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6213发布日期:2019-10-13 02:02阅读:7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梯都是有机房的,主机、控制屏等放置在机房。随着技术的进步,曳引机和电器元件的小型化,人们舍弃电梯的机房,便出现了无机房电梯;无机房电梯的特点就是没有机房,为建筑商降低成本,另外无机房电梯一般采用变频控制技术和永磁同步电机技术,故节能、环保、不占用除井道以外的空间。无机房电梯的主机一般通过机架悬挂在井道的侧壁上;由于形成悬臂梁结构,机架受到很大的剪切力,机架强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如专利号为“CN108750864A”公开的一种钢带式电梯;包括井道、动力组件、轿架、对重、钢带和导轨支架组件;所述导轨支架组件包括多个固定支架、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第三导轨和第四导轨;所述多个固定支架沿所述左侧壁或右侧壁自下往上依次排列并固定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第三导轨和第四导轨;导轨安装在左侧壁或者右侧壁上,抗冲击能力低。将曳引机的机架直接固定在井道的左侧壁或者右侧壁上,机架底部无支撑,形成旋臂梁结构,使机架承受很大的剪切力;影响机架的使用寿命。且钢带为垂直向下设置,轿厢升降不平稳。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稳定、紧凑的无机房电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稳定、紧凑的无机房钢带电梯。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井道,包括前壁、后壁和两侧壁;

机架和主机,所述机架包括第一支架、主机板和两第二支架,两第二支架的一端固定在侧壁中,两第二支架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支架相连,主机板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用于安装所述主机;

运动件,设置在井道中,包括轿厢、轿架、对重和钢带;所述轿厢安装在轿架中,所述对重处于轿厢的左侧或右侧;所述主机通过钢带驱动轿架和对重交替上下运动;所述轿厢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轿厢导轨,所述对重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重导轨;所述一对重导轨安装在第二支架上,另一对重导轨安装在另一第二支架上;靠近对重侧的轿厢导轨安装在第一支架上。

在上述的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中,所述主机板和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之间设置有安装板,用于固定所述主机板;安装板上连接有加强筋。

在上述的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中,所述主机板上开设有用于穿设钢带的两矩形通槽,所述两矩形通槽分别处于第一支架的左右两侧。

在上述的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中,所述两第二支架为两槽钢,呈背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架也为槽钢。

在上述的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中,所述对重导轨和轿厢导轨的截面均呈T形,对重导轨和轿厢导轨均包括底板和与底板相连的导向板。

在上述的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中,所述导向板两侧在与底板相连处向内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底板自连接处向两侧截面逐渐减小。

在上述的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中,所述对重导轨沿其长度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多个第二支架;靠近对重侧的轿厢导轨沿轿厢导轨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架;所述对重在多个第一支架和多个第二支架围成的空间中上下运动。

在上述的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中,所述轿架底部在其左右两侧装有钢带导向轮,钢带绕过所述钢带导向轮,带动轿架上下运动;

所述轿架底部向下设置有护脚板,用于当电梯未平层时,防止乘客掉入井道中。

在上述的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中,还包括轿厢减震器和对重减震器,均设置在井道底部;所述轿厢减震器处于轿架的下方;所述对重减震器处于对重的下方。

在上述的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中,所述主机上方还设置有多个挂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无机房钢带电梯中,通过将两对重导轨分别安装在两第二支架上,将靠近对重侧的轿厢导轨安装在第一支架上,且第一支架连接在两第二支架之间;沿着两对重导轨和靠近对重侧的轿厢导轨长度方向上分布有多个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两对重导轨和轿厢导轨形成了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大大加强了机架的强度,可有效防止主机倾覆;且多个第一支架和多个第二支架对对重导轨和轿厢导轨的强度也有很大提高。电梯采用钢带替代钢丝绳,减小占用的面积,且相应可以减小曳引机的尺寸,节省空间;钢带制作时用聚氨酯包裹钢丝绳,保护着钢丝绳,从而加强钢带的使用寿命,且钢带与曳引轮之间的摩擦系数增加,使轿厢运行更平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的顶层剖面图;

图2为电梯的井道平面示意图;

图3为井道立面布局示意图;

图4为图1沿A-A的剖切后的示意图;

图5为挂钩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机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7为主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俯视图;

图10为图8的左视图;

图11为轿厢导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轿厢两侧的钢带布置示意图。

图中,1、井道;11、前壁;12、后壁;13、侧壁;14、电梯门道;15、底坑;16、爬梯;121、通风窗;131、换气扇;132、插座;2、机架;21、第一支架;22、主机板;221、矩形通槽;23、第二支架;24、安装板;241、加强筋;3、主机;4、轿厢;41、轿厢导轨;411、底板;412、导向板;413、凹槽;5、轿架;51、钢带导向轮;6、对重;61、对重导轨;7、护脚板;8、轿厢减震器;9、挂钩;10、钢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12所示,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包括有:

井道1,包括前壁11、后壁12和两侧壁13;前壁11上开设有多个电梯门道14。

机架2和主机3,机架2包括第一支架21、主机板22和两第二支架23,两第二支架23的一端固定在侧壁13中,两第二支架23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支架21相连,主机板22设置在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3上,用于安装主机2;

