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77547发布日期:2020-06-26 23:22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配置在外壳瓶内的内容器体的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以下一种合成树脂制多重瓶(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3-245010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082916号公报):在相对于外压能够恢复原形的外壳瓶的内部配置因外压而减容从而发生变形(以下,有时称为“减容变形”)内容器体,并在该外壳瓶与该内容器体之间导入外部空气。

合成树脂制多重瓶在通过按压外壳瓶的胴部来使内容器体减容变形而倒出容纳于内容器体的内容物,另一方面,当胴部按压被解除时,合成树脂制多重瓶通过另外设置的止回阀等的作用向外壳瓶与内容器体之间导入外部空气。其结果,外壳瓶因外部气压而恢复原状,另一方面,内容器体维持减容变形的状态。这样,由于外部空气不会侵入内容器体内,能够防止容纳于内容器体内的内容物由于氧化等而变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50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08291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多重容器中,为了将内容物全部排出,在多重容器的内容器体的减容变形的极限状态下残留的空隙部、即未完全被压扁的空隙部(以下称为“无效空间”(deadspace))比存在内容物填充后的气体的空间部(以下称为“顶部空间”)大时,存在利用顶部空间的气体容量不能完全排出无效空间的内容物的问题。而为了将内容物全部排出,希望将无效空间设定得比顶部空间小。

特别是,由于外壳瓶的外口部及内容器体的内口部是被装设盖等的部位且是因外压不会发生变形的部分,从减少无效空间的观点出发,考虑减少外口部及内口部的内容积。

然而,在外壳瓶的外口部的外周面形成有供带止回阀的盖等螺合的外螺纹的部位,由于规格的问题,减小外口部也存在限度。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受外口部规格的影响就能够减小无效空间的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具备:

合成树脂制的外壳瓶,其具有圆筒状的外口部、与该外口部连接的肩部、与该肩部连接的胴部和与该胴部连接的底部,所述外壳瓶相对于外压能够恢复原形,

合成树脂制的内容器体,其具有配设于该外壳瓶的所述外口部内的圆筒状的内口部、以及内容器体主体,其中,所述内容器体主体与该内口部连接且具有沿着该外壳瓶的内表面形状形成的形状并因外压而变形,以及,

通气路,其在所述外口部与所述内口部之间形成,并向所述外壳瓶与所述内容器体之间导入外部空气,

所述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口部的内周面设置有内径比所述内口部的开口端的内径小的小径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利用小径部来减少内口部的容积的无效空间少的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另外,由于无需将外口部的外径设定得较小就能够使内口部内的容积变小,能够将外口部维持在符合规格的外径的同时,减少内口部的容积从而减少无效空间。

另外,由于内口部的开口端形成内径比小径部的内径大,即使减少内口部的容积,也能够在吹塑成型时、填充内容物时容易地将吹塑成型喷嘴、内容物填充喷嘴插入到内口部内。

[2]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内口部的上端部外周面中除了形成所述通气路的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面是与所述外口部的内周面接触的上端接触部,在所述内口部的外周面中的所述上端接触部的下方设置有隔离部,该隔离部与所述外口部的内周面隔离且位于与所述小径部对应的区域,所述隔离部与所述通气路相比更向径向内侧分离而形成间隙。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减少内口部内的容积而不用将外口部的外径设定得较小,因此能够在将外口部维持为符合规格的外径的同时,减少内口部的容积从而减少无效空间。

另外,通过在内口部的外周面与外口部的内周面之间以位于与小径部对应的部分的方式而设置的隔离部,能使隔离部向比通气路靠径向内侧的方向分离,由此能够较大地形成通气路以外的间隙,从而控制内口部的树脂量而实现成本降低。另外,由于内口部的上端接触部与外口部的内周面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吹塑成型时、以及在这之后对多重瓶实施处理时的内口部的晃动。

[3]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内口部的下端部外周面中除了形成所述通气路的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面是与所述外口部的内周面接触的下端接触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减少内口部内的容积而无需将外口部的外径设定得较小,因而能够在将外口部维持在符合规格的外径的同时,减少内口部的容积,从而减少无效空间。

