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46551发布日期:2019-09-21 02:2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垃圾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垃圾桶作为生活中最常用的生活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随着科技进步和需求提高,智能垃圾桶越来越流行,但市面上多数智能垃圾桶只有感应开关盖、半自动打包功能和手动换袋功能,极少有自动打包和换袋的功能。并且现有的具有自动打包和换袋功能的垃圾桶,仅使用一个电机驱动与垃圾桶的桶盖座体连接的减速装置,通过控制电机正、反转驱动减速装置的输出轴正、反转,进而实现桶盖座体的开闭,在电机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指令错乱等问题,造成垃圾桶的桶盖座体无法正常打开和关闭,用户不得已还要用手开闭桶盖座体,造成垃圾桶与普通垃圾桶无异,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考虑到上述问题而提出了本发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垃圾桶,包括:

顶部敞开的桶体;

垃圾桶盖座体,可翻转地设置于所述桶体上以打开和关闭所述桶体的顶部开口,其上设置有垃圾丢入口;

垃圾桶盖,可翻转地设置于所述垃圾桶盖座体上以打开和关闭所述垃圾丢入口;

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垃圾桶盖翻转;

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垃圾桶盖座体翻转,包括齿轮传动组、第一电机和与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以及第二电机和与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固定连接的第二齿轮,所述齿轮传动组包括中间传动齿轮组、换向齿轮和输出轴,所述第一齿轮直接与所述中间传动齿轮组的输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齿轮通过所述换向齿轮与所述中间传动齿轮组的输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输出轴的固定端与所述中间传动齿轮组的输出齿轮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的输出端与所述垃圾桶盖座体相连;

自动打包装置,用于对所述桶体内的垃圾袋进行收口和热熔封口;

垃圾袋组件,设置于所述垃圾桶盖座体内,包括垃圾袋盒和存储于所述垃圾袋盒内的垃圾袋,所述垃圾袋盒上设置有出袋口;

垃圾袋展开装置,用于将由所述出袋口送出的垃圾袋展开于所述桶体内。

可选地,所述垃圾袋展开装置包括抽气装置,所述抽气装置用于对所述桶体与所述桶体内的垃圾袋之间的空间进行抽气,以将垃圾袋展开于所述桶体内;或者,

所述垃圾袋展开装置包括吹气装置,用于向所述垃圾桶中的待展开的垃圾袋内吹气,以将所述垃圾袋展开于所述桶体内。

可选地,所述垃圾袋展开装置还包括压力感应装置,

当所述垃圾袋展开装置包括抽气装置时,所述压力感应装置用于感应所述桶体与所述桶体内的垃圾袋之间的空间的气压,以反映所述垃圾袋是否展开完成;

当所述垃圾袋展开装置包括吹气装置时,所述压力感应装置用于感应所述垃圾袋内的气压,以反映所述垃圾袋是否展开完成。

可选地,当所述垃圾袋展开装置包括吹气装置时,所述垃圾桶内设置有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设置于所述垃圾袋的开口上方,所述吹气装置通过所述风道结构向所述垃圾袋内吹气。

可选地,所述风道结构呈沿所述桶体的周向延伸的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包括外环部和内环部,所述外环部上设置有进气孔,所述内环部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吹气孔。

可选地,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包括压力开关,

当所述垃圾袋展开装置包括抽气装置时,所述桶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孔,所述压力开关位于所述桶体外侧,所述压力开关的检测口通过连接管与所述连通孔连接;

当所述垃圾袋展开装置包括吹气装置时,所述内环部上设置有连通孔,所述压力开关的检测口通过连接管与所述连通孔连接。

可选地,所述垃圾桶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吹气装置或所述吸气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所述压力感应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压力感应装置发送的感应信号对所述吹气装置或所述吸气装置进行控制。

可选地,所述桶体的侧部设置有开口,在所述开口处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槽结构,所述吹气装置或所述吸气装置设置于所述凹槽结构中,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压力感应装置也设置于所述凹槽结构中,还包括用于封闭所述开口的侧盖,所述侧盖与所述桶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侧盖的外周面与所述桶体的外周面平滑连接。

