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页岩岩芯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1398发布日期:2018-08-24 21:45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岩芯存储及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页岩岩芯盒。



背景技术:

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有机质页岩的储集岩系及其夹层中、以吸附和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相较于常规天然气,页岩气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具有较高的工业经济价值。

在页岩气前期勘探中,许多科研工作都离不开岩芯流动实验。岩芯流动实验的试验对象是岩芯,而岩芯是使用岩芯环状钻头和其他取芯工具取出的圆柱状岩石样品,是研究地质和矿产情况的重要实物材料。岩芯取出后需要放置在页岩岩芯盒中储存,由于页岩气钻井量较大,取芯井段长,因此获得的岩芯的数量较多,由于岩芯库的空间有限,使得一部分用于储存岩芯的页岩岩芯盒可放置在岩芯库中,而另一部分储存岩芯的页岩岩芯盒堆放在露天堆场中。

由于岩芯中含有大量的粘土矿物,岩芯如果被水浸泡,则会发生膨胀继而导致变性,失去科研价值。但由于岩芯库的空间有限,部分储存岩芯的页岩岩芯盒堆放在露天堆场中,容易积聚雨雪水,储存在位于露天堆场中的页岩岩芯盒内的岩芯,在被积水长时间浸泡的情况下,极易导致变性失效。此外,现有的页岩岩芯盒储存岩芯后,操作人员难以翻动放置在其中的岩芯,不便于操作人员对岩芯进行观察和描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页岩岩芯盒,用以解决现有页岩岩芯盒容易积水导致岩芯变性失效以及不便于翻动岩芯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页岩岩芯盒,包括顶部具有岩芯投取口的盒体和设置在盒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盒体内部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岩芯容纳槽,所述岩芯容纳槽的槽底设置有向盒体顶部延伸的多个岩芯支撑件,所述岩芯支撑件的顶面为弧形面,且所述弧形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岩芯的曲率半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页岩岩芯盒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页岩岩芯盒中,一方面,由于岩芯容纳槽的槽底设置有向盒体顶部延伸的岩芯支撑件,因此当将岩芯放置在岩芯容纳槽中时,该岩芯支撑件用于支撑放置在岩芯容纳槽中的岩芯,使岩芯相对岩芯容纳槽的槽底具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在岩芯容纳槽的槽底有积水时,也不会浸泡放置在岩芯容纳槽中的岩芯;另一方面,由于岩芯容纳槽内设置有多个岩芯支撑件,因此当将岩芯放置在岩芯容纳槽中时,多个岩芯支撑件同时对岩芯提供支撑力,防止岩芯倾斜或滑落,避免岩芯被槽底的积水浸泡。综合以上两方面,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页岩岩芯盒来承载岩芯时,能够防止岩芯被页岩岩芯盒内的积水浸泡,从而可以防止岩芯变性失效。此外,由于各岩芯支撑件的顶面为弧形面,且弧形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岩芯的曲率半径,因此,操作人员可以较省力地使岩芯在岩芯容纳槽内滚动,从而便于操作人员翻动岩芯。

如上所述的页岩岩芯盒,所述弧形面为圆弧形面。

如上所述的页岩岩芯盒,位于同一岩芯容纳槽内的各岩芯支撑件等间隔排布。

如上所述的页岩岩芯盒,每相邻两个所述岩芯支撑件之间的距离为50mm~150mm。

如上所述的页岩岩芯盒,所述岩芯容纳槽在槽底开设有多个排水孔。

如上所述的页岩岩芯盒,所述盒体的顶面外沿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的顶面设置有多个卡接槽;所述盒体的外底面设置有多个卡接条,上下堆叠两个盒体时,位于上层的盒体的卡接条与位于下层的盒体的卡接槽相嵌合。

如上所述的页岩岩芯盒,所述隔板的顶面与所述凸缘的顶面平齐,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可与所述卡接条相嵌合的卡接槽。

如上所述的页岩岩芯盒,所述卡接槽沿所述盒体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相应的,所述卡接条沿所述盒体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