另外,由于内口部的下端接触部与外口部的内周面接触,因而能够将内口部以稳定的状态固定在外口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内容器体主体的无效空间的说明图。

图3a是放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外口部及内口部的主视图。

图3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俯视图。

图3c是图3b的a-a线切剖视图。

图4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外口部及内口部的剖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外口部及内口部的剖视图。

图6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外口部及内口部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比较例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a~图3c,对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由能够相对外压恢复原形的外壳瓶2和收容在外壳瓶2内侧并因外压而变形的内容器体3构成。外壳瓶2和内容器体3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以外的其他聚酯树脂对外壳瓶2和内容器体3进行成型。

外壳瓶2具备圆筒状的外口部4、与外口部4连接的肩部5、与肩部5连接的胴部6、以及与胴部6连接的底部7。底部7在内周侧具备向外壳瓶2的内侧凹入而对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赋予自立性的凹部8,底部7与凹部8之间形成接地部9。

图3a是放大表示外口部4和内口部17的主视图。图3b是放大表示外口部4和内口部17的俯视图。图3c是表示用图3b的a-a线切断了外口部4及内口部17的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3a~图3c所示,外口部4在外周面具备外螺纹部10和位于比外螺纹部10靠下方的位置的支承环11,肩部5的与外口部4连接的部分成为四棱锥状部12,在四棱锥状部12的下方具备从四棱锥状部12向胴部6逐渐扩径且四棱锥的棱逐渐变得平滑并与圆筒状胴部相连的胴部上部13。

胴部6的与轴正交的截面为圆形,胴部6经由第1周状槽部6a与肩部5连接,同时经由第2周状槽部6b与底部7连接。另外,胴部6从与肩部5连接的周状槽部6a的下端部向中央部6c逐渐缩径,形成从中央部6c向与底部7连接的周状槽部6b的上端部逐渐扩径的鼓状。另外,胴部6具备在遍及周状槽部6a、6b之间的鼓状的区域沿轴向延伸设置的多个纵肋14。

底部7的与接地部9连接的部分形成四棱锥状部15,在四棱锥状部15的上方具备从四棱锥状部15向胴部6逐渐扩径并且四棱锥的棱变得平滑且与圆筒状胴部相连的胴部下部16。

另外,四棱锥状部12、15的分别与轴正交的剖面为四边形状,在其顶点带有r角,在该顶点处具备棱线12a、15a。这里,棱线15a与棱线12a的延长线相连。

另一方面,内容器体3具备配设于外口部4的内周侧的圆筒状内口部17和与内口部17连接且具有沿着外壳瓶2的肩部5、胴部6、底部7、凹部8和接地部9的内表面形状形成的形状的内容器体主体18。内口部17在上部具有延伸到比外口部4的上端要靠上方的延伸部19。在延伸部19上设置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20,通过凸缘部20的下表面与外口部4的上端缘接触,使内口部17卡止于外口部4。

另外,内口部17在外周面具备纵槽21。纵槽21与形成于凸缘部20的下表面的横槽22连续设置,横槽22在凸缘部20的外周缘处向外部开放。其结果,通过纵槽21以及横槽22,在外壳瓶2与内容器体3之间形成导入外部气体的通气路23。

另外,内口部17在从上端缘隔开间隔的位置上具备内径比开口部分的内径小的小径部24。小径部24在内口部17的内周面经由上侧倾斜面25与小径部24连接,上侧倾斜面25从自上端缘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以45度左右的倾斜角度逐渐缩径。另外,从小径部24的下端到内口部17的下端形成平缓地扩径的下侧倾斜面2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口部17的上端设置有凸缘部20,凸缘部20向径向外侧伸出且下表面与外口部4的上端接触。在内口部17的上端部外周面中除了与通气路23对应的区域以外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面是与外口部4的内周面接触的上端接触部28(参照图3),在内口部17的外周面中的上端接触部28的下方,设置有从外口部4的内周面隔离且位于与小径部24对应的区域的隔离部2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中,在内口部17的下端部外周面中除了形成通气路23的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与外口部4的内周面接触的下端接触部29。

