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联网智能分类回收系统及其投递回收流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68835发布日期:2019-10-14 19:01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联网智能分类回收系统及其投递回收流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垃圾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物联网智能分类回收系统及其投递回收流程。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面积的进一步加快,人们所产生的废品越来越多,大量废品当作垃圾丢弃,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当作垃圾丢弃的废品堆放占用城市公共空间,影响市容,限制城市进一步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对废品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而且物尽其用,进一步发掘废品中物质作为工业原料,有助于降低工业生产成本,一举两得。

但是,目前我国废品回收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虽然已有城市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参照欧美日模式投入大量精力来推动垃圾分类,虽然很多地方的垃圾桶均设置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回收箱,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且对垃圾分类意识不够全,人们并没有完全按照使用要求进行投放,使得废品回收产业发展缓慢,成效与目标相差甚远,从而大量可回收废品被浪费,此外,垃圾运至垃圾处理场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分类整理工作,导致垃圾处理场的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对人身体也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联网智能分类回收系统,同时还提供了该物联网智能分类回收系统的投递回收流程,其可以实现废品分类回收,实现了废品分类流程全程跟踪和追述,同时还有助于培养用户自主分类参与习惯。

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物联网智能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回收单元,包括分别设置在不同位置处的分类回收柜,用于供用户分类投递废品;

后台管理单元,所述后台管理单元与所述回收单元通讯,所述后台管理单元根据所述回收单元上传的废品投递信息,向提供废品的用户支付报酬;

回收员单元,所述后台管理单元与所述回收单元通讯汇报满溢信息,所述后台管理单元将需要回收废品的分类回收柜的信息发送给所述回收员单元,所述回收员单元的回收员前往所述回收单元所在位置处回收废品。

进一步的,所述分类回收柜包括若干用于存储不同类型废品的回收柜箱体,还包括控制终端以及与所述控制终端电控连接的:

触摸屏,用于提供交互界面;

无线通讯装置,用于与所述后台管理单元通讯连接;

称重装置,用于对废品进行称重;

传送装置,用于将废品从称重装置上移动到回收柜箱体中;

满溢程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分类回收柜的满溢程度。

进一步的,所述分类回收柜还包括与所述控制终端电控连接的:

刷卡机,用于支持用户刷卡登录帐号;

打码机,用于打印回收订单的标签条码,供用户粘贴在待投递的废品上;

摄像头,用于在用户投递废品的过程中进行摄像,记录用户身份信息,在回收员进行回收时摄像,用于确认回收员身份。

进一步的,所述分类回收柜还包括与所述控制终端电控连接的:

音响装置,用于语音播报;

监控摄像头,用于实时监控分类回收机周围的环境;

防夹手装置,用于避免用户在使用分类回收机的过程中夹到手。

一种上述的物联网智能分类回收系统的投递回收流程,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废品投递:用户分类投递废品获取报酬;

步骤2、满溢自检:当每次废品投递流程结束后,分类回收柜自检其满溢程度,并将满溢程度信息汇报给所述后台管理单元,后台管理模块根据分类回收柜反馈的满溢程度信息通知回收员单元前往分类回收柜所在位置处回收废品;

步骤3、废品回收:回收员从分类回收柜中回收废品,录入问题件。

进一步的,废品投递具体流程如下:

步骤s1、选择品类:用户触摸分类回收柜的触摸屏选择投递的废品种类,

步骤s2、用户登录:用户登录帐号,后台管理单元确认登录的帐号信息,结合投递的废品信息;

步骤s3、创建回收订单:并生成与回收订单对应的标签条码发送给分类回收柜,分类回收柜打印标签条码,所述标签条码能够供用户贴在待投递的废品上;

步骤s4、贴条码:提示用户从分类回收柜上取下标签条码粘贴在待投递的废品上,同时分类回收柜打开投递口;

步骤s5、废品投递:将投递的废品放置在投递口,点击触摸屏关门;

步骤s6、称重结算:投递的废品从投递口到达分类回收柜的称重模块,称重模块计算投递的废品的重量,分类回收柜将重量信息上传给后台管理单元,后台管理单元根据上传的重量信息为用户本次投递的废品计算报酬,将报酬划到用户的帐号,同时将报酬账单发送至分类回收柜的触摸屏上显示;

步骤s7、结束投递:用户结束投递废品,已投递的废品从称重模块转移到与废品种类对应的存储区。

进一步的,在无人使用分类回收柜时,在分类回收柜的触摸屏上播放广告,若有人点击触摸屏,触摸屏上跳转到投递的废品种类选择界面供用户选择,若在设定时间未进行选择,则在设定时间以后恢复播放广告。