可选地,所述垃圾桶还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第一开关装置和第二开关装置,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用于触发所述垃圾桶进入和退出所述垃圾桶盖常开模式,所述第二开关装置用于触发所述自动打包装置进行自动打包。

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和所述第二开关装置均设置于所述垃圾桶盖座体的侧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装置为轻触开关;和/或,

所述第二开关装置为轻触开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垃圾桶,其集自动开关盖功能、自动打包换袋功能于一体,能够满足用户对垃圾桶的各种需求,另外,通过两个电机分别实现垃圾桶盖座体的打开和关闭动作,提高了控制可靠性和精确度。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垃圾桶的第二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垃圾桶的第二驱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垃圾桶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垃圾桶除去侧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垃圾桶的垃圾袋展开装置及顶面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垃圾桶的垃圾袋展开装置除去顶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垃圾桶的风道结构除去顶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垃圾桶的控制系统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垃圾桶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垃圾桶的桶体、压力检测装置、抽气装置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垃圾桶的控制系统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垃圾桶的控制系统框图。

图中,1、第二驱动装置;11、第一电机;12、第二电机;

2、齿轮传动组;21、换向齿轮;22、中间传动齿轮组;221、输入齿轮;222、输出齿轮;223、双联齿轮;2231、第一级双联齿轮;2231A、第一大齿轮;2231B、第一小齿轮;2232、第二级双联齿轮;2232A、第二大齿轮;2232B、第二小齿轮;2233、第三级双联齿轮;2233A、第三大齿轮;2233B、第三小齿轮;2234、第四级双联齿轮;2234A、第四大齿轮;2234B、第四小齿轮;23、中间传动轴;231、第一中间传动轴;232、第二中间传动轴;24、输出轴;241、固定端;242、输出端;

3、第一齿轮;

4、第二齿轮;

100、桶体;101、固管结构;102、凹槽结构;103、卡槽;104、支撑柱;105、排气孔;106、出气孔;107、连通孔;200、垃圾袋;310、吹气装置;311、风机;320、抽气装置;321、风机;400、风道结构;401、外环部;4011、进气孔;402、内环部;4021、吹气孔;4022、连通孔;403、底环板;404、中间环部;4041、匀气孔;405、第一安装管接头;406、安装凸耳;407、第二安装管结构;500、垃圾桶盖座体;501、顶面板;600、进风管;700、压力感应装置;701、压力开关;800、连接管;900、控制装置;

40、自动打包装置;50、垃圾桶盖;60、第一驱动装置;71、第一开关装置;72、第二开关装置;9、计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明显,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发明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垃圾桶,如图1所示,其包括顶部敞开的桶体100、垃圾桶盖座体500和第二驱动装置1,垃圾桶盖座体500可翻转地设置于桶体100上以打开和关闭桶体100的顶部开口,第二驱动装置1用于驱动垃圾桶盖座体500翻转,垃圾桶还具有用于对垃圾桶内的垃圾袋200进行打包(包括对垃圾桶内的垃圾袋200进行收口和热熔封口)的自动打包装置40。当垃圾袋200打包完成时,可通过第二驱动装置1驱动垃圾桶盖座体500打开,以便用户将打包好的垃圾袋200取出。

垃圾桶还包括垃圾袋组件和垃圾袋展开装置,垃圾袋组件设置于垃圾桶盖座体500内,包括垃圾袋盒和存储于所述垃圾袋盒内的垃圾袋200,垃圾袋盒上设置有出袋口,垃圾袋展开装置用于将由出袋口送出的垃圾袋200展开于桶体内,从而实现新垃圾袋200的自动铺设功能。

垃圾桶盖座体500上设置有垃圾丢入口、用于通过翻转方式打开和关闭垃圾丢入口的垃圾桶盖50,以及用于驱动垃圾桶盖50翻转的第一驱动装置60。垃圾桶还包括红外感应器,当感应器感应到人体时,控制第一驱动装置60驱动垃圾桶盖50打开,实现垃圾桶的自动开盖功能。

