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轿厢意外移动检测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5244发布日期:2019-05-17 20:29阅读:9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轿厢意外移动检测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轿厢意外移动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电梯轿厢意外移动是指,在电梯到站平层后,电梯轿厢开着门的情况下的移动。电梯轿厢意外移动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电气方面的原因、制动器、曳引机或者人为因素均可能导致电梯轿厢的意外移动事故的发生。

电梯的起动、加速、运行、减速、停车、开门等都是靠电气控制装置来实现的,一旦系统中的某一部件或某一程序出现故障,电梯都有可能出现误动作。例如电梯的轿门、层门电气联锁装置意外失效,就有可能发生轿厢意外移动的安全事故;或者控制电路中某个环节失效,如制动器回路中的接触器(继电器)触点融合未释放,制动器线圈不失电,电梯在某层平层开门后,轿厢处于“自由悬浮”状态,轿厢就会向轿厢和对重较重的一侧移动,而且速度会越来越快,人员进出就会发生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轿厢意外移动检测电路,能够防止电梯意外移动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梯轿厢意外移动检测电路,该检测电路包括用于失电触发制动机构制停轿厢的电磁铁、和为该检测电路供电的电源,其特征在于,该检测电路还包括:门锁开关、第一门区位置开关、第二门区位置开关和第一继电器;

所述电磁铁与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开关串联后跨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构成制动支路;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与门锁开关串联后跨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构成门锁支路;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依次与第一继电器的第二常开开关、第一门区位置开关和第二门区位置开关串联后跨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构成意外移动保护支路。

进一步,所述第一门区位置开关包括跨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的由第一门区继电器的电磁线圈与第一门区检测开关串联组成的第一门区检测支路,和第一门区继电器的常开开关组成;所述第二门区位置开关包括跨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的由第二门区继电器的电磁线圈与第二门区检测开关串联组成的第二门区检测支路,和第二门区继电器的常开开关组成;所述第一门区继电器的常开开关和第二门区继电器的常开开关串联构成门区常开支路,所述门区常开支路串接于意外移动保护支路中。

进一步,所述意外移动保护支路还包括与所述常开支路并联的常闭支路,所述常闭支路由第一门区继电器的常闭开关和第二门区继电器的常闭开关串联组成。

进一步,所述制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电磁铁相连的限速器,和通过限速器制停轿厢的双向安全钳。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结合门区位置开关和轿厢门开关之间的关系,利用继电器来控制制动支路的通断,进而控制电梯轿厢是否进行制停的动作。

2、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门区常开支路和门区常闭支路并联的方式,当电梯轿厢在高速运行中时,由于乘客扒门或机械碰撞,导致门锁开关LOCK瞬断时,此时电梯不在门区位置,第一门区继电器的常闭开关和第二门区继电器的常闭开关闭合,因此,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不会失电,因而制动支路也不会因此断开,所以本实用新型能有效防止系统误触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门区位置检测开关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设有门区常开支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优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图1所示,一种电梯轿厢意外移动检测电路,该检测电路包括失电触发制动机构制停轿厢的电磁铁MAC、和为该检测电路供电的电源,该检测电路还包括:门锁开关LOCK、第一门区位置开关S1、第二门区位置开关S2和第一继电器。该检测电路适用于夹绳器、夹轮器、双向安全钳做制停部件的电梯系统,触发方式为电磁铁MAC失电触发。例如电磁铁安装于限速器,通过电磁铁MAC失电的方式触发限速器,然后通过限速器提拉双向安全钳制停轿厢;用于夹轮器、夹绳器时,通过电磁铁MAC失电直接触发夹绳器和夹轮器动作,制停轿厢。第一门区位置开关S1和第二门区位置开关S2均是用于检测门区位置的门区开关,可以采用接近开关、光电开关或磁感应开关等。当电梯轿厢在门区位置时,第一门区位置开关S1和第二门区位置开关S2闭合;当电梯轿厢离开门区位置时,第一门区位置开关S1和第二门区位置开关S2断开。门锁开关LOCK为安装于电梯门上的门锁开关,当电梯轿厢的门打开时,门锁开关LOCK断开;当电梯轿厢的门闭合时,门锁开关LOCK闭合。电磁铁MAC是用于触发制停轿厢的。

所述电磁铁MAC与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开关K11串联后跨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构成制动支路。当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1得电,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开关K11闭合,电磁铁MAC导电,此时不制停电梯轿厢。当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1失电后,则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开关K11断开,电磁铁MAC失电,此时将触发限速器动作,进而制停电梯轿厢。优选的,在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1上并联一个二极管D3,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电源正极相连,起续流作用。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1与门锁开关LOCK串联后跨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构成门锁支路。当所述门锁开关LOCK闭合时,则该门锁支路导通,此时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1得电,则所述制动支路中的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开关K11闭合,电磁铁MAC导电,此时不制停电梯轿厢,电梯轿厢正常运行。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1依次与第一继电器的第二常开开关K12、第一门区位置开关S1和第二门区位置开关S2串联后跨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构成意外移动保护支路。当电梯轿厢运行至平层位置时,第一门区位置开关S1和第二门区位置开关S2闭合,该意外移动保护支路导通,当电梯轿厢开门后,门锁开关LOCK断开,此时由于该意外移动保护支路导通,并且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1得电导通,因此,此时即使是门锁开关LOCK断开,也不会导致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1失电,因此此时第一继电器的第二常开开关K12仍然维持吸合状态。由于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1是导通的状态,因此电磁铁MAC仍然是得电状态,电梯轿厢为正常的运行状态。当电梯出现意外移动时,第一门区位置开关S1和第二门区位置开关S2中至少一个处于断开的状态,则此时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1失电,进而导致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开关K11断开,则所述制动支路断开,电磁铁MAC失电触发限速器、夹绳器或夹轮器动作,制停轿厢,防止轿厢继续移动,保护乘客安全。此时,只有当电梯轿厢的门再次关上,门锁开关LOCK闭合,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1进而得电,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开关K11闭合,制动支路才能再次导通,电磁铁MAC得电,进而恢复正常运行的状态。

优选的,如图2和3所示,所述第一门区位置开关S1包括跨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的依次串联的第一门区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2与第一门区检测开关S11组成的第一门区检测支路,和第一门区继电器的常开开关K21组成;所述第二门区位置开关S2包括跨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之间的依次串联的第二门区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3与第二门区检测开关S21组成的第二门区检测支路,和第二门区继电器的常开开关K31组成;所述第一门区继电器的常开开关K21和第二门区继电器的常开开关K31串联构成门区常开支路,将所述门区常开支路串接于所述意外移动保护支路中。

优选的,所述第一门区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2和第二门区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3上均分别连接一个二极管,所述第一门区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2与二极管D1相连,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源正极;所述第二门区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3与二极管D2相连,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电源正极。所述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均起到续流的作用。

优选的,如图2和4所示,所述意外移动保护支路还包括与所述常开支路并联的门区常闭支路,所述门区常闭支路由第一门区继电器的常闭开关K22和第二门区继电器的常闭开关K32串联组成。所述门区常闭支路与上述门区常开支路并联后串接入所述意外移动保护支路中。所述第一门区继电器的常闭开关K22和第二门区继电器的常闭开关K32串联接于意外移动保护支路的作用是:当电梯轿厢在高速运行中时,由于乘客扒门或机械碰撞,导致门锁开关LOCK瞬断时,此时电梯不在门区位置,第一门区继电器的常闭开关K22和第二门区继电器的常闭开关K32闭合,因此,第一继电器的电磁线圈K1不会失电,因而制动支路也不会因此断开,所以本实用新型能有效防止系统误触发。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