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插座的升降立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28499发布日期:2019-10-09 02:31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双插座的升降立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立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插座的升降立柱。



背景技术:

升降立柱因高度可调、搬运方便的优点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的电动升降立柱都仅设置有一个插座,一般设置在升降立柱靠近升降平台的一端或靠近地面的一端,部分使用者为避免了电源线拖地的问题,希望插座可以在靠近升降平台的一端,部分使用者为了避免电源线位置过高对走动造成影响,希望插座可以在靠近地面的一端,而单个插座的升降立柱不能满足所有使用者的使用习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插座的升降立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双插座的升降立柱,包括升降管、位于升降管内的传动总成及用于驱动传动总成伸缩的驱动装置,升降管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套装的内管、中管和外管,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插座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插座设有两个且分别为与驱动电机直接连接的第一插座和与驱动电机通过电源线连接的第二插座,两个插座分别位于传动总成的上下两端,升降管上设有供第一插座外露的第一通孔和供第二插座外露的第二通孔,升降管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外露。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上设有顶板,内管通过顶板与升降平台连接,升降管通过外管支撑于支撑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于传动总成的上端,第一插座位于传动总成的上端且第二插座位于传动总成的下端,第一通孔位于内管上,第二通孔位于外管上;或者,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于传动总成的下端,第一插座位于传动总成的下端且第二插座位于传动总成的上端,第一通孔位于外管上,第二通孔位于内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外管上设有顶板,外管通过顶板与升降平台连接,升降管通过内管支撑于支撑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于传动总成的上端,第一插座位于传动总成的上端且第二插座位于传动总成的下端,第一通孔位于外管上,第二通孔位于内管上;或者,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于传动总成的下端,第一插座位于传动总成的下端且第二插座位于传动总成的上端,第一通孔位于内管上,第二通孔位于外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的高度大于中管的高度,升降管处于收缩状态时,内管包括位于中管外的第一外露段。

进一步的,所述外管的高度大于中管的高度,升降管处于收缩状态时,外管包括位于中管外的第二外露段。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管的横截面为长方形,驱动电机位于传动总成的侧方。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总成包括第一传动段、第二传动段和第三传动段,第二传动段通过抱死结构固定在中管上,抱死结构上设有供电源线通过的过孔。

本实用新型中,“升降平台”为升降桌面、升降床等平面,“支撑面”为地面等平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设置两个插座,两个插座分别位于传动总成的两端并通过两个通孔外露,使得升降立柱的两端都设置有一个插座,第一插座与驱动电机直接连接,第二插座通过电源线与驱动电机连接,两个插座分别通过两个通孔外露,使得电源线不会外露在升降立柱外部,外观比较美观,同时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连接哪个插座,增加了升降立柱的实用性,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2、内管通过顶板与升降平台连接,升降管通过外管支撑于支撑面上,此时升降管为正装状态,驱动装置若连接于传动总成的上端,第一插座设置在传动总成的上端使得第一插座位于升降立柱的上端同时可以跟驱动电机直接连接,第二插座设置在传动总成的下端使得第二插座可以位于升降立柱的下端;相反,驱动装置若连接于传动总成的下端,第一插座设置在传动总成的下端使得第一插座位于升降立柱的下端同时可以跟驱动电机直接连接,第二插座设置在传动总成的上端使得第二插座可以位于升降立柱的上端。

3、外管通过顶板与升降平台连接,升降管通过内管支撑于支撑面上,此时升降管为倒装状态,驱动装置若连接于传动总成的上端,第一插座设置在传动总成的上端使得第一插座位于升降立柱的上端同时可以跟驱动电机直接连接,第二插座设置在传动总成的下端使得第二插座可以位于升降立柱的下端;相反,驱动装置若连接于传动总成的下端,第一插座设置在传动总成的下端使得第一插座位于升降立柱的下端同时可以跟驱动电机直接连接,第二插座设置在传动总成的上端使得第二插座可以位于升降立柱的上端。

4、通过设置内管的高度大于中管的高度,使得升降管处于收缩状态时,内管包括位于中管外的第一外露段,使得内管上的通孔设置在第一外露段上,方便插座连接外部电源。

5、通过设置外管的高度大于中管的高度,使得升降管处于收缩状态时,外管包括位于中管外的第二外露段,使得外管上的通孔设置在第二外露段上,方便插座连接外部电源。

6、通过设置升降管的横截面为长方形,驱动电机位于传动总成的侧方,缩小升降立柱的安装距,在升降管处于收缩状态下,减小升降立柱的高度,使得升降立柱更加便于携带。

7、通过在抱死结构上设置过孔,便于电源线的通过,使得第二插座与电源线的连接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升降立柱剖掉部分外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升降立柱取掉升降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升降立柱的爆炸图。