针对现有垃圾桶盖座体500的驱动装置可靠性差的问题,如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中,第二驱动装置1包括齿轮传动组2、第一电机11和与第一电机11的电机轴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3,以及第二电机12和与第二电机12的电机轴固定连接的第二齿轮4,齿轮传动组2包括中间传动齿轮组22、换向齿轮21和输出轴24,第一齿轮3直接与中间传动齿轮组22的输入齿轮221啮合连接,第二齿轮4通过换向齿轮21与中间传动齿轮组22的输入齿轮221啮合连接,输出轴24的固定端241与中间传动齿轮组22的输出齿轮222固定连接,输出轴24的输出端242与垃圾桶盖座体相连,由于第二齿轮4首先与换向齿轮21啮合,换向齿轮21再与输入齿轮221啮合,而第一齿轮3直接与输入齿轮221啮合,因此,当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12分别转动,且转动方向相同时,比如都为顺时针方向转动(即正转)或者都为逆时针方向转动(即反转)时,此时,在第一电机11驱动下转动的输出齿轮222,与在第二电机12驱动下转动的输出齿轮222的转动方向相反。比如,第一电机12带动第一齿轮3顺时针转动时,第一齿轮3与输入齿轮221啮合,输入齿轮221逆时针转动。第二电机12带动第二齿轮4顺时针转动时,第二齿轮4与换向齿轮21啮合,换向齿轮21逆时针转动,换向齿轮21与输入齿轮221啮合,输入齿轮221顺时针转动。由于输入齿轮221与输出齿轮222之间的传动结构不变,但经过换向齿轮21后,在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12驱动下转动的输入齿轮221的转动方向不同,因此,输出齿轮222最后的转动方向也不同。从而实现了通过两个电机分别控制输出齿轮222实现顺时针、逆时针的不同向转动,避免出现使用单一电机控制输出齿轮222不同向转动过程中出现转向混乱的情况,提高了控制可靠性。第一电机11驱动第一齿轮3逆时针转动,第二电机12驱动第二齿轮4逆时针转动的过程,与上述过程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12不能同时同向驱动,避免发生干扰。

进一步地,如图2和3所示,中间传动齿轮组22包括至少两级双联齿轮223,齿轮传动组2还包括至少两根并排设置的中间传动轴23,双联齿轮223套设于中间传动轴23的外部,双联齿轮223可以通过比如过盈配合叠加轴键配合方式实现固定和力矩传动,套设在同一个中间传动轴23上的双联齿轮223随中间传动轴23同时转动,且转动方向相同。每一个双联齿轮223均包含轴心重合的大齿轮和小齿轮,大齿轮和小齿轮为一体结构,双联齿轮223优选采用合金材料或工程塑料POM制成,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PA66材料进行制备,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轮齿断裂的问题,使用可靠性更高,延长了使用寿命。

中间传动齿轮组22包括四级双联齿轮223和两根中间传动轴23,其中,四级双联齿轮223包括第一级双联齿轮2231、第二级双联齿轮2232、第三级双联齿轮2233和第四级双联齿轮2234,中间传动轴23包括第一中间传动轴231和第二中间传动轴232,第一级双联齿轮2231和第三级双联齿轮2233套设于第一中间传动轴231外部,第二级双联齿轮2232和第四级双联齿轮2234套设于第二中间传动轴232的外部。第一级双联齿轮2231的第一大齿轮2231A作为输入齿轮221与第一齿轮3和换向齿轮21啮合,换向齿轮21与第二齿轮4啮合,以将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12输出的转矩传递至中间传动齿轮组22。第四级双联齿轮2234的第四小齿轮2234B与输出齿轮222啮合,输出齿轮222套设于输出轴24的外部并与输出轴24固定连接,输出轴24随输出齿轮222转动,进而通过输出轴24向外输出转矩。

当第一电机11带动第一齿轮3转动过程中,转矩传递路径为:第一齿轮3与第一级双联齿轮2231的第一大齿轮2231A啮合,第一级双联齿轮2231的第一小齿轮2231B与第二级双联齿轮2232的第二大齿轮2232A啮合,第二级双联齿轮2232的第二小齿轮2232B与第三级双联齿轮2233的第三大齿轮2233A啮合,第三级双联齿轮2233的第三小齿轮2233B与第四级双联齿轮2234的第四大齿轮2234A啮合,第四级双联齿轮2234的第四小齿轮2234B与输出齿轮222啮合。在上述传动过程中,若第一电机11带动第一齿轮3正转,则第一级双联齿轮2231、第三级双联齿轮2233、输出齿轮222反转,第二级双联齿轮2232、第四级双联齿轮2234正转;若第一电机11电动第一齿轮3反转,则第一级双联齿轮2231、第三级双联齿轮2233、输出齿轮222正转,第二级双联齿轮2232、第四级双联齿轮2234反转。

