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电机用单面补强合成云母带的收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1213发布日期:2019-10-19 03:37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性能电机用单面补强合成云母带的收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云母带生产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性能电机用单面补强合成云母带的收卷装置。



背景技术:

单面玻璃布补强云母带在常态时具有柔软性好、云母含量高、机械包绕不掉粉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大中型交、直流电机的主绝缘。经真空压力浸渍工艺(VPI)浸漆,电机的绝缘具有无气隙、整体性和散热性好,耐电晕性优异。

在云母带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把云母带卷起来形成云母带卷筒,以便进一步分切或直接销售,但在云母带卷筒前,云母带被牵引过程中,特别是云母带被长距离牵引时,经常会出现云母带跑偏的现象,造成云母带卷筒不紧凑,松紧度不均匀,两边不整齐,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包装运输,特别是云母带的两端面磨损较大或施加的牵引力不均匀严重时会使云母带断裂,造成产品的浪费。

这些跑偏的现象是主要是牵引力分布不均匀,还有烘箱内托辊的加工、安装、长年生产过程中的累积误差形成的,云母带跑偏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纠偏装置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性能电机用单面补强合成云母带的收卷装置,该收卷装置防止收卷过程中云母带跑偏,具有自动调节功能,避免人力调节跑偏量,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高性能电机用单面补强合成云母带的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支撑架上设有托辊,所述云母带设置在托辊上,托辊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纠偏座和第二纠偏座,所述第一纠偏座和第二纠偏座外侧分别设有磁性夹紧件,所述支撑架两端分别设有与磁性夹紧件相配合使用的磁性加强件,所述磁性加强件分别与电源连通,所述托辊中心、固位件中心、磁性夹紧件中心和磁性加强件中心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磁性夹紧件沿支撑架水平运动;所述托辊正对面的同一水平面上设有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电源开关电连接。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有效的检测云母带的跑偏量,红外线传感器分别设置于云母带的两端,当云母带偏转量超过设定值,磁性加强件被充电,进而增加了磁性夹紧件的夹紧强度,所述磁性夹紧件与磁性加强件相对应的磁极相同,所述磁性夹紧件相对应的磁极相反,磁性夹紧件进一步推动第一纠偏座和第二纠偏座发生运动,从而进行云母带的纠偏。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纠偏座和第二纠偏座为圆台状,所述第一纠偏座和第二纠偏座上底面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纠偏座和第二纠偏座的下底面被磁性夹紧件夹持。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磁性夹紧件外侧设有定位螺母。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为电池。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纠偏座和第二纠偏座的上底面和侧面设有防滑橡胶层。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平行于托辊方向设有导向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有效的防止云母带在绕卷的过程中发生偏转,通过自动调节偏转量有效的降低的工人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该收卷装置收卷的云母带卷紧实,并且减少了产品的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面补强合成云母带的收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2、托辊;3、第一纠偏座;4、第二纠偏座; 5、磁性夹紧件;6、磁性加强件;7、电源;8、红外线传感器;9、定位螺母;10、导向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高性能电机用单面补强合成云母带的收卷装置,包括支撑架1,支撑架上设有托辊2,所述云母带设置在托辊上,托辊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纠偏座3和第二纠偏座4,所述第一纠偏座和第二纠偏座外侧分别设有磁性夹紧件5,所述支撑架两端分别设有与磁性夹紧件相配合使用的磁性加强件6,所述磁性加强件分别与电源7连通,所述托辊中心、第一纠偏座和第二纠偏座的中心、磁性夹紧件中心和磁性加强件中心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磁性夹紧件沿支撑架水平运动;所述托辊正对面的同一水平面上设有红外线传感器8,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电源开关电连接。

所述第一纠偏座和第二纠偏座为圆台状,所述第一纠偏座和第二纠偏座上底面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纠偏座和第二纠偏座的下底面被磁性夹紧件夹持。

所述磁性夹紧件外侧设有定位螺母9。所述定位螺母防止第一纠偏座和第二纠偏座、磁性夹紧件沿支撑架运动。

所述电源为电池。

所述第一纠偏座和第二纠偏座的上底面和侧面设有防滑橡胶层。

所述平行于托辊方向设有导向辊10。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