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口袋自动灌装机的气囊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5695发布日期:2019-08-09 21:13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敞口袋自动灌装机的气囊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敞口袋自动灌装机的气囊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如业界所知,对于诸如超细粉体、金属矿粉体、非金属矿粉体、医药化工原料、染料、颜料、碳酸钙、高岭土、酚醛树脂、电池粉体乃至食品范畴的面粉之类的产品的包装基本上由已往纯粹靠手工包装变成了目前由全自动或半自动包装机进行包装并且还可边包装边计量。机械化自动包装不仅可以显著减轻工人的作业强度,而且能够提高包装效率。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关于敞口袋自动灌装机的技术信息,如CN105600017B(敞口袋自动灌装机的夹袋装置)和CN105691742B(敞口袋自动灌装机的下料装置),等等。

进而如业界所知,在敞口袋自动灌装机对敞口袋进行灌装的过程中,物料依次经储料箱、料斗和进料桶进入套置在进料桶外的敞口袋内。在前述过程中,由于敞口袋的袋口内壁无法与进料桶的外壁之间实现良好密封,因而物料会自敞口袋与进料桶之间的缝隙中向外弥散,不仅浪费物料,而且影响即污染作业环境。该技术问题由中国专利CN2639180Y推荐的“敞口袋气囊密封装置”所弥补。该专利是在前述进料桶的下部的外壁上通过一对固定条固定一气囊,并且在进料桶上设置一配有电磁阀的气管,该气管与气囊的气囊腔相通,当在线作业人员将敞口袋的袋口套置至气囊外后,开启电磁阀,经气管向气囊腔供气,气囊鼓胀,使敞口袋的袋口内壁与气囊之间形成密封,敞口袋内的物料和/或料尘不会在灌装过程中从袋口与气囊之间进入外界。因此CN2639180Y客观上能兑现其说明书第2页第1段记载的技术效果。

但是,上述CN2639180Y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以下缺憾:其一,由于一对固定条(业界习惯称“上卡箍”和“下卡箍”)分别对气囊的束缚力是有限的,因而在进气管(专利称“气管”)向气囊腔充气而使气囊鼓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气囊的上部和/或下部从上卡箍圈和/或下卡箍圈挣脱的情形,当这种情形发生时,必须在停机状态下,将上卡箍圈重新对气囊的上部固定以及将下卡箍圈重新对气囊的下部固定,从而既增加了在线作业人员的工作负担,又影响了敞口袋自动灌装机的灌装效率;其二,为了尽可能将气囊固定于进料桶外,通常采用头部的直径较大的卡箍,于是当敞口袋的袋口套置于气囊外时,极易损及袋口。鉴于前述状况,有必要加以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防止气囊从卡箍圈或金属箍挣脱的既可避免给在线作业人员带来额外的工作负担又能保障灌装效率、有利于避免损及敞口袋的袋口的敞口袋自动灌装机的气囊密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敞口袋自动灌装机的气囊密封装置,所述的敞口袋自动灌装机包括一进料桶;所述的气囊密封装置包括一气囊、一进气管和一出气管,气囊包络在所述进料桶的下部的外壁上,该气囊的上端通过卡箍与进料桶固定,而气囊的下端通过金属箍同样与进料桶固定,气囊的内壁与进料桶的外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气囊腔,进气管以及出气管设置在进料桶的进料桶腔内,并且进气管的上端伸展到进料桶腔外与压力空气产气装置连接,而进气管的下端穿过进料桶的桶壁与所述气囊腔相通,出气管的上端伸展到进料桶腔外并且与外界相通,而出气管的下端同样穿过进料桶的桶壁与气囊腔相通,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料桶的下部的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气囊腔的下部的位置固定有一金属环,所述气囊的下部延伸至金属环的下方并且在气囊的下沿围绕气囊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凸起于气囊的外表面的气囊凸缘,所述金属箍在对应于所述金属环与气囊凸缘之间的位置将气囊的下部与进料桶固定,所述气囊的上部探出卡箍并且在翻转后覆盖在卡箍的外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进料桶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进气管的上端的位置开设有进气管上部让位孔,在进料桶上并且在对应于进气管的下端的位置开设有一进气管下部让位孔,进气管的上端经进气管上部让位孔伸展到进料筒腔外并且固定有一进气管接头,该进气管接头通过管路与所述压力空气产气装置连接;在所述进料桶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出气管的上端的位置开设有一出气管上部让位孔,在进料桶上并且在对应于出气管的下端的位置开设有出气管下部让位孔,出气管的上端经出气管上部让位孔伸展到进料筒腔外并且固定有一出气管接头,该出气管接头通过管路与外界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进气管接头连接的管路上设置有进气电磁阀,而在与所述出气管接头连接的管路上设置有出气电磁阀。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金属环以焊接方式固定在所述进料桶的下部的外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环为横截面形状呈圆形的金属丝。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箍的横截面呈矩形或圆形并且该金属箍是无端点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进料桶的上部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气囊腔的上部的位置固定有一金属圈,所述气囊的上部延伸至金属圈的上方,所述的卡箍在对应于金属圈的上方的位置将气囊与进料桶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圈以焊接方式固定在进料桶的上部的外壁上并且该金属圈为横截面形状呈圆形的金属丝。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气囊为硅橡胶气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进料桶的进料桶腔的腔壁上并且在对应在于所述进气管以及出气管的上方的位置围绕进料桶腔的四周构成有一淌料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在进料桶的下部的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气囊腔的下部的位置固定了一金属环,又由于将气囊的下部延伸至金属环的下方并且在气囊的下沿围绕气囊的圆周方向构成了一凸起于气囊的外表面的气囊凸缘,还由于将金属箍在对应于金属环与气囊凸缘之间的位置将气囊的下部与进料桶固定,还由于将气囊的上部探出卡箍并且在翻转后覆盖在卡箍的外壁上,因而在气囊鼓胀时不会出现从卡箍以及金属箍挣脱的情形,既可避免增加在线作业人员的额外工作负担,又能保障灌装效率;之二,在气囊充气膨胀时,由于气囊凸缘的限定作用,会使金属箍向上拉,将气囊的下部紧紧压在金属环上,达到理想的自密封效果,并且气囊的气囊腔内的气压越大,气囊越膨胀,将金属环向上拉的力越大,自密封效果越好;之三,由于采用了金属环,因而不会损及敞口袋的袋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析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至图3,示出了敞口袋自动灌装机的结构体系的一进料桶1;示出了气囊密封装置的结构体系的一气囊2、一进气管3和一出气管4,气囊2包络在前述进料桶1的下部的外壁上,该气囊2的上端通过卡箍21与进料桶1固定,而气囊2的下端通过金属箍22同样与进料桶1固定,气囊2的内壁与进料桶1的外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气囊腔23,进气管3以及出气管4设置在进料桶1的进料桶腔11内,并且进气管3的上端伸展到进料桶腔11外与压力空气产气装置连接,而进气管3的下端穿过进料桶1的桶壁与前述气囊腔23相通,出气管4的上端伸展到进料桶腔11外并且与外界相通,而出气管4的下端同样穿过进料桶1的桶壁与气囊腔23相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进料桶1的下部的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气囊腔23的下部的位置固定有一金属环5(也可称“金属丝”),前述气囊2的下部延伸至金属环5的下方并且在气囊2的下沿围绕气囊2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凸起于气囊2的外表面的气囊凸缘24,前述金属箍22在对应于前述金属环5与气囊凸缘24之间的位置将气囊2的下部与进料桶1固定,前述气囊2的上部探出卡箍21并且在翻转(也可称“翻展”)后覆盖在卡箍21的外壁上。

