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箱及可折叠板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2594发布日期:2018-09-04 23:3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装箱,尤其涉及一种其角落结构强化的包装箱及用以折叠形成包装箱的可折叠板材。



背景技术:

一般纸箱通常由纸板折叠而成,其通常包含以胶黏合的围壁及多个自该围壁向外延伸的板体,该延伸的板体相对折叠以封闭该围壁。若欲加强纸箱强度,通常通过加厚该纸板实现。然而于实际操作中,纸箱通常只有局部结构需强化,例如角落的结构,前述方式使得该纸箱整体结构均强化,亦使得尚无结构强化需求的部分也被强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若以额外的配件放置于该角落以强化该角落结构,则会增加此额外配件的制造、组装成本。另一方面,单纯的于该角落放置此额外配件,其与纸箱围壁无结构上的连接,故增加的结构强化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包装箱,利用与箱体结构连接的角强化件以强化箱体的角落结构,以提供容置于内的物品角结构的保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包装箱,包括:

箱体,其包含底部及连接至底部周围的围壁,围壁与底部形成用以容置物品的容置空间,箱体具有第一角落,围壁包含第一侧壁及与第一侧壁相邻的第二侧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底部于第一角落处相连,第一侧壁包含相连折叠的第一外壁部及第一内壁部;

上盖,其与箱体衔接以封闭容置空间;以及

第一角强化件,其设置于第一角落并包含第一角底板、第一角侧板及第二角侧板,第一角底板设置于底部上,第一角侧板连接至第一角底板,第二角侧板夹置于第一外壁部与第一内壁部之间并连接至第一角侧板或第一角底板;

其中,若第二角侧板连接至第一角侧板,则第一角底板连接至第一侧壁;若第二角侧板连接至第一角底板,则第一角侧板连接至第一侧壁。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一外壁部的一侧边连接至底部,第一内壁部相对于底部连接至第一外壁部的另一侧边,第二角侧板连接至第一角侧板,第一角底板连接至第一内壁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一外壁部的一侧边连接至底部,第一内壁部相对于底部连接至第一外壁部的另一侧边,第二角侧板连接至第一角底板,第一角侧板连接至第一内壁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包装箱还包含第二角强化件,围壁包含第三侧壁,第三侧壁相邻于第二侧壁且相对于第一侧壁,箱体具有第二角落,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及底部于第二角落处相连,第三侧壁包含相连折叠的第二外壁部及第二内壁部,第二角强化件设置于第二角落并包含第二角底板、第三角侧板及第四角侧板,第二角底板设置于底部上,第三角侧板连接至第二角底板,第四角侧板夹置于第二外壁部与第二内壁部之间并连接至第三角侧板或第二角底板,其中,若第四角侧板连接至第三角侧板,则第二角底板连接至第三侧壁;若第四角侧板连接至第二角底板,则第三角侧板连接至第三侧壁。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二侧壁包含第一本体及与第一本体相连的第一延伸连接部,第一本体连接至底部,第一延伸连接部夹置于第一外壁部与第一内壁部之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围壁包含第四侧壁,第四侧壁相邻于第一侧壁且相对于第二侧壁,第四侧壁包含第二本体及与第二本体相连的第二延伸连接部,第二本体连接至底部,第二延伸连接部夹置于第一外壁部与第一内壁部之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上盖的一侧边相对于底部连接至第二侧壁。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可折叠板材,用以折叠形成包装箱,可折叠板材包含:

底板部;

多个侧板部,多个侧板部围绕底板部且连接至底板部周围,多个侧板部包含第一侧板部及与第一侧板部相邻的第二侧板部,第一侧板部包含第一外壁板部及第一内壁板部,第一外壁板部自底板部的第一侧边延伸,第一内壁板部相对于底板部自第一外壁板部的侧边延伸,第二侧板部自底板部的第二侧边延伸,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相邻;

上盖板部,相对于底板部自第二侧板部的一侧边延伸;以及

第一角强化件板部,其自第一内壁板部延伸并包含第一角底板部、第一角侧板部及第二角侧板部,第一角侧板部连接至第一角底板部,第二角侧板部连接至第一角侧板部或第一角底板部;

其中,若第二角侧板部连接至第一角侧板部,则第一角底板部及第二角侧板部分别连接至第一角侧板部的相邻两侧边,第一角底板部相对于第一外壁板部连接至第一内壁板部,且第一角底板部及第二角侧板部分别位于第一内壁板部的相邻两侧;

