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预制梁加工场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7063发布日期:2019-05-03 20:08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预制梁加工场地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预制梁加工场地结构。



背景技术:

预制梁是一种在混凝土构件厂或施工工地现场支模、搅拌、浇筑而成,待强度达到设计规定后,运输到安装位置进行安装的混凝土梁构件。预制梁相比现浇梁具有低成本,高可靠性和施工便捷的特点,所以现在在桥梁施工中已经在大规模广泛采用。

为了节省运输成本,现有的预制梁多采用在施工现场进行预制,并通过龙门吊进行吊装或转运;然而很多桥梁施工现场受环境限制,使得预制梁加工场的建立区域距离桥梁吊装现场较远,增加了很多运输成本和运输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很多桥梁施工现场受环境限制,使得预制梁加工场的建立区域距离桥梁吊装现场较远,增加了很多运输成本和运输风险,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预制梁加工场地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功能预制梁加工场地结构,包括加工区、第一转运区、第一龙门吊轨道和台车轨道;所述第一转运区设置于加工区的一端,且第一龙门吊轨道贯穿第一转运区和加工区;所述加工区上设置加工棚,且加工棚位于第一龙门吊轨道上方;所述第一龙门吊轨道上设置第一龙门吊,且第一龙门吊沿第一龙门吊轨道运动;所述台车轨道贯穿第一转运区,且台车轨道与第一龙门吊轨道相交于第一转运区;所述台车轨道上设置台车,且台车沿台车轨道运动。

现有技术中,现有很多桥梁施工现场受环境限制,使得预制梁加工场的建立区域距离桥梁吊装现场较远,增加了很多运输成本和运输风险。本实用新型应用时,预制梁在加工棚内完成预制和养护,并将预制梁通过第一龙门吊吊起,然后第一龙门吊运动至第一转运区,并将台车运动至第一龙门吊下方;此时将预制梁安置于台车上,并通过台车轨道运输到预定位置,即使加工区距离吊装现场任有一段距离,也可以将台车轨道铺设至吊装现场,完成吊装,达到了减少运输成本和运输风险的目的,并且有效的减少了转运次数,降低了工程成本。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转运区;所述第二转运区设置于第一转运区的端部,且台车轨道从第一转运区延伸至第二转运区并贯穿第二转运区。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装载区和第二龙门吊轨道;所述装载区设置于第二转运区的端部;所述第二龙门吊轨道贯穿第二转运区和装载区,并与台车轨道相交于第二转运区;所述第二龙门吊轨道上设置第二龙门吊,且第二龙门吊沿第二龙门吊轨道运动。

本实用新型应用时,对于一些桥隧相接的施工环境,发明人发现台车轨道往往无法铺设至吊装现场,而桥隧相接的环境也缺少足够长度的区域来展开预制梁装卸现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台车运载预制梁至第二转运区后,第二龙门吊吊起预制梁并运送到装载区进行装载,通过第二转运区和装载区的配合,可以灵活的将装载区进行布置,最大限度的利用现场条件,并不需要非常长的区域就可以完成装载,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龙门吊轨道垂直于台车轨道;所述第二龙门吊轨道和台车轨道的交点处采用十字形轨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龙门吊轨道垂直于台车轨道;所述第一龙门吊轨道和台车轨道的交点处采用十字形轨道。

本实用新型应用时,通过十字形轨道的设计,可以很好的实现多条轨道直接的交叉,使得龙门吊和台车之间的装载卸载更加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加工棚的纵轴线垂直于第一龙门吊轨道的纵轴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预制梁加工场地结构,通过台车轨道运输到预定位置,即使加工区距离吊装现场任有一段距离,也可以将台车轨道铺设至吊装现场,完成吊装,达到了减少运输成本和运输风险的目的,并且有效的减少了转运次数,降低了工程成本;

2、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预制梁加工场地结构,通过第二转运区和装载区的配合,可以灵活的将装载区进行布置,最大限度的利用现场条件,并不需要非常长的区域就可以完成装载,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十字形轨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加工区,2-第一转运区,3-第二转运区,4-装载区,11-加工棚,12-第一龙门吊轨道,13-第一龙门吊,21-台车轨道,22-台车,41-第二龙门吊轨道,42-第二龙门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预制梁加工场地结构,包括加工区1、第一转运区2、第一龙门吊轨道12和台车轨道21;所述第一转运区2设置于加工区1的一端,且第一龙门吊轨道12贯穿第一转运区2和加工区1;所述加工区1上设置加工棚11,且加工棚11位于第一龙门吊轨道12上方;所述第一龙门吊轨道12上设置第一龙门吊13,且第一龙门吊13沿第一龙门吊轨道12运动;所述台车轨道21贯穿第一转运区2,且台车轨道21与第一龙门吊轨道12相交于第一转运区2;所述台车轨道21上设置台车22,且台车22沿台车轨道21运动。

本实施例实施时,预制梁在加工棚11内完成预制和养护,并将预制梁通过第一龙门吊13吊起,然后第一龙门吊13运动至第一转运区2,并将台车22运动至第一龙门吊13下方;此时将预制梁安置于台车22上,并通过台车轨道21运输到预定位置,即使加工区1距离吊装现场任有一段距离,也可以将台车轨道21铺设至吊装现场,完成吊装,达到了减少运输成本和运输风险的目的,并且有效的减少了转运次数,降低了工程成本。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二转运区3;所述第二转运区3设置于第一转运区2的端部,且台车轨道21从第一转运区2延伸至第二转运区3并贯穿第二转运区3。还包括装载区4和第二龙门吊轨道41;所述装载区4设置于第二转运区3的端部;所述第二龙门吊轨道41贯穿第二转运区3和装载区4,并与台车轨道21相交于第二转运区3;所述第二龙门吊轨道41上设置第二龙门吊42,且第二龙门吊42沿第二龙门吊轨道41运动。

本实施例实施时,对于一些桥隧相接的施工环境,发明人发现台车轨道21往往无法铺设至吊装现场,而桥隧相接的环境也缺少足够长度的区域来展开预制梁装卸现场;台车22运载预制梁至第二转运区后3,第二龙门吊42吊起预制梁并运送到装载区4进行装载,通过第二转运区3和装载区4的配合,可以灵活的将装载区4进行布置,最大限度的利用现场条件,并不需要非常长的区域就可以完成装载,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性。

实施例3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第二龙门吊轨道41垂直于台车轨道21;所述第二龙门吊轨道41和台车轨道21的交点处采用十字形轨道。所述第一龙门吊轨道12垂直于台车轨道21;所述第一龙门吊轨道12和台车轨道21的交点处采用十字形轨道。所述加工棚11的纵轴线垂直于第一龙门吊轨道12的纵轴线。

本实施例实施时,通过十字形轨道的设计,可以很好的实现多条轨道直接的交叉,使得龙门吊和台车22之间的装载卸载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