请重点见图1和图2,在前述进料桶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进气管3的上端的位置开设有进气管上部让位孔12,在进料桶1上并且在对应于进气管3的下端的位置开设有一进气管下部让位孔13,进气管3的上端经进气管上部让位孔12伸展到进料筒腔11外并且固定有一进气管接头31,该进气管接头31通过管路与前述压力空气产气装置连接;在前述进料桶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出气管4的上端的位置开设有一出气管上部让位孔14,在进料桶1上并且在对应于出气管4的下端的位置开设有出气管下部让位孔15,出气管4的上端经出气管上部让位孔14伸展到进料筒腔11外并且固定有一出气管接头41,该出气管接头41通过管路与外界相通。

在前述进气管接头31连接的管路上设置有进气电磁阀(图中未示出),而在与前述出气管接头41连接的管路上设置有出气电磁阀(图中未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金属环5以焊接方式固定在前述进料桶1的下部的外壁上,该金属环5为横截面形状呈圆形的金属丝(铁丝)。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金属箍22的横截面呈矩形或圆形并且该金属箍22是无端点的。如果将金属箍22的横截面形状改为圆形,那么应当视为等效的技术手段。

由图1和图3所示,由于设置了前述金属环5的缘故,因而当金属箍22设置到气囊2的下部后,便使气囊2的下部产生(即形成)一凹腔25。在设计时计算好进料桶1的外径及焊固在其下部的前述金属环5的外径、金属箍22的内径以及金属箍22的外径、气囊2的内径及其壁厚尺寸和气囊凸缘24(即气囊凸台)的外径,则气囊2在充气膨胀时,气囊凸缘24把金属箍22向上拉,金属箍22将气囊2压在金属环5上,达到理想的自密封效果,而且气囊2的气囊腔23内的气压愈大,气囊2的膨胀也越大,气囊2下端的前述气囊凸缘24将金属箍22向上拉的力就越大,金属箍22把气囊2压在金属环5上的力便越大,自密封效果也更为理想。在本实用新型的前述过程中,由于使用了无端点的金属箍22以及在气囊2的下部构成了气囊凸缘24,因而避免了采用已有技术中的普通的即常规的卡箍密封,又由于普通的卡箍的卡头直径大,因而在插入敞口袋的袋口时,易损及袋口而影响密封,而本实用新型不会损及袋口。

作为优选的方案,在前述进料桶1的上部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气囊腔23的上部的位置同样固定有一金属圈6,前述气囊2的上部延伸至金属圈6的上方,前述的卡箍21在对应于金属圈6的上方的位置将气囊2与进料桶1固定。

前述金属圈6以焊接方式固定在进料桶1的上部的外壁上并且该金属圈6为横截面形状呈圆形的金属丝(铁丝)。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气囊2为硅橡胶气囊即气囊2的材料为硅橡胶。

优选地,在前述进料桶1的进料桶腔11的腔壁上并且在对应在于前述进气管3以及出气管4的上方的位置围绕进料桶腔11的四周构成有一淌料板111。

在使用时,前述进料桶1通过其上部的法兰边16与敞口袋自动灌装机的结构体系的料斗固定连接。灌装时,由在线作业人员将敞口袋的袋口套置到气囊2外,开启前述的进气电磁阀且关闭前述的出气电磁阀,压力空气由管路引至进气管接头31,并从进气管3的进气管出气口32进入气囊腔23,气囊2膨胀(鼓胀),将前述袋口密封,储料箱内的物料依次经料斗和进料桶1进入阀口袋内。待对阀口袋灌装完毕后,关闭前述进气电磁阀并且开启前述的出气电磁阀,气囊腔23内的空气从出气管4的出气管进气口42引入出气管4,经与出气管接头41连接的管路引至外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