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伏式侧开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29870发布日期:2019-12-06 16:55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起伏式侧开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起伏式侧开包装盒。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对产品的包装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升产品的档次已成为产品包装中非常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对产品包装盒的外形、结构和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市场上的包装盒种类繁多,但能够实现压跳打开盒盖或内盒可以实现转动的包装少之又少,且结构比较单一,而结构多样、功能特殊的的包装盒不仅能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吸引力,也能满足使用者乐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伏式侧开包装盒,该包装盒结构新颖,利用内盒在底座上的转动和侧翻板,在按压内盒时实现内盒转动进而实现包装盒的开合,避免了传统包装盒单一的打开方式,同时因为内盒可以转动便于物品的取放和展示,独特的结构和打开方式,使本包装盒更具有趣味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起伏式侧开包装盒,该包装盒包括内盒、外盒、底座和侧翻板;所述外盒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底板,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底板的上端,所述内盒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部,所述侧翻板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该包装盒还包括用于实现内盒转动的连接条和旋转轴,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用于供连接条穿过的第一凹槽,所述旋转轴设置于底座的顶端,所述连接条与旋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条穿过第一凹槽,所述连接条的两端均固定连接于内盒底部,所述内盒下端的中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内盒内部设有用于将内盒分割成第一置容腔和第二置容腔的隔板。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两端对应内盒的两侧壁板的上端边缘均开设有第二凹槽。

进一步的,该包装盒还包括用于盖住内盒的盖板。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包括依次折叠连接的第一折叠部、第二折叠部和第三折叠部,所述第二折叠部固定在所述隔板的上部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叠部远离第二折叠部的一端边缘设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三折叠部远离第二折叠部的一端边缘设有第二磁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板的上端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磁铁相磁吸的第三磁铁,所述侧翻板的上端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二磁铁相磁吸的第四磁铁。

进一步的,该包装盒还包括内盒垫板,所述内盒垫板的上板面与所述内盒底板的下板面贴合,所述连接条的两端位于内盒垫板的上板面和内盒底板的下板面之间并与内盒垫板和内盒底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条的两端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折叠部的宽度与所述隔板的厚度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结构新颖,利用内盒在底座上的转动和侧翻板,在按压内盒时实现内盒转动进而实现包装盒的开合,避免了传统包装盒单一的打开方式,同时因为内盒可以转动便于物品的取放和展示,独特的结构和打开方式,使本包装盒更具有趣味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包装盒打开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包装盒闭合时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内盒与底板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外盒的展开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内盒、11-隔板、12-第一置容腔、13-第二置容腔、14-第二凹槽、2-外盒、21-第一侧板、211-第三磁铁、22-第二侧板、23-底板、24-第三侧板、3-底座、31-第一凹槽、41-第一折叠部、411-第一磁铁、42-第二折叠部、43-第三折叠部、431-第二磁铁、5-侧翻板、51-第四磁铁、6-连接条、7-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8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见图1-8,一种起伏式侧开包装盒,该包装盒包括内盒1、外盒2、底座3和侧翻板5;所述外盒2包括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第三侧板24和底板23,所述底座3固定于所述底板23的上端,所述内盒1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3的上端,所述侧翻板5与所述底板23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3呈三棱柱状,所述三棱柱状底座3的一个侧棱面固定于所述底板23的上端,所述三棱柱状底座3的一个侧棱边与位于底座3的上端,所述内盒1位于最上端的侧棱边上方并与最上端的侧棱边转动连接。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内盒1包括内盒底板,所述内盒底板的中部与最上端的侧棱边转动连接。按压内盒1的一端时,内盒1另一端翘起,便于物品的取放和展示。

本实施例的包装盒结构简单新颖,通过采用内盒1在底座3上的转动,在按压内盒1时实现内盒1转动进而实现包装盒的开合,避免了传统包装盒单一的打开方式,同时因为内盒1可以转动便于物品的取放和展示,独特的结构和打开方式,使本包装盒更具有趣味性.

本实施例中,该包装盒还包括用于实现内盒1转动的连接条6和旋转轴7,所述底座3的顶部开设有用于供连接条6穿过的第一凹槽31,所述旋转轴7设置于底座3的顶端,所述连接条6与旋转轴7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条6穿过第一凹槽31,所述连接条6的两端均固定连接于内盒1底部,所述内盒1下端的中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3的顶部。

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内盒1在所述底座3上转动,进一步设置了用于将内盒1转动连接在底座3上的连接条和旋转轴,上述连接条6穿过第一凹槽31并将内盒1转动连接在所述外盒2的内部,进一步优化了内盒1起伏式转动的效果,进而使得本包装盒使用更加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盒1内部设有用于将内盒1分割成第一置容腔12和第二置容腔13的隔板11。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隔板11将内盒1分成第一置容腔12和第二置容腔13有助于不同产品的分类包装,同时也便于产品的展示,而且给人一种视觉美感。

本实施例中,该包装盒还包括用于盖住内盒1的盖板,所述盖板包括依次折叠连接的第一折叠部41、第二折叠部42和第三折叠部43,所述第二折叠部42的宽度与所述隔板11的厚度一致,所述第二折叠部42固定在所述隔板11上部平面;所述内盒1与隔板11相对的两侧壁板的上端边缘均开设有第二凹槽14。进一步的,所述隔板11与上述内盒1的两侧壁板屏两侧平行。

本实施例为了保证所述第二折叠部42能稳定固定在隔板11上部平面,因而严格限制所述第二折叠部42的宽度和所述隔板11的厚度一致,第一折叠部41充当第一置容腔12的翻盖、第二折叠部42充当第二置容腔13的翻盖,对被包装产品起到密封防尘和防潮的作用,而在内盒1两边侧壁板的上端边缘开设的第二凹槽14,可以在内盒1转出外盒2时辅助打开盒盖,便于产品的取放和展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部41远离第二折叠部42的一端边缘设有第一磁铁411,所述第三折叠部43远离第二折叠部42的一端边缘设有第二磁铁431。所述第一侧板21的上端边缘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磁铁411相磁吸的第三磁铁211,所述侧翻板5的上端边缘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磁铁431相磁吸的第四磁铁51。

本实施例在盒盖盖合时可以利用第一磁铁411和第三磁铁211之间的相磁吸作用将所述盖合后第一折叠部41边缘与第一侧板21上侧边缘贴合,同理利用第二磁铁431和第四磁铁51之间的相磁吸作用将所述盖合后的第三折叠部43边缘与翻板5的上侧边缘贴合,使盒盖盖紧不易意外展开,起到保护盒内的产品,同时起到防尘防潮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该包装盒还包括内盒垫板,所述内盒垫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内盒1底板的下板面,所述连接条6被所述内盒垫板固定在内盒1底部。进一步的,所述内盒垫板的上板面与所述内盒底板的下板面贴合,所述连接条6的两端固定于内盒垫板的上板面和下板面之间,所述接条6的两端与内盒垫板和内盒底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条6的两端间隔设置。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条6在与旋转轴7的连接处形成弯折,按压内盒1时,连接条6相对于旋转轴7转动,从而使内盒1相对于底座3转动,进而实现包装盒的开合,使用方便,增加趣味性。

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加强连接条6的固定,在内盒1底部加设了内盒垫板,通过内盒垫板将连接条6固定在内盒1底部,再通过连接条6将内盒1转动连接在外盒内2,保证了整个盒体稳定和打开方式的流畅性。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