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物瓶盖及设有储物瓶盖的饮料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3473发布日期:2019-05-17 20:11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储物瓶盖及设有储物瓶盖的饮料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瓶盖,具体涉及一种储物瓶盖及设有储物瓶盖的饮料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饮料多为混合型饮料,即预先将待冲泡物与饮用水混合后装罐密封,这种混合型饮料在放置时间过长后会产生沉淀导致饮料口味变差或变质。

为了解决混合型饮料放置时间过长产生沉淀和变质的问题,公告号为CN201321200Y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瓶盖改良,包括内筒体和上罩盖,内筒体的一端设有筒接部,另一端具有供待冲泡物置入的储存凹室,储存凹室底部以一薄形连接环连接一封口板,在该储存凹室相对外部形成螺接部,螺接部的末端具有卡掣部,卡掣部包括第一棘齿部与第二棘齿部;上罩盖的内顶部具有一顶推部,在内缘面设有与内筒体的螺接部形成螺合的内螺纹段,上罩盖底内缘设有与第二棘齿部相互卡固的第四棘齿部,上罩盖底部相对外缘连结一撕环部,撕环部内缘设有第三棘齿部,用以与第一棘齿部形成卡固止逆。当使用者欲使用时,先拉启撕环部,将上罩盖继续朝向内筒体方向旋紧时,上罩盖的顶推部亦同步朝向并推挤封口板,封口板外周的薄形连接环被挤压推开后,令内筒体的储存凹室为开启,便于储存凹室中填置的待冲泡物可完全自动落入容器内部与容器内部的饮用水混合,从而实现混合型饮料的即泡即饮,避免混合型饮料因放置时间过长后会产生沉淀导致饮料口味变差或变质的问题。

但是,这种改良的瓶盖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即需要将待冲泡物与饮用水混合时,需要将上罩盖与内筒体拧紧,此时仅能将待冲泡物与饮用水混合,无法饮用混合后的饮料,当需要饮用混合后的饮料时,还需要将上罩盖与内筒体拆开才行,从而导致使用过程繁琐,而且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若没有配合使用说明书是无法得知这种改良的瓶盖是如何使用的,即这种改良的瓶盖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使用繁琐和不实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即配饮料瓶盖使用过程繁琐和不实用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的储物瓶盖。