当第二电机12带动第二齿轮4转动过程中,转矩传递路径为:第二齿轮3与换向齿轮21啮合,换向齿轮21与第一级双联齿轮2231的第一大齿轮2231A啮合,第一级双联齿轮2231的第一小齿轮2231B与第二级双联齿轮2231的第二大齿轮2232A啮合,第二级双联齿轮2232的第二小齿轮2232B与第三级双联齿轮2233的第三大齿轮2233A啮合,第三级双联齿轮2233的第三小齿轮2233B与第四级双联齿轮2234的第四大齿轮2234A啮合,第四级双联齿轮2234的第四小齿轮2234B与输出齿轮222啮合。在上述传动过程中,若第二电机12带动第二齿轮4正转,则换向齿轮21、第二级双联齿轮2232、第四级双联齿轮2234反转,第一级双联齿轮2231、第三级双联齿轮2233、输出齿轮222正转;若第二电机12电动第二齿轮4反转,则换向齿轮21、第二级双联齿轮2232、第四级双联齿轮2234正转,第一级双联齿轮2231、第三级双联齿轮2233、输出齿轮222反转。

如图4和图5所示,垃圾袋展开装置包括吹气装置310,用于向垃圾桶中的待展开的垃圾袋200内吹气,以使得垃圾袋200展开于桶体100内,垃圾桶还包括排气通道,用于排出垃圾袋200与桶体100之间的空气,如此,通过吹气装置310不断地向垃圾袋200内吹气使得垃圾袋200展开并逐渐挤压垃圾袋200与桶体100之间的空气,使得空气由排气通道排出垃圾桶,进而使得垃圾袋200贴合于桶体100的内壁面,完成垃圾袋200的铺设,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垃圾袋200的铺设效率且垃圾袋2展开效果好。

吹气装置310可以是直接向垃圾袋200内吹气,为了优化结构,优选地,垃圾桶内还设置有风道结构400,风道结构400设置于垃圾袋200的开口上方,吹气装置300例如风机310可以通过风道结构400向垃圾袋200内吹气,如此,可以将吹气装置310设置在任意位置,便于对垃圾桶的各部分结构装置进行合理的布局。

可选地,垃圾桶还包括垃圾桶盖(图中未示出)以及用于安装垃圾桶盖的垃圾桶盖座体500,垃圾桶盖座体500安装于桶体100的开口处,风道结构400设置于垃圾桶盖座体500内,垃圾桶盖座体500内还容置有垃圾袋组件,在进行垃圾袋200的铺设时,吹气装置310吹入风道结构400内的气流经吹气孔4021吹出至垃圾袋组件中的垃圾袋200的入口处,从而使得垃圾袋200展开至桶体100内。

垃圾桶盖座体500包括顶面板501,如图6所示,风道结构400优选与顶面板501固定连接,例如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或者通过卡接、过盈配合插接等方式可拆卸连接。在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风道结构400的外周上设置于多个安装凸耳406,风道结构400通过安装凸耳406与顶面板501固定连接。

为了保证对垃圾袋200的各个方位的吹气均匀性,优选地,风道结构400呈沿桶体100的周向延伸的环形结构,环形结构包括外环部401、内环部402和底环板403,安装凸耳406设置于外环部401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外环部401、内环部402、底环板403和顶面板501之间形成气流的流动空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顶环板(图中未示出),外环部401、内环部402、顶环板和底环板403之间形成气流的流动空间,外环部401和内环部402优选均呈筒形结构,外环部401上设置有进气孔4011,内环部402上设置有沿其周向排布的多个吹气孔4021,多个吹气孔4021优选沿周向均匀分布,如此,吹气装置310通过进气孔4011将气体吹入风道结构400,然后通过多个吹气孔4021均匀的吹入到垃圾袋200中,以将垃圾袋200展开。

