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吐出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3886发布日期:2019-03-02 01:11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泡沫吐出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泡沫吐出容器。



背景技术:

作为将内容物泡沫化而吐出的泡沫吐出容器,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容器。

专利文献1的泡沫吐出容器具有液剂泵及配置于液剂泵的周围的气体泵,且以如下方式构成:自液剂泵压送的液剂与自气体泵压送的气体经由配置于液剂泵的上方的球阀而流入至气液接触室(该文献的合流空间)并合流。自液剂泵压送的液剂自气液接触室的下方大致笔直地上升而流入至气液接触室,另一方面,自气体泵压送的气体自气液接触室的周围流入至气液接触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6220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一种泡沫吐出容器,其具备:发泡机构,其将液剂泡沫化而生成泡沫体;液剂供给部,其对上述发泡机构供给液剂;气体供给部,其对上述发泡机构供给气体;及吐出口,其吐出由上述发泡机构所生成的上述泡沫体;上述发泡机构具有:气液接触室,其供自上述液剂供给部供给的上述液剂与自上述气体供给部供给的上述气体汇合;液剂流路,其供自上述液剂供给部供给至上述气液接触室的上述液剂通过;及气体流路,其供自上述气体供给部供给至上述气液接触室的上述气体通过;上述气体流路具有相对于上述气液接触室开口的气体开口,上述液剂流路分支为多个分支流路,上述多个分支流路的各个具有相对于上述气液接触室开口的液剂开口,在夹着邻接流路的延长线上的区域的两侧的位置分别配置有上述液剂开口,上述邻接流路是上述气体流路中邻接于上述气体开口的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示意图。

图2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侧面图。

图3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的侧截面图。

图4(a)至图4(f)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所具备的第1构件的图,其中,图4(a)为平面图,图4(b)为沿图4(a)的b-b线的截面图,图4(c)为侧面图,图4(d)为沿图4(a)的d-d线的截面图,图4(e)为下面图,图4(f)为立体图。

图5(a)至图5(f)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所具备的第2构件的图,其中,图5(a)为平面图,图5(b)为沿图5(a)的b-b线的截面图,图5(c)为侧面图,图5(d)为沿图5(a)的d-d线的截面图,图5(e)为下面图,图5(f)为立体图。

图6(a)至图6(f)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所具备的第1构件与第2构件相互组装的状态的图,其中,图6(a)为平面图,图6(b)为沿图6(a)的b-b线的截面图,图6(c)为侧面图,图6(d)为沿图6(a)的d-d线的截面图,图6(e)为下面图,图6(f)为立体图。

图7是沿图6(a)的b-b线的立体截面图。

图8是图6(a)的放大图。

图9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沿图9的a-a线的截面图。

图11是沿图9的b-b线的截面图。

图12是沿图9的c-c线的截面图。

图13是沿图9的d-d线的截面图。

图14是沿图9的e-e线的截面图。

图15是沿图9的f-f线的截面图,且是将较图10~图14小的范围放大而表示的图。

图16是表示图15所示的区域的一部分的立体截面图。

图17是沿图9的g-g线的截面图,且是将较图10~图14小的范围放大而表示的图。

图1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一部分的切断截面图。

图20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的侧截面图。

图2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的头构件的平面图。

图22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的发泡机构周边的侧截面图(沿图21的a-a线的截面图)。

图23是图22的局部放大图。

图24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的发泡机构周边的截面图(沿图21的b-b线的截面图)。

图25是图24的局部放大图。

图26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的发泡机构周边的截面图(沿图21的c-c线的截面图)。

图27是沿图3及图22的d-d线的截面图。

图28是沿图3及图22的e-e线的截面图。

图29是沿图22的f-f线的截面图。

图30是沿图23的g-g线的截面图。

图31是沿图23的h-h线的截面图。

图32是沿图23的i-i线的截面图。

图33(a)及图33(b)是沿图23的j-j线的截面图,其中,图33(a)表示仰视上方时的构造,图33(b)表示俯视下方时的构造。

图34是俯瞰沿图23的j-j线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35是沿图23的k-k线的截面图。

图36(a)及图36(b)是沿图23的l-l线的截面图,其中,图36(a)表示仰视上方时的构造,图36(b)表示俯视下方时的构造。

图37是俯瞰沿图23的m-m线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38是沿图23的n-n线的截面图。

图39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的发泡机构周边的立体截面图(沿图21的a-a线的立体截面图)。

图40是构成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的一部分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关于活塞导件仅表示上端部。

图41(a)至图41(d)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所具备的流路构成构件的图,其中,图41(a)为侧面图,图41(b)为立体图,图41(c)为平面图,图41(d)为下面图。

图42(a)至图42(d)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所具备的流路构成构件的图,其中,图42(a)为侧截面图(沿图21的a-a线的截面图),图42(b)为侧截面的立体图,图42(c)为沿图21的c-c线的截面图,图42(d)为沿图21的c-c线的立体截面图。

图43(a)至图43(d)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所具备的嵌入销的图,其中,图43(a)为侧面图,图43(b)为立体图,图43(c)为平面图,图43(d)为下面图。

图44(a)及图44(b)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所具备的嵌入销构件的图,其中,图44(a)为侧截面图(沿图21的a-a线的截面图),图44(b)为沿图21的b-b线的截面图。

图45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示意图。

图46(a)是用于说明变形例2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示意图,图46(b)是用于说明变形例3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示意图。

图47是用于说明变形例4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示意图。

图48是用于说明变形例5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示意图。

图49是表示将变形例6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所具备的第1构件与第2构件相互组装的状态的纵截面图。

图50是变形例6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的一部分的纵截面图,表示与图22相同的位置上的截面。

图51是变形例6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所具备的第1构件的俯视图。

图52是变形例6所涉及的泡沫吐出盖所具备的第2构件的下面图。

图53是沿图49的a-a线的截面图。

图54(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纵截面图,图54(b)是用于说明变形例7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示意图。

图55是用于说明变形例8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的泡沫吐出容器的发泡机构中,根据内容物的性状,未必容易将液剂与气体充分地混合而生成充分地均匀的泡沫体,关于构造具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更良好地混合气液而生成充分地均匀的泡沫体的构造的泡沫吐出容器及泡沫吐出盖。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100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100具备:发泡机构20,其将液剂泡沫化而生成泡沫体;液剂供给部28,其对发泡机构20供给液剂;气体供给部29,其对发泡机构20供给气体;及吐出口41,其吐出由发泡机构20所生成的泡沫体。

发泡机构20具有:气液接触室21,其供自液剂供给部28供给的液剂与自气体供给部29供给的气体汇合;液剂流路22,其供自液剂供给部28供给至气液接触室21的液剂101通过;及气体流路23,其供自气体供给部29供给至气液接触室21的气体通过。

气体流路23具有相对于气液接触室21开口的气体开口23a。

液剂流路22分支为多个分支流路(例如分支为第1分支流路221及第2分支流路222的两条分支流路)。多个分支流路的各个具有相对于气液接触室21开口的液剂开口22a、22b。

在夹着邻接流路231的延长线上的区域26的两侧的位置分别配置有液剂开口22a、22b,该邻接流路231是气体流路23中邻接于气体开口23a的部分。

此处,气液接触室21是包含延长邻接流路231所得的区域26与延长各分支流路所得的区域重叠的区域(以下,重叠区域)的区域,不论有无划定该气液接触室21的壁面,气液接触室21也可仅由不含壁面的假想面进行划定。这样,气液接触室21是包含重叠区域的区域,因此可将气液接触室21称为气液接触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液剂流路22分支为第1分支流路221及第2分支流路222的两条分支流路,气液接触室21是包含延长邻接流路231所得的区域与延长第1分支流路221所得的区域的重叠区域、及延长邻接流路231所得的区域与延长第2分支流路222所得的区域的重叠区域的区域。

另外,各液剂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液剂开口22a及液剂开口22b)是各分支流路(第1分支流路221及第2分支流路222)的与气液接触室21的连接端。

另外,气体开口23a是气体流路23的与气液接触室21的连接端。

气液接触室21例如由包括如下的面的多个面(平面或曲面)所包围:包含气体开口23a的面、包含液剂开口22a的面、包含液剂开口22b的面、及包含成为气液接触室21中生成的泡沫体自气液接触室21向泡沫流路24流出时的出口的开口的面。包围气液接触室21的这些面可包含壁面,也可为不含壁面的假想面。

各液剂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液剂开口22a及液剂开口22b)是划定气液接触室21的多个面中该液剂开口所属的面的一部分或整体。在液剂开口所属的面包含壁面的情况下,液剂开口为该面的一部分。在液剂开口所属的面不含壁面的情况下,液剂开口为该面的整体。同样地,气体开口23a是划定气液接触室21的多个面中该气体开口23a所属的面的一部分或整体。在气体开口23a所属的面包含壁面的情况下,气体开口23a为该面的一部分。在气体开口23a所属的面不含壁面的情况下,气体开口23a为该面的整体。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对划定气液接触室21的多个面中的一个面的一部分连接有第1分支流路221,对另一个面的一部分连接有第2分支流路222,对又一另一个面的一部分连接有气体流路23。这样,在对划定气液接触室21的面的一部分连接有各流路(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气体流路23)的情况下,各开口(液剂开口22a、液剂开口22b、气体开口23a)成为划定气液接触室21的面中该开口所属的面的一部分。另外,下述的其他方式中,图46(a)的例子、图46(b)的例子、图47的例子及图48的例子也相同。

另一方面,在下述的其他方式中,图53(第2实施方式)的例子、图25、图26、图36(a)、图36(b)及图37的例子(第3实施方式)、图54(a)的例子、图54(b)的例子、及图55的例子中,各分支流路(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相对于划定气液接触室21的面中的各一个的面的整体进行连接。在此情况下,各液剂开口成为划定气液接触室21的面中该液剂开口所属的面的整体。

另外,在图53(第2实施方式)的例子及图55的例子中,气体开口23a相对于划定气液接触室21的面中的一个面的整体进行连接,气体开口23a成为划定气液接触室21的面中该气体开口所属的面的整体。

另外,在图54(a)的例子及图54(b)的例子中,气体开口23a相对于划定气液接触室21的面中的一个面的一部分进行连接,气体开口23a成为划定气液接触室21的面中该气体开口所属的面的一部分。

再者,图45所示的例子成为更概念性的例子,各开口可为划定气液接触室21的面中该开口所属的面的整体或一部分的任一者。

另外,区域26可为气液接触室21的一部分区域,也可为气液接触室21的整体。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区域26为气液接触室21的一部分区域。

再者,区域26是包含上述重叠区域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区域26是包含延长邻接流路231所得的区域与延长第1分支流路221所得的区域的重叠区域、及延长邻接流路231所得的区域与延长第2分支流路222所得的区域的重叠区域的区域。

所谓在夹着区域26的两侧的位置分别配置有液剂开口22a、22b,是指在夹着区域26的两侧的区域分别配置有液剂开口22a、22b。换言之,在将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的延长线夹于其间的两侧的区域分别配置有液剂开口22a、22b。

于是,以经由各液剂开口22a、22b流入至气液接触室21的液剂自夹着区域26的两侧的区域到达区域26的方式配置有各液剂开口22a、22b。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夹着邻接流路231的延长线上的区域26的两侧的位置分别配置有液剂开口22a、22b,该邻接流路231是气体流路23中邻接于气体开口23a的部分。

由此,能够在气液接触室21中更良好地混合气液,因此容易生成充分地均匀的泡沫体。因此,高粘度的液剂等不易泡沫化的液剂也可容易地泡沫化。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更良好地混合气液而生成充分地均匀的泡沫体。

[第2实施方式]

其次,使用图2至图17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100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100(图1)的更详细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以下,为了简化泡沫吐出容器100的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的说明,为方便起见,将图2的下方向设为下方,将其相反方向设为上方,将图2的左方向设为前方,将图2的右方向设为后方,将图2的纸面的近前侧设为左方,将图2的纸面的里侧设为右方。但是,这些方向并非限制泡沫吐出容器100的制造时及使用时的方向。

如图7~图9、图15及图16的任一者所示,发泡机构20(图9)具有气液接触室21、液剂流路22、及气体流路23。例如,如图8及图15所示,俯视时,在液剂流路22的邻接液剂流路224(下述)的周围配置有多个气液接触室21。

更详细而言,例如8个气液接触室21以等角度间隔配置于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下游端的周围。

气体流路23具有相对于各气液接触室21开口的气体开口23a。

液剂流路22自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下游端分支为多个分支流路(如图15所示,对应于各气液接触室21,分支为第1分支流路221及第2分支流路222的2个分支流路)。

各分支流路具有相对于气液接触室21开口的液剂开口22a、22b。

在夹着邻接流路231(图7)的延长线上的区域26的两侧的位置分别配置有液剂开口22a、22b(图8、图15),该邻接流路231是气体流路23中邻接于气体开口23a的部分。这些液剂开口22a、22b的各个朝向区域26的方向。

即,配置于夹着邻接流路231的延长线上的区域26的两侧的位置的液剂开口22a、22b的各个朝向区域26的方向。

此处,区域26是气液接触室21中沿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图7、图9)的方向观察时与邻接流路231重叠的区域。此处,优选为满足在区域26与邻接流路231之间不存在障碍物这样的条件。但是,阻碍气体的流动的那样的障碍物也可存在于区域26与邻接流路231之间。