该储物瓶盖包括上盖、第二盖体和用于将上盖与液体容器可拆卸密封连接的连接部;上盖包括与连接部可拆卸密封连接的第一盖体和设在第一盖体的朝向连接部的端面上的储物部,储物部设有用于容纳待冲泡物的第一容纳腔和将第一容纳腔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且第一开口背离第一盖体设置,第二盖体与储物部卡合连接,以盖合在第一开口上,且第二盖体抵靠在连接部的背离第一盖体的一端。该储物瓶盖使用时需要与液体容器连接,且储物瓶盖与液体容器连接时第二盖体位于液体容器的容腔中,同时,与液体容器连接的储物瓶盖的第一容纳腔内容纳有待冲泡物,待冲泡物放置在第一容纳腔中的方法为:将第二盖体与储物部拆开,然后将待冲泡物放置在第一容纳腔中,接着将第二盖体与储物部卡合连接,以将第二盖体盖合在第一开口上,从而将第一容纳腔密封即可;当需要将待冲泡物与液体容器中的液体混合时,将第一盖体与连接部拆卸即可,由于第一盖体与连接部拆卸的过程中,第一盖体朝向远离连接部的方向移动,此时,由于储物部设在第一盖体的其中一端上,储物部和第一盖体一起朝向远离连接部的方向移动,而由于与储物部卡合连接的第二盖体抵靠在连接部的背离第一盖体的一端,因此,第二盖体不能与第一盖体和储物部一起移动,从而伴随着第一盖体和储物部相对于连接部移动,第二盖体与储物部分开,储存在第一容纳腔中的待冲泡物落入液体容器的容腔中与液体容器的容腔中的液体混合;同时由于第一盖体和储物部与连接部拆开,即将液体容器打开,此时,可以直接取用与待冲泡物混合后的液体;即将上盖打开的同时实现待冲泡物的混合和可对混合液进行取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的第一盖口通过可撕除连接环与连接部连接。由此,可以通过可撕除连接环避免第一盖体与连接部被不小心拆开,导致储物部中的待冲泡物与液体容器中的液体提前混合;而且,由于设置了可撕除连接环,使用者在使用前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可撕除连接环是否被撕除而得知该储物瓶盖是否被使用过,避免重复使用,保证安全、卫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包括依次连接的与第一盖体可拆卸密封连接的连接头、与可撕除连接环连接且与液体容器密封连接的第三盖体和用于抵靠第二盖体的抵靠部;抵靠部设有用于通过储物部的第二容纳腔,连接头设有用于通过储物部的第三容纳腔,第三盖体设有将第二容纳腔与第三容纳腔连通的可供储物部通过的第四容纳腔。由于在连接部中设置了用于通过可供储物部通过的第二容纳腔、第三容纳腔和第四容纳腔,以进一步保证储物部的强度和储物部中第一容纳腔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容纳腔与储物部间隙配合。当仅取用液体容器中的部分混合后,需要暂时保存液体容器中的混合液,可以将第一盖体与连接头密封连接即可,由于连接头中设置的第三容纳腔与储物部间隙配合,第一盖体与连接头连接前,需要将储物部依次插入第三容纳腔、第四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中,此时,由于第三容纳腔与储物部间隙配合,便于储物部插入沿第三容纳腔中插入,操作方便,快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头设置成圆筒形。由于连接头设置成圆筒形,当第一盖体与连接头拆开时,连接头相当于液体容器的瓶口,便于取用液体容器中的混合液。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盖体设有薄膜和将第二盖体的两端贯通的通孔,薄膜覆盖在通孔上,以将第二盖体的两端隔开。由于第二盖体的通孔上覆盖有薄膜,当第二盖体与储物部连接时,可以保证第一容纳腔的密封;当第一盖体与连接部拆开后,第二盖体随即也与储物部分开,可以使用尖锐的部件刺穿覆盖在通孔上的薄膜,从而将第二盖体作为纽扣等部件使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盖体的其中一个端面上设有用于与储物部卡合连接的卡合结构,另一个端面设有凹槽,通孔设有多个且均布在凹槽中。由于通孔设置在凹槽中可以避免无意中刺破薄膜,以保证第二盖体盖合在储物部上时,第一容纳腔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瓶盖还设有筋条,筋条设有多条且设置在凹槽中,筋条将所述通孔一一隔开。由于设有通孔的凹槽中还设有筋条,以进一步避免无意中刺破薄膜,以保证第二盖体盖合在储物部上时,第一容纳腔的密封性。

为了解决即配饮料瓶盖使用过程繁琐和不实用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的设有储物瓶盖的饮料瓶。

