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片式保险片的排列和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2840发布日期:2018-08-07 18:45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加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柔性片式保险片的排列和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下游企业自动化程度低,片式保险片依靠人工装配(主要是用敲击的装配方式);并且由于片式保险片国内还是国际一流的制造商的包装基本是以散乱的袋装形式包装(如图1),片式保险片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上端的绝缘端a和下端的插入端b,不经过一定需要的排列是无法直接投入到自动装配设备上使用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片式保险片包装散乱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让片式保险片在无损伤的前提下按照一定需要排列,并且可把排列好的保险片水平移动的装置;该装置是片式保险片使用实现自动装配的前提,可以提高装配效率的同时对保险片的损伤也可减小。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片式保险片的排列和移动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带叶片的滚筒、滚筒电机、滚筒底座、转运底座、支撑架、筛选电机、筛选叶轮、斜面、转运轨道、直线振动装置、滚筒平衡从动轮、主动轴承、固定轮、硅胶圈、传动带;

其中,带叶片的滚筒两端为开口状,带叶片的滚筒内壁上固定有若干叶片,带叶片的滚筒一侧与滚筒平衡从动轮连接,滚筒平衡从动轮另一侧与固定轮连接,通过滚筒平衡从动轮和固定轮对带叶片的滚筒进行支撑,主动轴穿过固定轮与传动带连接,传动带与滚筒电机连接,主动轴上安装有主动轴承,硅胶圈安装在固定轮表面,直线振动装置安装在转运底座上表面,转运轨道安装在直线振动装置上表面,转运轨道一端穿过带叶片的滚筒的开口端延伸至带叶片的滚筒内,支撑架一端与滚筒底座连接,支撑架另一端与带叶片的滚筒内的筛选电机连接,筛选电机上安装有筛选叶轮;转运轨道上设有导槽,斜面一端延伸至带叶片的滚筒,斜面另一端延伸至导槽,导槽下端设有用于保险片插入的第一开口,第一开口的深度大于保险片的长度,第一开口的宽度大于保险片的插入端宽度且小于保险片的绝缘端宽度;筛选叶轮位于转运轨道上方,筛选叶轮的筛选叶片下端距离第一开口上端的距离大于保险片的绝缘端的长度且小于保险片整体长度;转运轨道开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筛选叶轮位于转运轨道的另一侧,第二开口位于带叶片的滚筒开口端与筛选叶轮之间。

其中,本发明的原理为:将需要排列和移动的保险片放入带叶片的滚筒中,然后启动直线振动装置,启动筛选电机,启动滚筒电机,滚筒电机通过传动带带动主动轴转动,主动轴带动固定轮转动,固定轮通过硅胶圈的摩擦带动带叶片的滚筒转动,带叶片的滚筒在转动的过程中利用其内部的叶片将保险片源源不断的翻起,然后掉落在转运轨道上,最终掉落在转运轨道的导槽内,然后通过直线振动装置带动零件在转运轨道导槽中水平方向移动,将保险片移动出带叶片的滚筒。

由于保险片掉落在转运轨道上的导槽时是随机的,因此,其掉落的形态方向角度均是不定的,因此,本申请对转运轨道和导槽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对保险片进行了整齐的排列,对排列不规范的保险片利用筛选叶轮进行筛选,转运轨道上表面的右半面有较大的接料斜面,便于保险片滑落至中部的导槽内,且导槽下端设有用于保险片插入的第一开口,排列规范的保险片的插入端会插入第一开口内,且不会被筛选叶轮触碰,而排列不规范的保险片其与筛选叶轮接触,被筛选叶轮筛选至第二开口从而重新掉落至带叶片的滚筒内,而第一开口的宽度大于保险片的插入端宽度且小于保险片的最大端宽度,实现了保险片的插入端插入第一开口,而保险片的最大端位于第一开口上,进行悬空放置,这可以提高零件的传输效率,同时下端悬空使零件免受振动冲击减少对零件损伤的同时减少零件的跳动量,为后工序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排列和移动装置还包括底板、支撑柱,主动轴承和滚筒平衡从动轮均与支撑柱的上端连接,支撑柱的下端与底板连接。

进一步的,带叶片的滚筒为柔性滚筒,带叶片的滚筒内的叶片为柔性叶片,筛选叶轮的叶片为柔性叶片。利用柔性的材料可以对保险片进行保护。

进一步的,所述排列和移动装置具体包括2个滚筒平衡从动轮和2个固定轮。

进一步的,所述直线振动装置具体为:直线送料振动盘、振动控制器,直线振动装置为现有技术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转运轨道的移动。

本申请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发明可以实现片式保险高效的有序排列和移动,从而可实现自动装配该零件,可降低工厂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产品的装配效率,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减少对零件的损伤,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