如上所述的页岩岩芯盒,所述盒体、所述隔板和所述岩芯支撑件一体成型。

如上所述的页岩岩芯盒,所述盒体上还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上设置有手扣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公开的概念,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岩芯盒的正面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岩芯盒的背面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岩芯盒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页岩岩芯盒的俯视图;

图5为图1中岩芯支撑件的立体图一;

图6为图5的主视图;

图7为图1中岩芯支撑件的立体图二;

图8为图7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盒体;2-隔板;

3-岩芯容纳槽;4-岩芯支撑件;

5-排水孔;6-凸缘;

7-卡接槽;8-卡接条;

9-把手;11-第一长侧壁;

12-第二长侧壁;41-顶面;

42-水平过渡面;91-手扣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页岩岩芯盒容易积水导致岩芯变性失效,以及不便于翻动岩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页岩岩芯盒,该页岩岩芯盒包括盒体和设置在盒体内的隔板,隔板将盒体内部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岩芯容纳槽,岩芯容纳槽的槽底设置有向盒体顶部延伸的多个岩芯支撑件,各岩芯支撑件的顶面为弧形面,且弧形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岩芯的曲率半径。该页岩岩芯盒中,当岩芯放置在岩芯容纳槽中时,岩芯支撑件能够支撑放置在岩芯容纳槽中的岩芯,使岩芯相对岩芯容纳槽的槽底具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在岩芯容纳槽的槽底有积水时,也不会浸泡放置在岩芯容纳槽中的岩芯;其次,多个岩芯支撑件同时对岩芯提供支撑力,防止岩芯倾斜或滑落,避免岩芯被槽底的积水浸泡;此外,由于岩芯支撑件的顶面设置为弧形面,岩芯为圆柱状,弧形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岩芯的曲率半径,因此操作人员可以较省力地使岩芯在岩芯容纳槽内滚动,从而便于操作人员翻动岩芯。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页岩岩芯盒承载岩芯时,能够防止岩芯被页岩岩芯盒内的积水浸泡,从而可以防止岩芯变性失效,还便于操作人员对放置在页岩岩芯盒内的岩芯进行翻动。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页岩岩芯盒包括:顶部具有岩芯投取口的盒体1和设置在盒体1内的隔板2,隔板2将盒体1内部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岩芯容纳槽3,岩芯容纳槽3的槽底设置有向盒体1顶部延伸的多个岩芯支撑件4,岩芯支撑件4的顶面41为弧形面,且该弧形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岩芯的曲率半径。

具体实施时,盒体1为长方体状盒,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盒体1内的岩芯容纳槽3的数量与隔板2的数量和隔板2的排布方式有关,例如:当盒体1内设置有一个隔板2时,隔板2将盒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岩芯容纳槽3。如图1所示,隔板2沿盒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隔板2的底面与盒体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隔板2的两端与盒体1的两个长度较短的侧壁(以下简称短侧壁)相连接。隔板2、第一长侧壁11以及位于第一长侧壁11与隔板2之间的盒体1的内底面、两个短侧壁的一部分构成了其中一个岩芯容纳槽3;隔板2、第二长侧壁12以及位于第二长侧壁12与隔板2之间的盒体1的内底面、两个短侧壁的一部分构成了另一个岩芯容纳槽3。

又如:当设置有两个隔板2时,且两个隔板2平行,隔板2将盒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三个岩芯容纳槽3。两个隔板2都沿盒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每个隔板2的底面与盒体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每个隔板2的两端与盒体1的两个短侧壁相连接。两个隔板2和位于两个隔板2之间的盒体1的内底面、两个短侧壁的一部分构成了位于盒体1中央的岩芯容纳槽3;其中一个隔板2、第一长侧壁11以及位于该隔板2与第一长侧壁11之间的盒体1的内底面、两个短侧壁的一部分构成了第二个岩芯容纳槽3;另一个隔板2、第二长侧壁12以及位于该隔板2与第二长侧壁12之间的盒体1的内底面、两个短侧壁的一部分构成了第三个岩芯容纳槽3。