该设有储物瓶盖的饮料瓶包括液体容器和前述的储物瓶盖;连接部与液体容器的瓶口密封连接,且第二盖体位于液体容器的容腔中。当需要将待冲泡物与液体容器中的液体混合时,将第一盖体与连接部拆卸即可,由于第一盖体与连接部拆卸的过程中,第一盖体朝向远离连接部的方向移动,此时,由于储物部设在第一盖体的其中一端上,储物部和第一盖体一起朝向远离连接部的方向移动,而由于与储物部卡合连接的第二盖体抵靠在连接部的背离第一盖体的一端,因此,第二盖体不能与第一盖体和储物部一起移动,从而伴随着第一盖体和储物部相对于连接部移动,第二盖体与储物部分开,储存在第一容纳腔中的待冲泡物落入液体容器的容腔中与液体容器的容腔中的液体混合;同时由于第一盖体和储物部与连接部拆开,即将液体容器打开,此时,可以直接取用与待冲泡物混合后的液体;即将上盖打开的同时实现待冲泡物的混合和可对混合液进行取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与液体容器可拆卸连接。由此,当需要将第二盖体取出时,可以将连接部与液体容器拆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储物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储物瓶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储物瓶盖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储物瓶盖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储物瓶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储物瓶盖的拆卸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图6所示第二盖体的机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设有储物瓶盖的饮料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设有储物瓶盖的饮料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至图7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储物瓶盖。如图2所示该储物瓶盖包括上盖20、第二盖体40和用于将上盖20与液体容器60可拆卸密封连接的连接部30;上盖20包括与连接部30可拆卸密封连接的第一盖体21和设在第一盖体21的朝向连接部30的端面上的储物部22,其中,第一盖体21与储物部22可以一体成型形成上盖20,也可以将储物部22连接在第一盖体21上形成上盖20;储物部22一体成型有或加工有用于容纳待冲泡物的第一容纳腔221和将第一容纳腔221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222,且第一开口222背离第一盖体21设置,第二盖体40与储物部22卡合连接,以盖合在第一开口222上,且第二盖体40抵靠在连接部30的背离第一盖体21的一端。

该储物瓶盖使用时需要与液体容器60连接,且储物瓶盖与液体容器60连接时第二盖体40位于液体容器60的容腔62中,同时,与液体容器60连接的储物瓶盖的第一容纳腔221内容纳有待冲泡物,待冲泡物放置在第一容纳腔221中的方法为:将第二盖体40与储物部22拆开,然后将待冲泡物放置在第一容纳腔221中,接着将第二盖体40与储物部22卡合连接,以将第二盖体40盖合在第一开口222上,从而将第一容纳腔221密封即可,该储物瓶盖的连接状态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当需要将待冲泡物与液体容器60中的液体混合时,将第一盖体21与连接部30拆卸即可,由于第一盖体21与连接部30拆卸的过程中,第一盖体21朝向远离连接部30的方向移动,此时,由于储物部22设在第一盖体21的其中一端上,储物部22和第一盖体21一起朝向远离连接部30的方向移动,而由于与储物部22卡合连接的第二盖体40抵靠在连接部30的背离第一盖体21的一端,因此,第二盖体40不能与第一盖体21和储物部22一起移动,从而伴随着第一盖体21和储物部22相对于连接部30移动,第二盖体40与储物部分开,储存在第一容纳腔221中的待冲泡物落入液体容器60的容腔62中与液体容器60的容腔62中的液体混合;同时由于第一盖体21和储物部22与连接部30拆开,即将液体容器60打开,此时,可以直接取用与待冲泡物混合后的液体,该储物瓶盖的拆卸状态如图6所示;即将上盖20从液体容器60上打开的同时实现待冲泡物的混合和可对混合液进行取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优选的,为了避免第一盖体21与连接部30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不小心被拆开,储物部22中的待冲泡物与液体容器60中的液体提前混合,导致储物失效,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盖体21的第一盖口211通过可撕除连接环50与连接部30连接。而且,由于设置了可撕除连接环50,使用者在使用前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可撕除连接环50是否被撕除而得知该储物瓶盖是否被使用过,避免重复使用,保证安全、卫生。

