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化电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92973发布日期:2018-09-08 01:30阅读:95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化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电梯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装有箱状吊舱,用于多层建筑乘人或载运货物。也有台阶式,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俗称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垂直升降电梯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习惯上不论其驱动方式如何,将电梯作为建筑物内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的总称。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液压电梯,至今仍在低层建筑物上应用。1852年,美国的e.g.奥蒂斯研制出钢丝绳提升的安全升降机。80年代,驱动装置有进一步改进,如电动机通过蜗杆传动带动缠绕卷筒、采用平衡重等。19世纪末,采用了摩擦轮传动,大大增加电梯的提升高度。

20世纪末电梯采用永磁同步曳引机作为动力。大大缩小了机房占地,并且具有能耗低、节能高效、提升速度快等优点,极大地助推了房地产向超高层方向发展。

如公告号为cn107720486的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梯自动平衡驱动系统及电梯,驱动系统包括轿厢、钢丝绳、滑导轮、曳引轮、压力轮以及返绳轮。滑导轮、曳引轮以及压力轮均设置于电梯井道的顶部,返绳轮设置于电梯井道的底部,钢丝绳一端与轿厢的顶部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依次绕过滑导轮、曳引轮以及压力轮,再绕过返绳轮后与轿厢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防止电梯轿厢意外移动从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在实际使用当中,电梯在工作过程中,可能由于电力问题、钢丝绳问题导致电梯轿厢停止,若是人困在电梯的轿厢内,需要等待救援人员来救援,时间被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电梯系统,具有减少被困人员被困时间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化电梯系统,包括电梯井、设置在电梯井内的电梯基体,所述电梯基体上设置有电源,所述电梯基体内设置有控制电梯门开启的开启按钮,所述电梯井内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有多根位于电梯基体两侧的齿条,所述电梯基体上沿水平滑动设置有卡接组件,所述电梯基体上设置有驱动卡接组件沿水平方向运动和固定的驱动组件;所述卡接组件包括与电梯基体滑动连接的安装板、设置在安装板上且用于与齿条啮合的卡接齿轮,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对卡接齿轮进行制动的制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梯基体停止工作时,可通过测距仪等仪器来检测当前电梯基体对应楼层,通过驱动组件,使卡接组件中的卡接齿轮与齿条配合,从而使电梯基体的位置固定,从而减小电梯发生坠落的概率;通过开启按钮,使电梯基体的门和当前电梯基体对应楼层的电梯门开启,从而使内部的被困人员从电梯基体内逃离,无需等待救援人员到达。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制动件包括设置在安装板上的第一电机、与第一电机输出轴连接且与卡接齿轮啮合的驱动齿轮,所述电梯基体内设置有控制第一电机启闭的第一控制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生活当中,电梯基体可能会在楼层之间停住,这样被困人员可能无法从电梯基体内脱离;通过第一控制件控制第一电机转动,从而使驱动齿轮转动,从而使卡接齿轮转动,在电梯基体两侧均设置有卡接齿轮,通过卡接齿轮,从而使电梯位置上升,从而使电梯内被困人员安全脱离。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齿轮的直径小于卡接齿轮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齿轮的至今小于卡接齿轮的直径,在第一电机工作时,从而降低了电梯基体的上升速度,电梯基体上升更加平稳。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控制件包括设置在电梯基体内的第一控制按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控制按钮,控制第一电机启闭,被困人员通过在电梯基体内即可控制电梯上升。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板距齿条远的一侧呈斜面设置,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电梯上的固定座、在固定座内沿竖直方向滑动且与安装板具有斜面的一侧配合的楔块、设置在安装板距齿条近的一侧的弹簧,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驱动楔块沿竖直方向滑动的调整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自然状态时,卡接齿轮与齿条分离,通过在竖直方向上滑动楔块,通过楔块与安装板具有斜面的一侧的配合,从而使安装板向齿条滑动,从而使齿轮和齿条啮合。在第一电机不工作时,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对驱动齿轮和卡接齿轮具有限位效果。从而使电梯基体位置固定。减小电梯基体坠落等事件发生的概率。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整件包括固定设置在固定座上的第二电机、沿竖直方向穿过楔块且与楔块螺纹连接的丝杆,所述丝杆与第二电机输出轴连接,所述电梯基体内设置有控制第二电机启闭的第二控制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控制件来控制第二电机工作,通过控制第二电机工作预设时长,通过丝杆与楔块的配合,从而使楔块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由于楔块一侧与安装板呈斜面的一侧配合,从而使安装板移动,结构稳定性强。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丝杆与固定座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丝杆与固定座转动连接,增加了丝杆的稳定性,增加了电梯基体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控制件设置为第二控制按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控制按钮,使第二电机转动预设时间,从而使卡接齿轮与齿条啮合,控制方便。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在电梯基体停止工作时,可通过测距仪等仪器来检测当前电梯基体对应楼层,卡接齿轮与齿条配合,从而使电梯基体的位置固定;通过开启按钮,使电梯基体的门和当前电梯基体对应楼层的电梯门开启,从而使内部的被困人员从电梯基体内逃离,无需等待救援人员到达;