再如,当设置有n个隔板2时,且n个隔板2平行,隔板2将盒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n+1个岩芯容纳槽3。n个隔板2都沿盒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每个隔板2的底面与盒体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每个隔板2的两端与盒体1的两个短侧壁相连接。位于盒体1最外侧的两个隔板2,其中一个隔板2、第一长侧壁11以及位于该隔板2与第一长侧壁11之间的盒体1的内底面、两个短侧壁的一部分构成了位于盒体1最外侧的一个岩芯容纳槽3;另一个隔板2、第二长侧壁12以及位于该隔板2与第二长侧壁12之间的盒体1的内底面、两个短侧壁的一部分构成了位于盒体1最外侧的另一个岩芯容纳槽3;n个隔板2中,每相邻的两个隔板2和位于该相邻的两个隔板2之间的盒体1的内底面、两个短侧壁的一部分构成了其余的n-1个岩芯容纳槽3。

上述实施方式中,盒体1中的隔板2均互相平行,但隔板2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当盒体1中设置有两个相互垂直的隔板2时,可以形成四个岩芯容纳槽3;当盒体1中设置有三个隔板2时,其中一个隔板2可以与其余两个隔板2垂直设置,这样设置可以形成六个岩芯容纳槽3。盒体1内的多个隔板2之间是平行设置还是垂直设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盒体1的顶部设置有岩芯投取口,岩芯投取口的形状为矩形,该矩形的长等于或略小于盒体1侧壁顶部内边缘的长,该矩形的宽等于或略小于盒体1侧壁顶部内边缘的宽。以图1为例,岩芯投取口一般是这样形成的:将长方体状的盒体1的顶面完全移除,由盒体1的四个侧壁共同围成的开口即为岩芯投取口,即盒体1的顶部开口为岩芯投取口。但并不应限于此,其他形式的开口也可以作为岩芯投取口,例如,盒体1内设置有由一个隔板2分隔成的两个岩芯容纳槽3,将每个岩芯容纳槽3对应的盒体1的顶部移除,移除顶部的岩芯容纳槽3的侧壁围成的开口即为岩芯投取口。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岩芯投取口形成方式与上面两种情况相同或相似,因此不再赘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岩芯投取口能够使岩芯顺利投放进岩芯容纳槽3中,也能够使岩芯从岩芯容纳槽3中顺利取出。

岩芯容纳槽3内设置有岩芯支撑件4,岩芯支撑件4可以设置在槽底并与槽底固定连接,也可以设置在盒体1的侧壁上,并与盒体1的侧壁固定连接。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岩芯容纳槽3的槽底设置有多个岩芯支撑件4,多个岩芯支撑件4沿岩芯容纳槽3的长度方向排布,排布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多个岩芯支撑件4沿岩芯容纳槽3的长度方向非等间隔排布,位于岩芯容纳槽3两端的岩芯支撑件4较少,位于岩芯容纳槽3中间的岩芯支撑件4较多,且位于岩芯容纳槽3端部的每相邻两个岩芯支撑件4之间的距离大于位于岩芯容纳槽3中间的每相邻两个岩芯支撑件4之间的距离。

再如,多个岩芯支撑件4沿岩芯容纳槽3的长度方向等间隔排布,每相邻两个岩芯支撑件4之间的距离与岩芯容纳槽3的长度和岩芯支撑件4的数量有关,例如,岩芯容纳槽3的长度为1000mm,岩芯支撑件4的厚度为10mm,岩芯支撑件4的数量为九个,每相邻两个岩芯支撑件4之间的距离为96mm。经过大量试验表明,对于长度在600mm~1500mm之间的岩芯容纳槽3而言,岩芯支撑件4的数量通常为5~14个,相应的,每相邻两个岩芯支撑件4之间的距离为50mm~150mm。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岩芯较重,每个岩芯容纳槽3内设置较多的岩芯支撑件4,能够为岩芯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减少岩芯断裂的可能;而且,如果放置在岩芯容纳槽3中的岩芯发生断裂,岩芯支撑件4之间设置为较小的距离,能够有效防止断裂后的岩芯倾斜或滑落到岩芯容纳槽3的底部,避免岩芯被积水浸泡。