其中,若第二角侧板部连接至第一角底板部,则第二角侧板部及第一角侧板部分别连接至第一角底板部的相邻两侧边,第一角侧板部连接至第一内壁板部,且第一角侧板部及第二角侧板部分别位于第一内壁板部的相邻两侧。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可折叠板材还包含第二角强化件板部,多个侧板部包含第三侧板部,第三侧板部相邻于第二侧板部且相对于第一侧板部,第三侧板部包含第二外壁板部及第二内壁板部,第二外壁板部自底板部的第三侧边延伸,第二内壁板部相对于底板部自第二外壁板部的一侧边延伸,第三侧边与第二侧边相邻,第二角强化件板部自第二内壁板部延伸并包含第二角底板部、第三角侧板部及第四角侧板部,第三角侧板部连接至第二角底板部,第四角侧板部连接至第三角侧板部或第二角底板部,其中,若第四角侧板部连接至第三角侧板部,则第二角底板部及第四角侧板部分别连接至第三角侧板部的相邻两侧边,第二角底板部相对于第二外壁板部连接至第二内壁板部,且第二角底板部及第四角侧板部分别位于第二内壁板部的相邻两侧;若第四角侧板部连接至第二角底板部,则第三角侧板部及第四角侧板部分别连接至第二角底板部的相邻两侧边,第三角侧板部连接至第二内壁板部,且第三角侧板部及第四角侧板部分别位于第二内壁板部的相邻两侧。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二侧板部包含第一本体及与第一本体相连的第一延伸连接部,第一本体自底板部的第二侧边延伸,第一本体及第一外壁板部位于第一延伸连接部的相邻两侧。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多个侧板部包含第四侧板部,第四侧板部相邻于第一侧板部且相对于第二侧板部,第四侧板部包含第二本体及与第二本体相连的第二延伸连接部,第二本体自底板部的第四侧边延伸,第四侧边与第一侧边相邻,第二本体及第一外壁板部位于第二延伸连接部的相邻两侧。

综上所述,相对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包装箱的角强化件能提供于角落处结构的强化,且角强化与箱体结构连接,进一步提升包装箱于角落处结构的强化效果。又,本发明的可折叠板材以单一板材经折叠形成包装箱,此包装箱于角落处具有一角强化件,其可强化于角落处的结构,无需以额外配件实现结构强化。且此角强化件与包装箱的侧壁具有结构直接连接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其结构强化效果。因此,本发明的包装箱及用以折叠形成包装箱的可折叠板材能仅对角落结构提供结构强化,避免材料浪费,且能以单一板材形成该包装箱,无需额外的配件实现该结构强化,避免额外配件的制造、组装成本,故本发明能有效解决先前技术中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包装箱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包装箱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包装箱局部放大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折叠板材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折叠板材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折叠板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包装箱1由单一板材(例如但不限于纸板)折叠形成,为简化图面,此板材以无厚度的方式绘示于图1中;于图3中,此板材的轮廓以粗线绘示,折痕以细线绘示。包装箱1包含箱体12、上盖14及第一角强化件16(于图3中,其隐藏的轮廓以虚线绘示)。箱体12包含底部122及连接至底部122周围的围壁124,围壁124与底部122形成容置空间126,此容置空间126用以容置物品(例如键盘,未绘示于图中)。箱体12于容置空间126内具有第一角落128a。围壁124包含第一侧壁1242及与第一侧壁1242相邻的第二侧壁1244(于图3中,其隐藏的轮廓以虚线绘示),第一侧壁1242、第二侧壁1244及底部122于第一角落128a处相连。第一侧壁1242为多层侧壁,其包含相连折叠的第一外壁部12422及第一内壁部12424。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壁部12422的一侧边12422a连接至底部122,第一内壁部12424相对于底部122连接至第一外壁部12422的另一侧边12422b。

上盖14与箱体12衔接以封闭容置空间126。第一角强化件16设置于第一角落128a并包含第一角底板162、第一角侧板164及第二角侧板166,第一角底板162设置于底部122上并连接至第一侧壁1242的第一内壁部12424,第一角侧板164连接至第一角底板162并抵靠第二侧壁1244设置,第二角侧板166夹置于第一外壁部12422与第一内壁部12424之间并连接至第一角侧板164。藉此,第一角强化件16呈立体结构,其三个板件162、164、166互不平行地延伸,故第一角强化件16本身即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结构强度。又,第一角底板162与第一角侧板164直接连接,第一角侧板164与第二角侧板166直接连接,第一角底板162与第二角侧板166透过第一侧壁1242间接地连接,亦达到两者之间固定连接的效果。因此,此三个板件162、164、166相互之间均有固定连接的效果,此可提升第一角强化件16的结构强度;又,透过第一角底板162与第一内壁部12424的直接连接、第一侧壁1242对第二角侧板166的夹置,第一角强化件16与第一侧壁1242之间产生结构连动关系,此亦可提升第一角强化件16的结构强度。因此,第一角强化件16提供包装箱1于第一角落128a处的结构强度,可保护容置于容置空间126内的物品(例如键盘的角落结构)。