另外,所谓液剂开口22a朝向区域26的方向,是指沿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图15)的方向观察时,液剂开口22a的任一部位与区域26重叠。此处,优选为满足在区域26与液剂开口22a之间不存在障碍物这样的条件。但是,阻碍液剂的流动的那样的障碍物也可存在于区域26与液剂开口22a之间。

同样地,所谓液剂开口22b朝向区域26的方向,是指沿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图15(b))的方向观察时,液剂开口22b的任一部位与区域26重叠。此处,优选为满足在区域26与液剂开口22b之间不存在障碍物这样的条件。但是,容许液剂的流动的一部分且阻止剩余的一部分的那样的障碍物也可存在于区域26与液剂开口22b之间。

更详细而言,例如区域26是在气液接触室21内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上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液剂流路22包含作为邻接于多个分支流路(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的上游侧的部分的邻接液剂流路224(图7、图9、图15)。

在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下游侧端部(例如,如图9所示,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上端部)的周围,如图15所示,配置(呈放射状配置)有多个气液接触室21。

于是,多个分支流路(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在相对于邻接液剂流路224交叉(例如正交)的面内方向上自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下游侧端部朝向周围延伸(例如呈放射状延伸)。

此处,俯视时,各气液接触室21配置于远离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下游侧端部的位置、或邻接于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下游侧端部的位置。

更详细而言,俯视时,在邻接液剂流路224的周围以等角度间隔(例如45度间隔)配置有8个气液接触室21。

如图15所示,对应于多个气液接触室21的各个,配置有一对分支流路(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及与一对分支流路的各个1对1对应的一对液剂开口22a、22b。

一对分支流路分别包含在相对于邻接液剂流路224交叉的面内方向上自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下游侧端部呈放射状延伸的第1部分225、及在该面内方向且相对于第1部分225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2部分226。

更详细而言,邻接液剂流路224由下述的第1构件300的筒部310的孔301的内部空间构成,邻接液剂流路224的轴心ax6(图7、图9)在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上延伸。于是,第1部分225及第2部分226沿作为相对于邻接液剂流路224正交的面的水平面延伸。

再者,邻接液剂流路224的轴心ax6配置成与下述的液剂泵室220的轴心ax5同轴。

在本实施方式中,有将自轴心ax6上的任一位置或轴心ax6的延长线上的位置朝水平方向呈放射状延伸的方向称为径向的情况。在径向上,朝向轴心ax6的方向为径向内侧,远离轴心ax6的方向为径向外侧。另外,有将环绕轴心ax6或轴心ax6的延长线的周围的方向称为周向的情况。

与一气液接触室21对应的一对分支流路(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的一方(第1分支流路221)与邻接于该气液接触室21的一侧的气液接触室21的一个分支流路共有第1部分225,另一方与邻接于该气液接触室21的另一侧的气液接触室21的一个分支流路共有第1部分225。

即,若对图16所示的气液接触室21a进行说明,则作为与该气液接触室21a对应的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的一方的第1分支流路221与作为邻接于该气液接触室21a的一侧的气液接触室21的气液接触室21b的一个分支流路即第2分支流路222共有第1部分225。另外,作为与气液接触室21a对应的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的另一方的第2分支流路222与作为邻接于该气液接触室21a的另一侧的气液接触室21的气液接触室21c的一个分支流路即第1分支流路221共有第1部分225。

另外,各第1部分225分支为朝向相互相反方向的2个第2部分226。于是,各第2部分226的下游端构成液剂开口22a或液剂开口22b。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发泡机构20具备8个气液接触室21。因此,发泡机构20具备8个第1部分225及16个第2部分226。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多个分支流路(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的液剂开口22a、22b彼此将气液接触室21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

即,沿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的方向观察时,液剂开口22a与液剂开口22b的一部分区域彼此重叠,并且沿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的方向观察时,液剂开口22b与液剂开口22a的一部分区域彼此重叠。轴心ax2为液剂开口22a的法线,轴心ax3为液剂开口22b的法线。

更详细而言,例如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与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相互交叉。另外,轴心ax2及轴心ax3分别水平地延伸。

更详细而言,液剂开口22a与液剂开口22b以图15所示的对称面s为基准而面对称地配置。对称面s是沿径向的铅垂面且是通过气体开口23a的中心的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相对于气液接触室21开口的液剂开口22a、22b的开口面积相互相等。

更详细而言,相对于气液接触室21开口的液剂开口22a、22b的开口形状相互相等。例如,液剂开口22a、22b分别形成为矩形状。但是,液剂开口22a、22b的形状并不限于该例子,也可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以外的多边形状等。

如图7及图9所示,气体流路23具备经由下述的轴向流路213及环绕状流路214供给的气体依序通过的轴向气体流路234、径向气体流路233。

如图12所示,例如,8个轴向气体流路234以等角度间隔配置于邻接液剂流路224的周围。轴向气体流路234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朝向上方供给气体。

如图7及图9所示,在各轴向气体流路234的下游端(上端)连通有径向气体流路233。如图13所示,例如8个径向气体流路233以等角度间隔配置于邻接液剂流路224的周围。各径向气体流路233在邻接液剂流路224的周围沿水平方向呈放射状延伸。各径向气体流路233自径向外侧朝向内侧供给气体。

如图7及图9所示,在各径向气体流路233的下游端(径向内侧的端部)连通有邻接流路231。如图15所示,例如,8个邻接流路231以等角度间隔配置于邻接液剂流路224的周围。各邻接流路23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朝向上方供给气体。

即,邻接流路231相对于邻接液剂流路224并列地延伸。即,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8个)邻接流路231相对于邻接液剂流路224的轴向(轴心ax6的方向)并列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液剂101,可列举洗手乳作为代表例,但并不限于此,可例示洗面奶、洁面剂、餐具用洗剂、整发剂、沐浴乳、剃须膏、粉底液或美容液等肌肤用化妆品、染毛剂、消毒剂等以泡沫状使用的各种液剂。

泡沫化之前的液剂101的粘度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设为在20℃下约1mpa·s以上且10mpa·s以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100成为特别是适于高粘性的液剂101的泡沫化的构造,例如对于在20℃下为100mpa·s以上的粘度的液剂101也可适宜地泡沫化。

如图2所示,泡沫吐出容器100包括贮存液剂101的容器主体10及可装卸地安装于容器主体10的泡沫吐出盖200而构成。

容器主体10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如图2所示,容器主体10成为具有筒状的躯干部11、连接于躯干部11的上侧的圆筒状的口颈部13、及封闭躯干部11的下端的底部14的形状。在口颈部13的上端形成有开口。

在容器主体10中填充有液剂101。即,泡沫吐出容器100具备填充于容器主体10的液剂101。

泡沫吐出容器100通过使在常压下贮存于容器主体10的液剂101在气液接触室21中与空气进行接触而使液剂101变化为泡沫状。本说明书中,将泡沫状的液剂101称为泡沫体,区别于贮存于容器主体10的非泡沫状的液剂101。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泡沫吐出容器100为例如机械式泵容器,通过按下头构件(头部)30的操作接收部31,而使液剂101泡沫化而成为泡沫体,吐出该泡沫体。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对发泡机构20供给液剂101的液剂供给部为例如液剂泵的液剂缸,对发泡机构20供给气体的气体供给部为例如气体泵的气体缸。

但是,也可与本实施方式不同,泡沫吐出容器为以通过压缩容器主体而吐出泡沫体的方式构成的所谓挤压瓶。

此处,液剂供给部(液剂缸)沿一方向(上下)形成为长条。于是,邻接液剂流路224配置成与液剂供给部的长轴方向同轴。即,邻接液剂流路224的轴心ax6与液剂泵室220的轴心ax5相互成为同轴(参照图3)。

如图3所示,泡沫吐出盖200具备:盖构件110,其具有通过螺合等固定方法而可装卸地安装于口颈部13的圆筒状的安装部111;缸构件120,其固定于盖构件110而构成液剂泵及气体泵的缸;及头构件30,其具有接收按下操作的操作接收部31。

通过将安装部111安装于口颈部13,泡沫吐出盖200的整体安装于口颈部13。再者,安装部111如图3所示形成为双层筒构造,其中,可使内侧的筒状部螺合于口颈部13,也可构成为一层筒状。通过将泡沫吐出盖200安装于口颈部13,而由泡沫吐出盖200封闭口颈部13的开口。

盖构件110具备封闭安装部111的上端部的环状封闭部112、及形成为较安装部111小径的圆筒状并且自环状封闭部112的中央部向上方立起的立起筒部113。

缸构件120具备固定于盖构件110的环状封闭部112的下表面侧的圆筒形状的气体缸构成部121、较气体缸构成部121小径的圆筒形状的液剂缸构成部122、及环状连结部123。环状连结部123将气体缸构成部121的下端部与液剂缸构成部122的上端部相互连结,液剂缸构成部122自气体缸构成部121下垂。

再者,气体缸构成部121、液剂缸构成部122、安装部111及立起筒部113相互同轴地配置。

气体缸构成部121的上端部通过嵌合于环状封闭部112的下表面侧等而固定于环状封闭部112。

气体泵的缸(气体缸)具备气体缸构成部121及环状连结部123而构成。

气体泵的活塞由下述的气体活塞150构成。

以下,将在气体缸构成部121的内部空间中气体活塞150与环状连结部123之间的部分称为气体泵室210。

气体泵室210的容积伴随着气体活塞150的上下移动而扩大缩小。

另一方面,液剂泵的缸(液剂缸)具备液剂缸构成部122而构成。

液剂泵的活塞具备下述的液体活塞140而构成。

液剂泵室220是下述的液剂排出阀与液剂吸入阀之间的空间,液剂泵室220的容积伴随着液体活塞140及下述的活塞导件130的上下移动而扩大缩小。

液剂缸(液剂供给部)以对内部的液剂101加压而将该液剂101供给至发泡机构20的方式构成。

气体缸(气体供给部)配置于液剂缸的周围,以对内部的气体加压而将该气体供给至发泡机构20的方式构成。

更详细而言,泡沫吐出容器100具备能够相对于安装部111上下移动地保持于安装部111并且相对于安装部111相对地被压下的头构件30,发泡机构20及吐出口41保持于头构件30。

于是,在头构件30相对于安装部111相对地被压下时,液剂供给部的内部(液剂泵室220的内部)的液剂101与气体供给部的内部(气体泵室210的内部)的气体分别被加压而被供给至发泡机构20。

液剂缸构成部122具备上下延伸的直线形状的直线部122a、连接于直线部122a的下方并且朝向下方缩径的缩径部122b。

在直线部122a的下端部的内周,形成有承接盘簧170的下端的弹簧座部126a。该弹簧座部126a由以等角度间隔等规定角度间隔形成于液剂缸构成部122的下端部的内周的多个肋126的上侧的端面构成。

缩径部122b的内周面的下部构成由下述的提升阀160的下端部构成的阀体162能够液密性地紧贴的阀座127。

再有,缸构件120具备连接于液剂缸构成部122的下方的圆筒状的管保持部125。通过对该管保持部125插入汲取管128的上端部,该汲取管128保持于缸构件120的下端部。经由该汲取管128,能够将容器主体10内的液剂101抽吸至液剂泵室220内。

再者,在缸构件120的上端部外嵌有垫圈190。在通过螺合将盖构件110安装于容器主体10的状态下,垫圈190呈环绕状气密性地紧贴于口颈部13的上端,由此,容器主体10的内部空间被密闭。

另外,在气体缸构成部121形成有贯通该气体缸构成部121的内外的贯通孔129。在头构件30位于上死点的状态下,贯通孔129由下述的气体活塞150的外周环部153堵住。

头构件30具有接收按下操作的操作接收部31、以及自操作接收部31向下方下垂的双层的筒状部、即内筒部32及外筒部33。内筒部32及外筒部33的上端由操作接收部31封闭。

内筒部32较外筒部33朝下方更长地延伸。内筒部32插入至盖构件110的立起筒部113。

内筒部32由安装部111间接地(经由缸构件120、盘簧170等而间接地)保持。

头构件30能够对抗盘簧170的施力而进行上死点至下死点的范围内的按下操作,若解除按下操作,则随着盘簧170的施力而返回至上死点。

头构件30相对于盖构件110相对地上下移动,该上下移动时,内筒部32由立起筒部113引导。外筒部33的内径设定为较立起筒部113的外径更大,按下头构件30时,立起筒部113被收纳至外筒部33与内筒部32之间的间隙。

另外,头构件30一体地具有喷嘴部40。喷嘴部40自操作接收部31向前方突出。喷嘴部40的内部空间在内筒部32的上端部与内筒部32的内部空间连通。吐出口41形成于喷嘴部40的前端。

在头构件30未被按下的通常的状态(通常状态)下,通过盘簧170的作用,头构件30相对于盖构件110及缸构件120的上下方向位置维持于上限位置(上死点)(图3)。该上限位置例如成为下述的气体活塞150的活塞部152的上端抵接于缸构件120的环状封闭部112的位置。

