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式的杯体承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5529发布日期:2019-08-09 21:1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式的杯体承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式的杯体承放装置。



背景技术:

封杯机作为食品包装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食品领域中。杯体承放装置作为封杯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用于承托杯体顶部的承托顶座、位于承托顶座下方并用于承托杯体底部的托杯盘。但由于该杯体承放装置仅适用于同一高度的杯体,造成其适用范围较为狭窄。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行业内出现了一种新型杯体承放装置,其可通过调节托杯盘的高度位置,从而可适用于不同高度的杯体。但该托杯盘的调节操作较为麻烦,从而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式的杯体承放装置,其通过采用机架、承托顶座、承托部件、升降轨道的结合设计,并通过合理设置承托部件的底座及托杯盘的连接关系,使托杯盘的调节操作较为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调式的杯体承放装置,包括机架、可水平移动地安装在机架上并用于承托杯体上端的承托顶座、承托部件、设置在机架上并用于在承托顶座相对机架水平移动时引导承托部件升降的升降轨道;所述承托部件上枢接有活动嵌置于升降轨道内并可沿着升降轨道滚动的滚轮;所述承托部件包括可升降地安装在承托顶座上的底座、用于承托杯体底部的托杯盘;所述托杯盘上设置有朝下延伸的螺杆,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螺杆螺纹连接的第一螺纹孔;所述滚轮枢接在底座上。

所述底座包括可升降地安装在承托顶座上的升降座体、支撑架;所述第一螺纹孔形成在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通过螺丝固定在升降座体上;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槽,所述升降座体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螺丝穿设于竖直槽内,并与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

所述支撑架包括竖直板、与竖直板下端连接并位于托杯盘下方的水平板;所述竖直槽形成在竖直板上。

所述第一螺纹孔形成在水平板上。

水平板上固定有固定螺母;所述第一螺纹孔形成在固定螺母上。

所述升降轨道的延伸轨迹的方程为:y=(-2a/b3)x3+(3a/b2)x2;其中,所述a、b分别为升降轨道的其中一已知点与升降轨道最低点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所述x、y分别为升降轨道的各个点距离升降轨道最低点的水平距离、垂直距离。

所述a为70,b为100。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两插装孔,所述承托顶座包括可水平移动地安装在机架上的承托主座体、固定在承托主座体上并与该至少两插装孔分别一一对应的至少两竖直杆;所述竖直杆呈竖直设置,并插装在对应的插装孔内。

所述承托顶座设置有供杯体穿设的通孔,所述承托部件位于承托顶座的通孔的下方;所述第一螺纹孔位于托杯盘的下方;所述机架的两侧均设置有一升降轨道,所述底座的两侧均枢接有活动嵌置于位于同一侧的升降轨道内的滚轮。

所述升降轨道的其中一端形成为第一端,另一端形成为第二端,所述升降轨道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向下倾斜。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式的杯体承放装置,其通过采用机架、承托顶座、承托部件、升降轨道的结合设计,在承托顶座相对机架水平移动时,滚轮沿着升降轨道滚动,使得滚轮连同承托部件可在升降轨道的引导作用下相对于承托顶座升降,从而可通过承托部件的上升将承托顶座上的杯体向上托起,以方便于取杯,而且,通过合理设置承托部件的底座及托杯盘的连接关系,使托杯盘的调节操作较为方便快捷,此外,通过合理设置升降轨道,还可使得承托部件的升降较为平稳、顺畅,可避免杯体内的液体溅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承托顶座与承托部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滚轮与升降轨道的配合示意图;

图4示意出升降轨道的结构;

