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8218发布日期:2018-07-20 19:36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



背景技术:

浮顶的侧翻监测工作是油罐生产调度安全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国家倡导能源安全战略,不断兴建大型罐群储备库,油库安全调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北方地区兴建的储备库储存的都是新疆原油、辽河原油和大庆原油等,随着这些油田进入生产后期,其很大部分产量都是高凝点原油和高粘度原油,凝点一般都在10℃以下。当油罐周围大气温度高于原油凝点的时候,也需要对原油进行加温操作来保障原油的流动性和储罐的安全操作。分析原油储罐温度场得知,罐壁和浮顶附近区域受油罐外部温度场变化影响比较大,尤其是罐壁和浮顶接触的区域,如果加热不及时或者部分原油没有被加热,可能会存在部分凝固原油,这些区域同时也是不宜加热的地方或者热量不容易达到的区域,所以原油会更加容易凝固。

影响原油储罐温度场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太阳和风向,研究表明,原油储罐的向阳面和背阳面温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太阳直射区因为阳光的加热温度会比较高,背阳面则反之。风向对储罐温度场同样存在影响,迎风区的温度会比背风区的温度低。这说明即使罐区大气温度高于原油凝点,风向和阳光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会使储罐内出现部分的凝固原油。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凝固原油,进行原油的进出库和倒库调度操作,罐壁和浮顶等受外部温度影响比较大,形成的凝固原油可能会影响储罐的正常运作。而最容易形成凝固原油的罐壁和浮顶结合区域的固态原油对储罐的影响将首先体现在浮顶的运作上,所以说浮顶的正常运作对于油罐安全来说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浮顶出现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浮顶和罐壁结合区域的固态原油比较少,可能会对浮顶的的运作造成不明显的影响。

2、浮顶和罐壁结合区域的固态原油比较多且均匀,导致和浮顶不会下沉,或者浮顶浮顶下沉和页面不一致。这种情况必须马上停止操作。

3、浮顶和罐壁结合区域的固态原油比较多,但是分布不均匀,温度较高的一侧固态原油少,温度较低的一侧较多。这样可能会导致浮顶平面倾斜,油料由于倾斜浮顶的挤压而外泄,更严重可能会导致浮顶倾覆,也就是“翻船”事故。这都是重大的油库安全事故。

上述各种情况都曾经发生过,造成了不同层度的经济损失,因此监测和预防浮顶的侧翻是罐群安全调度工作的重要部分。目前在操作前为了防止发生浮顶侧翻,罐区常用的办法是通过采样点提取不同深度的油品测温,或者是通过安置在油罐内部的设备监测温度场变化。现有的油罐温度场测量装置基本是基于数字化和总线传输技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油罐进油以前就已经安装的测温装测,第二种是进油后在人孔、呼吸阀门和支柱中改装进取的测温装置。这些仪器只是为了监测油罐的平均温度,对油罐整体加热起到参考作用,并没有针对浮顶和罐壁等易凝固原油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测量。而人工采油样测量,由于罐区的安全操作限制,只能在固有的取油口进行操作,监测范围更是有限。

油品进出库过程中为了监测浮顶的正常运作,采取的主要办法是通过视频或人工监测浮顶变化,并无成型的设备可以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时监测浮顶平面倾斜状态,避免油料由于倾斜浮顶的挤压而外泄、避免浮顶倾覆、避免“翻船”事故发生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包括罐体,罐体内设有浮盘,浮盘的盘面位于水平方向,浮盘的边缘与浮船的里端侧边固定相连,浮船呈环形,浮盘和浮船可在罐体内上下运动,浮船与罐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采用密封装置密封,浮船外侧边缘的下方设有环形的挂蜡板,所述罐体的上部安装有多个油罐雷达液位计,多个油罐雷达液位计环绕罐体布置,每个油罐雷达液位计的探头朝向位于其下方的浮盘和浮船。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其中所述挂蜡板上环绕设有多个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其中所述浮盘上设有多个浮盘立柱,多个浮盘立柱分别沿竖直方向穿过浮盘,浮盘立柱的上部与浮盘固定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其中所述罐体内的外侧沿竖直方向设有量油管。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其中所述罐体的顶部与扶梯的一端铰接相连,扶梯倾斜伸进罐体内,扶梯伸进罐体内的一端设有转轮,转轮的底端搭放在浮盘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其中所述油罐雷达液位计的数量为4—12个,4—12个油罐雷达液位计环绕罐体的中心均匀布置,油罐雷达液位计通过支架固定在罐体内侧边缘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为4—24个,4—24个温度传感器环绕罐体的中心均匀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其中所述油罐雷达液位计和温度传感器的数字信号分别通过数据总线传输到调度控制室。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由于其罐体的上部安装有多个油罐雷达液位计,多个油罐雷达液位计环绕罐体布置,每个油罐雷达液位计的探头朝向位于其下方的浮盘和浮船,在使用时,每个油罐雷达液位计都可以实时监测位于其下方附近的浮顶平面倾斜状态,检测浮顶平面是否随油面整体均匀,检测浮顶整体平面是否紧随油面均匀下降,由此判断油罐是否可以进行油品进出库操作和是否需要进行加热操作,浮顶运行期间可以将雷达测距仪器的测试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判断分析浮顶是否运行正常。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可实时监测浮顶平面倾斜状态,避免油料由于倾斜浮顶的挤压而外泄、避免浮顶倾覆、避免“翻船”事故发生。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的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的侧壁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包括罐体1,罐体1内设有浮盘2,浮盘2的盘面位于水平方向,浮盘2的边缘与浮船3的里端侧边固定相连,浮船3呈环形,浮盘2和浮船3可在罐体1内上下运动,浮船3与罐体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采用密封装置4密封,浮船3外侧边缘的下方设有环形的挂蜡板7,罐体1的上部安装有多个油罐雷达液位计6,多个油罐雷达液位计6环绕罐体1布置,每个油罐雷达液位计6的探头朝向位于其下方的浮盘2和浮船3。

