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X光片包装袋及印刷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22558发布日期:2019-05-22 02:16阅读:683来源:国知局
一种X光片包装袋及印刷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疗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x光片包装袋及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食物摄取较为丰富,食物中的含糖量较多,加之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节奏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牙科疾病也日益流行。牙科疾病在治疗前,为准确对病因、病灶进行判断,常常需要对牙根进行x光拍摄。但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因口腔较身体其它部位有所不同,故而如不对x光底片进行保护,常常会造成拍摄的效果不佳。具体的说,因口腔内环境较为湿潮,放置进口腔中的x光片易沾染上口水或其它异物,影响x底片曝光拍摄。

医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会使用薄膜或者胶袋进行简单包膜,但其易用性以及密封防水性均较差,不能很好的满足医疗使用要求因人体口腔所处身体部位特殊,口腔内唾液的原因较为湿潮,置于口腔中的x光片易沾染上唾液或其它异物,影响x底片曝光拍摄,故而如不对x光底片进行保护,常常会造成拍摄的效果不佳,且由于薄膜或者胶袋较薄,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应顾客的要求印刷字体。

有鉴于此,急需对现有的x光片包装袋进行改进,解决其对x光片保护性差和使用时x光片不便抽取以及不能按照顾客的要求印刷字体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x光片包装袋存在的对x光片保护性差和使用时x光片不便抽取以及不能按照顾客的要求印刷字体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x光片包装袋,包括:

袋体,由透明层和防曝光层构成,所述袋体的开口处设有黏胶层,所述黏胶层设置在所述透明层上,所述黏胶层上设有离型纸;

粘带,用于与所述黏胶层粘合,封闭所述袋体的开口。

所述透明层和所述防曝光层上位于所述袋体的开口的边缘分别向外凸出形成透明层连接部和防曝光层连接部,所述离型纸夹设在所述透明层连接部和所述防曝光层连接部之间,所述透明层和所述防曝光层设有撕缝,所述黏胶层位于所述撕缝的一侧。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袋体的侧部设有撕拉缺口,所述撕拉缺口与所述撕缝平齐。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透明层和所述防曝光层的材质为聚乙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x光片包装袋的印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无粉底板纸的两侧通过粘胶与第一层聚乙烯复合,并卷成圆盘状;

步骤二,通过印刷机在复合后的第一层聚乙烯的表层印刷字体;

步骤三,将印刷后的第一层聚乙烯卷成圆盘状并装在热压模切机的下层上料架上连接牵引膜,将圆盘状的双胶纸装在热压模切机的中层上料加上并连接牵引胶带,将圆盘状的第二层聚乙烯装在热压模切机的上层上料架上并连接牵引膜,牵引胶带夹在两个牵引膜之间,并靠近两个牵引膜的边部,且双胶纸的带胶面朝上;

步骤四,在热压模切机的热压机组座上装置铜制模具,且铜制模具上镀有一层防粘合材料,预热铜制模具使其达到180℃;

步骤五,设置启动热压模切机的工作参数,使得材料的单次行程长度为100mm,切刀行程为60cm,每分钟的热压模切速度为45次;

步骤六,启动热压模切机,通过铜制模具进行模压,密封第一层聚乙烯、第二层聚乙烯的三边,将粘合有双胶纸的一侧留出,形成敞口的袋体,双胶纸粘合在第二层聚乙烯上,第一层聚乙烯、第二层聚乙烯其中一个采用透明材质,另一个采用非透明材质,使得袋体的两侧分别形成透明层和防曝光层,且双胶纸的两侧不密封,使得袋体的上方分别形成透明层连接部和防曝光层连接部,双胶纸粘合在透明层连接部或防曝光层连接部上,且透明层连接部、防曝光层连接部与袋体的连接处之间形成撕缝;

步骤七,通过模切刀对模压后的材料进行模切,手动将模压成型后的袋体取出。

在上述方案中,在所述步骤三中,将第一层聚乙烯以及第二层聚乙烯装在热压模切机上后,通过冲气轴限位固定,并调好光电眼以及放料张力度。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放料张力度通过张力控制器开关调节,使得工作电流为0.20a。

在上述方案中,在所述步骤四中,铜制模具预热期间,在热压模切机的模切机组上装上8mm板冲刀及缓冲棉。

在上述方案中,字体印刷在所述透明层或防曝光层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粘带提升了密封效果,在打开袋体时,可使位于撕缝一侧的黏胶层、透明层连接部和防曝光层连接部一同脱离袋体,可避免黏胶层与x光片发粘连,便于取出完整的x光片,使得取出后的x光片可重复使用,同时可根据客户要求在袋体上印刷字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离型纸撕开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生产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复合过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x光片包装袋及印刷方法,在打开袋体时,可使位于撕缝一侧的黏胶层、透明层连接部和防曝光层连接部一同脱离袋体,可避免黏胶层与x光片发粘连,便于取出x光片,通过粘带提升了密封效果。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出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x光片包装袋,包括具有一个开口的袋体10,袋体10由透明层和防曝光层构成,袋体10的开口处设有黏胶层,黏胶层设置在透明层上,黏胶层上设有离型纸11,还包括用于与黏胶层粘合的粘带,通过粘带可封闭袋体10的开口。