另一方面,通过使用者进行对抗盘簧170的施力而按下头构件30的操作,头构件30相对于盖构件110及缸构件120而相对地下降。再者,头构件30的下限位置(下死点)例如成为下述的活塞导件130的凸缘部133的下端抵接于缸构件120的环状连结部123的位置。

此处,发泡机构20收纳于头构件30的内筒部32内,由内筒部32保持。另外,头构件30经由缸构件120、盘簧170、液体活塞140及活塞导件130而间接地由安装部111保持。另外,头构件30包含吐出口41而构成。

即,泡沫吐出容器100具备贮存液剂101的容器主体10及安装于容器主体10的安装部111,发泡机构20及吐出口41保持于安装部111。

泡沫吐出盖200还具备活塞导件130、液体活塞140、气体活塞150、吸入阀构件155、提升阀160、盘簧170及球阀180。

其中,活塞导件130固定于头构件30,液体活塞140经由活塞导件130而固定于头构件30。因此,头构件30、活塞导件130及液体活塞140一体地上下移动。

另外,气体活塞150以可动插入状态外嵌于活塞导件130,能够相对于活塞导件130相对地上下移动。吸入阀构件155固定于气体活塞150。

提升阀160插入至液体活塞140,能够相对于该液体活塞140相对地上下移动。

在提升阀160,以可动插入状态外嵌有盘簧170。

球阀180在下述的阀座部131与下述的第1构件300的筒部310的下端之间能够上下移动地保持。

活塞导件130形成为上下长条的圆筒状(圆管状),该活塞导件130的上端部插入至头构件30的内筒部32的下端部,固定于该内筒部32。活塞导件130自头构件30的内筒部32的下端向下方下垂。

在活塞导件130的上端部的内部形成有圆筒状的阀座部131,在该阀座部131上配置有球阀180。再者,液剂排出阀由球阀180与阀座部131构成。活塞导件130中的阀座部131的上方的部位的内部空间构成收纳球阀180及第1构件300的筒部310的收纳空间132。收纳空间132经由形成于阀座部131的中央的贯通孔131a而与活塞导件130中的较阀座部131靠下侧的内部空间(即液剂泵室220)连通。

在活塞导件130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凸缘部133,在凸缘部133的上表面形成有圆环状的阀构成槽134。

在活塞导件130的上部以可动插入状态外嵌有气体活塞150的筒状部151。此处所谓活塞导件130的上部,是指活塞导件130中的较凸缘部133靠上侧的部分且是活塞导件130中较插入及固定至内筒部32的部分靠下侧的部分。

气体排出阀由凸缘部133的上表面的阀构成槽134与气体活塞150的筒状部151的下端部构成。

再有,在活塞导件130中外嵌有筒状部151的部分的外周面分别形成有上下延伸的多个流路构成槽135(图27)。该流路构成槽135与气体活塞150的筒状部151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经由气体排出阀自气体泵室210流出的气体所通过的流路211(图27)。

活塞导件130中的较凸缘部133靠下侧的部分的外径尺寸设定为较液剂缸构成部122的直线部122a的内径尺寸略小的程度,该部分在活塞导件130上下移动时由直线部122a引导。

在活塞导件130中较阀座部131靠下侧的部分(但是为较插入固定(例如压入固定)有液体活塞140的部分靠上侧的部分)的内周面,分别形成有上下延伸的多个肋136。这些肋136能够在压接状态下接触于提升阀160。

液体活塞140形成为圆筒状(圆管状)。在液体活塞140的下端部形成有朝径向外侧伸出的形状的外周活塞部141。

液体活塞140中的较外周活塞部141靠上侧的部分插入且固定(例如压入固定)于活塞导件130的下端部。

另外,液体活塞140的外周活塞部141插入至液剂缸构成部122的直线部122a。外周活塞部141的外径尺寸设定为与直线部122a的内径尺寸同等。外周活塞部141呈环绕状液密性地接触于直线部122a的内周面,该外周活塞部141上下移动时,相对于直线部122a的内周面滑动。

外周活塞部141的内周面包含承接盘簧170的上端的斜阶差形状的弹簧座部142。

液体活塞140的上端部成为内径小于其他部的内缩部143。

气体活塞150具备:筒状部151,其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以可动插入状态外嵌于活塞导件130的上部(较凸缘部133靠上侧的部分);及活塞部152,其自筒状部151朝径向外侧伸出。

筒状部151能够相对于活塞导件130的上部相对地上下滑动。

再者,筒状部151的上端部插入至内筒部32的下端部。筒状部151的下端部形成为能够嵌入至活塞导件130的凸缘部133的上表面的阀构成槽134的形状。

在活塞部152的周缘部形成有外周环部153。外周环部153呈环绕状气密性地接触于气体缸构成部121的内周面,气体活塞150上下移动时,相对于气体缸构成部121的内周面滑动。

筒状部151相对于活塞导件130的相对移动(上下移动)的下限位置是筒状部151的下端部碰到阀构成槽134而使气体排出阀成为关闭状态的位置。

另一方面,内筒部32的下端部的内周面包含限制筒状部151相对于活塞导件130及内筒部32上升的向上移动限制部32a。即,筒状部151相对于活塞导件130的相对移动(上下移动)的上限位置是通过筒状部151的下端部自阀构成槽134离开而气体排出阀成为打开状态后,筒状部151的上端部被向上移动限制部32a限制移动的位置。

在活塞部152中的筒状部151的附近的部分,形成有将该活塞部152上下贯通的多个吸入开口154。

在气体活塞150的筒状部151的下部外嵌有环状的吸入阀构件155。吸入阀构件155具有作为朝径向外侧伸出的环状膜的阀体。

再者,气体抽吸阀由吸入阀构件155的阀体与活塞部152的下表面构成。

按下头构件30时、即气体泵室210收缩时,吸入阀构件155的阀体紧贴于活塞部152的下表面,由此吸入开口154自下侧被封闭。

另一方面,头构件30上升时、即气体泵室210扩大时,吸入阀构件155的阀体自活塞部152的下表面离开,由此外部气体经由吸入开口154被引入至气体泵室210内。

提升阀160是上下长条的棒状构件,在贯通液体活塞140的状态下,自活塞导件130的内部遍及液剂缸构成部122的内部而插通。

提升阀160的上端部161形成为较提升阀160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更大径,在压接状态下接触于活塞导件130的多个肋136。提升阀160的上端部161形成为较液体活塞140的内缩部143的内径更大径,向下方的移动受内缩部143限制。

提升阀160的下端部构成阀体162。阀体162形成为较提升阀160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更大径。阀体162的下表面包含能够液密性地紧贴于缸构件120的阀座127的圆锥状形状的部分。再者,液剂吸入阀由阀体162与阀座127构成。在阀体162的上端部形成有承接自盘簧170向下的施力的弹簧座部162a。

盘簧170以可动插入状态外嵌于提升阀160的中间部。盘簧170是压缩型盘簧,以压缩状态保持于缸构件120的弹簧座部126a与液体活塞140的弹簧座部142之间。因此,盘簧170自缸构件120获得反作用力,将液体活塞140、活塞导件130及头构件30朝上方施力。

另外,盘簧170的下端不仅将弹簧座部126a朝下方施力,而且将提升阀160的弹簧座部162a朝下方施力。

此处,以提升阀160能够较弹簧座部162a的高度位置与缸构件120的弹簧座部126a的高度位置一致的位置略微地向下方移动的方式,设定提升阀160及缸构件120的形状及尺寸。于是,按下头构件30而活塞导件130下降时,通过活塞导件130的多个肋136与提升阀160的上端部161的摩擦,提升阀160从动于活塞导件130,由此提升阀160的阀体162的下表面液密性地紧贴于缸构件120的阀座127。此时,弹簧座部162a自盘簧170的下端离开而下降。其后,阀体162的下表面紧贴于阀座127后,进而头构件30、活塞导件130及液体活塞140一体地下降时,阀体162的下降受阀座127限制。因此,活塞导件130的多个肋136一边相对于提升阀160的上端部161摩擦性地滑动,活塞导件130一边相对于提升阀160相对地下降。

另一方面,当解除对头构件30的按下操作,而液体活塞140、活塞导件130及头构件30随着盘簧170的施力一体地上升时,首先,提升阀160从动于活塞导件130而上升直至弹簧座部162a抵接于盘簧170的下端。由此,阀体162与阀座127分离。其后,液体活塞140、活塞导件130及头构件30继而随着盘簧170的施力而一体地上升。此时,由于提升阀160的上升受盘簧170限制,因而提升阀160的上端部161一边相对于活塞导件130的多个肋136摩擦性地滑动,活塞导件130一边相对于提升阀160相对地上升。

这样,提升阀160的阀体162在盘簧170的下端与阀座127的间隙被容许略微的上下移动,伴随着阀体162的上下移动,液剂泵室220的下端部的液剂吸入阀进行开闭。

此处,对自气体泵室210及液剂泵室220向发泡机构20的气体及液剂101的供给路径分别进行说明。

通过对头构件30进行按下操作,液剂泵室220收缩。此时,通过对液剂泵室220内的液剂101加压,由球阀180及阀座部131构成的液剂排出阀打开,液剂泵室220内的液剂101经由液剂排出阀而流入至收纳空间132,进而被供给至配置于收纳空间132的上方的第1构件300的筒部310的孔301内、即发泡机构20的液剂流路22的邻接液剂流路224。

另外,通过对头构件30进行按下操作,气体泵室210也收缩。此时,通过对气体泵室210内的气体加压并且使气体活塞150相对于活塞导件130略微地上升,由筒状部151的下端部及阀构成槽134构成的气体排出阀打开,气体泵室210内的气体经由气体排出阀、及筒状部151与活塞导件130之间的流路211(图27)而被输送至上方。

在气体活塞150的筒状部151的上方,配置有由内筒部32的下端部的内周面与活塞导件130的外周面的间隙构成的筒状气体流路212(图3、图28)。流路211的上端连通于筒状气体流路212的下端。

再有,在筒状气体流路212的上侧,分别向上下延伸的多个轴向流路213间断地形成于活塞导件130的上端部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以等角度间隔配置有3个轴向流路213(图3、图9、图10、图11)。更详细而言,例如在内筒部32的下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向上下延伸的3个槽32b,轴向流路213由3个槽32b与活塞导件130的上端部的外周面的间隙构成。筒状气体流路212与各轴向流路213连通。

在轴向流路213的上侧设置有沿下述的第1构件300的第1盘状部320的下端部的周缘呈环绕状配置的环绕状流路214(图9、图11)。轴向流路213的上端部连通于环绕状流路214。

再有,在环绕状流路214的上侧配置有沿第1构件300的第1盘状部320的外周面向上下延伸的多个轴向气体流路234(图9、图12)。环绕状流路214连通于这些轴向气体流路234的下端部。

在各轴向气体流路234的上侧配置有沿第1构件300的第1盘状部320的上表面朝径向延伸的多个径向气体流路233(图9、图13)。轴向气体流路234的上端部分别连通于这些径向气体流路233的径向外侧端。

即,经由流路211送至上方的气体依序通过筒状气体流路212、轴向流路213、环绕状流路214、轴向气体流路234而被供给至径向气体流路233。

另外,将气液接触室21夹于其间而在邻接流路231的延长线上的位置,配置有与气液接触室21连通并且沿邻接流路231的延长方向延伸的泡沫流路24(图17)(参照图7)。

此处,图54(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纵截面图。图54(a)是以通过泡沫流路24、第1分支流路221的第2部分226、第2分支流路222的第2部分226、及邻接流路231的平面切断的截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液剂开口22a、22b分别朝向区域26的方向,并且液剂开口22a、22b彼此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泡沫流路24的流路宽度大于邻接流路231的流路宽度,沿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观察时(即俯视时),泡沫流路24包含邻接流路231。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泡沫流路24的流路宽度大于各分支流路(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的流路宽度。

用于实现上述结构的发泡机构20的部件构成并无特别限定,作为一个例子,可通过分别将以下说明的第1构件300(图4(a)~图4(f))、第2构件400(图5(a)~图5(f))及2个筛网保持环50加以组合而构成发泡机构20。

如图4(a)~图4(f)的任一者所示,第1构件300具备筒部310、连接于筒部310的上侧的第1盘状部320、连接于第1盘状部320的上侧的第2盘状部330、及设置于第2盘状部330的上表面的多个突起部340。

例如,筒部310形成为圆筒状。

第1盘状部320形成为较筒部310大径的圆盘状,与筒部310同轴地配置。

第2盘状部330形成为较第1盘状部320小径且较筒部310大径的圆盘状,与筒部310及第1盘状部320同轴地配置。

第1构件300具有将该第1构件300自下端遍及至上端贯通的孔301。孔301的轴心与筒部310、第1盘状部320及第2盘状部330的轴心一致。筒部310的轴心在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上延伸。

