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梳体植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7105发布日期:2019-03-02 01:27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梳体植粒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发梳的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梳体植粒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城市化、科技化、人性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越来越多的女生喜欢烫bobo头和卷发梨花头。由于经常去造型店花费不菲,所以目前很多人会自己购买造型用的圆梳。授权公告号为cn202874241u的中实用新型专利《圆梳》(申请号:cn201220533479.1)即披露了一种这样的结构,其包括梳齿、梳架和手柄,梳架采用金属材质,梳架为中空设计,梳架上设有多个立体通风小气孔,梳齿间隔排列在梳架上,梳齿采用陶瓷材质,在梳齿上设有猪鬃毛。

目前在类似的圆梳中,一般都包括一个筒体a,如图1所示,筒体a上间隔布置有多个通孔a1,如果筒体a采用塑料材质,则猪鬃毛可以成束的直接插置在通孔a1中并固定;而如果筒体a采用如专利cn202874241u中的金属材质,则猪鬃毛无法直接插置在筒体a上,需要如图3所示,预先在筒体a的通孔a1种植如图2所示的植毛颗粒b,如图2所示,植毛颗粒b具有能穿过通孔a1并与通孔a1内壁相匹配的本体b1及设于本体b1顶部与筒体a上表面相卡的凸圈b2,本体b1上开有上端口露出凸圈b2上的植毛孔b3。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人工方式将植毛颗粒b种植在筒体a上,而由于筒体a上通孔a1数量较多,人工种植速度极慢,且由于人为因素的存在,很容易存在漏植现象,即有的通孔中未种植植毛颗粒,这样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梳子的生产效率,也导致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较差。

因此,提供一种梳柄的金属筒体自动植粒机显得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稳定性的梳体植粒机。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梳体植粒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操作平台;

植毛颗粒输送机构,具有用于输送植毛颗粒的输送通道,该输送通道的数量与筒体轴向上每排通孔的数量相对应,所述输送通道的输出端上还设置有能防止植毛颗粒脱离相应输送通道的限位结构;

筒体转动机构,能垂直输送通道输出端来回移动地设于所述操作平台上,包括第一电机及用于承载筒体的转筒,所述转筒连接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筒体可脱卸的套置于转筒外周;

植毛颗粒转移机构,能沿所述输送通道长度方向来回移动且上下移动的设于作平台上方并靠近转筒布置,用于将输送通道输出端上的植毛颗粒转移并插置在筒体的通孔中;

筒体输送机构,设于所述操作平台上并具有用于盛放筒体的容置区,所述筒体在容置区中上下并排布置,所述容置区具有下端口,该下端口处设置有能将筒体转移至筒体转动机构的转筒前端的移动结构;以及

梳体输出机构,所述操作平台上开有位于筒体转动机构的转筒下方的输出口,所述梳体输出机构用于在转筒后退状态下将筒体夹紧从而将筒体自转筒上取下并置于输出口中。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一装配体及第二装配体,所述第一装配体设于输送通道的输出口处并具有垂直输送通道的输出部分布置的挡块,该挡块上开有分别对应每个输送通道的输出口布置的导向口,所述第二装配体能垂直输送通道来回移动地设于导向口的外侧,所述第二装配体靠近挡块的侧壁上开有供植毛颗粒自导向口移入其中的限位槽。由于筒体上具有很多通孔,将植毛颗粒种植在筒体上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这段时间内植毛颗粒不断输出,就会造成混乱,采用上述结构,可对植毛颗粒的输送速度进行控制,使其与后续流程中植毛颗粒的种植速度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植毛颗粒位于限位槽中状态下,所述植毛颗粒的凸圈架置在第二装配体的上壁面上。所述第二装配体的上壁面上形成有自远离挡块的限位槽一侧向上延伸的凸台,所述第二装配体的外壁面开有平行导向口并穿过凸台布置的容置孔,该容置孔中插置有能检测植毛颗粒是否顺利进入限位槽中的传感器。采用这样的结构,确保容置孔中具有植毛颗粒,以避免植毛过程中存在漏植的问题,以提高产品的生产精度。

优选地,所述植毛颗粒输送机构还包括振动盘、振动器,所述振动盘用于盛放植毛颗粒并设于操作平台的一侧,所述振动盘的输出口与输送通道的输入口相连接,所述振动器设于输送通道的下壁面上。