为了方便加工,优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吹气孔4021设置在内环部402的上部并贯通内环部402的顶部形成顶部开口的开口槽,顶面板501或顶环板将开口槽的槽口封闭。

由于进气孔4011只有一个,而吹气孔4021设置有多个且分布在风道结构400的不同位置,多个吹气孔4021由于距离进气孔4011的远近程度不同会导致出风量的不同,针对这一问题,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风道结构400内设置有匀流结构,通过匀流结构使得进入风道结构400内部的气流均匀分散至各个吹气孔4021,从而改善上述的不同吹气孔4021的出风量不同的问题。

匀流结构例如可以为导流板结构,利用导流板将由进气孔4011进入风道结构400内的气流分散导流至各个吹气孔4021处。为简化结构,优选地,匀流结构包括设置在外环部401与内环部402之间的中间环部404,中间环部404优选呈筒状结构,中间环部404将外环部401与内环部402之间的环状空间分为外环空间和内环空间,中间环部404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匀气孔4041,外环空间内的气体经过匀气孔4041匀化进入内环空间,再经内环空间分别进入到各个吹气孔4021,通过匀气孔4041的中间过渡作用使得进入各个吹气孔421的气流更加均匀。

为了方便加工,优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匀气孔4041设置在中间环部404的上部并贯通中间环部404的顶部形成顶部开口的开口槽,顶面板501或顶环板将开口槽的槽口封闭。

中间环部404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中间环部404会进一步提高匀化效果,但会增加气流流动的阻力,因此,优选地,中间环部404设置为一个。

可选地,匀气孔4041的数量少于吹气孔4021的数量,匀气孔4041的气体流通面积大于吹气孔4021的气体流通面积,例如,一个匀气孔4041对应一组多个吹气孔4021,该匀气孔4041的气流流通面积等于对应一组多个吹气孔4021的气流流通面积之和,从而进一步提高气流的匀化效果。

可选地,在周向上,匀气孔4041与吹气孔4021错开设置,从而进一步提高气流的匀化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匀气孔4041相对设置两个,分别位于内环部402的相对两侧边,吹气孔4021设置有6个,其中有两个分别设置于内环部402的另两侧边,另外四个两两设置在内环部402的设置有匀气孔4041的相对两侧边。

吹气装置310可以直接向进气孔4011吹气,为了方便吹气装置310的布置,优选地,吹气装置310的排风口经进风管600与进气孔4011连接,例如,进气孔4011的边缘向风道结构400的径向外侧凸出有第一安装管接头405,进风管600与第一安装管接头405插接连接。

优选地,进风管600的至少部分管壁与桶体100的外壁面相贴合,从而提高进风管600的结构可靠性。例如,进风管600由一预定位置向内弯折以与桶体100的外壁面贴合,再由另一预定位置向外弯折以便与风道结构400连接,另外,弯折的结构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进风管600的结构可靠性。

优选地,桶体100的外壁面上设置有固管结构101,用于将进风管600固定于桶体100上,固管结构101例如可以为多个卡扣结构,用于与进风管600卡接,进一步优选地,固管结构101用于与上述的进风管600中与桶体100的外壁面相贴合的部分固定连接。

现有的具有自动换袋功能的垃圾桶,检测垃圾袋200的方式为,采用通过蓝牙信号检测,发射端发射信号,信号受到垃圾袋200反射形成发射信号,接收端接收信号,根据接收到的位置信息判断垃圾袋200是否铺设完成,控制垃圾袋200的铺设,铺设完成则停止风机310转动。这种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1、垃圾袋200非常薄,在检测过程中,发射器发射的信号很难检测到袋子,导致无法给接收器正常传递信号,进而导致无法检测到垃圾袋200是否铺设完毕;

2、使用信号发射器、接收器零件成本较高;