2、在实际生活当中,电梯基体可能会在楼层之间停住,这样被困人员可能无法从电梯基体内脱离;通过第一控制件控制第一电机转动,使卡接齿轮转动,使电梯位置上升,从而使电梯内被困人员安全脱离;

3、电梯基体稳定性强;

4、驱动组件的结构稳定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智能化电梯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1、电梯井;2、电梯基体;3、开启按钮;4、齿条;5、安装槽;6、安装板;7、卡接齿轮;8、第一电机;9、驱动齿轮;10、第一控制按钮;11、固定座;12、楔块;13、第二电机;14、丝杆;15、第二控制按钮;16、滑动槽;17、滑块;18、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智能化电梯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电梯井1、设置在电梯井1内的电梯基体2,电梯基体2上设置有电源,电梯基体2内设置有控制电梯门开启的开启按钮3。

在电梯基体2停止工作时,可通过测距仪等仪器来检测当前电梯对应楼层,通过开启按钮3,使电梯基体2的门和当前电梯基体2对应楼层的电梯门开启,从而使内部的被困人员从电梯基体2内逃离,无需等待救援人员到达。

电梯井1内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有多根位于电梯基体2两侧的齿条4,电梯基体2上沿水平方向滑动设置有卡接组件。卡接组件包括与电梯基体2滑动连接的安装板6、设置在安装板6上且用于与齿条4啮合的卡接齿轮7。电梯基体2上方开设有滑动槽16,滑动槽16内沿水平方向滑动设置有与安装板6固定连接的滑块17,滑块17呈t形。卡接齿轮7与安装板6转动连接,安装板6上设置有对卡接齿轮7进行制动的制动件。

通过驱动卡接组件滑动,从而使卡接齿轮7与齿条4啮合,通过多个卡接齿轮7与齿条4的配合,从而使电梯基体2保持当前状态,从而减少电梯基体2产生坠落的概率,从而对电梯基体2内的人产生保护效果。

制动件包括固定设置在安装板6上的第一电机8、与第一电机8输出轴连接且与卡接齿轮7啮合的驱动齿轮9,驱动齿轮9的直径小于卡接齿轮7的直径。电梯基体2内设置有控制第一电机8启闭的第一控制件。第一控制件包括设置在电梯基体2内的第一控制按钮10。

在实际生活当中,电梯基体2可能会在楼层之间停住,这样被困人员可能无法从电梯基体2内脱离,通过第一控制按钮10,使第一电机8工作,从而使电梯基体2上升。在电梯基体2上升之后,打开电梯门,从而使人员脱离。

安装板6距齿条4远的一侧呈斜面设置,电梯基体2上设置有驱动卡接组件沿水平方向运动和固定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电梯上的固定座11、在固定座11内沿竖直方向滑动的楔块12、设置在安装板6距齿条4近的一侧的弹簧18,弹簧18固定设置在滑动槽16与滑块17之间。楔块12与安装板6具有斜面的一侧配合。通过在竖直方向上滑动楔块12,通过楔块12与安装板6具有斜面的一侧的配合,从而使安装板6向齿条4滑动,从而使齿轮和齿条4啮合。

固定座11上设置有驱动楔块12沿竖直方向滑动的调整件。调整件包括固定设置在固定座11上的第二电机13、沿竖直方向穿过楔块12且与楔块12螺纹连接的丝杆14,丝杆14与固定座11转动连接。丝杆14与第二电机13输出轴连接。电梯基体2内设置有控制第二电机13启闭的第二控制件。第二控制件设置为第二控制按钮15。通过第二控制按钮15,使第二电机13工作,从而使丝杆14转动,从而使楔块12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使卡接组件与齿条4配合。

电梯基体2侧面靠近电梯基体2顶部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5,开启按钮3、第一控制按钮10和第二控制按钮15均设置在安装槽5内。

工作原理:在电梯基体2发生停止移动时,通过开启按钮3控制测距仪等仪器工作,从而得到电梯基体2对应的楼层,从而控制电梯基体2和对应楼层的门开启,从而使电梯门开启。

通过第二控制按钮15,使第二电机13工作,从而使楔块12在固定座11上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使卡接组件中的卡接齿轮7与齿条4啮合,在第一电机8不工作时,第一电机8的输出轴对驱动齿轮9和卡接齿轮7具有限位效果。

在实际生活当中,电梯基体2可能会在楼层之间停住,这样被困人员可能无法从电梯基体2内脱离,通过第一控制按钮10,使第一电机8工作,从而提升电梯基体2的高度,从而使电梯内部人员脱离。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