岩芯支撑件4的底部与岩芯容纳槽3的槽底固定连接,岩芯支撑件4相对槽底有一定的高度。需要补充的是,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页岩岩芯盒,在使用时常需要堆叠放置,为了方便堆叠以及防止页岩岩芯盒倾斜或倒塌,通常岩芯支撑件4相对岩芯容纳槽3的槽底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通常满足以下条件:当岩芯放置在岩芯支撑件4的顶面41上时,岩芯顶部位于岩芯容纳槽3内,且岩芯顶部所在的平面不超出盒体1的顶面。

岩芯支撑件4的顶面41设置为弧形面,弧形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岩芯的曲率半径,弧形面的形状可以为圆弧形或椭圆弧形,岩芯支撑件4为片状结构,岩芯支撑件4的厚度为10mm左右,岩芯支撑件4的形状与岩芯容纳槽3的深浅有关。例如,当岩芯容纳槽3较浅时,通常采用如图5和图6所示的结构,岩芯支撑件4的主视图为平凹透镜状,凹边所在的凹面为岩芯支撑件4的顶面41,顶面41与岩芯支撑件4的两侧面的顶端相连接形成两个尖端。当岩芯支撑件4固定连接在岩芯容纳槽3的槽底时,凹面朝向盒体1的顶部。岩芯支撑件4的主视图为平凹透镜状,若弧形面的曲率半径大于岩芯的曲率半径,则岩芯与弧形面为线接触,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较小,有利于操作人员对放置在深度较浅的岩芯容纳槽3中的岩芯进行翻动。

又如,当岩芯容纳槽3较深时,通常采用如图7和图8所示的结构,岩芯支撑件4的形状设置为类似于平凹透镜状,凹边所在的凹面为岩芯支撑件4的顶面41,岩芯支撑件4的两侧面的顶端向内弯折形成两个水平过渡面42,两个水平过渡面42分别与顶面41过渡连接。当岩芯支撑件4固定连接在岩芯容纳槽3的槽底时,凹面朝向盒体1的顶部。若弧形面的曲率半径等于岩芯的曲率半径,岩芯与弧形面为面接触,水平过渡面42的设置有利于操作人员对放置在较深的岩芯容纳槽3中的岩芯进行翻动;若弧形面的曲率半径大于岩芯的曲率半径时,岩芯与弧形面为线接触,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较小,有利于操作人员对放置在较深的岩芯容纳槽3中的岩芯进行翻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页岩岩芯盒,岩芯容纳槽3内设置的多个岩芯支撑件4能够支撑放置在岩芯容纳槽3中的岩芯,使岩芯相对岩芯容纳槽3的槽底具有一定的高度,当岩芯容纳槽3的槽底有积水时,也不会浸泡放置在岩芯容纳槽3中的岩芯;且多个岩芯支撑件4同时对岩芯提供支撑力,能够防止岩芯倾斜或滑落,避免岩芯被槽底的积水浸泡;此外,由于岩芯支撑件4的顶面41设置为弧形面,且弧形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岩芯的曲率半径,因此操作人员可以较省力地使岩芯在岩芯容纳槽3内滚动,便于操作人员翻动岩芯。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页岩岩芯盒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防止岩芯被页岩岩芯盒内的积水浸泡,从而可以防止岩芯变性失效,还便于操作人员对放置在页岩岩芯盒内的岩芯进行翻动。

