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9864发布日期:2019-04-20 03:54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集线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收纳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线盒。



背景技术:

集线盒在人们中随处可见,无论是我们温馨的家中,办公场所,还是娱乐场所,我们都可以在墙面或者桌面上看到集线盒,现有的集线盒使用时需要将线束依次穿过集线盒的入孔和出孔,并将多余线束折叠放入集线盒内,如此不仅便于线束进入集线盒,而且集线盒的体积也极大影响了集线盒內部线束的排布情况。当集线盒体积较大时,集线盒占用过大空间,不利于线束收集和整理,不适用于办公室和家用等空间利用率要求较高的环境;当采用小体积集线盒时,如线束过长,会导致较大长度的线束混乱折叠在集线盒内,此外由于集线盒体积较小,线束在集线盒内过度弯折,极易造成线束断裂,在应用中易产生线束短路等安全事故。

此外,以家用集线盒常被应用于平板电脑和手机电源线收集为例,传统集线盒仅具备收纳线束功能,并未考虑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在连接电源线或数据线时的移动和使用,由此导致使用者经常需要拖拽线束拉动集线盒,极易造成线束断裂。因此,设计一种易于生产制造、导线方便、安全性强、外形美观的集线盒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市场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线盒,以解决现有集线盒结构不合理,不便于导线,且易导致线束过度弯折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线盒,包括:盒体和顶盖,顶盖盖合在盒体上的开口,盒体长度方向上的侧面设置有第一线槽,盒体宽度方向上的侧壁设有第二线槽,或者,顶盖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设有第二线槽,第二线槽贯穿至盒体与顶盖接触的端面。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第二线槽包括滑动槽和卡入槽,滑动槽和卡入槽均贯穿顶盖,滑动槽沿顶盖的长度方向设置,卡入槽与滑动槽连通,卡入槽贯穿至顶盖的边缘;

或者,第二线槽设置在盒体宽度方向上的侧壁上端,第二线槽贯穿至盒体的上端面。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盒体长度方向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线槽;第一线槽贯穿至盒体的上端面,或者,第一线槽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盒体的内侧壁上端设置有开口槽,开口槽沿盒体的开口边缘延伸,顶盖插接于开口槽内。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顶盖靠近盒体的一端设置有凹槽,凹槽沿顶盖下端面的边缘延伸,盒体插接于凹槽内。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顶盖上设置有置物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顶盖上设置有卡槽,卡槽沿顶盖的长度方向设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顶盖的上端设置卡槽,卡槽沿顶盖的长度方向设置,卡槽与第二线槽连通;或者,盒体的外侧壁上设置卡槽,卡槽沿顶盖的长度方向设置,卡槽与第二线槽连通。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盒体的底端设置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间隔设置。

第二方面,一种线束收纳方法,使用第一方面提供的集线盒,线束收纳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线束依次穿过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并连接于被连接体;

多余线束收纳在盒体内,并沿盒体的长度方向往复弯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采用顶盖盖合在盒体上的开口,盒体长度方向上的侧面设置有第一线槽,盒体宽度方向上的侧壁设有第二线槽,或者,顶盖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设有第二线槽,第二线槽贯穿至盒体与顶盖接触的端面的方式,顶盖与盒体分离,线束可从第二线槽上端进入或移除,从而便于线束导入第二线槽内;线束通过盒体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线槽引入,并通过位于盒体或顶盖宽度方向的第二线槽引出,由此便于区分输入线束和输出线束,使线束分布清晰合理。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集线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集线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集线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集线盒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盒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盒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盒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盒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结构示意图三;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结构示意图四;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结构示意图五;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结构俯视图六;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盒体结构正视图。