图中:10、机架;11、第一导轨;12、第二导轨;70、承托顶座;71、承托主座体;72、竖直杆;73、第一滚动轮;74、第二滚动轮;80、滚轮;90、升降轨道;100、底座;101、升降座体;102、支撑架;103、螺丝;105、竖直槽;106、水平板;107、竖直板;108、螺杆;109、托杯盘;241、第一螺栓;242、第一螺母;243、第二螺栓;244、第二螺母;245、第三螺栓;246、第三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一种可调式的杯体承放装置,包括机架10、可水平移动地安装在机架10上并用于承托杯体上端的承托顶座70、承托部件、设置在机架10上并用于在承托顶座70相对机架10水平移动时引导承托部件升降的升降轨道90;所述承托部件上枢接有活动嵌置于升降轨道90内并可沿着升降轨道90滚动的滚轮80;所述承托部件包括可升降地安装在承托顶座70上的底座100、用于承托杯体底部的托杯盘109;所述托杯盘109上设置有朝下延伸的螺杆108,所述底座100上设置有与螺杆108螺纹连接的第一螺纹孔;所述滚轮80枢接在底座100上。具体的,所述升降轨道90的其中一端形成为第一端,另一端形成为第二端,所述升降轨道90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一螺纹孔位于托杯盘109的下方。

在使用时,杯体承放在承托顶座70上以利用承托顶座70承托杯体的上端,并通过承托部件的托杯盘109承托杯体的底部,而在承托顶座70相对机架10向后水平移动时,承托部件的滚轮80沿着升降轨道90滚动,使得滚轮80连同承托部件可在升降轨道90的引导作用下下降,而在承托顶座70相对机架10向前水平移动时,所述承托部件的滚轮80沿着升降轨道90滚动,使得滚轮80连同承托部件可在升降轨道90的引导作用下上升,将承放在承托顶座70上的杯体向上托起,方便于取杯;而且,在使用时,还可通过正向旋转托杯盘109,从而可促使托杯盘109上升,使得该托杯盘109的高度位置升高,可供高度较矮的杯体放置,而通过反向旋转托杯盘109,而通过利用螺杆108与第一螺纹孔的螺纹配合作用,可促使托杯盘109下降,使得该托杯盘109的高度位置降低,可供高度较高的杯体放置,因而,通过合理设置底座100和托杯盘109的连接关系,可适用于高度不同的杯体,而且,只需旋转托杯盘109,便可促使托杯盘109升降,调节托杯盘109的高度位置,因而,可使托杯盘109的调节操作较为方便快捷;此外,结构较为简单,可降低制作成本。

所述升降轨道90的延伸轨迹的方程为:y=(-2a/b3)x3+(3a/b2)x2;其中,所述a、b为升降轨道90的其中一已知点与升降轨道90最低点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所述x作为自变量,而x、y代表升降轨道90的各个点距离升降轨道90最低点的水平距离、垂直距离,而通过合理设置升降轨道90,使得承托部件的升降较为平稳、顺畅,可避免杯体内的液体溅出。

具体的,所述a为70,b为100,即升降轨道90的延伸轨迹的方程为:y=7×10-3x2(3-0.02x),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承托部件升降的平稳性。

所述底座100上设置有至少两插装孔,所述承托顶座70包括承托主座体71、固定在承托主座体71上并与该至少两插装孔分别一一对应的至少两竖直杆72;所述竖直杆72呈竖直设置,并插装在对应的插装孔内。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实现底座100可升降地安装在承托顶座70上的同时,并可提高底座100升降的稳定性。

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00上设置有两插装孔,且该两插装孔分置于底座100的两端,从而使得底座100升降较为平稳。

所述竖直杆72包括杆体、设置在杆体下端并位于承托部件下方的下限位部、设置在杆体上端的螺纹柱;所述杆体的中心轴线与螺纹柱的中心轴线重合,且所述螺纹柱的直径小于杆体的直径;所述承托主座体71上设置有与该至少两竖直杆72分别一一对应的至少两安装孔,所述竖直杆72的螺纹柱穿设于对应的安装孔,并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方便于竖直杆72的安装,而且,还方便于竖直杆72的拆卸及更换。