图1是片式保险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3是紧固本申请中装置的排列和移动后的保险片排列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中装置的辐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转运轨道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保险片进入轨道时与轨道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片式保险片包装散乱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让片式保险片在无损伤的前提下按照一定需要排列,并且可把排列好的保险片水平移动的装置;该装置是片式保险片使用实现自动装配的前提,可以提高装配效率的同时对保险片的损伤也可减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相互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范围内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考图2-图7,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片式保险片的排列和移动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带叶片的滚筒、滚筒电机、转运底座、支撑架、筛选电机、筛选叶轮、转运轨道、直线振动装置、滚筒平衡从动轮、主动轴承、固定轮、硅胶圈、传动带;

其中,带叶片的滚筒两端端面封闭,在端面圆心开孔,带叶片的滚筒内壁上固定有若干叶片,带叶片的滚筒一侧与滚筒平衡从动轮连接,滚筒平衡从动轮另一侧与固定轮连接,通过滚筒平衡从动轮和固定轮对带叶片的滚筒进行支撑,主动轴穿过固定轮与传动带连接,传动带与滚筒电机连接,主动轴上安装有主动轴承,硅胶圈安装在固定轮表面,直线振动装置安装在转运底座上表面,转运轨道安装在直线振动装置上表面,转运轨道一端穿过带叶片的滚筒的开口端延伸至带叶片的滚筒内,支撑架一端与转运底座连接,转运轨道与筛选电机连接,筛选叶轮与筛选电机连接;转运轨道上设有导槽,转运轨道前端上表面的左侧是斜面12,斜面12一端延伸至带叶片的滚筒,斜面12另一端延伸至导槽,导槽下端设有用于保险片插入的第一开口13,第一开口的深度大于保险片的长度,第一开口的宽度大于保险片的插入端宽度且小于保险片的最大端宽度;筛选叶轮位于转运轨道上方,筛选叶轮的筛选叶片下端距离第一开口上端的距离大于保险片的绝缘端的长度且小于保险片整体长度;转运轨道上表面开设有第二开口15,第二开口与筛选叶轮位于转运轨道的另一侧,第二开口位于带叶片的滚筒开口端与筛选叶轮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排列和移动装置还包括底板、支撑柱,主动轴承和滚筒平衡从动轮均与支撑柱的上端连接,支撑柱的下端与底板连接。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片式保险片的排列筛选和移动装置,主要包括带叶片的滚筒1、滚筒电机2、筛选电机3、筛选叶轮4、转运轨道5、直线振动装置6、滚筒平衡从动轮7、主动轴承8、固定轮9、硅胶圈10、传动带11以及他辅助原件组成;一次将500-1000片保险片14放入带叶片的滚筒中,启动直线振动装置,启动筛选电机,最后启动滚筒电机。滚筒电机启动后通过传动带让滚筒的主动轴一起转动,由于滚筒对固定轮上硅胶圈的压力和硅胶圈的摩擦力,将带动滚筒一起转动。滚筒转动时内壁的叶片作用会把预先装在内部的保险片带起,当滚筒转过一定角度后叶片上的保险片自由掉落,掉落的保险片会落在转运轨道预设的斜面上,由于重力、振动搭配斜面上,可以实现对保险片掉落的角度和和落点的控制,保险片落下后会掉入轨道中,在直线振动装置的作用下,保险片沿着轨道向前移动,当存在没有按照要求排列的保险片在移动时在遇到筛选叶轮时将从新掉入滚筒再次进行排列,满足要求的保险片将继续往前移动,输入到前端用于保险片自动装配设备上,从而实现了保险片由杂乱到有序的高效排列。

本申请中的装置料筒采用滚筒加柔性的叶轮组合可减少对零件的损伤;单次可装料数量大,可减少上料次数,同时占用的空间很小。相比振动盘有噪音小等优点;

本申请中的装置通过滚筒组件的转动,保险片在滚筒内掉落在转运轨道上,根据对该部件接料斜面的设计,零件在掉落时会存在一个角度落下后正好进入转运轨道的导槽中,在直线振动装置的作用下,零件向前移动。

移动到筛选叶轮时还有没有按照要求进入导槽的零件,此时在柔性筛选叶轮和转运轨道上的开口共同作用下将把不需要的零件从新掉落到滚筒中。选用柔性叶轮和开口的组合可以筛选掉不需要的零件,同时不会导致整个轨道中出现零件卡死的情况,提高效率。

当零件按照需要的方式排列后在导轨槽中左右预留一定量间隙,下部悬空,零件靠上部分边缘和导轨接触,这样可以提高零件的传输效率,同时下端悬空使零件免受振动冲击减少对零件损伤的同时减少零件的跳动量,为后工序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经过筛选排列后的零件可满足自动装配设备的使用需求;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