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轿厢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6629发布日期:2019-08-07 02:10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轿厢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电梯轿厢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是人们生活和工作当中必不可少的垂直交通工具,由于电梯轿厢空间狭小,人流量大,空气不流通等因素,会对人体健康乃至生命造成威胁,因此需要对电梯开设通风装置。电梯轿厢的轿厢顶通常设有换气扇,换气扇不能形成气流回路,通风换气效果较差,当轿厢内乘客较多时,还是会觉得憋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电梯轿厢通风装置,其通风换气效果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梯轿厢通风装置,包括轿厢内壳、轿厢外壳,所述轿厢内壳设置在轿厢外壳的内部,轿厢内壳的底部与轿厢外壳之间设有若干个弹性减震装置,弹性减震装置包括若干个缓冲板和弹性橡胶减压球,弹性橡胶减压球设置在相邻两个缓冲板之间,所述轿厢内壳的顶板外沿延伸部与轿厢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轿厢外壳的顶部设有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上设有第一过滤网,所述轿厢内壳的顶部两侧均设有第二通风口,第一通风口与两个第二通风口之间设有挡风板,所述轿厢内壳的顶部位于两个第二通风口之间设有支撑杆,支撑杆的端部设有分流板,轿厢的两侧设有贯穿轿厢内壳与轿厢外壳的第三通风口,第三通风口倾斜向上从轿厢外通入轿厢内,所述第三通风口在轿厢内壳的内壁设有L型挡风板,L型挡风板的开口处设有第二过滤网,第三通风口上设有从轿厢内壳延伸至轿厢外壳外部的第一导流板。

作为改进,所述分流板的两端为斜面结构。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通风口倾斜向下从轿厢内壳的外部通入轿厢内。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通风口的外侧设有向外部两侧倾斜的第二导流板。

作为改进,所述缓冲板为EPE缓冲板。

作为改进,所述弹性减震装置由缓冲板与弹性橡胶减压球一体注塑而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轿厢两侧可以在电梯上行时和下行时进行有效地通风换气,形成两个气流回路,且不会将气流直接吹向乘客,大大提高了电梯轿厢的乘坐品质,改善了轿厢内的空气质量;轿厢内壳与外壳之间设有弹性减震装置,可有效降低电梯运行时的震感,进一步提高乘坐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梯轿厢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轿厢内壳,2、轿厢外壳,3、缓冲板,4、弹性橡胶减压球,5、第一通风口,6、第一过滤网,7、第二通风口,8、挡风板,9、支撑杆,10、分流板,11、第三通风口,12、L型挡风板,13、第二过滤网,14、第一导流板,15、第二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结合附图1,一种电梯轿厢通风装置,包括轿厢内壳1、轿厢外壳2,所述轿厢内壳1设置在轿厢外壳2的内部,轿厢内壳1的底部与轿厢外壳2之间设有若干个弹性减震装置,弹性减震装置包括若干个缓冲板3和弹性橡胶减压球4,弹性橡胶减压球4设置在相邻两个缓冲板3之间,所述缓冲板3为EPE缓冲板3,所述弹性减震装置由缓冲板3与弹性橡胶减压球4注塑一体而成,所述轿厢内壳1的顶板外沿延伸部与轿厢外壳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轿厢外壳2的顶部设有第一通风口5,所述第一通风口5上设有第一过滤网6,所述第一通风口5的外侧设有向外部两侧倾斜的第二导流板15,所述轿厢内壳1的顶部两侧均设有第二通风口7,所述第二通风口7倾斜向下从轿厢内壳1的外部通入轿厢内,第一通风口5与两个第二通风口7之间设有挡风板8,所述轿厢内壳1的顶部位于两个第二通风口7之间设有支撑杆9,支撑杆9的端部设有分流板10,所述分流板10的两端为斜面结构,轿厢的两侧设有贯穿轿厢内壳1与轿厢外壳2的第三通风口11,第三通风口11倾斜向上从轿厢外通入轿厢内,所述第三通风口11在轿厢内壳1的内壁设有L型挡风板12,L型挡风板12的开口处设有第二过滤网13,第三通风口11上设有从轿厢内壳1延伸至轿厢外壳2外部的第一导流板14。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电梯上行时,风从第一通风口5进入经分流板10分流后分别从轿厢内壳1顶部两侧的第二通风口7进入轿厢内,两个第二通风口7的下方都对应一个第三通风口11,风从第二通风口7进入再从第三通风口11出去,使电梯的两侧形成两个气流回路,通风换气效果好,而且风不会直接扑向人的头顶,提高了乘坐品质;电梯下行时风从两侧的第三通风口11进入,经第二通风口7和第一通风口5出去,导流板起到引导风向的作用,过滤网对空气进行过滤,保证轿厢内的空气质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