上述多个油罐雷达液位计6是为了监测凝固原油对浮顶运作的影响,以量油管5为起点,在罐体1的罐顶统一水平面均匀设置4个或6个或更多个油罐雷达液位计6监测浮盘2和浮船3的深度,通过监测浮顶上特定4个或6个或更多个油罐雷达液位计6点上的下层深度来监测整个浮顶平面是否运作正常。4个或6个或更多个油罐雷达液位计6都安装在罐壁顶端上,向下垂直测试浮顶下沉深度。如4个或6个或更多个油罐雷达液位计6处的下层深度不一样,就可能存在技术背景中提到的各种问题,进而通过接收终端和数据总线向调度室控制电脑传输数据,对操作人员提到警示和参考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挂蜡板7上环绕设有多个温度传感器8,通过多个温度传感器8检测油罐内是否形成阻碍浮顶运作的凝固原油和高粘度原油;

上述通过安装在油罐浮顶刮蜡板上的多个温度传感器8检测最容易形成凝固原油的区域内原油的物态变化,因为该区域的原油物态变化会妨碍浮顶的运行;本实用新型通过测温装置检测油罐内是否形成阻碍浮顶运作的凝固原油和高粘度原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浮盘2上设有多个浮盘立柱9,多个浮盘立柱9分别沿竖直方向穿过浮盘2,浮盘立柱9的上部与浮盘2固定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罐体1内的外侧沿竖直方向设有量油管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罐体1的顶部与扶梯10的一端铰接相连,扶梯10倾斜伸进罐体1内,扶梯10伸进罐体1内的一端设有转轮,转轮的底端搭放在浮盘2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油罐雷达液位计6的数量为4—12个,4—12个油罐雷达液位计6环绕罐体1的中心均匀布置,油罐雷达液位计6通过支架11固定在罐体1内侧边缘的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温度传感器8的数量为4—24个,4—24个温度传感器8环绕罐体1的中心均匀布置,所述油罐雷达液位计6和温度传感器8的数字信号分别通过数据总线传输到调度控制室。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由于其罐体1的上部安装有多个油罐雷达液位计6,多个油罐雷达液位计6环绕罐体1布置,每个油罐雷达液位计6的探头朝向位于其下方的浮盘2和浮船3,在使用时,每个油罐雷达液位计都可以实时监测位于其下方附近的浮顶平面倾斜状态,检测浮顶平面是否随油面整体均匀,检测浮顶整体平面是否紧随油面均匀下降,由此判断油罐是否可以进行油品进出库操作和是否需要进行加热操作,浮顶运行期间可以将雷达测距仪器的测试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判断分析浮顶是否运行正常,监测和预防大型浮顶油罐浮顶非正常运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浮顶侧翻监控装置的浮顶式储油罐可实时监测浮顶平面倾斜状态,避免油料由于倾斜浮顶的挤压而外泄、避免浮顶倾覆、避免“翻船”事故发生。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特点:

安装方便、切实可行。温度传感器在油罐的进油之前或者保养期间都可以安装,用于监测浮顶下沉的油罐雷达液位计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安装,并且所有安装无需焊接,无需动火特别许可。油罐雷达液位计和温度传感器的数字信号都通过数据总线传输到调度控制室,综合分析判断浮顶是否运行正常。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