如上所述,液剂流路22的邻接液剂流路224由孔301的内部空间构成。邻接液剂流路224为柱状的空间(例如圆柱状的空间)。

多个突起部340以等角度间隔呈放射状配置于孔301的周围。

各突起部340在周向上相互隔开,在相邻的突起部340彼此之间有间隙342。

各突起部340的平面形状例如为等腰三角形状(或扇形状)。俯视时,各突起部340成为等腰三角形的顶部缺漏的形状。另外,各突起部340的等腰三角形的等边(或扇形的半径)的各个呈放射状配置(图4(a))。各突起部340的底边(或各突起部340的圆弧)配置于较第2盘状部330的下述的槽353靠径向内侧。另外,在各突起部340的底边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形状的凹部341。凹部341用于充分地确保气液接触室21的容积。

各突起部340的侧周面(也包含凹部341、及顶部缺漏的形状的部分)分别铅垂地立起。

在各突起部340中,等腰三角形的顶部缺漏的形状的部分的侧面配置于孔301的延长线上。

在第1盘状部320的下表面形成有圆环状的环状肋321。

在第1盘状部320的侧周面形成有自第1盘状部320的下端遍及至上端而上下延伸的多个(例如8个)槽351。

在第1盘状部320的上表面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多个(例如8个)槽352。

在第2盘状部330的侧周面形成有自第2盘状部330的下端遍及至上端而上下延伸的多个(例如8个)槽353。

槽352的一端(径向外侧的端)与槽351的上端连结,槽352的另一端(径向内侧的端)与槽353的下端连结。

另外,各槽353的上端与各突起部340的凹部341的宽度方向中心在径向上配置于一直线上。

如图5(a)~图5(f)的任一者所示,第2构件400例如具备圆筒形状的筒部410及圆板状的板部420而构成。

筒部410的轴心在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上延伸。

板部420在筒部410的内部且该筒部410上端与下端的中间位置水平配置。再者,板部420例如配置于较筒部410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靠下侧。

在筒部410内,较板部420靠下侧的空间为凹部411,较板部420靠上侧的空间为凹部412。

凹部412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凹部411的内径。

在板部420形成有自凹部411遍及至凹部412将板部420上下贯通的多个(例如8个)孔421。

孔421以等角度间隔配置于筒部410的轴心的周围。

如图6(a)~图6(f)的任一者所示,凹部411的内径设定为与第2盘状部330的外径同等,通过在凹部411内嵌入第2盘状部330,而将第1构件300与第2构件400相互组装。

各槽353俯视时收敛于各孔421的内侧(图6(a))。更详细而言,例如在周向上的各孔421的中央配置有槽353。更详细而言,例如槽353在各孔421中配置于径向外侧的端部。

再者,为了在周向上限制第1构件300与第2构件400的相对角度的位置偏移,也可通过未图示的键槽及突起而将第1构件300与第2构件400相互嵌合。

第1盘状部320的上表面气密性地紧贴于筒部410的下端面。

第2盘状部330的侧周面气密性地紧贴于筒部410的内周面。

各突起部340的上表面气密性地紧贴于板部420的下表面。

如图7所示,径向气体流路233由槽352与筒部410的下端面的间隙构成。邻接流路231由槽353与筒部410的内周面的间隙构成。

如图8所示,各第1分支流路221及各第2分支流路222的第1部分225由间隙342构成。第1部分225的上端由板部420的下表面划定,第1部分225的下端由第2盘状部330的上表面划定。

在多个突起部340的周围,筒部410的内周面呈环绕状配置。

各第1分支流路221及各第2分支流路222的第2部分226通过第2盘状部330的上表面的较各突起部340靠径向外侧的部分、板部420的下表面、突起部340的侧周面的与上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对应的部分且凹部341的非形成区域、及筒部410的内周面而划定。

各气液接触室21由第2盘状部330的较各突起部340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与板部420的下表面的间隙中位于凹部341与筒部410的内周面的相对间隔的区域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液接触室21为长方体形状的区域。

另外,泡沫流路24由板部420的各孔421的内部空间构成。

如图9所示,在内筒部32的内部形成有收纳及保持相互组装的状态的第1构件300及第2构件400的保持部32c。保持部32c的内部空间为圆柱状的空间。在保持部32c嵌入固定有相互组装的状态的第1构件300及第2构件400。

第1盘状部320的外周面及筒部410的外周面分别气密性地紧贴于保持部32c的内周面。

另外,第1构件300的第1盘状部320的下表面的环状肋321气密性地紧贴于活塞导件130的圆环状的上端面。

此处,环绕状流路214由内筒部32的内部空间且较环状肋321靠径向外侧的区域构成。

轴向气体流路234由第1构件300的第1盘状部320的侧周面的槽351与内筒部32的内周面的间隙构成。

如图9所示,筛网保持环50为圆筒状的构件,在轴向上的一侧的开口设置有筛网51。

在第2构件400的凹部412,例如2个筛网保持环50以相互堆栈的状态嵌入。2个筛网保持环50中的下侧的筛网保持环50的筛网51位于该筛网保持环50的下端,上侧的筛网保持环50的筛网51位于该筛网保持环50的上端。

气液接触室21中生成的泡沫经由泡沫流路24及下侧的筛网保持环50的筛网51而流入至筛网保持环50的内部空间,经由上侧的筛网保持环50的筛网51向上方流出。

内筒部32的内部空间中第2构件400的上方的空间构成自筛网保持环50流入的泡沫通过的流路32d。

流路32d的上端经由喷嘴部40的内部空间而与吐出口41连通。

泡沫吐出容器100以如上方式构成。

再者,泡沫吐出盖200由泡沫吐出容器100的构成中除了容器主体10的部分构成。

即,泡沫吐出盖200具备:安装部111,其安装于贮存液剂101的容器主体10;发泡机构20,其保持于安装部111,将液剂101泡沫化而生成泡沫体;及吐出口41,其保持于安装部111,吐出由发泡机构20所生成的泡沫体。发泡机构20的构成如上所述。

其次,说明动作的概略。

为了自泡沫吐出容器100吐出泡沫体,对头构件30的操作接收部31进行按下操作。

由此,通过缩小气体泵室210而将气体泵室210内的气体供给(压送)至发泡机构20,并且通过缩小液剂泵室220而将液剂泵室220内的液剂供给(压送)至发泡机构20。继而,液剂101与气体在气液接触室21中进行接触及混合而产生粗大的泡沫。再有,该粗大的泡沫通过泡沫流路24而供给至2段的筛网51的配置区域,通过这些2段的筛网51,而成为细腻且均匀的泡沫体。该泡沫体通过流路32d内及喷嘴部40内而自喷嘴部40的吐出口41吐出。

其次,说明动作的详细情况。

首先,在未对头构件30进行按下操作的通常状态下,如图3所示,头构件30存在于上死点位置。

在该状态下,提升阀160的阀体162的弹簧座部162a接触于盘簧170的下端,阀体162自阀座127略微地向上方离开。即,液剂吸入阀为打开状态。另外,球阀180接触于阀座部131,液剂排出阀为关闭状态。

另外,气体活塞150的筒状部151的下端部嵌入至活塞导件130的凸缘部133的上表面的阀构成槽134,气体排出阀为关闭状态。另外,吸入阀构件155的阀体接触于气体活塞150的活塞部152的下表面,气体抽吸阀为关闭状态。另外,气体缸构成部121的贯通孔129由气体活塞150的外周环部153堵住。

通过按下头构件30,活塞导件130及液体活塞140与头构件30一体地下降。伴随着该下降,盘簧170被压缩,并且液剂泵室220的容积缩小。

在活塞导件130及液体活塞140下降的过程的初期,提升阀160通过与活塞导件130的肋136的摩擦而从动于活塞导件130而略微地下降。由此,阀体162液密性地紧贴于阀座127,液剂吸入阀成为关闭状态。

在液剂吸入阀成为关闭状态后,进而液体活塞140下降,由此,液剂泵室220内的液剂101被加压,该液剂101被压送至上方。即,通过液剂101的压力,球阀180自阀座部131浮升,液剂排出阀成为打开状态,并且液剂101自液剂泵室220经由液剂排出阀及收纳空间132而流入至液剂流路22的邻接液剂流路224。

再有,液剂101自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上端部分支为8个第1部分225而流动。

此处,第1部分225以等角度间隔配置于邻接液剂流路224的周围。另外,各第1部分225的流路宽度相互相等。因此,液剂101均等地流入至各第1部分225。

通过各第1部分225的液剂101在第1部分225的下游端分别分支为各2个的第2部分226,自作为各第2部分226的下游端的液剂开口22a或液剂开口22b流入至气液接触室21。

此处,由于液剂开口22a与液剂开口22b的开口面积相互相等,因而可自第1分支流路221及第2分支流路222对气液接触室21供给等量的液剂101。即,可自双方的液剂开口22a、22b对气液接触室21平衡性良好地供给液剂101,因此可适宜地进行气液接触室21中的液剂101的泡沫化。

另外,由于液剂开口22a与液剂开口22b的开口形状相互相等,因而可自双方的液剂开口22a、22b对气液接触室21进一步平衡性良好地供给液剂101。

另外,通过按下头构件30,气体泵室210内的气体被压缩,由此被压送至发泡机构20。

即,在液体活塞140及活塞导件130下降的过程的初期,气体活塞150相对于活塞导件130相对地上升(但是,气体活塞150相对于缸构件120实质上静止或略微地下降)。由此,通过气体活塞150的筒状部151的下端部自凸缘部133的阀构成槽134向上方离开,气体排出阀成为打开状态。

其后,通过使筒状部151的上端部接触于内筒部32的向上移动限制部32a,而限制气体活塞150相对于头构件30及活塞导件130的相对上升,之后,气体活塞150与头构件30及活塞导件130一体地下降。由此,气体泵室210内的气体被加压。

由此,气体泵室210内的气体依序经由气体排出阀、流路211(图27)、筒状气体流路212(图3、图28)、3个轴向流路213(图3、图9、图10)、环绕状流路214(图9、图11)而流入至气体流路23的8个轴向气体流路234(图9、图12)。即,气体自环绕状流路214均等地分配供给至8个轴向气体流路234。

流入至8个轴向气体流路234的气体进而经由8个径向气体流路233(图7、图9、图13)而流入至8个邻接流路231(图7、图9、图14),自气体开口23a流入至气液接触室21。

此处,如图7及图9所示,在夹着邻接流路231的延长线上的区域26的两侧的位置配置有液剂开口22a与液剂开口22b,该邻接流路231是气体流路23中邻接于气体开口23a的部分。于是,液剂开口22a与液剂开口22b的各个朝向区域26的方向。由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液剂101与气体的混合。

更详细而言,由于可自气液接触室21的两侧的液剂开口22a与液剂开口22b平衡性良好地将液剂101供给至气液接触室21(特别是区域26),因而可适宜地实现将气液接触室21内(特别是区域26)以液剂101填满的状态。由此,可自邻接流路231对填满液剂101的气液接触室21(特别是区域26)供给气体。

换言之,由于自邻接流路231导入至气液接触室21的气体的进路被填满气液接触室21(特别是区域26)的液剂101堵住,因而实现自邻接流路231导入至气液接触室21的气体不得不在气液接触室21(特别是区域26)的液剂101之中通过的状况。由此,气体通过气液接触室21的液剂101,气体与液剂101良好地混合。

由此,容易生成更均匀的泡沫体。例如,即使液剂101为相对高粘度的液剂,也可实现液剂101与气体的良好的混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分支流路221的液剂开口22a与第2分支流路222的液剂开口22b将气液接触室21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由此变得易于更适宜地对区域26供给液剂101。由此,可在区域26将液剂101与气体更可靠地混合。

另外,液剂流路22包含作为邻接于第1分支流路221及第2分支流路222的上游侧的部分的邻接液剂流路224,在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下游侧端部的周围间断地配置多个气液接触室21,第1分支流路221及第2分支流路222自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下游侧端部呈放射状延伸。由此,可对各分支流路均等地分配供给液剂101,且在多个气液接触室21中个别地进行液剂101与气体的混合。因此,可更致密且均匀地进行液剂101与气体的混合,可避免液剂101与气体的混合变得混杂。

另外,通过在气液接触室21中将液剂101与气体进行混合而生成的粗大的泡沫流入至各气液接触室21的上方的8个泡沫流路24(图7~图9),通过各泡沫流路24。

此处,泡沫流路24将气液接触室21夹于其间而配置于邻接流路231的延长线上的位置,并且在邻接流路231的延长方向上延伸。

由此,可使气液接触室21中生成的粗大的泡沫顺利地流入至泡沫流路24。而且,也可顺利地进行气体自邻接流路231向气液接触室21的流入,因此可以极大的气流速度在气液接触室21中生成泡沫,可提高气液接触室21中的液剂101与气体的混合率。

通过8个泡沫流路24的粗大的泡沫通过下侧(上游侧)的筛网51,在筛网保持环50内合流,进而通过上侧(下游侧)的筛网51,由此成为细腻且均匀的泡沫体,经由流路32d及喷嘴部40自吐出口41吐出。

其后,若解除对头构件30的按下操作,则盘簧170因弹性恢复而伸长。因此,液体活塞140受到盘簧170施力而上升,活塞导件130及头构件30与液体活塞140一体地上升。此时,通过液剂泵室220扩大而液剂泵室220成为负压,因此球阀180接触于阀座部131,液剂排出阀成为关闭状态。