所述底座100包括可升降地安装在承托顶座70上的升降座体101、支撑架102;所述支撑架102通过螺丝103固定在升降座体101上;所述支撑架102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槽105,所述升降座体101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螺丝103穿设于竖直槽105内,并与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旋松螺丝103,可将支撑架102沿着竖直方向移动,然后再旋紧螺丝103,如此,便可调节支撑架102的高度,从而可适用于不同高度的杯体。

所述支撑架102包括竖直板107、与竖直板107下端连接并位于托杯盘109下方的水平板106;所述竖直槽105形成在竖直板107上,从而方便于装配。

其中,所述第一螺纹孔可直接形成在水平板106上,具体的,可在水平板106上先冲压翻边孔,并攻螺牙,以形成该第一螺纹孔。当然,除此之外,还可水平板106上固定有固定螺母;所述第一螺纹孔形成在固定螺母上,从而可节省加工时间。

所述承托顶座70的中部设置有供杯体穿设的通孔,所述承托部件位于承托顶座70的通孔的下方。

所述机架10的两侧上均设置有一升降轨道90,所述底座100的两侧均枢接有活动嵌置于位于同一侧的升降轨道90内的滚轮80。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底座100的两侧更为平衡、稳定。

具体的,所述机架10包括主架体、设置在主架体其中一侧的第一导轨11、设置在主架体另一侧的第二导轨12;所述承托顶座70的其中一侧枢接有与第一导轨11滚动配合的第一滚动轮73,另一侧枢接有与第二导轨12滚动配合的第二滚动轮74,通过上述结构实现承托顶座70可水平移动地安装在机架10的同时,还可提高承托顶座70移动的平稳性。

所述第一滚动轮73包括第一上轮盘、位于第一上轮盘下方的第一下轮盘、第一滚筒;所述第一滚筒的上端与第一上轮盘连接,下端与第一下轮盘连接;第一上轮盘的中心轴线、第一下轮盘的中心轴线与第一滚筒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一上轮盘的直径与第一下轮盘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一滚筒的直径小于第一上轮盘的直径;所述第一滚动轮73的第一上轮盘与第一下轮盘之间形成有供第一导轨11嵌入的第一间隙区。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提高承托顶座70移动的稳定性。

所述第一滚动轮73通过第一枢轴枢接在承托顶座70上,所述承托顶座70上设置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枢轴为第一螺栓241,该第一螺栓241穿设于第一穿孔和第一滚筒内,并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母242,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实现第一滚动轮73的枢接,可方便于装配,并方便于第一滚动轮73的更换。

所述第二滚动轮74包括第二上轮盘、位于第二上轮盘下方的第二下轮盘、第二滚筒;所述第二滚筒的上端与第二上轮盘连接,下端与第二下轮盘连接;第二上轮盘的中心轴线、第二下轮盘的中心轴线与第二滚筒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二上轮盘的直径与第二下轮盘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二滚筒的直径小于第二上轮盘的直径;所述第二滚动轮74的第二上轮盘与第二下轮盘之间形成有供第二导轨12嵌入的第二间隙区。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提高承托顶座70移动的稳定性。

所述第二滚动轮74通过第二枢轴枢接在承托顶座70上,所述承托顶座70上设置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二枢轴为第二螺栓243,该第二螺栓243穿设于第二穿孔和第二滚筒内,并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母244。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实现第二滚动轮74的枢接,可方便于装配,并方便于第二滚动轮74的更换。

具体的,所述滚轮80通过第三枢轴枢接在底座100上,所述第三枢轴为第三螺栓245,所述第三螺栓245螺纹连接在底座100上,所述第三螺栓245穿设于滚轮80内,并套装有套筒,所述第三螺栓245上还螺纹连接有第三螺母246,所述滚轮80、套筒夹持在第三螺栓245的端头部与第三螺母246之间,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实现滚轮80与底座100的枢接,可方便于滚轮80的拆装,以方便于滚轮80的更换。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