为了便于装配,所述第一装配体成l形,所述第二装配体的底部通过滑块、滑轨能滑动地连接于第一装配体的下部,所述第二装配体的一侧设置有能驱动其来回移动的第一气缸。

在上述各方案中,所述筒体转动机构包括托板、第二气缸、支撑件,第一电机设于托板上,所述托板通过滑块、滑轨能垂直输送通道的输出部分来回移动地设于操作平台上,所述第二气缸与托板相连接并用于驱动托板移动,所述支撑件与转筒相对并间隔布置,所述转筒端部的中央部位开有向外延伸的转动环,对应的,所述支撑件的中部开有供转动环转动插置其中的轴孔。采用这样的结构,能使筒体转动更加稳定。

优选地,筒体侧壁上开有自端部向内沿轴向延伸的定位槽,转筒与第一电机输出轴的连接处具有直径大于转筒直径并与转筒端面相抵的装配面,该装配面上具有沿径向延伸的限位筋,植粒过程中,限位筋插置在定位槽中,以防止筒体相对于转筒转动。

优选地,所述植毛颗粒转移机构包括竖直布置的取物针及能上下移动的设于该取物针上的压板,所述取物针向下移动插入输送通道输出端上的植毛颗粒中,所述取物针向上移动带动植毛颗粒向上移动,所述取物针再次向下移动将植毛颗粒插入筒体的通孔中,所述取物针再次向上移动在压板作用下将植毛颗粒留置在筒体的通孔中。

为了便于装配,所述操作平台上设置有一高于转筒的支架,该支架上设置有一支座,该支座上设置有能驱动植毛颗粒转移机构上下移动的第三气缸,该第三气缸的活塞杆朝下布置。所述支座能沿输送通道长度方向来回移动地设于支架上,所述支架上设置有能驱动支座来回移动的第五气缸。

具体的,所述植毛颗粒转移机构还包括连接架、第四气缸及连接板,所述连接架为回字形并设于第三气缸下方,所述第四气缸设于连接架的边框中并活塞杆朝下布置,所述连接板设于第四气缸活塞杆上,所述取物针间隔布置于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架的下边框构成所述的压板,该压板上开有供取物针穿过的通孔。采用上述结构,以将取物针上的植毛颗粒留置在筒体上,完成植粒过程。

优选地,所述筒体输送机构包括平行并间隔布置的第一竖板与第二竖板,该第一竖板与第二竖板之间的间距构成所述的容置区,所述第一竖板、第二竖板相对布置的内壁上设置有竖向延伸的限位条,该限位条穿过各筒体端部的定位槽布置,所述筒体输送机构的侧部设置有能控制筒体向下输送与否的释放机构。

优选地,所述释放机构包括上下间隔的布置在第一竖板/第二竖板侧壁上的第六气缸、第七气缸,所述第六气缸的活塞杆能伸缩地穿过第一竖板/第二竖板侧壁并托置在自下而上第二个筒体的内上壁处,所述第七气缸的活塞杆能伸缩的穿过第一竖板/第二竖板侧壁并托置在容置区中最下端筒体的外下壁面处。采用上述结构,当第六气缸、第七气缸的活塞杆收缩时,筒体可通过重力向下滑动,当第六气缸、第七气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可对筒体位置进行限位,防止其下滑;并且,具体使用过程中,是第六气缸的活塞杆先保持伸出状态,第七气缸的活塞杆收缩,待容置区最下端的筒体被取走后,第七气缸的活塞杆先伸出,第六气缸的活塞杆再收缩,使筒体下移,以精确控制筒体的输送。

优选地,所述的第六气缸为两个,第一个设于第一竖板的外侧壁上,第二个设于第二竖板的外侧壁上并与第一个对称布置;所述的第七气缸为两个,第一个设于第一竖板的外侧壁上,第二个设于第二竖板的外侧壁上并与第一个对称布置。该结构有利于提高筒体输送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移动结构包括第一夹爪、第八气缸、第九气缸及第十气缸,所述第一夹爪能上下并沿输送通道输出部分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地设于第一竖板、第二竖板下方,所述第八气缸用于驱动第一夹爪的开合与否,所述第九气缸用于驱动第一夹爪上下移动,所述第十气缸用于驱动第一夹爪沿输送通道输出部分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该结构便于将筒体输送至转筒处,便于转筒自筒体一端插入,从而完成筒体在转筒上的临时限位。