外口部4为了与pco1810标准口径的规格相匹配而被设定为外径24mm(包括外螺纹部10时为27.45mm)、内径21.6mm、高度21.01mm、支承环11的外径为31.6mm。

内口部17的内周面具备内径比内口部17的开口端的内径小的小径部24,内口部17的开口端的内径设定为17.6mm,小径部24的内径设定为14.7mm。另外,将内口部17的高度设定为24.01mm。

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例如能够通过在形成外壳瓶2的外预塑形坯的内侧配置形成内容器体3的内预塑形坯并进行吹塑成型来进行制造。该吹塑成型可以使用公知的吹塑成型装置并通过本身众所周知的方法来进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中,当内容器体主体18因外压变形而使得内容器体3内的容积变得最小时,在内口部17附近及凹部8附近产生无法被完全压扁内容器体主体18的无效空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中,内口部17内的容积被设定为:该无效空间内的容积与内口部17内的容积的合计容积是内部容器体主体18因外压而变形之前的内容器体3内的容积的10%以下。本实施方式的内口部17内的容积为5.3ml,在500ml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情况下,上述容积比为1.06%。

例如,在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的内容量为500ml的情况下,优选将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的无效空间设定为50ml以下,且优选将不产生减容变形的内口部17内的容积尽可能地设定得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将上述内口部17内的容积设定为2.5ml~7.5ml(0.5~1.5%)。通过这种方式设定内口部17内的容积,能够减少内口部17内的无效空间,同时能够确保为了对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实施吹塑成型时使用吹气杆、喷嘴等插入到内口部17内所需的内径。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能够在不用将外口部4的外径设定得较低的情况下减小内口部17内的容积,因此能够将外口部4维持在符合规格的外径的同时,减小内口部17的容积,从而减少无效空间。

另外,由于内口部17的开口端形成为内径比小径部24的内径大,因此即使减少内口部17的容积,也能够容易地将吹塑成型时使用的吹气杆、喷嘴、或填充内容物时的填充喷嘴插入到内口部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口部17的内周面具备内径比内口部17的开口端的内径小的小径部24,内口部17的开口端的内径设定为17.6mm,小径部24的内径设定为14.7mm。由此,能够提供无效空间少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并且能够容易地将内容物填充用的喷嘴插入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内口部17的高度设定为24.01mm。

此外,通过在内口部17的外周面与外口部4的内周面之间且位于与小径部24对应的部分设置隔离部27,使隔离部27相对于外口部4的内周面比通气路23更向径向内侧隔离,由此能够较大地形成通气路23以外的间隙,抑制了内口部17使用的树脂的量,作为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整体也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另外,由于内口部17的上端接触部28与外口部4的内周面接触,因此能够稳定地固定内口部17。

另外,无需将外口部4的外径设定的过小就能够减小内口部17内的容积。因此,与将外口部4的外径设定成与内口部17的外径相同小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外口部4的外径维持在适当大小,因此使得与外口部4螺合的盖的打开或合上变得容易。

另外,在向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填充内容物时,填充喷嘴要插入到内口部17中,但在需要增大内口部17的内径而使得外径不同的填充喷嘴能够插入于内口部17时,只需通过小径部24来对内口部17进行设计变更就能够在不变更外口部的形状的情况下进行应对,能够提高外壳瓶的通用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中,在内口部17的下端部外周面中除了形成通气路23的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与外口部4的内周面接触的下端接触部29。通过该下端接触部29与外口部4的内周面接触,能够稳定地固定内口部17。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肩部5的与外口部4连接的部分形成为四棱锥状部12,底部7的与接地部9连接的部分成为四棱锥状部15。但是,但肩部5的与接地部9连接的部分以及底部7的与接地部9连接的部分可以是多棱锥状或是圆锥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胴部6的上下位置设置周状槽部6a、6b,但也可以设置台阶部来代替周状槽部6a,其中,该台阶部从肩部5向胴部6逐渐缩径;也可以设置台阶部来代替周状槽部6b,其中,该台阶部从底部7向胴部6逐渐缩径。本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通过设置周状槽部6a、6b或台阶部,能够获得对胴部6的上下部分进行加强的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被周状槽部6a、6b或台阶部夹在中间的胴部6的挤压性。