请并参阅图4。于本实施例中,包装箱1还包含第二角强化件18(于图4中,其隐藏的轮廓以虚线绘示)。箱体12于容置空间126内具有第二角落128b。围壁124包含第三侧壁1246,第三侧壁1246相邻于第二侧壁1244且相对于第一侧壁1242,第二侧壁1244、第三侧壁1246及底部122于第二角落128b处相连。该第三侧壁1246亦为多层侧壁,其包含相连折叠的第二外壁部12462及第二内壁部12464。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外壁部12462的一侧边12462a连接至底部122,第二内壁部12464相对于底部122连接至第二外壁部12462的另一侧边12462b。此外,第二角强化件18设置于第二角落128b并包含第二角底板182、第三角侧板184及第四角侧板186,第二角底板182设置于底部122上并连接至第三侧壁1246的第二内壁部12464,第三角侧板184连接至第二角底板182并抵靠第二侧壁1244设置,第四角侧板186夹置于第二外壁部12462与第二内壁部12464之间并连接至第三角侧板184。于本实施例中,第二角强化件18与第一角强化件16结构对称,故关于第二角强化件18的其他说明可参阅第一角强化件16的相关说明。简言之,第二角强化件18提供包装箱1于第二角落128b处的结构强度,可保护容置于容置空间126内的物品(例如键盘另一个角落的结构)。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侧壁1244包含第一本体12442及相对设置于第一本体12442的两个第一延伸连接部12444(于图3及图4中,其隐藏的轮廓以虚线绘示),第一本体12442连接至底部122。以图1或图2的视角,右侧的第一延伸连接部12444夹置于第一外壁部12422与第一内壁部12424之间(如图3所示),左侧的第一延伸连接部12444夹置于第二外壁部12462与第二内壁部12464之间(如图4所示)。此外,围壁124包含第四侧壁1248,第四侧壁1248相邻于第一侧壁1242及第三侧壁1246且相对于第二侧壁1244。第四侧壁1248包含第二本体12482及相对设置于第二本体12482的两个第二延伸连接部12484(以隐藏线绘示于图1中),第二本体12482连接至底部122,右侧的第二延伸连接部12484夹置于第一外壁部12422与第一内壁部12424之间,左侧的第二延伸连接部12484夹置于第二外壁部12462与第二内壁部12464之间。此外,于本实施例中,上盖14之一侧边14a相对于底部122连接至第二侧壁1244(的本体12442),上盖14与箱体12经由扣合结构15a、15b可分开地衔接,以实现包装箱1的开启、关闭的状态。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242、第三侧壁1246及第四侧壁1248均多层侧壁,第二侧壁1244则为单层侧壁,使得箱体12于第一角落128a及第二角落128b的结构强度原则上不及第三角落128c及第四角落128d,故分别设置于第一角落128a及第二角落128b的第一角强化件16及第二角强化件18具有补强此处结构的效果。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包装箱1呈一方盒,围壁124由四个侧壁形成,但本发明均不以此为限,例如为六角形盒或八角形盒等。又,于实际操作中,前述第一角强化件16及第二角强化件18不以设置同一侧壁的两侧为限,例如第二角强化件18可改设于第三角落128c(参阅图1或图2)。角强化件设置的数量不以两个为限,例如可于箱体12所有角落处均设置角强化件。