透明层和防曝光层上位于袋体10的开口的边缘分别向外凸出形成透明层连接部和防曝光层连接部,离型纸夹设在透明层连接部和防曝光层连接部之间。袋体10的侧部设有撕拉缺口12,透明层和防曝光层设有与撕拉缺口12平齐的撕缝13,黏胶层位于撕缝13的一侧。优选的,透明层和防曝光层的材质为聚乙烯,具有无毒、无味、无臭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有强度大、韧性好、刚性大、耐热、耐寒性好等优点。通过撕拉缺口12可使透明层连接部和防曝光层连接部沿撕缝13脱离透明层和防曝光层,即使袋体10产生新的开口,可将置于袋体10内的x光片取出。通过撕缝13撕开袋体10时,可使位于撕缝13一侧的黏胶层、透明层连接部和防曝光层连接部一同脱离袋体10,袋体10被撕开后,可避免黏胶层与x光片发粘连,便于取出x光片。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为:

打开袋体10的开口,将x光片推入到袋体10内,撕开离型纸11,通过粘带与黏胶层粘合,使透明层连接部和防曝光层连接部粘合,进而封闭袋体10的开口,此时,完成了对x光片的封装。使用时,袋体10通过仪器置于口腔内,拍片完成后将袋体10取出,并通过撕拉缺口12将黏胶层、防透明层连接部和防曝光层连接部一同脱离袋体10,取出x光片,如果是可重复使用的x光片,则需要将x光片重新装入新的袋体10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粘带提升了密封效果,在打开袋体10时,可使位于撕缝一侧的黏胶层、透明层连接部和防曝光层连接部一同脱离袋体,可避免黏胶层与x光片发粘连,便于取出完整的x光片,使得取出后的x光片可重复使用,同时可根据客户要求在袋体上印刷字体。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x光片包装袋的印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无粉底板纸40的两侧通过粘胶50与第一层聚乙烯20复合,并卷成圆盘状,无粉底板纸40使得复合后的第一层聚乙烯20不会在机器的拉动下拉伸变形,方便对印刷区域精准定位印刷。

步骤二,通过印刷机在复合后的第一层聚乙烯20的表层印刷字体,得到带有印刷字体的第一层聚乙烯20,为下面流程做准备。

步骤三,将印刷后的第一层聚乙烯20卷成圆盘状并装在热压模切机的下层上料架上连接牵引膜,将圆盘状的双胶纸30装在热压模切机的中层上料加上并连接牵引胶带,将圆盘状的第二层聚乙烯21装在热压模切机的上层上料架上并连接牵引膜,牵引胶带夹在两个牵引膜之间,并靠近两个牵引膜的边部,且双胶纸的带胶面朝上。

具体地,将第一层聚乙烯20以及第二层聚乙烯21装在热压模切机上后,通过冲气轴限位固定,并调好光电眼以及放料张力度。进一步优化地,放料张力度通过张力控制器开关调节,使得工作电流为0.20a。

步骤四,在热压模切机的热压机组座上装置铜制模具,且铜制模具上镀有一层防粘合材料,预热铜制模具使其达到180℃,工作过程中,防粘合材料可防止聚乙烯与铜制模具直接接触,起到防粘效果。进一步优化地,铜制模具预热期间,在热压模切机的模切机组上装上8mm板冲刀及缓冲棉。

步骤五,设置启动热压模切机的工作参数,使得材料的单次行程长度为100mm,切刀行程为60cm,每分钟的热压模切速度为45次。

步骤六,启动热压模切机,通过铜制模具进行模压,密封第一层聚乙烯20、第二层聚乙烯21的三边,将粘合有双胶纸30的一侧留出,形成敞口的袋体10,双胶纸30粘合在第二层聚乙烯上,第一层聚乙烯20、第二层聚乙烯21其中一个采用透明材质,另一个采用非透明材质,使得袋体10的两侧分别形成透明层和防曝光层,且双胶纸30的两侧不密封,使得袋体10的上方分别形成透明层连接部和防曝光层连接部,双胶纸30粘合在透明层连接部或防曝光层连接部上,且透明层连接部、防曝光层连接部与袋体10的连接处之间形成撕缝13。

进一步优化地,字体印刷在透明层或防曝光层上。

步骤七,通过模切刀对模压后的材料进行模切,手动将模压成型后的袋体10取出,留下废弃的第一层聚乙烯20、第二层聚乙烯21以及无粉底板纸40。

该种生产方法可将x光片包装袋一次性加工出来,生产效率高,无需过多的人工参与,降低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且由于可重复使用的x胶片对防曝光技术要求高,医生使用时都是带有手套的,对尺寸较小又在带着手套的情况下易撕开方便取出胶片至关重要,而通过该方法得到的x光片包装袋在打开袋体10时,可使位于撕缝13一侧的黏胶层、透明层连接部和防曝光层连接部一同脱离袋体10,可避免黏胶层与x光片发粘连,便于取出x光片,通过粘带提升了密封效果。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