另外,内口部17的形状为最大外径21.6mm、最大内径17.6mm、最小内径14.7mm、高度24.01mm,但本发明的内口部17的尺寸不限于此,内口部内的容积构成为相对于内容器变形前的内容器体内的容积(最初容积)为0.5~1.5%,使得无效空间的容积是顶部空间的容积以下且内容器体主体内的容积因外压而变形而成为最小时的内容器体主体内的无效空间的容积和内口部内的容积的总计容积(最小容积)相对于上述最初容积为10%以下。进一步地,只要内口部17的内径是19mm以下9mm以上、高度是25以下18mm以上的范围内即可。如果内口部的内径超过19mm或者高度超过25mm,则难以将最小容积控制在最初容积的10%以下。

另外,如果内口部的内径小于9mm,则有可能无法插入用于填充内容物的喷嘴。而如果内口部的高度不足18mm,则难以符合作为标准规格的pco1810标准口径规格。

例如,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的图4的内口部的尺寸,设定为最大外径21.6mm、最大内径17.6mm、最小内径15.48mm、高度24.01mm。图4的内口部内的容积为6.1ml,在合成树脂制多重瓶是500ml的情况下其容积比为1.2%。另外,图4所示的内口部的小径部与图3的内口部的小径部相比位于更靠下方的位置。图4所示的外口部的尺寸与图3所示的外口部4的尺寸相同。

另外,例如,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的图5的内口部的尺寸设定为最大内径17.6mm、最小内径10.67mm、高度24.01mm。图5的内口部内的容积为4.3ml,在合成树脂制多重瓶是500ml的情况下其容积比是0.9%。图5所示的外口部的尺寸与图3所示的外口部4的尺寸相同。

另外,例如,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的图6的内口部的尺寸设定为最大内径17.6mm、最小内径10.584mm、高度19.00mm。图6的内口部内的容积为3.7ml,在合成树脂制多重瓶是500ml的情况下其容积比为0.7%。图6所示的外口部的尺寸与图3所示的外口部4的尺寸相同。

图7表示作为比较例而未在内口部设置小径部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例子。图7所示的外口部的尺寸与图3所示的外口部4的尺寸相同。如图7所示,通过使内口部的内径整体缩径,也能够减小内口部内的容积。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至内口部的上端的开口为止会变窄,在对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外壳瓶及内容器体主体进行吹塑成型时,难以将吹气杆、喷嘴插入到内口部内,另外,填充喷嘴在向合成树脂制多重瓶填充内容物时也难以插入到内口部内。

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中,通过在内口部17的内周面设置内径比内口部17的开口端的内径小的小径部24,能够减少内口部17的容积的同时,能够容易地将吹塑成型时的吹气杆、喷嘴、或内容物填充用的喷嘴插入到内口部17内。另外,利用上端倾斜面25能够使吹气杆、喷嘴能够顺畅地通过小径部24而不会在内口部17的开口端与小径部24之间钩挂于内口部17的内周面。

符号说明

1合成树脂制多重瓶

2外壳瓶

3内容器体

4外口部

5肩部

6胴部

7底部

8凹部

9接地部

10外螺纹部

11支承环

12四棱锥状部

13胴部上部

14纵肋

15四棱锥状部

16胴部下部

17内口部

18内容器体主体

19延伸部

20凸缘部

21纵槽

22横槽

23通气路

24小径部

25上侧倾斜面

26下侧倾斜面

27隔离部

28上端接触部

29下端接触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