3、安装难度高。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垃圾桶中,垃圾袋展开装置还包括压力感应装置700,用于感应垃圾袋200内的气压,随着吹气装置310不断地向垃圾袋200内吹气,垃圾袋200内的气压会不断变化,如此,通过压力感应装置700感应的气压即可反映垃圾袋200是否展开完成,例如,当气压变化至预设值时,表示垃圾袋200已经铺设完成,此时可控制吹气装置310停止吹气。这种检测方式更加敏锐有效、失误率低,同时降低了成本和安装难度。

压力感应装置700可以为压力传感器,为了节约成本,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压力感应装置700为压力开关701,当垃圾袋200内的气压变化至预设值时,压力开关701动作,表明垃圾袋200已经展开完成。

为便于压力开关701的压力感应,优选地,在内环部402上设置有连通孔4022,压力开关701的检测口通过连通孔4022与垃圾袋200的内部空间连通。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连接管800,连接管800的一端与压力开关701的检测口连接,另一端与连通孔4022连接,例如,另一端依次穿过外环部401和中间环部404与内环部402上的连通孔4022连接。替代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风道结构400还包括第二安装管接头407,第二安装管接头407的一端与连通孔4022相连,另一端依次穿过中间环部404和外环部401露于风道结构400外部,以便与连接管800插接连接。压力开关701通过连接管800与垃圾袋200内的空间连通,以感应垃圾袋200内的气压,如此,既能够保证检测的精确度,又能使得压力开关701的设置位置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垃圾桶各部分结构的空间布置。

进一步优选地,连接管800为柔性管,例如为橡胶管,从而进一步提高压力开关701设置位置的灵活性。

进一步优选地,桶体100的侧部设置有开口,开口优选上下贯通,在开口处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槽结构102,吹气装置310、压力感应装置700、连接管800均设置于凹槽结构102中,连接管800的部分结构与凹槽结构102的内底壁相贴合,如此,避免吹气装置310、压力感应装置700、连接管800这些结构外凸于桶体100设置。

开口处设置有侧盖(图中未示出),用于将开口封闭,从而对吹气装置310、压力感应装置700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侧盖的外周面与桶体100的外周面平滑连接,如此,能够保证垃圾桶外观的完整性,避免灰尘的进入。

侧盖与桶体100为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吹气装置310和压力感应装置700的检修和维护。侧盖与桶体100例如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卡接等方式连接。为方便操作,优选地,侧盖的两侧边上设置有卡脚,如图5所示,开口的相应两侧边上设置有卡槽103,卡脚卡入卡槽103以实现侧盖与桶体100的卡接连接。

由于侧盖为薄壁结构,在受到外力碰撞时非常容易发生断裂等损害,基于此,优选地,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凹槽结构102的内底壁上设置有支撑柱104,支撑柱104的一端与内底壁相连,例如与凹槽结构102的内底壁为一体结构或者形成可拆卸或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另一端抵靠在侧盖的内壁面上,以对侧盖起到加强结构强度的作用。支撑柱14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不做限制,例如,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柱104设置有五个,其中四个分别位于矩形的四角位置,另外一个位于顶部。

当气压变化至预设值时,表示垃圾袋已经铺设完成,此时用户可以手动对吹气装置310例如风机311进行关闭,为了实现自动控制,在一个实施例中,压力开关701设置在风机311的供电电路上,当气压变化至预设值时,压力开关701动作以将风机311的供电电路切断,从而使得风机311停止工作。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垃圾桶还包括控制装置900,压力感应装置700例如压力开关701和抽气装置310例如风机311均与控制装置900通信连接,控制装置900根据压力感应装置700发送的感应信号对抽气装置310进行控制,具体地,在压力感应装置700为压力开关701的实施例中,当气压变化至预设值时,压力开关701动作,从而向控制装置900发送感应信号,控制装置900接收到感应信号后向抽气装置310发送控制指令,使抽气装置300停止运行。在压力感应装置700为压力传感器的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气压值并传送至控制装置900,控制装置900判断当前检测的气压值是否到达预设值,若未达到预设值,则控制装置900控制抽气装置310进行抽气动作,若达到预设值,则控制装置900向抽气装置310发送控制指令,使抽气装置310停止运行。