于前述实施例中,第一角强化件16的第一角底板162直接连接至第一内壁部12424,第一角侧板164连接第一角底板162与第二角侧板166。于实际操作中,第一角强化件16亦可改以不同的板件以与第一侧壁1242直接连接而仍能发挥结构强化的效果。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包装箱3,其与包装箱1结构相似,故沿用包装箱1的组件符号。关于包装箱3的其他说明,可参阅包装箱1的相关说明及其变化说明。包装箱3整体外观与包装箱1十分相似,故关于包装箱3的外观示意图可直接参阅图1。包装箱3与包装箱1主要差异在于包装箱3的第一角强化件16与第一侧壁1242采取不同的结构连接方式,如图5所示(其放大部分相当于图1中a处)。于包装箱3中,第一角强化件16的第二角侧板166连接至第一角底板162,第一角侧板164连接至第一侧壁1242的第一内壁部12424;从另一方面而言,第一角强化件16以第一角侧板164直接连接至第一内壁部12424,第一角底板162连接第一角侧板164及第二角侧板166。此时,第一角强化件16仍能发挥结构强化的效果,且第一角强化件16与第一侧壁1242之间仍能产生结构连动关系。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包装箱3亦呈结构称,故第二角强化件18与第三侧壁1246亦采取不同于包装箱1中第二角强化件18与第三侧壁1246的结构连接方式。简言之,第二角强化件18的第四角侧板186连接至第二角底板182,第三角侧板184连接至第三侧壁1246的第二内壁部12464。于包装箱3中,第二角强化件18亦能对第二角落128b处的结构提供结构强化的效果。于实际操作中,包装箱3的第二角强化件18与第三侧壁1246亦可采与包装箱1中第二角强化件18与第三侧壁1246相同的结构连接方式;此时,包装箱3非呈结构对称。

于前述的实施例中,包装箱1、3均可由单一板材折叠形成,但本发不以此为限。例如,于包装箱1中,箱体12与上盖14仍由单一板材折叠形成,第一角强化件16及第二角强化件18则由另一板材折叠形成,并组装至箱体12中,例如通过黏贴的方式实现第一角底板162与第一内壁部12424的连接,第二角侧板166则插入(或谓夹置于)第一外壁部12422与第一内壁部12424之间;第二角强化件18亦同,不另赘述。此时,原则上与包装箱1一样,包装箱的角强化件能提供角落处结构强化的功效。

请参阅图6,其中轮廓(或谓切线)以粗线绘示,压痕以细线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折叠板材5包含底板部52、复数个侧板部(或称多个侧板部,下同)、上盖板部56、第一角强化件板部58及第二角强化件板部60。该复数个侧板部围绕底板部52且连接至底板部52周围,并包含第一侧板部542、与第一侧板部542相邻的第二侧板部544、与第二侧板部544相邻且相对于第一侧板部542的第三侧板部546及与第一侧板部542和第三侧板部546相邻且相对于第二侧板部544的第四侧板部548。第一侧板部542包含第一外壁板部5422及第一内壁板部5424,第一外壁板部5424自底板部52的第一侧边52a延伸,第一内壁板部5424相对于底板部52自第一外壁板部5422的侧边5422a延伸。第二侧板部544自底板部52的第二侧边52b延伸,第一侧边52a与第二侧边52b相邻。第三侧板部546包含第二外壁板部5462及第二内壁板部5464,第二外壁板部5462自底板部52的第三侧边52c延伸,第二内壁板部5464相对于底板部52自第二外壁板部5462的侧边5462a延伸,第三侧边52c与第二侧边52b相邻且相对于第一侧边52a。第四侧板部548自底板部52的第四侧边52d延伸,第四侧边52d相邻于第一侧边52a及第三侧边52c且相对于第二侧边52b。上盖板部56相对于底板部52自第二侧板部544的侧边544a延伸。

第二侧板部544包含第一本体5442及相对设置于第一本体5442的两个第一延伸连接部5444,第一本体5442自底板部52的第二侧边52b延伸,第一本体5442及第一外壁板部5422位于右侧的第一延伸连接部5444的相邻两侧,第一本体5442及第二外壁板部5462位于左侧的第一延伸连接部5444的相邻两侧。又,第四侧板部548包含第二本体5482及相对设置于第二本体5482的两个第二延伸连接部5484,第二本体5482自底板部52的第四侧边52d延伸,第二本体5482及第一外壁板部5422位于右侧的第二延伸连接部5484的相邻两侧,第二本体5482及第二外壁板部5462位于左侧的第二延伸连接部5484的相邻两侧。

第一角强化件板部58自第一内壁板部5426延伸并包含第一角底板部582、第一角侧板部584及第二角侧板部586,第一角侧板部584连接至第一角底板部582,第二角侧板部586连接至第一角侧板部584,第一角底板部582及第二角侧板部586分别连接至第一角侧板部584的相邻两侧边584a、584b(或谓第一角侧板部584连接第一角底板部582及第二角侧板部586),第一角底板部582相对于第一外壁板部5422连接至第一内壁板部5424,且第一角底板部582及第二角侧板部586分别位于第一内壁板部5424的相邻两侧。

