比如粘接或者焊接,但是采用紧固件连接便于拆卸和安装。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导向精度、降低介质托板12上下移动的难度,将滚轮组件132设置为两组,对应的,用于卡接连接轴1321的第二卡槽1314和用于容纳滚轮1322的第一容纳槽1316、第二容纳槽1331也均为两个,第一连接件131朝向滚轮组件132的一侧和第二连接件133整体呈H形。

为了进一步提高介质托板12运动的稳定性,将设置在介质托板12和收纳箱1之间的弹性体14设置为锥形弹簧,并将锥形弹簧的大端与收纳箱的内底面11可拆卸式连接,锥形弹簧的小端与介质托板12的底端可拆卸式连接。具体的,收纳箱的内底面11上凸设有用于卡接锥形弹簧大端的卡扣111,介质托板12的底面上同样凸设有卡接锥形弹簧小端的卡扣111。通过卡扣111连接便于锥形弹簧的拆卸和安装。锥形弹簧的刚度由小端至大端逐步增加,相较于直筒状的弹簧,随着介质的逐步增加,锥形弹簧的变形量的变化曲线趋势平缓,从而能够提高介质托板12沿导向槽移动的平稳性,避免发生介质托板12翻转现象。锥形弹簧的数量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当介质托板12的介质堆叠满以后,为了便于从收纳箱1内取出介质,在介质托板12上设置有压槽121,当打开箱门15时,通过按压压槽121能够使介质托板12绕设置在其两端的转轴122倾斜,从而将介质托板12上的介质取出,当停止按压压槽121后,介质托板12在弹性体14的作用下恢复至原位置。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介质传输方法,如图8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设定第一张进入介质传输存储装置的介质为第一介质,当第一检测机构21检测到第一介质时,第一检测机构21向控制机构发送第一信号,控制机构接收到第一信号后立刻控制启动第二传输模块2和计时器;

S2:当第一检测机构21检测到第一介质完全通过时,第一检测机构21向控制机构发送第二信号,控制机构接收到第二信号后立刻控制第二传输模块2停止运动和计时器停止计时,计时器记录第一介质通过第一检测机构21所需的时间t,此时第一介质的至少部分位于介质堆叠区内;

S3:设定后续进入介质传输存储装置的介质为第二介质,当第一检测机构21检测到第二介质时,第一检测机构21向控制机构发送第三信号,控制机构控制第二传输模块2经过预设时间T后启动,其中T=at,a=介质堆叠区的长度/第一介质的长度;

S4:当第一检测机构21检测到第二介质全部通过时,第一检测机构21向控制机构发送第四信号,控制机构接收到第四信号后控制第二传输模块2停止运动。

如此周而复始,实现了介质6在收纳箱1内间歇性地传输和堆叠,使得相邻的介质6之间可以彼此堆叠,而有效地防止了后进入的介质6穿插进入先进入的介质6之间,避免了不相邻的介质6之间出现叠张现象。有序排列的介质6有利于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归档错误率,避免遗漏。

进一步的,在第二传输模块2带动第一介质通过介质入口时,如果第二介质已经进入第一传输通道内,控制机构可以控制第一传输机构停止传动,直至第一介质全部通过介质入口后,控制机构再次控制第一传输机构开始运动,将第二介质传输至介质入口,从而避免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距离过近导致的第一检测机构21将第二介质和第一介质当成同一张介质处理,进而无法达到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在介质堆叠区部分叠加的目的。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