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

1、传动总成;11、抱死结构;111、过孔;2、驱动装置;21、驱动电机;3、内管;31、顶板;32、第一通孔;33、第一外露段;4、中管;5、外管;51、第二通孔;52、第二外露段;53、第二重合段;6、第一插座;7、第二插座;8、电源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下述的“上”、“下”、“左”、“右”、“纵向”、“横向”、“内”、“外”、“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双插座的升降立柱,包括升降管、位于升降管内的传动总成1及用于驱动传动总成1伸缩的驱动装置2,升降管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套装的内管3、中管4和外管5,驱动装置2包括驱动电机21,驱动电机21通过插座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插座设有两个且分别为与驱动电机21直接连接的第一插座6和与驱动电机21通过电源线8连接的第二插座7,两个插座分别位于传动总成1的上下两端,升降管上设有供第一插座6外露的第一通孔32和供第二插座7外露的第二通孔51,使得升降立柱的两端都设置有一个插座,升降管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通孔32和第二通孔51外露,使得电源线8不会外露在升降立柱外部,外观比较美观,同时使用者可以在升降立柱收缩状态下根据需求选择连接哪个插座,增加了升降立柱的实用性,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本实施例中,内管3上设有顶板31,内管3通过顶板31与升降平台连接,升降管通过外管5支撑于支撑面上,此时升降管为正装状态。驱动装置2连接于传动总成1的上端,第一插座6位于传动总成1的上端使得第一插座6位于升降立柱的上端同时可以跟驱动电机21直接连接,第二插座7位于传动总成1的下端使得第二插座7可以位于升降立柱的下端,第一通孔32位于内管3上且与第一插座6配合使第一插座6外露,第二通孔51位于外管5上且与第二插座7配合使第二插座7外露。

内管3的高度大于中管4的高度,升降管处于收缩状态时,内管3包括与中管4重合的第一重合段和位于中管4外的第一外露段33,使得内管3上的第一通孔32设置在第一外露段33上,方便第一插座6连接外部电源。

外管5的高度大于中管4的高度,升降管处于收缩状态时,外管5包括与中管4重合的第二重合段53和位于中管4外的第二外露段52,使得外管5上的第二通孔51设置在第二外露段52上,方便第二插座7连接外部电源。

升降管的横截面为长方形,驱动电机21位于传动总成1的侧方,缩小升降立柱的安装距,在升降管处于收缩状态下,减小升降立柱的高度,使得升降立柱更加便于携带。

传动总成1包括第一传动段、第二传动段和第三传动段,第二传动段通过抱死结构11固定在中管4上,抱死结构11上设有过孔111,便于电源线8的通过,使得第二插座7与电源线8的连接更加方便。

升降立柱工作时,因第二传动段固定在中管4上,第一传动段沿着第二传动段的轴向方向移动,第三传动段沿着第二传动段的轴向方向移动,使得第一插座6随第一传动段相对于第二传动段向上移动,第二插座7随第三传动段相对于第二传动段向下移动,升降立柱处于伸展状态时,第一插座6和第二插座7分别位于升降立柱的两端。

可以理解的,驱动装置也可以连接于传动总成的下端,此时,第一插座位于传动总成的下端且第二插座位于传动总成的上端,第一通孔位于外管上,第二通孔位于内管上。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升降管采用倒装的方式安装。

本实施例中,外管上设有顶板,外管通过顶板与升降平台连接,升降管通过内管支撑于支撑面上。

驱动装置连接于传动总成的上端,第一插座位于传动总成的上端使得第一插座位于升降立柱的上端同时可以跟驱动电机直接连接,同时,第二插座位于传动总成的下端使得第二插座可以位于升降立柱的下端,第一通孔位于外管上且与第一插座配合使第一插座外露,第二通孔位于内管上且与第二插座配合使第二插座外露。

可以理解的,驱动装置也可以连接于传动总成的下端,此时,第一插座位于传动总成的下端且第二插座位于传动总成的上端,第一通孔位于内管上,第二通孔位于外管上。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