在活塞导件130上升的过程中,提升阀160通过与肋136的摩擦而从动于活塞导件130而略微地上升。由此,阀体162自阀座127离开,液剂吸入阀成为打开状态。阀体162的弹簧座部162a接触于盘簧170的下端后,提升阀160的上升停止,肋136一边相对于提升阀160滑动,活塞导件130一边上升。

通过活塞导件130及液体活塞140进一步上升而液剂泵室220扩大,容器主体10内的液剂101经由汲取管128而被抽吸至液剂泵室220内。

另外,在活塞导件130上升的过程中,活塞导件130相对于气体活塞150相对地上升,气体活塞150的筒状部151的下端嵌入至凸缘部133的阀构成槽134。由此,气体排出阀成为关闭状态。

在活塞导件130进一步上升时,气体活塞150与活塞导件130一体地上升。

通过气体活塞150上升而气体泵室210扩大,气体泵室210内成为负压,因此吸入阀构件155的阀体自活塞部152的下表面离开而气体吸入阀成为打开状态。由此,泡沫吐出容器100的外部的空气经由立起筒部113的上端与外筒部33的下端的间隙、立起筒部113与内筒部32的间隙、环状封闭部112与活塞部152的间隙、以及活塞部152的吸入开口154及气体吸入阀而流入至气体泵室210内。

头构件30、活塞导件130、液体活塞140及气体活塞150的上升例如通过利用环状封闭部112限制活塞部152的上升而停止。

再者,在按下操作解除后的头构件30等的上升时,容器主体10内的液剂101被抽吸至液剂泵室220内,由此,容器主体10内的较液剂101的液面靠上方的空间因容积扩大而成为负压。

但是,其后通过按下头构件30,贯通孔129自由外周环部153堵住的状态转变为未被堵住的状态,由此泡沫吐出容器100的外部的空气经由立起筒部113的上端与外筒部33的下端的间隙、立起筒部113与内筒部32的间隙、环状封闭部112与活塞部152的间隙、及贯通孔129而流入至容器主体10内。由此,容器主体10内的较液剂101的液面靠上方的空间恢复至大气压。

此处所说明的泡沫吐出盖200的构造及动作为一个例子,也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将其他广为人知的构造应用于本实施方式。

根据如上的第2实施方式,在夹着邻接流路231的延长线上的区域26的两侧的位置分别配置有液剂开口22a、22b,该邻接流路231是气体流路23中邻接于气体开口23a的部分。

由此,可在气液接触室21中更良好地混合气液,因此容易生成充分地均匀的泡沫体。因此,高粘度的液剂101等不易泡沫化的液剂101也可容易地泡沫化。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其次,使用图18及图19,对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8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图19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的一部分的切断截面图。图18是沿图19的a-a线的平截面图,并且表示相当于图15的位置上的截面。图19是沿图18的a-a线的截面图。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及泡沫吐出盖在以下所说明的方面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100及泡沫吐出盖200不同,其他方面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100及泡沫吐出盖200同样地构成。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如图18或图19的任一者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构件300不具备多个突起部340,取而代之,具备形成于第2盘状部330的上侧的1个突起部343。

突起部343包围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下游端的周围。

在突起部343的周围,配置于相邻的气液接触室21彼此的中间位置的8个邻接壁部344与突起部343形成为一体。邻接壁部344的侧面中位于径向外侧的端部的侧面气密性地紧贴于筒部410的内周面。

如图19所示,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下游端碰到第2盘状部330的下表面的转向面350。

液剂流路22具备配置于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下游端的周围的多个(例如16个)第1部分227、与各第1部分227以1对1对应的多个(例如16个)第2部分228、及与各第2部分228以1对1对应的多个(例如16个)第3部分229。

第1分支流路221由1组第1部分227、第2部分228及第3部分229构成。同样地,第2分支流路222也由1组第1部分227、第2部分228及第3部分229构成。再者,在图19中仅表示第2分支流路222,并未图示第1分支流路221。

各第1部分227自邻接液剂流路224的下游端朝径向呈放射状延伸。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通过邻接液剂流路224的液剂经转向面350转向,分配供给至各第1部分227。

各第2部分228分别自对应的第1部分227的上游端(下端)向上方延伸。各第2部分228的下游端在第2盘状部330的上表面开口。

各第3部分229邻接于各第2部分228的上侧。第3部分229是在周向上邻接于各气液接触室21的两侧的长方体状的区域。

第3部分229通过邻接壁部344的侧面、筒部410的内周面、板部420的下表面、突起部340的侧周面上的凹部341的非形成区域、第2盘状部330的上表面上的较突起部343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及第2部分228的下游端而划定。

各第3部分229的气液接触室21侧的端部构成液剂开口22a或液剂开口22b。

此处,自第2部分228的下游端流入至第3部分229的液剂的逸散路径成为仅朝向气液接触室21的方向。流入至第3部分229的液剂自液剂开口22a或液剂开口22b朝向气液接触室21的区域26。

即,在本变形例中,也在夹着邻接流路的延长线上的区域26的两侧的位置分别配置有液剂开口22a、22b,该邻接流路是气体流路中邻接于气体开口23a的部分,且这些液剂开口22a、22b的各个朝向区域26的方向。

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可获得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其次,使用图20至图44(b)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100及泡沫吐出盖200在以下所说明的方面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100及泡沫吐出盖200不同,其他方面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100及泡沫吐出盖200同样地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2至图26的任一图所示,发泡机构20具有自液剂泵室220供给的液剂101与自气体泵室210供给的气体汇合的气液接触室21、自液剂泵室220供给至气液接触室21的液剂101通过的液剂流路22、及自气体泵室210供给至气液接触室21的气体通过的气体流路23。

气体流路23具有相对于气液接触室21开口的气体开口23a。

液剂流路22分支为多个分支流路(例如分支为第1分支流路221与第2分支流路222)。多个分支流路的各个具有相对于气液接触室21开口的液剂开口22a、22b。

在夹着邻接流路231的延长线上的区域26的两侧的位置分别配置有液剂开口22a、22b,该邻接流路231是气体流路23中邻接于气体开口23a的部分,且这些液剂开口22a、22b的各个朝向区域26的方向。

此处,区域26是在气液接触室21中沿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图25)的方向观察时与邻接流路231重叠的区域。此处,优选为满足在区域26与邻接流路231之间不存在障碍物这样的条件。但是,容许气体的流动的一部分且阻止剩余的一部分的那样的障碍物也可存在于区域26与邻接流路231之间。

另外,所谓液剂开口22a朝向区域26的方向,是指沿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图36(b))的方向观察时液剂开口22a的任一部位与区域26重叠。此处,优选为满足在区域26与液剂开口22a之间不存在障碍物这样的条件。但是,容许液剂的流动的一部分且阻止剩余的一部分的那样的障碍物也可不存在于区域26与液剂开口22a之间。

同样地,所谓液剂开口22b朝向区域26的方向,是指沿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图36(b))的方向观察时液剂开口22b的任一部位与区域26重叠。此处,优选为满足在区域26与液剂开口22b之间不存在障碍物这样的条件。但是,容许液剂的流动的一部分且阻止剩余的一部分的那样的障碍物也可存在于区域26与液剂开口22b之间。

更详细而言,例如区域26是在气液接触室21内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图25)上的区域。于是,第1分支流路221的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图36(b))与第2分支流路222的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图36(b))分别通过区域26。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多个分支流路(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的液剂开口22a、22b彼此也将气液接触室21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

即,沿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的方向观察时,液剂开口22a与液剂开口22b的一部分区域彼此重叠,并且沿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的方向观察时,液剂开口22b与液剂开口22a的一部分区域彼此重叠。

更详细而言,例如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与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相互交叉。进一步详细而言,例如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与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相互一致。

轴心ax2及轴心ax3优选为分别水平(相对于第1分支流路221的轴心ax4正交的方向)地延伸。

如上所述,多个分支流路中包含第1分支流路221及第2分支流路222。于是,在第1分支流路221的下游侧端部221a的周围间断地配置(呈放射状配置)有多个气液接触室21。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7、图36(a)及图36(b)所示,例如6个气液接触室21以等角度间隔配置于下游侧端部221a的周围。

再有,第1分支流路221的下游侧端部221a具有与多个气液接触室21的各个对应的多个液剂开口22a。

另一方面,第2分支流路222包含将多个气液接触室21夹于其间而呈环绕状(环状)包围第1分支流路221的下游侧端部221a的环绕状液剂流路222a。

环绕状液剂流路222a具有与多个气液接触室21的各个对应的多个液剂开口22b。

环绕状液剂流路222a的液剂开口22b的各个经由对应的气液接触室21而与第1分支流路221的多个液剂开口22a中对应的液剂开口22a相对。

另外,气体流路23分支为与多个气液接触室21分别对应的多个邻接流路231。于是,多个邻接流路231的各个具有相对于对应的气液接触室21开口的气体开口23a。

另外,如图34、图33(a)及图33(b)所示,气体流路23包含呈环绕状(环状)包围第1分支流路221的环绕状气体流路232。环绕状气体流路232经由多个邻接流路231的各个而与多个气液接触室21的各个连通(参照图25)。

第1分支流路221为柱状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分支流路221为圆柱状的空间。于是,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6个)邻接流路231相对于第1分支流路221的轴向(轴心ax4的方向)并列地延伸,并且间断地配置(呈放射状配置)于第1分支流路221的周围。更详细而言,例如多个邻接流路231相对于第1分支流路221的轴向平行地延伸,并且以等角度间隔配置于第1分支流路221的周围。

气体流路23包含呈环绕状(环状)包围第1分支流路221的环绕状气体流路232、自环绕状气体流路232的径向外侧朝该环绕状气体流路232向内供给气体的径向气体流路233、及在相对于第1分支流路221的轴向并列的方向上延伸且自气体供给部侧(即气体泵室210侧)向径向气体流路233供给气体的轴向气体流路234。

于是,沿第1分支流路221的轴向(第1分支流路221的轴心ax4的方向)观察时,轴向气体流路234在第1分支流路221的径向上位于环绕状液剂流路222a的外侧,环绕状气体流路232在第1分支流路221的径向上位于环绕状液剂流路222a的内侧(参照图24)。

由此,虽然俯视时气体泵室210配置于液剂泵室220的周围,但也可将环绕状气体流路232及邻接流路231配置于较环绕状液剂流路222a靠径向内侧。由此,可经由邻接流路231而对液剂开口22a与液剂开口22b之间供给气体。

液剂流路22还具备液剂101自液剂供给部侧(即液剂泵室220侧)流入的前室223。如图26所示,第2分支流路222包含配置于第1分支流路221的周围的多个分支部222b。于是,前室223与环绕状液剂流路222a经由多个分支部222b的各个而相互连通。

由此,可抑制第1分支流路221与分支部222b的干涉,并且使液剂流路22分支为第1分支流路221与多个分支部222b,而自各分支部222b对环绕状液剂流路222a供给液剂101。

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有将第1分支流路221的轴心ax4称为发泡机构20的轴心ax4的情况。另外,俯视时,以发泡机构20的轴心ax4为基准,有将前方称为0度方向、将右方称为90度方向、将后方称为180度方向、将左方称为-90度方向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4个径向气体流路233间断地(例如以等角度间隔)配置于环绕状气体流路232的周围。更详细而言,例如在环绕状气体流路232的前后左右(0度方向、180度方向、90度方向及-90度方向)分别配置有径向气体流路233及轴向气体流路23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4个分支部222b间断地(例如以等角度间隔)配置于第1分支流路221的周围。更详细而言,例如在第1分支流路221的右斜前方(45度方向)、右斜后方(135度方向)、左斜后方(-135度方向)、及左斜前方(-45度方向)分别配置有分支部222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6个气液接触室21间断地(例如以等角度间隔)配置于第1分支流路221的下游侧端部221a的周围。更详细而言,例如在30度方向、90度方向、150度方向、-30度方向、-90度方向、及150度方向分别配置有气液接触室21及邻接流路231。

此处,液剂供给部(液剂缸)沿一方向(上下)形成为长条。于是,第1分支流路221配置成与液剂供给部的长轴方向同轴。即,如图20所示,在液剂泵室220的轴心ax5的延长线上配置第1分支流路221的轴心ax4,第1分支流路221的轴心ax4与液剂泵室220的轴心ax5相互成为同轴(参照图20)。

另外,将气液接触室21夹于其间而在邻接流路231的延长线上的位置,配置有与气液接触室21连通并且在邻接流路231的延长方向上延伸的泡沫流路24(参照图25)。

用于实现上述结构的发泡机构20的部件构成并无特别限定,作为一个例子,可通过分别将以下说明的流路构成构件60、嵌入销70、嵌合环80及保持构件90(分别参照图40)进行组合而构成发泡机构20。

如图41(a)~图41(d)及图42(a)~图42(d)的各图所示,流路构成构件60形成为筒状,具备小径部61、位于小径部61的上方并且形成为较小径部61大径的大径部62、及自小径部61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的多个(例如4个)突出部63。

多个突出部63沿小径部61的下端的周向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各突出部63朝向下方变细,相邻的突出部63彼此的间隙朝向下方扩大。