进一步的,用户登录帐号的方式包括手机扫码、注册会员卡刷卡、在分类回收柜的触摸屏上输入手机号进行登录。

进一步的,废品的分类包括织物、纸类、塑料。

进一步的,废品回收流程如下:

步骤p1、收客登录:回收员点击触摸屏调出登录页面,进行登录,查看废品回收情况,确认开锁打开分类回收柜;

步骤p2、收集资源:回收员从分类回收柜的存储区中取出废品,核对每单废品的货物纯度以及品类;

步骤p3、录问题件:将货物纯度以及品类与用户登记时有误的废品认定为问题件,通过标签条码查找到问题件的单号,标记问题类型和问题严重程度并重新对问题件进行称重,提交问题件订单;

步骤p4、批量确认:核对问题件数量和回收废品的订单数量并批量提交到后台管理单元;

步骤p5、结束回收:关闭分类回收柜柜门结束回收,将废品装车运输。

本发明的分类回收机放置在小区室外公共区域的设备,主要用于居民用户自助投放废品(如纸类、塑料、织物),居民用户可在设备上的触摸屏选择需要投放废品的种类,并刷卡或扫描屏幕二维码或输入手机号进行登录,设备打印一张标签条码并打开投递口,用户将条码贴在打包好的废品上,并投入设备即可,设备内具备称重功能,进行称重后移动到存储空间,其实现小区废品的快速投递,并通过用户识别及称重,实现实时废品线上奖励,分别可以实现塑料回收、图书回收、织物回收。

本发明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结合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垃圾分类、回收方式和技术进行优化,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分类生态链为导向,开展互联网+垃圾分类创新模式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集成示范,解决当前居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收运单位难以监管、分类垃圾难以精准计量、分类质量难以把控的问题,建立自主投放、线下收运、线上结算相结合的体系,其具有以下优势:其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采用了契合居民用户体验的线上管理平台与自主投放的线下分类回收柜相结合的模式,用户通过登录账户后在社区布设智能分类回收机上进行废品的分类投递,再由后端的后台管理单元对帐号、每次的回收订单进行管理,实现居民投递行为的实时称重及奖励反馈、垃圾分类数据的实时发布、垃圾分类去向的实时查询,打破了原有分类效果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为垃圾分类广泛推广奠定了基础;通过废品回收产生的收益补贴居民,提高居民参与热情度,培养用户自主分类参与习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物联网智能分类回收系统的系统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分类回收柜的构成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物联网智能分类回收系统的废品投递回收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物联网智能分类回收系统的废品投递流程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的物联网智能分类回收系统的废品回收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见图1、图2,本发明的一种物联网智能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回收单元1,包括分别设置在不同位置处的分类回收柜,用于供用户分类投递废品;

后台管理单元2,后台管理单元2与回收单元1通讯,后台管理单元2根据回收单元1上传的废品投递信息,向提供废品的用户支付报酬;

回收员单元3,后台管理单元2与回收单元1通讯汇报满溢信息,后台管理单元2将需要回收废品的分类回收柜的信息发送给回收员单元3,回收员单元3的回收员前往回收单元所在位置处回收废品。

分类回收柜包括若干用于存储不同类型废品的回收柜箱体101,还包括控制终端102以及与控制终端102电控连接的:

触摸屏103,用于提供交互界面;

无线通讯装置104,用于与后台管理单元3通讯连接;

称重装置105,用于对废品进行称重;

传送装置106,用于将废品从称重装置105上移动到回收柜箱体101中;

满溢程度检测装置107,用于检测分类回收柜11的满溢程度。

刷卡机108,用于支持用户刷卡登录帐号;

打码机109,用于打印回收订单的标签条码,供用户粘贴在待投递的废品上;

摄像头110,用于在用户投递废品的过程中进行摄像,记录用户身份信息,在回收员进行回收时摄像,用于确认回收员身份;

音响装置111,用于语音播报;

监控摄像头112,用于实时监控分类回收机周围的环境;

防夹手装置113,用于避免用户在使用分类回收机的过程中夹到手。

本发明的分类回收机放置在小区室外公共区域的设备,主要用于居民用户自助投放废品(如纸类、塑料、织物),居民用户可在设备上的触摸屏选择需要投放废品的种类,并刷卡或扫描屏幕二维码或输入手机号进行登录,设备打印一张标签条码并打开投递口,用户将标签条码贴在打包好的废品上,并投入设备即可,设备内具备称重功能,进行称重后移动到存储空间,其实现小区废品的快速投递,并通过用户识别及称重,实现实时废品线上奖励,分别可以实现塑料回收、图书回收、织物回收。