运动件,设置在井道1中,包括轿厢4、轿架5、对重6和钢带10;轿厢4安装在轿架5中,轿厢4随着轿架5而运动;对重6处于轿厢4的左侧或右侧,主机3与对重6处于同侧;相比于将对重6设置在轿厢4的后侧,可以使轿厢4的尺寸往后加大,从而能有效提高井道1的空间利用率,电梯结构更紧凑。主机3通过钢带10驱动轿架5和对重6交替上下运动;轿厢4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轿厢导轨41,对重6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重导轨61;一对重导轨61安装在第二支架23上,另一对重导轨61安装在另一第二支架23上;靠近对重6侧的轿厢导轨41安装在第一支架21上;沿着两对重导轨61和靠近对重6侧的轿厢导轨41长度方向上分布有多个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3,两对重导轨61和轿厢导轨41形成了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大大加强了机架2的强度,可有效防止主机3倾覆;对重6在多个第一支架21和多个第二支架23围成的空间中上下运动。

主机板22和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3之间设置有安装板24,安装板24用于固定主机板22;安装板24上连接有加强筋241;两对重导轨61和靠近对重6侧的轿厢导轨41顶部都设置有所述安装板24,提高三角支撑结构的支撑效果。主机板22上开设有用于穿设钢带10的两矩形通槽221,两矩形通槽221分别处于第一支架21的左右两侧。两第二支架23为两槽钢,呈背向平行设置,第一支架21也为槽钢;两第二支架23的两槽钢的开口朝外,使对重导轨61安装在第二支架23上时,保证最大的固定、接触面积,使对重导轨61固定可靠;第一支架21的开口朝内,同理,由于轿厢导轨41安装在第一支架21的外侧,所以也为保证轿厢导轨41和第一支架21之间有最大的接触、固定空间。

机架2的安装过程为,根据电梯的对重导轨61和轿厢导轨41的位置,确定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3的长度尺寸;将制作好的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3通过焊接和\或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成一体;将连接好的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3置于与对重导轨61和轿厢导轨41平齐的高度,且将两第二支架23远离第一支架21侧的一端固定在电梯的井道侧壁13中;将一对重导轨61固定在一第二支架23上,将另一对重导轨61固定在另一第二支架23上,将靠近对重6侧的轿厢导轨41固定在第一支架21上,构成三角支撑结构;在第一支架21上和第二支架23上根据安装位置需求,固定连接安装板24;在第一支架21和安装板24之间设置加强筋241;最后将主机板22固定在安装板24上,可直接用于支撑、安装电梯的主机3;沿着两对重导轨61和轿厢导轨41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多个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3,用于加强轿厢导轨41和对重导轨61自身的强度,及加强轿厢导轨41和对重导轨61的支撑主机的能力。

对重导轨61和轿厢导轨41的截面均呈T形,对重导轨61和轿厢导轨41均包括底板411和与底板411相连的导向板412。导向板412两侧在与底板411相连处向内凹陷形成凹槽413;凹槽413的设置目的为,限制与导轨配合的电梯导靴在轿厢导轨41或者对重导轨61上晃动;底板411自连接处向两侧截面逐渐减小。

轿架5底部在其左右两侧装有钢带导向轮51,钢带10绕过钢带导向轮51;主机3驱动钢带10,钢带10带动轿架5上下运动;将钢带导向轮51设置在轿架5底部,使轿厢4可以运动至高于主机3的高度,可有效降低井道1的高度,节约建筑混领土材料。钢带10的接触面积相对于钢丝绳的接触面积大许多,钢带10的摩擦力相对于钢丝绳的摩擦力要大,可以相应减小主机3的曳引轮直径,节省主机3占用井道1顶部的空间;使电梯内部结构更加紧凑。轿架5底部向下设置有护脚板7,护脚板7用于当电梯未平层时,防止乘客掉入井道1中,即底坑15中,底坑15侧面设置有爬梯16。

电梯还包括起减震作用的轿厢减震器8和对重减震器,均设置在井道1底部;轿厢减震器8处于轿架5的下方;对重减震器处于对重6的下方。在主机3上方还设置有多个挂钩9,挂钩9固定在井道1中;用于当需要维修主机3时,将主机3吊起在挂钩9上。

优选地,井道的后壁12上还开设有通风窗121,井道的侧壁13上还设置有换气扇131和用于安装电梯照明的插座132。轿厢4两侧的钢带10布置方式如图12所示,轿厢4与轿厢4两侧的钢带10所呈的夹角相等,受力平衡;使轿厢4升降时,相对于普通电梯要平稳。

工作过程中,当乘客需要上楼时,主机3驱动钢带10,带动轿架5和轿厢4沿着轿厢导轨41向上运动;与此同时,对重6在钢带10的作用下相应的沿着对重导轨61向下运动。当乘客需要下楼时,主机3反转,主机3驱动钢带10,带动轿架5和轿厢4沿着轿厢导轨41向下运动;与此同时,对重6在钢带10的作用下相应的沿着对重导轨61向上运动。在轿厢4、轿架5和对重6上下运动的过程中,轿架5对轿厢导轨41,对重6对对重导轨61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用多个第一支架21固定轿厢导轨41和用多个第二支架23固定对重导轨61,大大提高了轿厢导轨41和对重导轨61的耐冲击能力。

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