连接部30的具体实现方式如图2所示,包括依次连接的与第一盖体21可拆卸密封连接的连接头31、与可撕除连接环60连接且与液体容器60密封连接的第三盖体32和用于抵靠第二盖体40的抵靠部33;其中,连接头31、第三盖体32和抵靠部33可以一体成型形成连接部30,也可以通过固定连接的方式形成连接部30;抵靠部33一体成型或加工有用于通过储物部22的第二容纳腔331,连接头31一体成型或加工有用于通过储物部22的第三容纳腔311,第三盖体32上一体成型有或加工有将第二容纳腔331与第三容纳腔311连通的可供储物部22通过的第四容纳腔。由于在连接部30中设置了用于通过可供储物部22通过的第二容纳腔331、第三容纳腔311和第四容纳腔,以进一步保证储物部22的强度和储物部22中第一容纳腔221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储物部22插入沿第三容纳腔311中插入,操作方便,快捷。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三容纳腔311与储物部22间隙配合。当仅取用液体容器60中的部分混合后,需要暂时保存液体容器60中的混合液,可以将第一盖体21与连接头31密封连接即可,由于连接头31中设置的第三容纳腔311与储物部22间隙配合,第一盖体21与连接头31连接前,需要将储物部22依次插入第三容纳腔311、第四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331中,由于第三容纳腔311与储物部22间隙配合,便于储物部22插入沿第三容纳腔311中插入。优选的,第四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331与储物部22适配,以确保连接头31与第一盖体21连接时,同时第二盖体40卡合在储物部22上时,第一容纳腔221的密封性。

为了使第一盖体21与连接头31拆开时,连接头31能够相当于液体容器60的瓶口使用,以便于取用液体容器60中的混合液。更进一步的,如图2、图3和图5所示,连接头31设置成圆筒形。

在本实施例中,可拆卸密封连接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螺纹连接,也可以采用卡合连接,但是为了便于拆卸,优选采用螺纹连接。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盖体21设置成一端设有开口的圆筒形,第一盖体21的开口为第一盖口211,第一盖口211朝向第二盖体40所在的方向设置,圆筒形第一盖体21的内部的底面密封连接有储物部22,由于储物部22内部一体成型或加工有第一容纳腔211。

优选的,如图2所示,储物部22设置成一端开口的圆筒形,且储物部22的开口为第一开口222,为了确保储物部22与第二盖体40卡合连接的密封性,在储物部22的接近第一开口222的外径上、沿储物部22的周向方向上一体成型有或加工有内凹的环形槽;第二盖体一体成型有塞体44、卡合部45和连接板,卡合部45与塞体44通过连接板连接,且当卡合部45与塞体44通过连接板连接时,在卡合部45和塞体44之间围成用于容纳储物部22的第一开口所在的端部的环槽,其中卡合部45与第一容纳腔221适配,卡合部45设置成圆环状,且与储物部22的外径适配,卡合部45的内周面上一体成型或连接有与储物部22上的环形槽适配的环形凸起,以卡合在储物部22的环形槽上。由此,当第二盖体40与储物部22卡合连接时,塞体44适配在第一容纳腔中,卡合部45卡合在储物部22的设有第一开口222的端部上,以将第一容纳腔221密封。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盖体40的环槽中一体成型有或连接有当第二盖体与储物部22连接时用于抵靠储物部22的设有第一开口222的端部的第四密封筋401,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二盖体40盖合在第一开口222上的密封性。

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圆筒形第一盖体21的内周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内螺纹,连接头31的外周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与第一盖体21上设置的内螺纹适配的外螺纹,从而实现第一盖体21与连接头31的螺纹连接。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盖体21的内部的底面密封连接有环形的与连接头31的内径适配的第一密封筋212。由此,当第一盖体21与连接头31连接时,连接头31的内壁抵靠在第一密封筋212上,连接头31的外径上的外螺纹与第一盖体21的内螺纹螺接,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盖体21与连接头;连接的密封性。优选的,如图1、图5和图6所示,第一盖体21和第三盖体32的外周面上设有防滑结构,以便于抓握第三盖体32的同时,转动第一盖体21,以将第一盖体21从连接头31上打开,在本实施例中,防滑结构为凸起。