图标:1-盒体;11-开口槽;2-顶盖;21-凹槽;22-置物槽;23- 卡槽;3-第一线槽;4-第二线槽;41-滑动槽;42-卡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容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现有集线盒结构不合理,不便于导线,且易导致线束过度弯折,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线盒,可以减少线束在盒体内弯折,便于线束导入,并且便于区分输入线束和输出线束,使线束分布清晰合理。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线盒,包括:盒体1和顶盖2,顶盖2盖合在盒体1上的开口,盒体1 长度方向上的侧面设置有第一线槽3,盒体1宽度方向上的侧壁设有第二线槽4,或者,顶盖2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设有第二线槽4,第二线槽4贯穿至盒体1与顶盖2接触的端面。

具体地,盒体1长度方向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线槽3,线束可通过第一线槽3从盒体1长度方向的一侧引入盒体1内,引入盒体1 内的线束沿盒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由此可以减少同等长度线束在相同尺寸盒体1内的弯折次数,进而避免线束过度弯折造成断裂。第二线槽4贯穿至盒体1和顶盖2相对的端面,当盒体1和顶盖2分离时,线束可通过第二线槽4的外侧卡入第二线槽4内,由此不受线束两端接插件大小限制,便于线束导入第二线槽4;当顶盖2盖合于盒体1 时,卡入第二线槽4内的线束被盒体1或顶盖2阻挡,从而使线束与第二线槽4侧内壁紧密贴合,从而防止线束脱出。以线束为数据线为例,线束的输出端卡入第二线槽4内,进而避免数据线的输出插头从第二线槽4内滑入盒体1內部;此外,线束可根据使用需要沿第二线槽4滑动,进而当人拖拽线束时,线束沿第二线槽4滑动,无需拖动盒体1移动,可以避免线束因受拉力断裂损坏。

如图1所示,盒体1和顶盖2相对的端面为顶盖2的侧面;

如图2和图10所示,盒体1和顶盖2相对的端面包括顶盖2的下端面和凹槽21的侧壁;

如图3和图4所示,盒体1和顶盖2相对的端面为顶盖2的下端面。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线槽4设置在盒体1宽度方向的一端或两端侧壁上,第一线槽3设置在盒体1长度方向的一端或两端侧壁上,由此,输入线束可通过盒体1长度方向的第一线槽3导入盒体1內部,输出线束可通过盒体1宽度方向的第二线槽4从盒体1內部导出,由此实现输入线束与输出线束分离,有利于根据线束功能清晰区分线束,适用于工业应用,便于线束的维护和检修。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二线槽4包括滑动槽41和卡入槽42,滑动槽41和卡入槽42均上下贯穿顶盖2,滑动槽41沿顶盖2的长度方向设置,卡入槽42与滑动槽41连通,卡入槽42贯穿至顶盖2的边缘,其中,卡入槽42延伸并贯穿至顶盖2宽度方向的边缘,线束可通过卡入槽42滑动导入滑动槽41内,当顶盖2盖合在盒体1上时,盒体1的内侧壁将卡入槽42封堵,由此可防止线束通过卡入槽42脱出;

或者,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线槽4设置在盒体1宽度方向上的侧壁上端,盒体1贯穿至盒体1的上端面,线束可通过第二线槽4 上端导入第二线槽4内,盖合顶盖2后,顶盖2的下端面将线束封闭在第二线槽4内,由此防止线束从第二线槽4脱出。

需说明的是,上述两种第二线槽4的结构方案,均可实现线束在第二线槽4內部滑动,并且,线束两端接插件大小以及线束长度均对线束导入第二线槽4无影响,线束可在开启顶盖2时直接导入第二线槽4中,极大方便了线束的导入。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第一线槽3贯穿至盒体1的上端面,开启顶盖2时,线束可通过第一线槽3的上端滑动导入第一线槽3 內部,此方案与线束导入第二线槽4的方案组合,可以实现线束同时导入第一线槽3和第二线槽4,进而有利于提高线束的导入效率,更适用于工业生产中的集线作业。