为了便于加工,岩芯支撑件4的顶面41为圆弧形面。如图5~图8所示,该圆弧形面的半径可以等于所放置的岩芯的半径,也可以大于所放置的岩芯的半径:当圆弧形面的半径等于岩芯的半径时,岩芯支撑件4设置为图8所示的结构,圆弧形面所在的圆弧如图7所示,可以设置为半圆弧或劣弧,由于岩芯的半径与圆弧形面的半径相等,因此,岩芯与圆弧形面为面接触,优选的,该圆弧设置为劣弧,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岩芯超出该圆弧形面的部分大于岩芯整体体积的二分之一,便于操作人员翻动放置在岩芯支撑件4上的岩芯;当圆弧形面的半径大于岩芯的半径时,岩芯支撑件4可以设置为图6或图8所示的结构,圆弧形面的圆弧如图5或图7,设置为半圆弧或劣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岩芯支撑件4的顶面41设置为圆弧形面,易于加工和制造,当圆弧形面的半径等于岩芯的半径时,岩芯支撑件4设置为图8所示的结构,圆弧设置为劣弧,岩芯与圆弧形面为面接触,且便于操作人员翻动岩芯;当圆弧形面的半径大于岩芯的半径时,岩芯支撑件4可以设置为图6或图8所示的结构,圆弧形面的圆弧设置为半圆弧或劣弧,岩芯与圆弧形面为线接触,便于操作人员翻动岩芯。顶面41设置为圆弧形面的多个岩芯支撑件4为岩芯提供了足够的支撑力,保证了岩芯放置在岩芯支撑件4上的稳定性。

为了提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页岩岩芯盒的排水性能,在岩芯容纳槽3的槽底开设有多个排水孔5,排水孔5用于排放岩芯容纳槽3内的积水。请参阅图1、图2和图4,当岩芯容纳槽3的槽底为平面时,排水孔5设在岩芯容纳槽3的槽底的任意位置;当岩芯容纳槽3的槽底不是平面时,排水孔5设在岩芯容纳槽3的槽底的最低处。排水孔5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椭圆形或圆形,当排水孔5的形状为圆形时,排水孔5的直径可以为5mm~15mm。例如,排水孔5的直径为10mm,每个盒体1内的排水孔5的个数为12个。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水孔5贯穿岩芯容纳槽3的槽底,用于排出积水,防止积水在岩芯容纳槽3中过多聚积而浸泡到岩芯,且排水孔5的直径不能设置过大,防止滑落在岩芯容纳槽3中的岩芯碎块掉落到盒体1的外部。

为了提高堆放页岩岩芯盒的露天堆场的空间利用率,多个页岩岩芯盒通常为堆叠放置,为了防止堆叠放置的页岩岩芯盒倾斜或坍塌,页岩岩芯盒上通常设有限位结构,例如,请参阅图1~图4,盒体1的顶面外沿设置有凸缘6,凸缘6的顶面设置有多个卡接槽7;盒体1的外底面设置有多个卡接条8,上下堆叠两个盒体1时,位于上层的盒体1的卡接条8可与位于下层的盒体1的卡接槽7相嵌合。具体实施时,凸缘6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卡接槽7,卡接槽7位于凸缘6的两条长边的顶面上,每两个卡接槽7在盒体1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同一直线,对应的,盒体1外底面上设置有多个卡接条8,凸缘6上的卡接槽7的个数是卡接条8的个数的两倍,每个卡接条8与凸缘6上的两个卡接槽7对应。

卡接条8与卡接槽7的截面形状相同,例如,卡接条8的纵截面设置为矩形,对应的,卡接槽7的纵截面设置为矩形;又如,卡接条8的纵截面设置为三角形,对应的,卡接槽7的纵截面设置为三角形。当将页岩岩芯盒堆叠在一起时,上层盒体1上设置的卡接条8嵌合在下层盒体1上设置的卡接槽7内,且一个卡接条8嵌合在一组卡接槽7内,从而使上下层的页岩岩芯盒相互连接,提高了页岩岩芯盒叠放在一起时整体的稳定性,避免叠放后发生倾斜或坍塌现象。此外,盒体1底部设置的卡接条8使堆叠在最底部的页岩岩芯盒相对地面具有一定的高度,避免了地面的积水通过排水孔5浸入岩芯容纳槽3内部,或便于堆叠在最底部的页岩岩芯盒通过排水孔5进行排水。