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三盖体32设置成一端设有开口的圆筒形,第三盖体32的开口为第二盖口,第二盖口朝向第二盖体40所在的方向设置,圆筒形第三盖体32的内部的底面密封连接有抵靠部33,第一端面密封连接有连接头31,圆筒形第三盖体32的内周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内螺纹,以与液体容器60的瓶口61设置的外螺纹适配,从而实现第三盖体32与液体容器60的瓶口61的螺纹连接,以增加该储物瓶盖与液体容器60的通用性。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三盖体32的内部的底面密封连接有均为环形的与瓶口61的内径适配的第二密封筋321和与瓶口61的外径适配的第三密封筋322。由此,当第三盖体32与瓶口61连接时,瓶口61的内壁抵靠在第二密封筋321上,瓶口61的外径抵靠在第三密封筋322上,瓶口61的外径上的外螺纹与第三盖体32的内螺纹螺接,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三盖体32与液体容器60的瓶口61的连接的密封性。更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二密封筋321自第三盖体32的底部向第二盖体40的方向延伸的同时,第二密封筋321的外周向第三盖体32的外周方向倾斜,由此,当第三盖体32与瓶口61连接时,第二密封筋321在瓶口61的挤压下变形量增大,从而提高第三盖体32与瓶口61连接的密封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第二盖体40设有薄膜和将第二盖体40的两端贯通的通孔41,薄膜覆盖在通孔41上,以将第二盖体40的两端隔开。由于第二盖体40的通孔41上覆盖有薄膜,当第二盖体40与储物部22连接时,可以保证第一容纳腔221的密封;当第一盖体21与连接部30拆开后,第二盖体40随即也与储物部22分开,此时,可以使用尖锐的部件刺穿覆盖在通孔41上的薄膜,从而将第二盖体40作为纽扣等部件使用,极具个性。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使用过程中无意中刺破薄膜,破坏第一容纳腔221的密封性,如图5和图7所示,第二盖体40的其中一个端面上设有用于与储物部22卡合连接的卡合结构,另一个端面设有凹槽42,通孔41设有多个且均布在凹槽42中。由于通孔41设置在凹槽42中可以避免无意中刺破薄膜,以保证第二盖体40盖合在储物部22上时,第一容纳腔221的密封性。

更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7所示,第二瓶盖40还设有筋条43,筋条43设有多条且设置在凹槽42中,筋条43将所述通孔41一一隔开。由于设有通孔41的凹槽42中还设有筋条43,以进一步避免无意中刺破薄膜,以保证第二盖体40盖合在储物部22上时,第一容纳腔221的密封性。

图8至图9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设有储物瓶盖的饮料瓶。如图9所示,该设有储物瓶盖的饮料瓶包括液体容器60和前述的储物瓶盖;液体容器60为一般的液体容器,在液体容器60的瓶身中一体成型有用于储液的容腔62,瓶身的一端设有用于圆筒形的瓶口61,瓶口61将容腔62与外部连通,连接部30与液体容器60的瓶口61密封连接,且第二盖体40位于液体容器60的容腔62中。当需要将待冲泡物与液体容器60中的液体混合时,将第一盖体21与连接部30拆卸即可,由于第一盖体21与连接部30拆卸的过程中,第一盖体21朝向远离连接部30的方向移动,此时,由于储物部22设在第一盖体21的其中一端上,储物部22和第一盖体21一起朝向远离连接部30的方向移动,而由于与储物部22卡合连接的第二盖体40抵靠在连接部30的背离第一盖体21的一端,因此,第二盖体40不能与第一盖体21和储物部22一起移动,从而伴随着第一盖体21和储物部22相对于连接部30移动,第二盖体40与储物部22分开,储存在第一容纳腔221中的待冲泡物落入液体容器60的容腔62中与液体容器60的容腔62中的液体混合;同时由于第一盖体21和储物部22与连接部30拆开,即将液体容器60打开,此时,可以直接取用与待冲泡物混合后的液体;即将上盖20打开的同时实现待冲泡物的混合和可对混合液进行取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优选的,连接部30与液体容器60可拆卸连接。由此,当需要将第二盖体40取出时,可以将连接部30与液体容器60拆开。为了便于连接部30与液体容器的拆卸,优选的,连接部30与液体容器60通过螺纹连接,在其他实现方式中,连接部30与液体容器60卡合连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