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调节上下料张力的制带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90482发布日期:2019-09-03 20:22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调节上下料张力的制带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带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调节上下料张力的制带机。



背景技术:

制带机是一种料带生产时的采用机器,其主要实现对料带实现收放料、切料、压料和成型的功能,广泛应用于服装和鞋帽等辅助带料的加工过程。

在料带的加工过程中,一卷料带用完后需要接入另一卷料带,现有的制带机需要人工将接料带粘接在载体上,再讲其从载体上撕下来使用,粘接效率不高;同时现有的制带机上下料张力无法调节,可能导致料带受力不均匀或在料带辊上打滑的现象,影响产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设计一种粘接效率高的自动调节上下料张力的制带机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调节上下料张力的制带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调节上下料张力的制带机,包括导料辊、放料辊、第一固定座、底座、下收料辊、第二固定座、丝杠、滑台、上收料辊、第一电机、分切圆刀、压料接带组件和第二电机,所述底座的顶部分别安装有第一固定座、压料接带组件、第二固定座、导料辊和分切圆刀,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活动连接有放料辊,所述第二固定座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活动连接有丝杠,所述丝杠的外部通过滚珠螺母副活动连接有滑台,所述滑台和第二固定座的一侧均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三电机,位于滑台一侧的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活动连接有上收料辊,位于固定座一侧的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活动连接有下收料辊,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便于避免料带打滑或受力不均匀的现象,使加工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压料接带组件包括U型座、翘板、固定架、第三电机、伸缩气缸、第四电机、压板、凸轮、齿条、接料带、方形槽、第五电机和齿轮,所述U型座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的输出轴外部通过焊接固定有凸轮,所述U型座的两侧内壁之间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翘板,所述U型座的顶部通过焊接固定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的输出轴连接有压板,所述U型座的一侧开设有方形槽,所述方形槽的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五电机,所述第五电机的输出轴外部对应通过焊接固定有齿轮,所述方形槽的顶部对应设置有齿条,且齿条与齿轮相啮合,两个所述齿条之间通过粘接固定有接料带,所述第三电机、第四电机、第五电机和伸缩气缸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便于自动将接料带粘接在前后两卷料带之间,并用压板压紧,免去人工接料带来的费时费力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翘板的底部与凸轮相接触,便于凸轮驱动翘板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机的型号为一种SM -- LFB型伺服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为一种YLJ型力矩机,所述第一电机为一种YL-型三相异步电机,所述第四电机为一种YE--型交流电机,所述第五电机为一种YM-型三相异步电机,便于完成压料接带、收放料和切料过程。

进一步的,所述接料带和压板位于同一垂直面内,便于压板将接料带压实。

进一步的,所述方形槽的底部内壁对应开设有滑轨,且滑轨与齿条的底部通过接触面滑动连接,便于齿条顺利在移动方形槽的底部内壁上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电机的输出轴与方形槽的两侧内壁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便于固定齿轮的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压料接带组件,从而可以自动将接料带粘接在前后两卷料带之间,并用压板压紧,免去人工接料带来的费时费力的问题,粘接效率高;通过设置有上收料辊、下收料辊和丝杠,可以通过电机调节上下收料辊的相对位置来调节上下料张力,避免了料带打滑或受力不均匀的现象,加工效果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U型座与压板安装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翘板与齿条安装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电机与齿轮安装示意图;

图中:1、导料辊;2、放料辊;3、第一固定座;4、底座;5、下收料辊;6、第二固定座;7、丝杠;8、滑台;9、上收料辊;10、第一电机;11、分切圆刀;12、压料接带组件;13、第二电机;14、U型座;15、翘板;16、固定架;17、第三电机;18、伸缩气缸;19、第四电机;20、压板;21、凸轮;22、齿条;23、接料带;24、方形槽;25、第五电机;26、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调节上下料张力的制带机,包括导料辊1、放料辊2、第一固定座3、底座4、下收料辊5、第二固定座6、丝杠7、滑台8、上收料辊9、第一电机10、分切圆刀11、压料接带组件12和第二电机13,底座4的顶部分别安装有第一固定座3、压料接带组件12、第二固定座6、导料辊1和分切圆刀11,第一固定座3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电机13,第二电机13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活动连接有放料辊2,第二固定座6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电机10,第一电机10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活动连接有丝杠7,丝杠7的外部通过滚珠螺母副活动连接有滑台8,滑台8和第二固定座6的一侧均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三电机17,位于滑台8一侧的第三电机17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活动连接有上收料辊9,位于固定座6一侧的第三电机17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活动连接有下收料辊5,第一电机10和第二电机13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便于避免料带打滑或受力不均匀的现象,使加工效果好;压料接带组件12包括U型座14、翘板15、固定架16、第三电机17、伸缩气缸18、第四电机19、压板20、凸轮21、齿条22、接料带23、方形槽24、第五电机25和齿轮26,U型座14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第四电机19,第四电机19的输出轴外部通过焊接固定有凸轮21,U型座14的两侧内壁之间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翘板15,U型座14的顶部通过焊接固定有固定架16,固定架16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伸缩气缸18,伸缩气缸18的输出轴连接有压板20,U型座14的一侧开设有方形槽24,方形槽24的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五电机25,第五电机25的输出轴外部对应通过焊接固定有齿轮26,方形槽24的顶部对应设置有齿条22,且齿条22与齿轮26相啮合,两个齿条22之间通过粘接固定有接料带23,第三电机17、第四电机19、第五电机25和伸缩气缸18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便于自动将接料带粘接在前后两卷料带之间,并用压板20压紧,免去人工接料带来的费时费力的问题;翘板15的底部与凸轮21相接触,便于凸轮21驱动翘板15转动;第二电机13的型号为一种SM 130-150-15 LFB型伺服电机,第三电机17为一种YLJ63型力矩机,第一电机10为一种Y100L-2型三相异步电机,第四电机19为一种YE2-801-4型交流电机,第五电机25为一种Y80M1-2型三相异步电机,便于完成压料接带、收放料和切料过程;接料带23和压板20位于同一垂直面内,便于压板20将接料带23压实;方形槽24的内壁对应开设有滑轨,且滑轨与齿条22的底部通过接触面滑动连接,便于齿条22顺利在移动方形槽24的底部内壁上移动,第五电机25的输出轴与方形槽24的两侧内壁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便于固定齿轮26的位置;当调节该制带机的上下料张力时,启动第一电机10,其输出轴带动丝杠7转动,驱动滑台8向左或向右移动,由于料带经过下收料辊5后到达上收料辊9,当滑台8向左移动时张力增大,反之则张力减小,此设计避免了料带打滑或受力不均匀的现象,加工效果好;当该制带机进行压料接带时,前一卷料带块要用完时,使第三电机17和第四电机19停止运转,前一卷料带的带尾平放在U型座14的内壁,将后一卷料带放入工位,启动第五电机25,其输出轴带动齿轮26运动,齿条22向U型座14的中部移动,直到接料带23移动至料带的上方,此时启动第二电机13,放料辊2开始放料,导料辊1将后一卷料带的头部置于翘板15上,接着启动第四电机19,其输出轴带动凸轮21转动,翘板15翘起,此时料带的运动轨迹上移,后一卷料带的头部与前一卷料带的尾部在垂直面内重合,启动伸缩气缸18,其输出轴使压板20下移,压板20将两卷料带和之间的接料带23紧密压合在一起,前后两卷料带连接在一起,再启动第五电机25,其输出轴带动齿条22向外移动,不再阻碍料带的加工过程,此设计实现了自动接料,免去人工接料带来的费时费力的问题,粘接效率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