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盘上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8661发布日期:2018-07-20 19:41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置,特指一种吸盘上胚装置,属于上胚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理胚机通过料斗、瓶胚提升机构、理胚机构及下胚机构等几个构件组成,实现了快速、高效的理胚动作;将批量杂乱无章的瓶胚对齐并定向为胚口朝上连续不断地输送至吹瓶机。

通常,由于管胚的直径较大,机械手抓取的时候非常不方便,而且管胚上通常会带水,因此普通的吸盘不易将这种管胚抓紧,在转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脱落的现象,因此设计一种吸盘上胚装置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吸盘上胚装置,该吸盘上胚装置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在转运过程中保证了管胚的完整性,同时也避免了工作人员直接接触, 对产品和人体都起到保护作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吸盘上胚装置,包括前端输送带、中间输送带、后端输送带、支撑框架、风机、支撑杆、支撑板、升降汽缸、挡胚汽缸Ⅰ、挡胚汽缸Ⅱ、前后汽缸、汽缸、辅助板和支撑架。

中间输送带设置在前端输送带的右端,后端输送带设置在中间输送带的右端,支撑框架固定在前端输送带的顶端,风机设置在支撑框架上,支撑杆设置在前端输送带的左端,支撑板固定在支撑杆的顶端,升降汽缸、挡胚汽缸Ⅰ与挡胚汽缸Ⅱ均设置在支撑板上,并且升降汽缸位于挡胚汽缸Ⅰ的左侧,挡胚汽缸Ⅱ位于挡胚汽缸Ⅰ的右侧,前后汽缸固定在支撑板的底端,并且前后汽缸的右端固定在升降汽缸上,辅助板设置在前端输送带上,支撑架固定在辅助板的顶端,汽缸设置在支撑架上。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吸盘上胚装置所述的前端输送带、中间输送带与后端输送带上均设置有挡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吸盘上胚装置所述的支撑杆上设置有安装孔。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方案的一种吸盘上胚装置,该吸盘上胚装置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在转运过程中保证了管胚的完整性,同时也避免了工作人员直接接触, 对产品和人体都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吸盘上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吸盘上胚装置的主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吸盘上胚装置的俯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吸盘上胚装置A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吸盘上胚装置B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前端输送带1;中间输送带2;后端输送带3;支撑框架4;风机5;支撑杆6;支撑板7;升降汽缸8;挡胚汽缸Ⅰ9;挡胚汽缸Ⅱ10;前后汽缸11;汽缸12;辅助板13;支撑架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2、3、4、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吸盘上胚装置,包括:前端输送带1、中间输送带2、后端输送带3、支撑框架4、风机5、支撑杆6、支撑板7、升降汽缸8、挡胚汽缸Ⅰ9、挡胚汽缸Ⅱ10、前后汽缸11、汽缸12、辅助板13和支撑架14。

中间输送带2设置在前端输送带1的右端,后端输送带3设置在中间输送带2的右端,支撑框架4固定在前端输送带1的顶端,风机5设置在支撑框架4上,支撑杆6设置在前端输送带1的左端,支撑板7固定在支撑杆6的顶端,升降汽缸8、挡胚汽缸Ⅰ9与挡胚汽缸Ⅱ10均设置在支撑板7上,并且升降汽缸8位于挡胚汽缸Ⅰ9的左侧,挡胚汽缸Ⅱ10位于挡胚汽缸Ⅰ9的右侧,前后汽缸11固定在支撑板7的底端,并且前后汽缸11的右端固定在升降汽缸8上,辅助板13设置在前端输送带1上,支撑架14固定在辅助板13的顶端,汽缸12设置在支撑架14上。

所述的前端输送带1、中间输送带2与后端输送带3上均设置有挡板。

所述的支撑杆6上设置有安装孔。

在使用吸盘上胚装置时,将吸盘上胚装置安装在注塑机的出料口,在前端输送带1、中间输送带2与后端输送带3上均安装驱动电机,且安装一个配电箱,在配电箱的内部安装四个电源控制开关,分别安装驱动电机和风机5上,将升降汽缸8、挡胚汽缸Ⅰ9、挡胚汽缸Ⅱ10、前后汽缸11与汽缸12均连接在气泵上,打开所有电源控制开关,管胚从注塑机吸盘上下来,顺着后端输送带3往前走,通过两边的挡边挤压还步由四行变为二行,再通过中间输送带2往前走,在通过前端输送带1时,通后风机5冷却后,一直走到挡胚汽缸Ⅰ9前,当被前面的挡胚汽缸Ⅰ9柱挡住时,管胚就不能向前进了,此时由挡胚汽缸Ⅱ10向下推,把上面的两个管胚与后面的管胚完美的分开,再接着挡胚汽缸Ⅱ10向上提,到达管胚卡口,再由升降汽缸8向下降,用吸盘吸住管胚,再汽缸12往上提,由前后汽缸11往后推,到达机器上的轨道上方时,由升降汽缸8向下推进入轨道上的芯子上。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