排气通道可以设置在垃圾桶盖座体500上,垃圾袋200与桶体100之间的空气可以由垃圾桶盖座体500排出垃圾桶,为简化结构,优选地,桶体100上设置有排气孔105,由排气孔105进行排气,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排气孔105设置在凹槽结构102的内底壁上,如此,气流能够进入凹槽结构102内,并由侧盖与桶体100之间的缝隙排出。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0至12所示,吹气装置310可以替换为抽气装置320,如此可省去风道结构400,具体地,当需要铺设垃圾袋200时,控制抽气装置320对桶体100与桶体100内的垃圾袋200之间的空间进行抽气,以使得垃圾袋200在桶体100内展开,从而完成垃圾袋200的铺设。抽气装置320可以为任意方便抽气的装置,例如抽气泵,为方便安装、节约成本,在图10和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抽气装置320为风机321,设置在靠近桶体100底部的位置。

可选地,风机321设置在桶体100内。为了保证桶体100内垃圾的储存空间,以及避免垃圾对风机321的损害,优选地,风机321设置在桶体100的外侧,进一步优选固定连接于桶体100上,桶体100上设置有出气孔106,风机321的进风口与出气孔106的位置对应设置。为了保证抽气效率,优选地,出气孔106设置有多个。

与吹气式的垃圾袋展开装置类似,还包括压力感应装置700,用于感应桶体100与桶体100内的垃圾袋200之间的空间的气压,随着桶体100与垃圾袋200之间的空间的气体被抽走,该空间内的气压不断变化,如此,通过压力感应装置700感应的气压即可反映垃圾袋200是否展开完成,例如,当气压变化至预设值时,表示垃圾袋200已经铺设完成,此时可控制抽气装置320停止抽气。这种检测方式更加敏锐有效、失误率低,同时降低了成本和安装难度。

压力感应装置700可以为压力传感器,为了节约成本,在图10和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压力感应装置700为压力开关701,当桶体100与垃圾袋200之间的空间的气压变化至预设值时,压力开关701动作,表明垃圾袋200已经展开完成。

可选地,压力开关701设置在桶体100内。为了保证桶体100内垃圾的储存空间,以及避免垃圾对压力开关701的损害,优选地,压力开关701设置于桶体100外侧,进一步优选安装于桶体100上,在桶体100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孔107,压力开关701的检测口通过连通孔107与上述空间连通。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连接管800,连接管800的一端与连通孔107连接,另一端与压力开关701的检测口连接,压力开关701通过连接管800与桶体100和垃圾袋200之间的空间连通,以感应该空间的气压,如此,既能够保证检测的精确度,又能使得压力开关701的设置位置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垃圾桶各部分结构的空间布置。

进一步优选地,连接管800为柔性管,例如为橡胶管,从而进一步提高压力开关701设置位置的灵活性。

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优选地,连通孔107设置在桶体100的中部。

压力开关701高于连通孔107设置,如此,使得各部分结构布置更加合理。

如图12所示,控制装置900与压力感应装置700例如压力开关701和抽气装置320例如风机321通信连接,该吸气式的垃圾袋展开装置的控制过程与吹气式的垃圾袋展开装置的控制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垃圾桶具有垃圾桶盖常开模式,在该模式下,垃圾桶盖50处于常开状态。如图1和图13所示,垃圾桶还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第一开关装置71和第二开关装置72,第一开关装置71用于触发垃圾桶进入和退出垃圾桶盖常开模式,第二开关装置72用于触发自动打包装置40进行自动打包。通过设置相互独立的两个开关装置,分别用于控制垃圾桶盖50的开闭以及自动打包装置40,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现有的一个触摸按键控制容易产生的触摸不灵敏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单个开关承载多项功能命令时容易产生的指令错乱问题,并且在使用上,降低了使用门槛,提升使用体验、提升产品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垃圾桶还包括控制装置900,第一开关装置71和第一驱动装置60均与控制装置900通信连接,控制装置900用于在垃圾桶未处于垃圾桶盖常开模式下接收到第一开关装置71发送的触发信号时控制第一驱动装置60使得垃圾桶盖50保持打开状态,以使得垃圾桶进入垃圾桶盖常开模式,即,当用户需要使得垃圾桶盖50始终保持打开状态时,按动第一开关装置71时,垃圾桶盖50打开,且若控制装置900再未接收到外部的对第一驱动装置60的控制信号,则始终保持垃圾桶盖50处于打开状态。控制装置900还用于在垃圾桶处于垃圾桶盖常开模式下接收到第一开关装置71发送的触发信号时控制垃圾桶退出垃圾桶盖常开模式,即,在垃圾桶处于垃圾桶盖常开模式时,用户按动第一开关装置71,则垃圾桶退出垃圾桶盖常开模式。