在大径部62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内部,水平地设置有内凸缘状的底板部64。在俯视时的底板部64的中央部形成有将该底板部64上下贯通的轴向贯通孔641。轴向贯通孔641包含构成该轴向贯通孔641的上部的大径孔部641a、及构成该轴向贯通孔641的下部并且较大径孔部641a小径的小径孔部641b。

大径孔部641a的下部的内周面构成环绕状气体流路232的外周壁。

在大径部62的外周面形成有分别向上下延伸的多个(例如4个)轴向槽65。这些轴向槽65分别构成气体流路23的轴向气体流路234。

再有,在大径部62形成有自各轴向槽65的上端朝向大径孔部641a的内部贯通的多个(例如4个)径向贯通孔66。各径向贯通孔66水平地延伸,在大径孔部641a的下端位置开口。换言之,各径向贯通孔66水平地形成于底板部64的内部。

在流路构成构件60中的底板部64的下侧的部分,形成有构成液剂流路22的前室223的空腔部67。该空腔部67包含大径部62中的较底板部64靠下侧的内部空间、及小径部61的内部空间。

流路构成构件60(大径部62)中的底板部64的上侧的部分的内部空间构成供嵌合环80嵌入的凹部68。凹部68的上端部成为朝向上方扩径的锥部68a。

再有,在底板部64中的轴向贯通孔641的周围的部分形成有将该底板部64上下贯通的多个(例如4个)周缘贯通孔69。这些周缘贯通孔69俯视时配置于相邻的径向贯通孔66的中间位置,各径向贯通孔66与各周缘贯通孔69由底板部64的实心部分相互分隔。

再者,此处例示了流路构成构件60的整体一体成形的例子,为了使流路构成构件60的成形性容易,也可以图41(a)所示的分割线60a将流路构成构件60分割成上下2个部分,由2个构件构成流路构成构件60。

如图43(a)~图43(d)、图44(a)及图44(b)的各图所示,嵌入销70形成为圆柱状。嵌入销70的上端面71及下端面72的各个成为相对于嵌入销70的轴心方向正交的平坦面。

在嵌入销70的下端部,内腔截面为圆柱状的凹部76与嵌入销70同心地形成,该凹部76向下开口。通过在嵌入销70的下端部形成有凹部76,嵌入销70的下端部形成为与该嵌入销70同心的圆筒状。

嵌入销70的最下端部成为较嵌入销70的其他部(以下,大径部73)小径的小径部74。在小径部74与大径部73的边界形成有向下的阶差面75。该阶差面75划定环绕状气体流路232(图23等)的上端。另外,小径部74的外周面构成环绕状气体流路232的内周壁。

在大径部73形成有使凹部76的内部空间的上端附近与嵌入销70的外部空间连通的多个贯通孔77。各贯通孔77的轴心方向例如与嵌入销70的径向一致。多个贯通孔77例如在嵌入销70的轴心周围以等角度间隔配置。更详细而言,例如6个贯通孔77以60度为间隔配置。另外,沿轴心方向观察各贯通孔77时的形状例如成为圆形(参照图43(a))。

在大径部73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例如6个)空气流路构成槽78及多个(例如6个)泡沫流路构成槽79。各空气流路构成槽78及各泡沫流路构成槽79相对于嵌入销70的轴心平行地延伸。在嵌入销70的周向上与各贯通孔77为相同相位的位置的各个,分别配置有空气流路构成槽78与泡沫流路构成槽79。即,与各贯通孔77对应而各1个地配置有空气流路构成槽78与泡沫流路构成槽79。

各空气流路构成槽78形成邻接流路231。各空气流路构成槽78自大径部73的下端(与阶差面75相同的高度位置)遍及与各空气流路构成槽78对应的贯通孔77而呈直线状形成。

空气流路构成槽78的截面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设为扇形状(参照图43(c)、图43(d))。空气流路构成槽78的开口宽度例如小于贯通孔77的内径(参照图43(a))。

在嵌入销70的径向上,空气流路构成槽78的最深部的位置例如与小径部74的外表面的位置相同(参照图43(d))。即,空气流路构成槽78的深度与阶差面75的阶差的大小相同。

各泡沫流路构成槽79构成泡沫流路24。各泡沫流路构成槽79自与各空气流路构成槽78对应的贯通孔77遍及嵌入销70的上端(与上端面71相同的高度位置)而呈直线状形成。更详细而言,各泡沫流路构成槽79配置于与各泡沫流路构成槽79对应的空气流路构成槽78的延长线上。

泡沫流路构成槽79的截面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设为扇形状(半月状)(图43(c))。泡沫流路构成槽79的开口宽度例如大于空气流路构成槽78的开口宽度。更详细而言,泡沫流路构成槽79的开口宽度例如大于贯通孔77的内径(参照图43(a))。

泡沫流路构成槽79的深度大于空气流路构成槽78的深度,泡沫流路构成槽79的最深部的位置位于较小径部74的外表面的位置靠嵌入销70的径向上的中心附近。

再者,通过在大径部73形成如上所述的泡沫流路构成槽79,上端面71形成为在外周部的6个部位形成有扇形状(例如半月状)的缺口形状部的圆形(图43(c))。

另外,下端面72形成为圆环状(图43(d)、图43(b))。

如图40所示,嵌合环80形成为圆柱形状。在嵌合环80的轴中心,形成有将该嵌合环80自上表面81遍及至下表面82上下贯通的孔83。孔83的内部空间为圆柱形状。嵌合环80的外周面的上端部朝向上方呈锥形扩径。即,嵌合环80在上端部具有锥部85,嵌合环80的其他部成为直线形状的直线部84。

再者,嵌入销70的大径部73的外径设定为与嵌合环80的孔83的内径、以及流路构成构件60的轴向贯通孔641的大径孔部641a的内径同等的尺寸。

如图40所示,保持构件90形成为形成有将该保持构件90上下贯通的贯通孔的圆筒形状。更详细而言,保持构件90的贯通孔自下方依序具有销保持孔部91、泡沫合流室构成孔部92及筛网环保持孔部93。销保持孔部91的内径设定为与嵌入销70的大径部73的外径同等,在销保持孔部91嵌入有大径部73的上部(图22)。

泡沫合流室构成孔部92构成位于多个泡沫流路24的后段且筛网51的前段的泡沫合流室27,例如形成为较销保持孔部91大径。再者,嵌入销70的上端面71配置成与泡沫合流室构成孔部92与销保持孔部91的边界的阶差部94为同一面(图22)。

筛网环保持孔部93构成配置于泡沫合流室27的后段的筛网保持环50的收纳区域,例如形成为较泡沫合流室构成孔部92更大径。

如图3所示,筛网保持环50为圆筒状构件,在轴向上的一侧的开口设置有筛网51。

在保持构件90的筛网环保持孔部93,例如2个筛网保持环50以相互堆栈的状态嵌入。2个筛网保持环50中下侧的筛网保持环50的筛网51位于该筛网保持环50的下端,上侧的筛网保持环50的筛网51位于该筛网保持环50的上端。

保持构件90通过嵌入至内筒部32内而固定于头构件30。

流路构成构件60为,小径部61插入至活塞导件130的上端部的收纳空间132,大径部62的周缘的下端面由活塞导件130的上端面支撑。

嵌合环80嵌入至流路构成构件60的凹部68。再者,如图22等所示,嵌合环80的锥部85与凹部68的锥部68a嵌合。嵌合环80的上表面81配置成与流路构成构件60的上端面为同一面。

嵌入销70的大径部73自嵌合环80的孔83内遍及流路构成构件60的轴向贯通孔641的大径孔部641a内而嵌入(图22、图23等)。嵌入销70的下端面72碰到位于轴向贯通孔641中的大径孔部641a与小径孔部641b的边界的朝上的阶差面。

通过活塞导件130的上端部插入固定至内筒部32,流路构成构件60、嵌合环80及嵌入销70也插入至内筒部32。在该状态下,保持构件90的下端面接触于嵌合环80的上表面81与流路构成构件60的上端面(图22等)。另外,嵌入销70的上端面71配置成与保持构件90中的销保持孔部91与泡沫合流室构成孔部92的边界的阶差部94为同一面(图22等)。

流路构成构件60、嵌入销70、嵌合环80及保持构件90以如上方式相互组装,且以夹在活塞导件130与内筒部32之间的状态收纳保持于内筒部32内。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球阀180能够略微上下移动地保持于阀座部131与流路构成构件60的突出部63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活塞导件130中的阀座部131的上方的部位的内部空间构成收纳球阀180与流路构成构件60的下端部的收纳空间132。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通过对头构件30进行按下操作而使液剂泵室220收缩。此时,通过对液剂泵室220内的液剂101加压,由球阀180及阀座部131构成的液剂排出阀打开,液剂泵室220内的液剂101经由液剂排出阀而供给至发泡机构20的前室223。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在气体活塞150的筒状部151的上方配置有由内筒部32的下端部的内周面与活塞导件130的外周面的间隙构成的筒状气体流路212(图22、图28)。

再有,在筒状气体流路212的上侧,在活塞导件130的上端部的周围间断地形成有分别向上下延伸的多个轴向流路213(图22、图28、图29)。

再者,轴向流路213延伸至较活塞导件130的上端靠上侧(例如下述的流路构成构件60的大径部62的周围的位置)。

再有,在轴向流路213的上端部的内周侧配置有呈环绕状包围流路构成构件60的大径部62的环绕状流路214,各轴向流路213连通于环绕状流路214(图22、图23、图30)。

再有,在环绕状流路214的上侧配置有发泡机构20的多个轴向气体流路234,环绕状流路214连通于这些轴向气体流路234的各个(图22、图23、图30)。

即,经由流路211送至上方的气体依序通过筒状气体流路212、轴向流路213及环绕状流路214,而供给至发泡机构20的轴向气体流路234。

此处,筒状气体流路212由活塞导件130的上端部的外周面与内筒部32的下端部的内周面的间隙构成。

在筒状气体流路212的上侧配置有由活塞导件130的上端部的外周面与内筒部32的3个槽32b的间隙构成的轴向流路213,筒状气体流路212连通于各轴向流路213。

在这些轴向流路213的上侧配置有由流路构成构件60的大径部62的下端部的外周面与内筒部32的内周面的间隙构成的环绕状流路214,各轴向流路213连通于环绕状流路214。

在环绕状流路214的上侧配置有由形成于流路构成构件60的大径部62的外周面的4个轴向槽65与内筒部32的内周面的间隙构成的轴向气体流路234,环绕状流路214连通于各轴向气体流路234。

各轴向气体流路234分别连通于对应的径向气体流路233。在这些径向气体流路233的中央配置有环绕状气体流路232,各径向气体流路233连通于环绕状气体流路232。

该环绕状气体流路232由被嵌入销70的小径部74的外周面、流路构成构件60的轴向贯通孔641的大径孔部641a的下部的内周面、流路构成构件60的轴向贯通孔641的大径孔部641a与小径孔部641b的边界的阶差面、及嵌入销70的阶差面75包围的间隙构成。

在环绕状气体流路232的上侧配置有由嵌入销70的6个空气流路构成槽78与大径孔部641a的上部的内周面的间隙构成的邻接流路231。环绕状气体流路232连通于各邻接流路231。

在各邻接流路231的上侧配置有由嵌入销70的贯通孔77的内部空间构成的气液接触室21。各邻接流路231在气体开口23a连通于气液接触室21。

在各气液接触室21的上侧配置有由嵌入销70的泡沫流路构成槽79与嵌合环80的孔83的内周面的间隙构成的泡沫流路24。各气液接触室21连通于各泡沫流路24。

另外,流路构成构件60的空腔部67构成液剂流路22的前室223。活塞导件130的上端部的收纳空间132连通于前室223。

另外,液剂流路22的第1分支流路221由嵌入销70的凹部76的内部空间、及流路构成构件60的轴向贯通孔641的小径孔部641b的内部空间构成。凹部76的内径设定为与小径孔部641b的内径同等的尺寸,且凹部76与小径孔部641b相互同轴地配置。由此,第1分支流路221遍及其轴向的整体地形成为一定直径。

前室223的上端连通于第1分支流路221的下端。

另外,第1分支流路221的下游侧端部221a在由各贯通孔77的一端构成的液剂开口22a连通于各气液接触室21。

另一方面,第2分支流路222的分支部222b分别由形成于流路构成构件60的底板部64的4个周缘贯通孔69构成(图26等)。

另外,在这些分支部222b的上侧配置有由被流路构成构件60的底板部64的上表面、嵌合环80的下表面82、凹部68的下端部的内周面、及嵌入销70的大径部73的外周面包围的间隙构成的环绕状液剂流路222a。各分支部222b连通于环绕状液剂流路222a。

嵌入销70的各贯通孔77配置于与环绕状液剂流路222a相同的高度位置。

环绕状液剂流路222a在由嵌入销70的各贯通孔77的另一端构成的液剂开口22b连通于各气液接触室21。

泡沫吐出容器100以如上方式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泡沫吐出盖200也由泡沫吐出容器100的构成中除了容器主体10的部分构成。

其次,说明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为了自泡沫吐出容器100吐出泡沫体,而对头构件30的操作接收部31进行按下操作。

由此,通过缩小气体泵室210而将气体泵室210内的气体供给(压送)至发泡机构20,并且通过缩小液剂泵室220而将液剂泵室220内的液剂供给(压送)至发泡机构20。