为了进一步提高页岩岩芯盒堆叠在一起时的稳定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页岩岩芯盒在隔板2上也设置有卡接槽7,如图3和图4,隔板2的顶面与凸缘6的顶面平齐,隔板2上设置有与卡接条8相嵌合的卡接槽7。具体实施时,隔板2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卡接槽7,每个隔板2上的卡接槽7的数量与卡接条8的数量相等,每个卡接条8与每个隔板2上的一个卡接槽7对应。卡接槽7与卡接条8的截面形状相同,例如,卡接条8的纵截面形状设置为矩形,对应的,卡接槽7的纵截面形状设置为矩形。又如,卡接条8的纵截面形状设置为三角形,对应的,卡接槽7的纵截面形状设置为三角形。

隔板2上设置的卡接槽7与凸缘6上设置的卡接槽7沿盒体1的宽度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当盒体1内设置有一个隔板2时,隔板2上的卡接槽7位于凸缘6上的每组卡接槽7的中央,并与凸缘6上的卡接槽7对齐,使盒体1底部的一个卡接条8同时嵌合在三个卡接槽7内;当盒体1内设置有两个隔板2时,隔板2上的卡接槽7位于凸缘6上的每组卡接槽7的中央,并与凸缘6上的卡接槽7对齐,使盒体1底部的一个卡接条8同时嵌合在四个卡接槽7内。隔板2的顶面与凸缘6的顶面平齐的设置,使上下堆叠的的页岩岩芯盒更加稳定;此外,通过在隔板2的顶面设置与凸缘6上的卡接槽7形状大小相同的卡接槽7,使其与上层页岩岩芯盒上的卡接条8相嵌合,提高了上下层页岩岩芯盒相互连接时的稳定性,多个卡接槽7同时为盒体1提供了沿盒体1的宽度方向均匀的支撑力,避免页岩岩芯盒盛放岩芯后,盒体1中央发生塌陷的现象。

请参阅图1~图4,卡接槽7沿盒体1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相应的,卡接条8沿盒体1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具体实施时,下层页岩岩芯盒的卡接槽7与上层页岩岩芯盒的卡接条8相互配合,下层页岩岩芯盒的卡接槽7与上层页岩岩芯盒的卡接条8沿同一个方向等间隔分布,卡接槽7和卡接条8的数量与盒体1的长度有关,例如,每个盒体1外底面的卡接条8可以设置有五个或五个以上,相应的,每个盒体1顶部的卡接槽7可以设置有十个或十个以上,每个隔板2上的卡接槽7可以设置有五个或五个以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接条8与卡接槽7对应设置,页岩岩芯盒上下堆叠时,上层页岩岩芯盒的卡接条8嵌合在下层页岩岩芯盒的卡接槽7内,在页岩岩芯盒上等间隔分布的卡接条8和卡接槽7为盒体1提供了均匀的支撑力,保证了页岩岩芯盒在堆叠时不发生倾斜或坍塌,提高了页岩岩芯盒堆叠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页岩岩芯盒中盒体1、隔板2和岩芯支撑件4一体成型。具体的,页岩岩芯盒采用塑料制成,且盒体1、隔板2和岩芯支撑件4为一体注塑成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体注塑成型的制作方法操作方便,节约成本。

为了便于搬放页岩岩芯盒,如图1、图2和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页岩岩芯盒的盒体1上还设置有把手9,把手9上设置有手扣槽91。盒体1设置为长方体状,把手9设置在盒体1的两端;手扣槽91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手扣槽91设置在把手9的中央且开口朝下。再如,手扣槽91设置在把手9的中央,且贯穿把手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盒体1的两端设置把手9和把手9上的手扣槽91,便于操作人员搬动页岩岩芯盒,手扣槽91开口朝下或贯穿把手9,能够防止把手9内积水过多而妨碍操作人员搬运页岩岩芯盒,还能够防止积水过多而流入岩芯容纳槽3内,浸泡放置在岩芯容纳槽3内的岩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