进一步地,垃圾桶还包括用于计时的计时装置9,用于在垃圾桶退出垃圾桶盖常开模式时开始计时,控制装置900用于在计时装置9的计时时长达到或超过第一预定时长且在计时期间未收到对第一驱动装置60的控制信号时,控制第一驱动装置60驱动垃圾桶盖50关闭,即,当用户想要垃圾桶退出垃圾桶盖常开模式,即想要关闭垃圾桶盖50时,按动第一开关装置71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垃圾桶盖5才关闭,避免垃圾桶盖5立即关闭造成夹手问题。

第一预定时长可以内置于计时装置9或者控制装置900中,也可以用户根据需求来设定,可选地,第一预定时长为3-5s。

进一步地,第二开关装置72和自动打包装置40均与控制装置900通信连接,控制装置900用于在接收到第二开关装置72发送的触发信号时控制自动打包装置40进行自动打包。即,当垃圾袋装满,用户需要将垃圾袋取出时,用户按动第二开关装置72,从而触发垃圾桶的自动打包功能。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900与第二驱动装置1也通信连接,控制装置900用于在自动打包装置40完成打包时控制第二驱动装置1驱动垃圾桶盖座体500打开,以便用户将打包好的垃圾袋取出。

控制装置900可以通过检测自动打包装置40的动作状态来判定其是否完成打包动作,为了节约成本,优选地,可以通过动作时长来判定自动打包装置40是否完成打包动作,具体地,计时装置9还用于在第二开关装置72发送触发信号时开始计时,控制装置900用于在计时装置9的计时时长达到或超过第二预定时长时判定自动打包装置40完成打包。

第二预定时长可以内置于计时装置9或者控制装置900中,也可以用户根据需求来设定,可选地,第二预定时长为8-12s。

控制装置900还用于在打包好的垃圾袋取出后控制第二驱动装置1驱动垃圾桶盖座体500关闭,控制装置900可以通过检测桶体100内的垃圾袋是否存在来判定垃圾袋是否被取出。

为了节约成本,优选地,可以通过计时的方式对第二驱动装置1进行控制。具体地,计时装置9还用于在自动打包装置40完成打包时继续计时或重新计时,控制装置900用于在计时装置9继续计时的计时时长达到或超过第三预定时长或者重新计时的计时时长达到或超过第四预定时长时,认为用户已经将打包好的垃圾袋取出,此时控制第二驱动装置1驱动垃圾桶盖座体500关闭。即,可以采用两种计时方式,其中一种方式为,计时装置9在计时达到第二预定时长后不清零,而是继续计时,另一种方式为,计时装置9在计时达到第二预定时长后清零,重新计时,这两种方式均能够实现通过计时方式对第二驱动装置1的动作进行控制。

第三预定时长和第四预定时长可以内置于计时装置9或者控制装置900中,也可以用户根据需求来设定,可选地,第三预定时长为15-18s,第四预定时长为3-5s。

计时装置9可以单独设置并由单独的控制模块进行开始计时和停止计时的控制,也可以内置于控制装置900内,并由控制装置900进行开始计时和停止计时的控制。

第一开关装置71和第二开关装置72可以设置在垃圾桶的任意位置,为了便于操作以及便于接线,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开关装置71和所述第二开关装置72均设置于垃圾桶盖座体500的侧部,进一步优选呈上下方式排布。

第一开关装置71和第二开关装置72优选采用轻触开关,轻触开关为机械开关,由绝缘层、锅仔片等组成,用以感应人体的触控并发出感应信号。轻触开关接触电阻小且具有精确的操作力误差,能够获得优异的操作体验。

尽管这里已经参考附图描述了示例实施例,应理解上述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意图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于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所有这些改变和修改意在被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了特征之间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对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