即,液剂101自液剂泵室220经由液剂排出阀及收纳空间132而流入至液剂流路22的前室223。

再有,液剂101自前室223分支为第1分支流路221(图26)及4个分支部222b(图26)而流动。即,流入至前室223的液剂101的一部分自第1分支流路221的下游侧端部221a经由6个液剂开口22a而分配供给至6个气液接触室21。另外,流入至前室223的液剂101的剩余部分通过经由4个分支部222b流入至环绕状液剂流路222a(图26)而暂时合流后,经由6个液剂开口22b分配供给至6个气液接触室21。

另一方面,气体泵室210内的气体依序经由气体排出阀、流路211(图27)、筒状气体流路212(图22、图28、图39)、3个轴向流路213(图22、图29、图39)、及环绕状流路214(图22、图30、图39)而流入至液剂流路22的4个轴向气体流路234(图22、图31、图32、图39)。

流入至4个轴向气体流路234的气体通过进而经由4个径向气体流路233(图22、图33(a)、图33(b)、图34、图39)流入至环绕状气体流路232(图22、图33(a)、图33(b)、图34、图39)而暂时合流后,经由6个邻接流路231(图24、图35、图39)及6个气体开口23a分配供给至6个气液接触室21。

此处,如图25、图36(b)所示,在夹着邻接流路231的延长线上的区域26的两侧的位置配置有液剂开口22a与液剂开口22b,该邻接流路231是气体流路23中邻接于气体开口23a的部分。于是,液剂开口22a与液剂开口22b的各个朝向区域26的方向。由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液剂101与气体的混合。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容易生成均匀的泡沫体。例如,即使液剂101为相对高粘度的液剂,也可实现液剂101与气体的良好的混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通过第1分支流路221的液剂开口22a与第2分支流路222的液剂开口22b将气液接触室21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而易于更适宜地将液剂101供给至区域26。由此,可在区域26更可靠地混合液剂101与气体。

另外,在第1分支流路221的下游侧端部221a的周围间断地配置有多个气液接触室21,可在多个气液接触室21中个别地进行液剂101与气体的混合。因此,可更致密且均匀地进行液剂101与气体的混合,可避免液剂101与气体的混合变得混杂。

更详细而言,气液接触室21由位于第1分支流路221的径向上的内侧的第1分支流路221(下游侧端部221a)与位于外侧的环绕状液剂流路222a所夹持,自内侧及外侧的双方对气液接触室21供给液剂101。

另外,气体流路23包含呈环绕状包围第1分支流路221的环绕状气体流路232,环绕状气体流路232经由多个邻接流路231的各个而连通于多个气液接触室21的各个。由此,可适宜地实现能够对多个气液接触室21均等地分配供给气体的构成。

另外,通过在气液接触室21中将液剂101与气体进行混合而生成的粗大的泡沫流入至各气液接触室21的上方的6个泡沫流路24(图24、图25、图38),经由各泡沫流路24流入至后段的泡沫合流室27。

在本实施方式中,泡沫流路24也将气液接触室21夹于其间而配置于邻接流路231的延长线上的位置并且在邻接流路231的延长方向上延伸。

由此,可使气液接触室21中生成的粗大的泡沫顺利地流入至泡沫流路24。而且,也可顺利地进行自邻接流路231向气液接触室21的气体的流入,因此可以极大的气流速度在气液接触室21中生成泡沫,可提高气液接触室21中的液剂101与气体的混合率。

自6个泡沫流路24流入至泡沫合流室27的粗大的泡沫在泡沫合流室27中合流,通过2段的筛网51而成为细腻且均匀的泡沫体,经由喷嘴部40自吐出口41吐出。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也包括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改良等方式。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对为了充分地确保气液接触室21的容积而在突起部340形成有凹部34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在筒部410的内周面在与凹部341相对的部位形成凹部。在此情况下,也可不形成凹部341。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多个分支流路(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的液剂开口22a、22b彼此将气液接触室21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液剂开口22a、22b彼此也可未必相对。

<变形例1>

例如,也可如图45所示的变形例1、图46(a)所示的变形例2、图46(b)所示的变形例3、及图47所示的变形例4那样,第1分支流路221的液剂开口22a与第2分支流路222的液剂开口22b分别朝向区域26的方向,且液剂开口22a与液剂开口22b成为非相对的位置关系。

在图45所示的变形例1中,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及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分别包含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的成分。

另外,经由第1分支流路221的液剂的流动方向、即第1分支流路221中邻接于液剂开口22a的部位的轴心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包含经由邻接流路231的气体的流动方向、即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的成分。

另外,经由第2分支流路222的液剂的流动方向、即第2分支流路222中邻接于液剂开口22b的部位的轴心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也包含经由邻接流路231的气体的流动方向的成分。

<变形例2>

在图46(a)所示的变形例2中,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及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均不包含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的成分。更详细而言,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与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分别相对于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正交。

另外,经由第1分支流路221的液剂的流动方向不包含经由邻接流路231的气体的流动方向的成分。更详细而言,经由第1分支流路221的液剂的流动方向包含相对于经由邻接流路231的气体的流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的成分。另外,经由第2分支流路222的液剂的流动方向包含经由邻接流路231的气体的流动方向的成分。

液剂开口22a及液剂开口22b分别配置于位于构成气液接触室21的壁部中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的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壁部彼此之间的壁部。

<变形例3>

在图46(b)所示的变形例3中,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及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均不包含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的成分。更详细而言,例如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与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分别相对于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正交。

另外,经由第1分支流路221的液剂的流动方向与经由第2分支流路222的液剂的流动方向均不包含经由邻接流路231的气体的流动方向的成分。更详细而言,经由第1分支流路221的液剂的流动方向与经由第2分支流路222的液剂的流动方向分别相对于经由邻接流路231的气体的流动方向正交。

液剂开口22a及液剂开口22b分别配置于构成气液接触室21的壁部中位于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的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壁部彼此之间的壁部。

<变形例4>

在图47所示的变形例4中,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及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均不包含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的成分。更详细而言,例如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与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分别相对于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正交。

另外,经由第1分支流路221的液剂的流动方向与经由第2分支流路222的液剂的流动方向分别包含经由邻接流路231的气体的流动方向的成分。

液剂开口22a及液剂开口22b分别配置于构成气液接触室21的壁部中位于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的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壁部彼此之间的壁部。

<变形例5>

另外,例如,也可如图48所示的变形例5那样,任一液剂开口22a、22b均不朝向区域26的方向。另外,在本变形例中,液剂开口22a与液剂开口22b成为非相对的位置关系。

更详细而言,在变形例5的情况下,液剂经由各分支流路(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而相对于气液接触室21倾斜地流入。

在本变形例中,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及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分别包含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的方向中朝向气液接触室21内的区域26的方向的成分。更详细而言,例如,液剂开口22a的轴心ax2与液剂开口22b的轴心ax3分别相对于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平行地配置。

另外,经由第1分支流路221的液剂的流动方向与经由第2分支流路222的液剂的流动方向分别包含经由邻接流路231的气体的流动方向的成分。

液剂开口22a及液剂开口22b分别配置于构成气液接触室21的壁部中在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的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壁部中配置有气体开口23a的壁部。

<变形例6>

其次,使用图49至图53对变形例6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及泡沫吐出盖在以下所说明的方面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100及泡沫吐出盖200不同,其他方面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泡沫吐出容器100及泡沫吐出盖200同样地构成。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如图53所示,各液剂开口22a、22b分别朝向区域26的方向并且液剂开口22a、22b彼此相对。

泡沫流路24的流路宽度小于邻接流路231的流路宽度,沿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观察时,邻接流路231包含泡沫流路24。

另外,例如泡沫流路24的流路宽度大于各分支流路(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的流路宽度。

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第1构件300如以下所述构成。

如图49或图51所示,第1构件300具备圆筒状的第1筒部361、连接于第1筒部361的上侧的圆板状的第1盘状部362、连接于第1盘状部362的上侧的圆板状的第2盘状部363、及连接于第2盘状部363的上侧的圆筒状的第2筒部364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构件300也具有将该第1构件300自下端遍及至上端贯通的孔301。

第1筒部361的外径在该第1筒部361的上端部变得最大。第1筒部361的下端部是与第3实施方式的流路构成构件60的下端部具有多个突出部63同样地,成为在周向上分割为多个(例如4个)的构造。

第1盘状部362的外径大于第1筒部361的上端部的外径。

第2盘状部363的外径大于第1盘状部362的外径。

第2筒部364的外径小于第2盘状部363的外径。

如图51所示,在第2筒部364的上表面呈放射状形成有8条槽,各槽内的空间成为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间隙342。

再有,沿第2筒部364的上表面的周缘形成有圆环状的槽。再者,上述放射状的8条槽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到达圆环状的槽。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构件300也具备例如8个突起部340,这些突起部340呈圆周状排列而配置。在这些突起部340中相互相邻的突起部340彼此之间存在有间隙342。各间隙342构成各第1分支流路221及各第2分支流路222的第1部分225。

在第2筒部364的上端部的最外周部、即8个各突起部340的配置区域的周围,形成有圆环状的壁部365。壁部365的上表面构成第2筒部36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各突起部340经由圆环状的槽而与壁部365隔开。

再有,在第1构件300的上部的侧面形成有例如8个槽370。俯视时,以第1构件300的中心为基准的各槽370的方向成为相互相邻的间隙342彼此之间的方向。

各槽370分别包含以下所说明的第1部分371、第2部分372及第3部分373而构成。

第1部分371沿第2筒部364的外周面自第2筒部364的上表面下垂至较第2盘状部363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第2部分372自第1部分371的下端沿第2盘状部363的上表面向第1构件300的径向外侧延伸,到达至第2盘状部363的外周面。

第3部分373自第2部分372的前端(径向外侧的端部)沿第2盘状部363的外周面下垂,到达至第2盘状部363与第1盘状部362的边界的阶差部。

再者,通过各槽370的第1部分371的上端部将上述圆环状的槽分断,并且也将圆环状的壁部365分断。由此,各突起部340与壁部365之间的间隙构成各第1分支流路221及各第2分支流路222的第2部分226。

各槽370构成气体流路23。各槽370的第1部分371构成邻接流路231。

在第1构件300的第2盘状部363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例如2个)定位凹部390。

如图52所示,在第2构件400的筒部410的下表面,形成有相对于第1构件300的定位凹部390嵌合的多个(例如2个)定位突起490。

另外,构成泡沫流路24的孔421的平面形状例如成为圆形。

第2构件400的其他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49所示,通过使第1构件300的第2筒部364嵌入至第2构件400的凹部411,并且使第2构件400的各定位突起490嵌入至第1构件300的各定位凹部390,而将第1构件300与第2构件400相互组装。

另外,第1构件300的筒部310的外周面朝向上方扩径。如图50所示,筒部310的上部嵌入至活塞导件130的上端部。

第1构件300及第2构件400收纳于内筒部32的内部。

<变形例7、8>

在图54(b)所示的变形例7、及图55所示的变形例8的情况下,各液剂开口22a、22b分别朝向区域26的方向,并且液剂开口22a、22b彼此相对。

在变形例7的情况下,泡沫流路24的流路宽度大于邻接流路231的流路宽度,沿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观察时,泡沫流路24包含邻接流路231。

在变形例7的情况下,各分支流路(第1分支流路221、第2分支流路222)的流路宽度大于泡沫流路24的流路宽度。

另外,在变形例8的情况下,邻接流路231的流路宽度与泡沫流路24的流路宽度相同,沿邻接流路231的轴心ax1观察时,泡沫流路24与邻接流路231的位置一致。

另外,在变形例8的情况下,不存在划定气液接触室21的壁面。

再者,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泡沫吐出容器100及泡沫吐出盖200的各构成要素无需分别独立地存在。容许多个构成要素作为一个构件形成、一个构成要素由多个构件形成、某构成要素为另一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某构成要素的一部分与另一构成要素的一部分重叠等。

上述实施方式包括以下的技术思想。

<1>一种泡沫吐出容器,其具备:发泡机构,其将液剂泡沫化而生成泡沫体;液剂供给部,其对上述发泡机构供给液剂;气体供给部,其对上述发泡机构供给气体;及吐出口,其吐出由上述发泡机构所生成的上述泡沫体;上述发泡机构具有:气液接触室,其供自上述液剂供给部供给的上述液剂与自上述气体供给部供给的上述气体汇合;液剂流路,其供自上述液剂供给部供给至上述气液接触室的上述液剂通过;及气体流路,其供自上述气体供给部供给至上述气液接触室的上述气体通过;上述气体流路具有相对于上述气液接触室开口的气体开口,上述液剂流路分支为多个分支流路,上述多个分支流路的各个具有相对于上述气液接触室开口的液剂开口,在夹着邻接流路的延长线上的区域的两侧的位置分别配置有上述液剂开口,上述邻接流路是上述气体流路中邻接于上述气体开口的部分。

<2>如<1>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配置于夹着上述邻接流路的延长线上的区域的两侧的位置的上述液剂开口的各个朝向上述区域的方向。

<3>如<1>或<2>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多个分支流路的上述液剂开口彼此将上述气液接触室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