优选地,所述操作平台上开设有装配口,该装配口的内壁上设置有能通过滑块、滑轨沿输送通道输出部分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的装配板,所述第八气缸通过滑块、滑轨能上下移动地设于该装配板上,第一夹爪设于第八气缸的输出端上。

优选地,所述梳体输出机构包括第二夹爪及能驱动该第二夹爪开合的第十一气缸,所述第二夹爪能开合的位于支撑件的侧部并能将转筒夹持其中。在植粒完毕后,第十一气缸驱动第二夹爪将筒体夹紧,转筒相对于支撑件后退即可与筒体分离,此时,第二夹爪打开,筒体即可下落并通过输出口输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梳体植粒机包括操作平台、植毛颗粒输送机构、筒体转动机构、植毛颗粒转移机构、筒体输送机构及梳体输出机构,使用时,植毛颗粒输送机构通过输送通道将植毛颗粒输送至输送通道的输出端上并通过限位结构使植毛颗粒暂时停留,筒体套置在转筒上,植毛颗粒转移机构与筒体转动机构相互配合不断将植毛颗粒转移并插置在筒体的通孔中,一个筒体植粒完毕后,筒体转动机构沿输送通道垂直后退,从而将植粒完毕的梳体留在梳体输出机构上并进行输出,接着,筒体输送机构的移动结构将新的筒体移动至转筒轴向的前侧,筒体转动机构向前移动即可使转筒插置在筒体中,进行下一次的植粒工作,从而实现筒体的全自动连续植粒,与现有技术中的人工组装过程相比,本发明的植粒机使用方便,大大提高了植粒效率,且上述过程在控制程序的控制下完成,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有效避免了漏植现象的发生,有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背景技术中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背景技术中植毛颗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背景技术中植毛颗粒种植在筒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梳体植粒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梳体植粒机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植毛颗粒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植毛颗粒输送机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植毛颗粒转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植毛颗粒转移机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筒体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筒体输送机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隐藏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筒体转动机构、植毛颗粒转移机构、梳体输出机构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筒体转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筒体转动机构的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18所示,本实施例的梳体植粒机包括操作平台1、植毛颗粒输送机构2、筒体转动机构3、植毛颗粒转移机构4、筒体输送机构5及梳体输出机构6。

其中,植毛颗粒输送机构2具有用于输送植毛颗粒b的输送通道21,该输送通道21的数量与筒体a轴向上每排通孔a1的数量相对应,输送通道21的输出端上还设置有能防止植毛颗粒b脱离相应输送通道21的限位结构22。

具体的,限位结构22包括第一装配体221及第二装配体222,第一装配体221设于输送通道21的输出口处并具有垂直输送通道21的输出部分布置的挡块2211,该挡块2211上开有分别对应个输送通道21的输出口布置的导向口2212,第二装配体222能垂直输送通道21来回移动地设于导向口2212的外侧,第二装配体222靠近挡块2211的侧壁上开有供植毛颗粒b自导向口2212移入其中的限位槽2221。由于筒体a上具有很多通孔a1,将植毛颗粒b种植在筒体a上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这段时间内植毛颗粒b不断输出,就会造成混乱,采用上述结构,可对植毛颗粒b的输送速度进行控制,使其与后续流程中植毛颗粒b的种植速度相匹配。植毛颗粒b位于限位槽2221中状态下,植毛颗粒b的本体b1位于限位槽2221中,植毛颗粒b的凸圈b2架置在第二装配体的上壁面上。第二装配体222的上壁面上形成有自远离挡块2211的限位槽2221一侧向上延伸的凸台2222,第二装配体222的外壁面开有平行导向口2212并穿过凸台2222布置的容置孔2223,该容置孔2223中插置有能检测植毛颗粒b是否顺利进入限位槽2221中的传感器2224。采用这样的结构,确保容置孔2223中具有植毛颗粒b,以避免植毛过程中存在漏植的问题,以提高产品的生产精度。

上述植毛颗粒输送机构2还包括振动盘23、振动器24,振动盘23用于盛放植毛颗粒b并设于操作平台1的一侧,振动盘23的输出口231与输送通道21的输入口211相连接,振动器24设于输送通道21的下壁面上。为了便于装配,第一装配体221成l形,第二装配体222的底部通过滑块10a、滑轨10b能滑动地连接于第一装配体221的下部,第二装配体222的一侧设置有能驱动其来回移动的第一气缸25。