此外,如图8所示,第一线槽3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线束一端穿过第一线槽3,也可以完成线束导入。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盒体 1的内侧壁上端设置有开口槽11,开口槽11沿盒体1的开口边缘延伸,顶盖2滑动插接于开口槽11内。其中,开口槽11沿盒体1内壁上端向外侧延伸,进而在盒体1上端开口处形成凸台,顶盖2滑动插接于开口槽11内,并落于凸台上端,由此可使顶盖2紧密盖合在盒体1上。此外,当顶盖2滑动插接在开口槽11内时,盒体1的侧壁高于顶盖2的上端面,由此在集线盒晃动或偏斜时,不仅可以防止顶盖2从盒体1上脱落,而且可以避免顶盖2上端放置的物品滑落。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顶盖2靠近盒体1的一端设置有凹槽21,凹槽21沿顶盖2下端面的边缘延伸,盒体1滑动插接于凹槽21内。当盒体1插接于凹槽 21内时,盒体1的侧壁将卡入槽42封堵,由此线束无法通过卡入槽 42脱出;此外,凹槽21环绕顶盖2下端面的边缘延伸,由此使凹槽 21內部形成向下凸出的结合体,结合体滑动插接于盒体1的上端,由此使顶盖2紧密盖合于盒体1,在集线盒晃动或偏斜时,可防止顶盖2从盒体1上滑落。

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顶盖2上设置有置物槽22,置物槽22从顶盖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进而可在置物槽22内存放物品,当顶盖2偏斜或摇晃时,可以避免物品从置物槽22中散落。

如图12所示,顶盖2上设置有卡槽23,卡槽23沿顶盖2的长度方向设置,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滑动插接在卡槽23内,从而使手机或平板电脑呈直立或轻微倾斜状态,以此减少手机或平板电脑占用顶盖2上方的空间,并且便于人员观看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显示器。

当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一侧插接在卡槽23内时,应确保手机或平板电脑的电源接口或信号接口位于卡槽23外部,进而可将线束连接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

顶盖2的上端或盒体1的外侧壁上设置卡槽23,卡槽23与第二线槽4连通。

如图14所示,当卡槽23设置在顶盖2的上端时,第二线槽4 中的滑动槽41位于卡槽23的底部,手机或平板电脑插接在卡槽23 中,可使手机或平板电脑的电源接口或数据接口位于卡槽23内,从而线束可通过滑动槽41连接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线束上的接插件位于滑动槽41内,其余线束部分皆位于盒体1的內部,从而可以在线束不外露的情况下完成线束与用电设备之间的连接,进而在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时,可以隐藏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连接线,有利于集线盒外部整洁。

如图15所示,当卡槽23设置在盒体1的外侧壁上时,手机或平板电脑插接在卡槽23中,顶盖2盖合在盒体1上,此时,顶盖2将卡槽23的上端封闭,进而使手机或平板电脑夹紧在顶盖2和卡槽23 之间,由此可以将手机或平板电脑平放固定于卡槽23内,手机或平板电脑未占用顶盖2上部空间,可以将集线盒的空间利用率最大化。为避免顶盖2从盒体1上脱开,还可在盒体1和顶盖2之间增设螺栓或卡扣,用以实现盒体1和顶盖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盒体1的底端设置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间隔设置,通过多个通孔使盒体1内外空气流通,从而可实现对盒体1內部的散热。当盒体 1內部盛放变压器等器件时,还可在盒体1的底部增设散热风扇,进而使空气通过盒体1下端的通孔,由内向外流动,从而避免盒体1 內部温度过高造成线束损坏。此外,为使集线盒适用于家装应用,提高集线盒的美观度,盒体1和顶盖2可采用木质材料制作,由此在盒体1的底端设置通孔,提高盒体1內部散热性能,避免木质材料受热变质或受热燃烧。

实施例二

线束收纳方法,使用实施例一提供的集线盒,包括如下步骤:

线束依次穿过第一线槽3和第二线槽4,并连接于被连接体;多余线束收纳在盒体1内,并沿盒体1的长度方向往复弯折。本实施例提供的线束收纳方法与实施例一提供的集线盒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