<4>如<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液剂流路包含作为邻接于上述多个分支流路的上游侧的部分的邻接液剂流路,在上述邻接液剂流路的下游侧端部的周围配置有多个上述气液接触室,上述多个分支流路在相对于上述邻接液剂流路交叉的面内方向上,自上述邻接液剂流路的下游侧端部朝向周围延伸。

<5>如<4>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对应于上述多个气液接触室的各个,配置有一对上述分支流路、及与上述一对分支流路的各个1对1对应的一对上述液剂开口,上述一对分支流路的各个包含在相对于上述邻接液剂流路交叉的面内方向上自上述邻接液剂流路的下游侧端部呈放射状延伸的第1部分、及在上述面内方向且相对于上述第1部分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2部分。

<6>如<5>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与一气液接触室对应的上述一对分支流路的一方与邻接于该气液接触室的一侧的气液接触室的一个分支流路共有上述第1部分,另一方与邻接于该气液接触室的另一侧的气液接触室的一个分支流路共有上述第1部分。

<7>如<4>至<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邻接流路相对于上述邻接液剂流路并列地延伸。

<8>如<3>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多个分支流路中包含第1分支流路与第2分支流路,在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下游侧端部的周围配置有多个上述气液接触室,并且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下游侧端部具有与上述多个气液接触室的各个对应的多个上述液剂开口,上述第2分支流路包含环绕状液剂流路,该环绕状液剂流路将上述多个气液接触室夹于其间而呈环绕状包围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下游侧端部,上述环绕状液剂流路具有与上述多个气液接触室的各个对应的多个上述液剂开口,上述环绕状液剂流路的上述液剂开口的各个经由对应的上述气液接触室而与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多个上述液剂开口中对应的上述液剂开口相对,上述气体流路分支为与上述多个气液接触室分别对应的多个上述邻接流路,上述多个邻接流路的各个具有相对于对应的上述气液接触室开口的上述气体开口。

<9>如<8>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气体流路包含呈环绕状包围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环绕状气体流路,上述环绕状气体流路经由上述多个邻接流路的各个而连通于上述多个气液接触室的各个。

<10>如<8>或<9>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第1分支流路为柱状的空间,上述多个邻接流路相对于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轴向并列地延伸,并且间断地配置于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周围。

<11>如<10>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上述气体流路包含:环绕状气体流路,其呈环绕状包围上述第1分支流路;径向气体流路,其自上述环绕状气体流路的径向外侧朝该环绕状气体流路而向内供给上述气体;及轴向气体流路,其在相对于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轴向并列的方向上延伸,自上述气体供给部侧向上述径向气体流路供给上述气体;沿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轴向观察时,上述轴向气体流路在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径向上位于上述环绕状液剂流路的外侧,上述环绕状气体流路在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径向上位于上述环绕状液剂流路的内侧。

<12>如<10>或<11>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液剂流路还具备供上述液剂自上述液剂供给部侧流入的前室,上述第2分支流路包含配置于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周围的多个分支部,上述前室与上述环绕状液剂流路经由上述多个分支部的各个而连通。

<13>如<8>至<1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液剂供给部沿一方向形成为长条,上述第1分支流路配置成与上述液剂供给部的长轴方向同轴。

<14>如<1>至<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相对于上述气液接触室开口的上述液剂开口的开口面积相互相等。

<15>如<14>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相对于上述气液接触室开口的上述液剂开口的开口形状相互相等。

<16>如<1>至<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将上述气液接触室夹于其间而在上述邻接流路的延长线上的位置,配置有与上述气液接触室连通并且在上述邻接流路的延长方向上延伸的泡沫流路。

<17>如<1>至<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具备贮存上述液剂的容器主体、及安装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安装部,且上述发泡机构及上述吐出口保持于上述安装部。

<18>如<17>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液剂供给部以对内部的液剂加压而将该液剂供给至上述发泡机构的方式构成,上述气体供给部配置于上述液剂供给部的周围,以对内部的气体加压而将该气体供给至上述发泡机构的方式构成。

<19>如<18>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具备头部,该头部相对于上述安装部能够上下移动地保持于上述安装部,且相对于上述安装部相对地被按下,上述发泡机构及上述吐出口保持于上述头部,在上述头部相对于上述安装部相对地被按下时,上述液剂供给部的内部的上述液剂与上述气体供给部的内部的上述气体分别被加压而被供给至上述发泡机构。

<20>如<17>至<1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还具备填充于上述容器主体的上述液剂。

<21>一种泡沫吐出盖,其具备:安装部,其安装于贮存液剂的容器主体;发泡机构,其保持于上述安装部,使上述液剂泡沫化而生成泡沫体;及吐出口,其保持于上述安装部,吐出由上述发泡机构所生成的上述泡沫体;上述发泡机构具有供分别供给的上述液剂与气体汇合的气液接触室、供被供给至上述气液接触室的上述液剂通过的液剂流路、及供被供给至上述气液接触室的上述气体通过的气体流路,上述气体流路具有相对于上述气液接触室开口的气体开口,上述液剂流路分支为多个分支流路,上述多个分支流路的各个具有相对于上述气液接触室开口的液剂开口,在夹着邻接流路的延长线上的区域的两侧的位置分别配置有上述液剂开口,上述邻接流路是上述气体流路中邻接于上述气体开口的部分,且这些液剂开口的各个朝向上述区域的方向。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包括以下的技术思想。

[1]一种泡沫吐出容器,其具备:发泡机构,其将液剂泡沫化而生成泡沫体;液剂供给部,其对上述发泡机构供给液剂;气体供给部,其对上述发泡机构供给气体;及吐出口,其吐出由上述发泡机构所生成的上述泡沫体;上述发泡机构具有:气液接触室,其供自上述液剂供给部供给的上述液剂与自上述气体供给部供给的上述气体汇合;液剂流路,其供自上述液剂供给部供给至上述气液接触室的上述液剂通过;及气体流路,其供自上述气体供给部供给至上述气液接触室的上述气体通过;上述气体流路具有相对于上述气液接触室开口的气体开口,上述液剂流路分支为多个分支流路,上述多个分支流路的各个具有相对于上述气液接触室开口的液剂开口,在夹着邻接流路的延长线上的区域的两侧的位置分别配置有上述液剂开口,上述邻接流路是上述气体流路中邻接于上述气体开口的部分,且这些液剂开口的各个朝向上述区域的方向。

[2]如[1]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多个分支流路的上述液剂开口彼此将上述气液接触室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

[3]如[2]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多个分支流路中包含第1分支流路及第2分支流路,在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下游侧端部的周围间断地配置有多个上述气液接触室,并且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下游侧端部具有与上述多个气液接触室的各个对应的多个上述液剂开口,上述第2分支流路包含环绕状液剂流路,该环绕状液剂流路将上述多个气液接触室夹于其间而呈环绕状包围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下游侧端部,上述环绕状液剂流路具有与上述多个气液接触室的各个对应的多个上述液剂开口,上述环绕状液剂流路的上述液剂开口的各个经由对应的上述气液接触室而与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多个上述液剂开口中对应的上述液剂开口相对,上述气体流路分支为与上述多个气液接触室分别对应的多个上述邻接流路,上述多个邻接流路的各个具有相对于对应的上述气液接触室开口的上述气体开口。

[4]如[3]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气体流路包含呈环绕状包围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环绕状气体流路,上述环绕状气体流路经由上述多个邻接流路的各个而连通于上述多个气液接触室的各个。

[5]如[3]或[4]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第1分支流路为柱状的空间,上述多个邻接流路相对于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轴向并列地延伸,并且间断地配置于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周围。

[6]如[5]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气体流路包含自上述环绕状气体流路的径向外侧朝该环绕状气体流路而向内供给上述气体的径向气体流路、及在相对于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轴向并列的方向上延伸且自上述气体供给部侧对上述径向气体流路供给上述气体的轴向气体流路,沿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轴向观察时,上述轴向气体流路在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径向上位于上述环绕状液剂流路的外侧,上述环绕状气体流路在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径向上位于上述环绕状液剂流路的内侧。

[7]如[5]或[6]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液剂流路还具备供上述液剂自上述液剂供给部侧流入的前室,上述第2分支流路包含配置于上述第1分支流路的周围的多个分支部,上述前室与上述环绕状液剂流路经由上述多个分支部的各个而连通。

[8]如[3]至[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液剂供给部沿一方向形成为长条,上述第1分支流路配置成与上述液剂供给部的长轴方向同轴。

[9]如[1]至[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将上述气液接触室夹于其间而在上述邻接流路的延长线上的位置,配置有与上述气液接触室连通并且在上述邻接流路的延长方向上延伸的泡沫流路。

[10]如[1]至[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具备贮存上述液剂的容器主体、及安装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安装部,上述发泡机构及上述吐出口保持于上述安装部。

[11]如[10]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中上述液剂供给部以对内部的液剂加压而将该液剂供给至上述发泡机构的方式构成,上述气体供给部配置于上述液剂供给部的周围,以对内部的气体加压而将该气体供给至上述发泡机构的方式构成。

[12]如[11]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具备头部,该头部相对于上述安装部能够上下移动地保持于上述安装部且相对于上述安装部相对地被按下,上述发泡机构及上述吐出口保持于上述头部,在上述头部相对于上述安装部相对地被按下时,上述液剂供给部的内部的上述液剂与上述气体供给部的内部的上述气体分别被加压而被供给至上述发泡机构。

[13]如[10]至[1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泡沫吐出容器,其还具备填充于上述容器主体的上述液剂。

[14]一种泡沫吐出盖,其具备:安装部,其安装于贮存液剂的容器主体;发泡机构,其保持于上述安装部,使上述液剂泡沫化而生成泡沫体;及吐出口,其保持于上述安装部,吐出由上述发泡机构所生成的上述泡沫体;上述发泡机构具有供分别供给的上述液剂与气体汇合的气液接触室、供被供给至上述气液接触室的上述液剂通过的液剂流路、及供被供给至上述气液接触室的上述气体通过的气体流路,上述气体流路具有相对于上述气液接触室开口的气体开口,上述液剂流路分支为多个分支流路,上述多个分支流路的各个具有相对于上述气液接触室开口的液剂开口,在夹着邻接流路的延长线上的区域的两侧的位置分别配置有上述液剂开口,上述邻接流路是上述气体流路中邻接于上述气体开口的部分,且这些液剂开口的各个朝向上述区域的方向。

符号的说明

10容器主体

11躯干部

13口颈部

14底部

20发泡机构

21气液接触室

22液剂流路

22a、22b液剂开口

221第1分支流路

221a下游侧端部

222第2分支流路

222a环绕状液剂流路

222b分支部

223前室

224邻接液剂流路

225第1部分

226第2部分

227第1部分

228第2部分

229第3部分

23气体流路

23a气体开口

231邻接流路

232环绕状气体流路

233径向气体流路

234轴向气体流路

24泡沫流路

25泡沫合流室

26区域

27泡沫合流室

28液剂供给部

29气体供给部

30头构件(头部)

31操作接收部

32内筒部

32a向上移动限制部

32b槽

32c保持部

32d流路

33外筒部

40喷嘴部

41吐出口

50筛网保持环

51筛网

60流路构成构件

60a分割线

61小径部

62大径部

63突出部

64底板部

641轴向贯通孔

641a大径孔部

641b小径孔部

65轴向槽

66径向贯通孔

67空腔部

68凹部

68a锥部

69周缘贯通孔

70嵌入销

71上端面

72下端面

73大径部

74小径部

75阶差面

76凹部

77贯通孔

78空气流路构成槽

79泡沫流路构成槽

80嵌合环

81上表面

82下表面

83孔

84直线部

85锥部

90保持构件

91销保持孔部

92泡沫合流室构成孔部

93筛网环保持孔部

94、95阶差部

100泡沫吐出容器

101液剂

110盖构件

111安装部

112环状封闭部

113立起筒部

120缸构件

121气体缸构成部

122液剂缸构成部

122a直线部

122b缩径部

123环状连结部

125管保持部

126肋

126a弹簧座阶差部

127阀座

128汲取管

129贯通孔

130活塞导件

131阀座部

132收纳空间

133凸缘部

134阀构成槽

135流路构成槽

140液体活塞

141外周活塞部

142收纳部

143内缩部

150气体活塞

151筒状部

152活塞部

153外周环部

154吸入开口

155吸入阀构件

160提升阀

161上端部

162阀体

162a弹簧座部

170盘簧

180球阀

190垫圈

200泡沫吐出盖

210气体泵室

211流路

212筒状气体流路

213轴向流路

214环绕状流路

220液剂泵室

300第1构件

301孔

310筒部

320第1盘状部

321环状肋

330第2盘状部

340突起部

341凹部

342间隙

343突起部

344邻接壁部

350转向面

351槽

352槽

353槽

361第1筒部

362第1盘状部

363第2盘状部

364第2筒部

365壁部

370槽

371第1部分

372第2部分

373第3部分

390定位凹部

400第2构件

410筒部

411凹部

412凹部

420板部

421孔

490定位突起

ax1邻接流路231的轴心

ax2液剂开口22a的轴心

ax3液剂开口22b的轴心

ax4第1分支流路221的轴心

ax5液剂泵室220的轴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