在本实施例中,筒体转动机构3能垂直输送通道21输出端来回移动地设于操作平台1上,筒体转动机构3包括第一电机31及用于承载筒体a的转筒32,转筒32连接于第一电机31的输出轴上,筒体a可脱卸的套置于转筒32外周。

本实施例的筒体转动机构3还包括托板33、第二气缸34、支撑件35,第一电机31设于托板33上,托板33通过滑块20a、滑轨20b能垂直输送通道21的输出部分来回移动地设于操作平台1上,第二气缸34与托板33相连接并用于驱动托板33移动,支撑件35与转筒32相对并间隔布置,转筒32端部的中央部位开有向外延伸的转动环321,对应的,支撑件35的中部开有供转动环321转动插置其中的轴孔351。采用这样的结构,能使筒体a转动更加稳定。筒体a侧壁上开有自端部向内沿轴向延伸的定位槽a2,转筒a与第一电机31输出轴的连接处具有直径大于转筒32直径并与转筒32端面相抵的装配面311,该装配面311上具有沿径向延伸的限位筋312,植粒过程中,限位筋312插置在定位槽a2中,以防止筒体a相对于转筒32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植毛颗粒转移机构4能沿输送通道21长度方向来回移动且上下移动的设于作平台1上方并靠近转筒32布置,用于将输送通道21输出端上的植毛颗粒b转移并插置在筒体a的通孔a1中。

具体的,植毛颗粒转移机构4包括竖直布置的取物针41及能上下移动的设于该取物针41上的压板42,取物针41向下移动插入输送通道21输出端上的植毛颗粒b中,取物针41向上移动带动植毛颗粒b向上移动,取物针41再次向下移动将植毛颗粒b插入筒体a的通孔a1中,取物针41再次向上移动在压板42作用下将植毛颗粒b留置在筒体a的通孔a1中。为了便于装配,操作平台1上设置有一高于转筒32的支架43,该支架43上设置有一支座44,该支座44上设置有能驱动植毛颗粒转移机构4上下移动的第三气缸45,该第三气缸45的活塞杆朝下布置。支座44通过滑块50a、滑轨50b能沿输送通道21长度方向来回移动地设于支架43上,支架43上设置有能驱动支座44来回移动的第五气缸46。

植毛颗粒转移机构4还包括连接架47、第四气缸48及连接板49,连接架47为回字形并设于第三气缸45下方,第四气缸48设于连接架47的边框中并活塞杆朝下布置,连接板49设于第四气缸48活塞杆上,取物针41间隔布置于连接板49上,连接架47的下边框构成上述压板42,该压板42上开有供取物针41穿过的通孔421。采用上述结构,以将取物针41上的植毛颗粒b留置在筒体a上,完成植粒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筒体输送机构5设于操作平台1上并具有用于盛放筒体a的容置区51,筒体a在容置区51中上下并排布置,容置区51具有下端口511,该下端口511处设置有能将筒体a转移至筒体转动机构3的转筒32前端的移动结构52。筒体输送机构5包括平行并间隔布置的第一竖板53与第二竖板54,该第一竖板53与第二竖板54之间的间距构成上述容置区51,第一竖板53、第二竖板54相对布置的内壁上设置有竖向延伸的限位条55,该限位条55穿过各筒体a端部的定位槽a2布置,筒体输送机构5的侧部设置有能控制筒体a向下输送与否的释放机构56。

具体的,释放机构56包括上下间隔的布置在第一竖板53、第二竖板54侧壁上的第六气缸561、第七气缸562,第六气缸561的活塞杆5611能伸缩地穿过第一竖板53、第二竖板54侧壁并托置在自下而上第二个筒体a的内上壁处,第七气缸562的活塞杆5621能伸缩的穿过第一竖板53、第二竖板54侧壁并托置在容置区51中最下端筒体a的外下壁面处。第六气缸561为两个,第一个第六气缸561设于第一竖板53的外侧壁上,第二个第六气缸561设于第二竖板54的外侧壁上并与第一个第六气缸561对称布置;第七气缸562为两个,第一个第七气缸562设于第一竖板53的外侧壁上,第二个第七气缸562设于第二竖板54的外侧壁上并与第一个第七气缸562对称布置。该结构有利于提高筒体输送的稳定性。采用上述结构,当第六气缸561、第七气缸562的活塞杆收缩时,筒体a可通过重力向下滑动,当第六气缸561、第七气缸562的活塞杆伸出时,可对筒体a位置进行限位,防止其下滑;并且,具体使用过程中,是第六气缸561的活塞杆先保持伸出状态,第七气缸562的活塞杆收缩,待容置区51最下端的筒体a被取走后,第七气缸562的活塞杆先伸出,第六气缸561的活塞杆再收缩,使筒体a下移,以精确控制筒体的输送。