第二角强化件板部60自第二内壁板部5464延伸并包含第二角底板部602、第三角侧板部604及第四角侧板部606,第三角侧板部604连接至第二角底板部602,第四角侧板部606连接至第三角侧板部604,第二角底板部602及第四角侧板部606分别连接至第三角侧板部604的相邻两侧边604a、604b(或谓第三角侧板部604连接第二角底板部602及第四角侧板部606),第二角底板部602相对于第二外壁板部5462连接至第二内壁板部5464,且第二角底板部602及第四角侧板部606分别位于第二内壁板部5464的相邻两侧。

上盖板部56相对于底板部52的一侧形成有扣合结构15a,底板部52与第二侧板部544的连接处形成有扣合结构15b。原则上,可折叠板材5经折叠后即可形成前述的包装箱1,其中底板部52及该复数个侧板部(包含侧板部542、544、546、548)形成箱体12,上盖板部56形成上盖14,第一角强化件板部58形成第一角强化件16,第二角强化件板部60形成第二角强化件18。其他进一步更详细的对应可经由本文及图式而轻易地比对出来,故不再赘述。折叠可折叠板材5形成的包装箱的各构件相对设置关系可直接参阅关于包装箱1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同样的,折叠可折叠板材5形成的包装箱亦可经由扣合结构15a、15b的衔接、分离而实现包装箱的开启、关闭的状态。

请参阅图7。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折叠板材7,其与可折叠板材5结构相似,故沿用可折叠板材5的组件符号。关于可折叠板材7的其他说明,可参阅可折叠板材5的相关说明。可折叠板材7与可折叠板材5主要差异在于可折叠板材7的第一角强化件板部58及第二角强化件板部60分别与第一侧板部542及第三侧板部546采取不同的结构连接方式。于可折叠板材7中,第一角强化件板部58的第二角侧板部586连接至第一角底板部582,第一角侧板部584及第二角侧板部586分别连接至第一角底板部582的相邻两侧边582a、582b(或谓第一角底板部582连接第一角侧板部584及第二角侧板部586),第一角侧板部584连接至第一内壁板部5424,且第一角侧板部584及第二角侧板部586分别位于第一内壁板部5424的相邻两侧。第二角强化件板部60的第四角侧板部606连接至第二角底板部602,第三角侧板部604及第四角侧板部606分别连接至第二角底板部602的相邻两侧边602a、602b(或谓第二角底板部602连接第三角侧板部604及第四角侧板部606),第三角侧板部604连接至第二内壁板部5464,且第三角侧板部604及第四角侧板部606分别位于第二内壁板部5464的相邻两侧。同样的,可折叠板材7经折叠后即可形成前述的包装箱3,故折叠可折叠板材7形成的包装箱的各构件相对设置关系可直接参阅关于包装箱3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

于前述实施例中,可折叠板材5、7均呈结构对称,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于实际操作中,可折叠板材7的第二角强化件板部60亦可维持为与可折叠板材5中第二角强化件板部60与第三侧板部546的结构连接方式;此时,可折叠板材7呈非结构对称。此外,于前述实施例中,可折叠板材5、7仅使用两个角强化件板部,但于实作上可使用更多个角强化件板部,使得可折叠板材5、7折叠形成包装箱后,可在更多的角落处形成更多个角强化件。请参阅图8。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折叠板材9,其与可折叠板材5结构相似,故沿用可折叠板材5的组件符号。关于可折叠板材9的其他说明,可参阅可折叠板材5的相关说明。可折叠板材9与可折叠板材5主要差异在于可折叠板材9进一步包含第三角强化件板部62及第四角强化件板部64。第三角强化件板部62相对于第二角强化件板部60自第二内壁板部5464延伸,第四角强化件板部64相对于第一角强化件板部58自第一内壁板部5424延伸,且于可折叠板材9折叠形成包装箱后,第三角强化件板部62及第四角强化件板部64分别于第三角落128c及第四角落128d(其位置可参阅图1或图2)处形成角强化件。同样的,于实际操作中,可折叠板材9亦可呈非结构对称。

综上所述,相对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包装箱的角强化件能提供于角落处结构的强化,且角强化与箱体结构连接,进一步提升包装箱于角落处结构的强化效果。又,本发明的可折叠板材以单一板材经折叠形成包装箱,此包装箱于角落处具有一角强化件,其可强化于角落处的结构,无需以额外配件实现结构强化。且此角强化件与包装箱的侧壁具有结构直接连接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其结构强化效果。因此,本发明的包装箱及用以折叠形成包装箱的可折叠板材能仅对角落结构提供结构强化,避免材料浪费,且能以单一板材形成该包装箱,无需额外的配件实现该结构强化,避免额外配件的制造、组装成本,故本发明能有效解决先前技术中的问题。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