本发明为每一次的回收订单都设置一个标签条码,将标签条码贴到废品上,实现了废品的来源和去向的全程跟踪,通过扫描标签条码即可获取相关回收订单的废品的相关信息,回收员在回收废品进行核对时,对于货物纯度以及品类与用户登记时有误的废品,通过标签条码查找到相关回收订单的单号,标记问题类型和问题严重程度并重新对问题件进行称重,提交问题件订单,同时可以获知是何用户投递的,对其不诚信的投递行为进行标记。

见图3,图4,图5,上述的物联网智能分类回收系统的投递回收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废品投递:用户分类投递废品获取报酬,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废品投递具体流程如下:

步骤s1、选择品类:用户触摸分类回收柜的触摸屏选择投递的废品种类,在本实施例中,废品的分类包括织物、纸类、塑料;

步骤s2、用户登录:用户登录帐号,后台管理单元确认登录的帐号信息,结合投递的废品信息,用户登录帐号的方式包括手机扫码、注册会员卡刷卡、在分类回收柜的触摸屏上输入手机号进行登录;

步骤s3、创建回收订单:并生成与回收订单对应的标签条码发送给分类回收柜,分类回收柜打印标签条码,标签条码能够供用户贴在待投递的废品上;

步骤s4、贴条码:提示用户从分类回收柜上取下标签条码粘贴在待投递的废品上,同时分类回收柜打开投递口;

步骤s5、废品投递:将投递的废品放置在投递口,点击触摸屏关门;

步骤s6、称重结算:投递的废品从投递口到达分类回收柜的称重模块,称重模块计算投递的废品的重量,分类回收柜将重量信息上传给后台管理单元,后台管理单元根据上传的重量信息为用户本次投递的废品计算报酬,将报酬划到用户的帐号,同时将报酬账单发送至分类回收柜的触摸屏上显示;

步骤s7、结束投递:用户结束投递废品,已投递的废品从称重模块转移到与废品种类对应的存储区。

步骤2、满溢自检:当每次废品投递流程结束后,分类回收柜自检其满溢程度,并将满溢程度信息汇报给后台管理单元,后台管理模块根据分类回收柜反馈的满溢程度信息通知回收员单元前往分类回收柜所在位置处回收废品;

步骤3、废品回收:回收员从分类回收柜中回收废品,录入问题件。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废品回收流程如下:

步骤p1、收客登录:回收员点击触摸屏调出登录页面,进行登录,查看废品回收情况,确认开锁打开分类回收柜;

步骤p2、收集资源:回收员从分类回收柜的存储区中取出废品,核对每单废品的货物纯度以及品类;

步骤p3、录问题件:将货物纯度以及品类与用户登记时有误的废品认定为问题件,通过标签条码查找到问题件的单号,标记问题类型和问题严重程度并重新对问题件进行称重,提交问题件订单;

步骤p4、批量确认:核对问题件数量和回收废品的订单数量并批量提交到后台管理单元;

步骤p5、结束回收:关闭分类回收柜柜门结束回收,将废品装车运输。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无人使用分类回收柜时,在分类回收柜的触摸屏上播放广告,若有人点击触摸屏,触摸屏上跳转到投递的废品种类选择界面供用户选择,若在设定时间未进行选择,则在设定时间以后恢复播放广告。

本发明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结合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垃圾分类、回收方式和技术进行优化,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分类生态链为导向,开展互联网+垃圾分类创新模式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集成示范,解决当前居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收运单位难以监管、分类垃圾难以精准计量、分类质量难以把控的问题,建立自主投放、线下收运、线上结算相结合的体系,其具有以下优势:其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采用了契合居民用户体验的线上管理平台与自主投放的线下分类回收柜相结合的模式,用户通过登录账户后在社区布设智能分类回收机上进行废品的分类投递,再由后端的后台管理单元对帐号、每次的回收订单进行管理,实现居民投递行为的实时称重及奖励反馈、垃圾分类数据的实时发布、垃圾分类去向的实时查询,打破了原有分类效果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为垃圾分类广泛推广奠定了基础;通过废品回收产生的收益补贴居民,提高居民参与热情度,培养用户自主分类参与习惯。

和传统的线下回收运营相比,本发明的物联网智能分类回收系统其价格公开,用户可以自主投放,其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回收员回收废品时无需携带称重装置,用户收益全部在线上完成结算,避免了找零的烦恼,

和一些现有的互联网+垃圾分类平台相比,其节约了人力成本,回收员回收废品时无需携带称重装置,从用户到回收员的人员由后台管理单元同意管理,管理方便,系统维护的方便程度也用于由于现有平台。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