移动结构52包括第一夹爪521、第八气缸522、第九气缸523及第十气缸524,第一夹爪521能上下并沿输送通道21输出部分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地设于第一竖板53、第二竖板54下方,第八气缸522用于驱动第一夹爪521的开合与否,第九气缸523用于驱动第一夹爪521上下移动,第十气缸524用于驱动第一夹爪521沿输送通道21输出部分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该结构便于将筒体a输送至转筒32处,便于转筒32自筒体a一端插入,从而完成筒体a在转筒32上的临时限位。操作平台1上开设有装配口101,该装配口101的内壁上设置有能通过滑块30a、滑轨30b沿输送通道21输出部分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的装配板525,第八气缸522通过滑块40a、滑轨40b能上下移动地设于该装配板525上,第一夹爪521设于第八气缸522的输出端上。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平台1上开有位于筒体转动机构3的转筒32下方的输出口100,梳体输出机构6用于在转筒32后退状态下将筒体a夹紧从而将筒体a自转筒32上取下并置于输出口100中。具体的,梳体输出机构6包括第二夹爪61及能驱动该第二夹爪61开合的第十一气缸62,第二夹爪61能开合的位于支撑件35的侧部并能将转筒32夹持其中。在植粒完毕后,第十一气缸62驱动第二夹爪61将筒体a夹紧,转筒32相对于支撑件35后退即可与筒体a分离,此时,第二夹爪61打开,筒体a即可下落并通过输出口100输出。

使用本实施例的梳体植粒机时,植毛颗粒输送机构2通过输送通道21将植毛颗粒b输送至输送通道21的输出端上,植毛颗粒b进一步从输送通道21的输出端经过导向口2212进入限位槽2221中,第一气缸25推动第二装配体222移动,使挡块2211的外侧壁挡在限位槽2221的外侧壁开口处,避免多余的植毛颗粒b涌向限位槽2221,传感器2224检测各限位槽2221中的植毛颗粒b是否都已到位,如果存在缺失则机器停止运行并报警;筒体a套置在转筒32上,第一电机31带动转筒32在周向上转动一定位移停止一次,每次停止状态下,筒体a上壁面的一排通孔a1恰好与其上方植毛颗粒转移机构4的取物针41相对应,第五气缸46驱动支座44在支架43上来回移动,从而使取物针41与限位槽2221或筒体a上的通孔a1对齐,当取物针41与限位槽2221对齐时,第三气缸45驱动取物针41向下移动,取物针41将植毛颗粒b自限位槽2221中取出并在第三气缸45驱动下上移,当取物针41与筒体a上的通孔a1对齐时,第三气缸45驱动植毛颗粒输送机构2向下移动,直至将植毛颗粒b插置在筒体a上的通孔a1中,然后,第三气缸45暂时不运行,第四气缸48驱动连接板49带动取物针41上移,从而使压板42将取物针41上的植毛颗粒b压置在筒体a的通孔a1中,待取物针41与植毛颗粒b完全脱离后,第三气缸45再驱动植毛颗粒输送机构2整体上移,离开转筒32,完成一排植粒工作,植粒过程继续,筒体转动机构3不断将筒体a转动至需要植粒的位置,从而实现筒体a的连续植粒;一整个筒体a植粒完毕后,第十一气缸62先驱动第二夹爪61将筒体a夹紧,第二气缸34再通过托板33带动第一电机31及转筒32相对于支撑件35后退,即可将植粒完毕的梳体留在输出口100上方,第十一气缸62驱动第二夹爪61将筒体a松开,筒体a即从输出口100输出;接着,筒体输送机构5的移动结构52将新的筒体a移动至转筒32轴向的前侧,转筒32在第二气缸34驱动下向支撑件35方向移动,直至转筒32插置在筒体a中,进行下一次的植粒工作,从而实现筒体的全自动连续植粒。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