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0125发布日期:2018-08-08 09:17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软、塑包装大输液制药行业,大输液可立袋生产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



背景技术:

输液是临床应用最广泛也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其安全性与包装形式和材质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可直立摆放且可全密闭输液的新型输液包装——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简称“可立袋”),避免了输液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并满足了空投等特殊使用条件。这种综合了传统4种输液包装的优点的产品的产业化,有力推动了输液包装的软塑化进程。可立袋产品上市销售后因其独特的优势不断扩大大输液市场占有量,已成为临床最为主要的输液包装形式。灭菌上袋设备直接影响可立袋在灭菌盒中摆放,而可立袋能否均匀的在灭菌盒中摆放直接影响了临床全密闭输液的自收缩性能。

正因此,目前可立袋产品的生产均采用人工或半人工半机械的方式将灌装后的产品从输送机传送带中取出再放入灭菌盒中,通过人工梳理放入灭菌盒的可立袋,使可立袋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均匀的摆放在灭菌盒中。人员劳动强度非常大且效率非常低下。

中国专利申请“输液塑瓶上瓶机构”,申请号:“201510085215.2”;未涉及可立袋的大输液生产;中国专利申请“一种自动上瓶装置”,申请号:“201621200539.2”;其结构简单,需人工操作,相对人工操作,劳动强度有一定的下降,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仍然未彻底解决全自动上袋,特别是未涉及可立袋的全自动上袋尤其是未涉及可立袋的等距分袋、灭菌隔板的自动取放,更未涉及可立袋在灭菌盒内的自动挤压至袋体变形量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实现将可立袋产品从灌装后的输送机传送带上最终均匀摆放到灭菌盒内。

为了达到上述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包括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可立袋抓取机构、灭菌隔板吸取机构、灭菌盒转移轨道系统、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上层水平行走组件、可立袋变形量挤压装置、下层水平行走组件、灭菌盒拆盘机、灭菌盒转移轨道系统、灭菌盒叠盘机、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框架总成、电控系统控制箱、上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下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输送机,倒袋剔除装置、上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下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

所述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上层水平行走组件及上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下层水平行走组件及下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上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下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安装在所述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框架总成上。

所述可立袋抓取机构、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与所述上层水平行走组件相连。

所述可立袋变形量挤压装置、灭菌隔板吸取机构与下层水平行走组件相连。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与所述灭菌盒转移轨道系统相连的行程开关和灭菌盒阻挡装置,所述行程开关安装于灭菌盒转移轨道系统中,灭菌盒阻挡装置设置在灭菌盒转移轨道系统两侧。所述行程开关通过所述电控系统控制箱主机控制灭菌盒阻挡装置的阻挡状态和打开状态。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灭菌盒第一工位和灭菌盒第二工位,所述灭菌盒第一工位和灭菌盒第二工位在灭菌盒转移轨道系统上相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灭菌盒工位的布局。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自动将一个工位的灭菌隔板取出并移动放置到另一个工位的灭菌盒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灭菌盒转移轨道系统包括灭菌盒换向装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安装在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框架总成前端并与所述输送机相连接,所述倒袋剔除装置安装于所述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进入端;所述上层水平行走组件安装于所述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框架总成上层,所述上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固定于上层水平行走组件两侧,所述可立袋抓取机构与所述上层水平行走组件相连。所述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与所述可立袋抓取机构均在所述上层水平行走组件上运行;所述上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下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安装于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框架总成上;上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用于控制在上层水平行走组件上运动的可立袋抓取机构和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下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用于控制在下层水平行走组件上运行的可立袋变形量挤压装置;所述下层水平行走组件安装于所述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框架总成下层,所述下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安装于所述下层水平行走组件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所述等间距检测光电开关通过电控系统控制箱控制所述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的动作,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根据光电开关检测可立袋的位置状态确定转动间距以及检测已等间距分袋的可立袋袋数。所述上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通过所述电控系统主机控制可立袋抓取机构、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起始位置和运动终点位置。所述下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通过所述电控制系统主机控制可立袋变形量挤压装置、灭菌隔板吸取机构工作的起始位置和运动终点位置。

所述可立袋抓取机构、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在所述上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起点和终点间运动的每个具体动作、位置、速度由所述上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控制。所述可立袋变形量挤压装置、灭菌隔板吸取机构在所述下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起点和终点间运动的每个具体动作、位置、速度由所述下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控制。

所述倒袋剔除装置安装于所述输送机体上,通过光电检测开关识别倒袋的可立袋并将其从输送机输送带上剔除出去,保证进入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的可立袋均是直立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灌装密封后的可立袋由于未受灭菌的高温、高压,袋身变形量不饱满,袋体不够膨胀,变形量存在个体差异,在输送机输送带上呈不规则排列并易倒袋。通过倒袋剔除装置将倒的可立袋剔除出输送机,直立的可立袋进入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进行均匀分布后,通过可立袋抓取机构将间距均匀分布后的可立袋送入灭菌盒内,同时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将灭菌隔板从灭菌隔板吸取机构中取出并将其移动至灭菌盒内已放置可立袋的旁边,再通过可立袋变形量挤压装置将灭菌隔板固定并挤压可立袋,让均分间距后的可立袋在固定的挤压力下发生固定空间内的变形。空间固定、变形量固定的可立袋经过灭菌高温、高压的过程后,生产出来的可立袋在灭菌盒内排列均匀,便于自动下袋设备的工作同时可立袋的外观美观,直立性得到保障。采用双工位置灭菌盒的布局,可以让不同工作职能的可立袋抓取机构、灭菌隔板吸取机构、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在不同的空间动行,极大的节省了运行时间提升了设备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编号:

灭菌隔板1、电控系统控制箱2、上层水平行走组件3、上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4、可立袋抓取机构5、灭菌盒15、灭菌盒拆盘机14、下层水平行走组件22、灭菌隔板吸取机构13、灭菌盒转移轨道系统12、输送机11、灭菌盒到位检测开关25、下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17、灭菌盒第一工位29、下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23、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10、上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9、灭菌盒第二工位24、可立袋变形量挤压装置20、倒袋剔除装置8、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7、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框架总成18、灭菌盒叠盘机6。箭头方向16、箭头方向21,灭菌盒换向装置2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灭菌盒转移轨道系统12、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7、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框架总成18。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7安装在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框架总成18前端并与输送机11相连接,倒袋剔除装置8安装于所述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7进入端。上层水平行走组件3安装于所述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框架总成18上层,上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4(可以是行程开关、接触式等开关)固定于上层水平行走组件3两侧,可立袋抓取机构5与所述上层水平行走组件3相连。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10与所述可立袋抓取机构5均在所述上层水平行走组件3上运行。灭菌盒第一工位29与灭菌盒第二工位24在所述灭菌盒转移轨道系统12相连,灭菌盒换向装置27为灭菌盒转移轨道系统12组成部份。上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9、下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23安装于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框架总成18上。上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9控制在上层水平行走组件3上运动的可立袋抓取机构5、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10,下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23控制下层水平行走组件22以及在下层水平行走组件22上运行的可立袋变形量挤压装置20。所述下层水平行走组件22安装于所述可立袋全自动上袋设备框架总成18下层,下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17安装于所述下层水平行走组件22两侧,可立袋变形量挤压装置20、灭菌隔板吸取机构13均与所述下层水平行走组件22相连。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电控系统控制箱2控制灭菌盒拆盘机14将灭菌盒拆成单个灭菌盒15,灭菌盒15按箭头16的方向行走,灭菌盒到位检测开关25检测到灭菌盒15后,通过灭菌盒换向装置27将灭菌盒15旋转90度,然后按箭头21方向运行,经灭菌盒第一工位29运行至灭菌盒第二工位24处,再通过行程开关和灭菌盒阻挡装置,准确将灭菌盒15固定在灭菌盒第二工位24处。其余灭菌盒按上述流程重复动作将另一个灭菌盒15输送至灭菌盒第一工位29处,电控系统控制箱2根据行程开关的状态确定灭菌盒15是否需要继续输送至灭菌盒第二工位24处,若灭菌盒第二工位已有灭菌盒,灭菌盒15将被灭菌盒阻挡装置阻挡并被定位。若灭菌盒第二工位24、灭菌盒第一工位29均有灭菌盒则电控系统将不再输送灭菌盒。(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设备初始运行时,需要将灭菌盒第二工位24上的灭菌盒15内的灭菌隔板1取出1次,其后的运行将不再取出)至此完成两个灭菌盒分别在灭菌盒转移轨道系统12上的定位工作。

可立袋抓取机构5、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10经上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4的检测后确定在上层水平行走组件3上的位置,并按上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9的控制分别到达不同的位置。可立袋抓取机构5通过上层水平行走组件3移动到可立袋进入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7的正上方;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10通过上层水平行走组件3移动到灭菌盒第一工位29上的灭菌盒中心正上方;至此完成上层行走组件上两个机构的定位。

灌装密封后的可立袋产品通过所述输送机11按箭头21的方向行进,经过倒袋剔除装置8将倒着的可立袋剔除后,直立的可立袋进入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7,经过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后可立袋袋体间的距离得到均匀分开并经计数装置计数后,可立袋抓取机构5抓取已计数的可立袋并按上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9的逻辑控制将可立袋移动并放入灭菌盒第二工位24上的灭菌盒15内,完成可立袋放入灭菌盒的动作后可立袋抓取机构5再次运行到可立袋等间距分袋机构7上方等待下一次可立袋的抓取,同时灭菌隔板吸取机构13通过下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17确定在下层水平行走组件22上的位置并通过下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23的控制完成对灭菌盒第一工位29上灭菌盒灭菌隔板1的吸取并行走到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10的正下方,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10通过电控系统控制箱2得到灭菌隔板吸取机构13到位信息后,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10从灭菌隔板吸取机构13上夹取该机构吸取的灭菌隔板1并按上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9的逻辑控制移动夹取的灭菌隔板至灭菌盒第二工位24上的灭菌盒15已放可立袋的位置。此时,可立袋变形量挤压装置20通过下层水平行走组件光电检测开关17确定在下层水平行走组件22上所在的位置并通过电控系统控制箱2得到灭菌隔板夹取移动放置机构10已将灭菌隔板放置到灭菌盒第二工位24上的灭菌盒15内的信号并按下层可编程数控控制器23的逻辑控制通过抱紧灭菌隔板1进一步挤压放入灭菌盒内的可立袋。放入灭菌盒内的可立袋已是空间等分的再通过等量的挤压力后可立袋的袋体变形量将获得统一。

按以上程序重复完成可立袋的上袋工作至整盒灭菌盒装满,装满的灭菌盒能过电控系统控制箱2控制灭菌盒阻挡装置放行,灭菌盒转移轨道系统12将装满的灭菌盒送入灭菌盒叠盘机6叠成规定的层数后送入灭菌设备灭菌。些时灭菌盒第二工位24上已无灭菌盒,电控系统控制箱2控制灭菌盒转移轨道系统12将灭菌盒第一工位29上的灭菌盒转移至灭菌盒第二工位24上,同时灭菌盒拆盘机14将再次拆出一个灭菌盒15送至灭菌盒第一工位29上,到此将进入又一个可立袋全自动上袋流程。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型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