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钢管杆运输用辅助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18206发布日期:2020-02-25 11:01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钢管杆运输用辅助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力钢管杆运输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电力钢管杆运输用辅助机构。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用电负荷迅速增加,供电网络已不能满足用电负荷发展的需要,势必要新建高压进城线路,对原有的城网线路进行增容改造。传统的铁塔,占地面积大,造型又与现代城市环境不协调,采用高压电缆造价昂贵;采用钢筋混泥土电杆,它的纵向、环向裂纹问题一直未能很好的解决,电力钢管杆的结构简单,受力清楚,加工制造容易,维护工作量少,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城市的供电网络。

而电力钢管杆的运用越来越多,运用到的地方也不同,因此,需要将电力钢管杆进行运输到指定地方后进行使用,而现有的电力钢管杆通常是由货车进行运输,电力钢管杆在放置于货车车斗内后,通过铁链、绳索等工具将其进行固定,其固定的方式无法锁紧,在货车行驶至颠簸路段时,车斗的抖动使被固定的电力钢管杆松开,从而使电力钢管杆出现相互碰撞或者撞击车斗的情况,造成损坏,甚至掉落,影响后续的运输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发明在此提供一种电力钢管杆运输用辅助机构。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电力钢管杆运输用辅助机构,该装置包括底板、支撑底架、第一侧边架、第二侧边架、第一内架、第一横栏、第三侧边架、第四侧边架、第二内架、第二横栏、外接板、第一夹持结构、第二夹持结构、夹持传动装置和滑槽,所述底板底部侧边安装有支撑底架,所述底板上右侧前后两端对立安装有第一侧边架和第二侧边架,所述第一侧边架和第二侧边架内侧均安装有第一内架并通过第一横栏相连接,所述底板上左侧前后两端对立安装有第一横栏和第三侧边架,所述第一横栏和第三侧边架内侧均安装有第二内架并通过第二横栏相连接,所述底板左端中部安装有外接板,所述底板上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设置于第一横栏和第二横栏内侧,所述底板底端中部安装有夹持传动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四条滑槽,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穿过滑槽连接夹持传动装置,所述第一夹持结构由右夹持块、第一滑套连接板、第一滑套、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连接螺栓、第二滑套连接板以及第二滑套所构成,所述右夹持块底部通过第一滑套连接板与贯穿底板上前端右侧滑槽的第一滑套顶部相固定,所述第一滑套与夹持传动装置右侧相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板右侧通过连接螺栓与第二夹持板相固定形成左侧的夹持块与右夹持块相配合,所述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底部安装有第二滑套连接板,所述第二滑套连接板与贯穿底板上前端左侧滑槽的第二滑套顶部相固定,所述第二滑套与夹持传动装置左侧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夹持传动装置包括第一传动机构、手动驱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和连接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安装于底板底端面前侧,所述底板前端右侧的第一横栏外设有一通槽,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安装于底板右侧的通槽内并与第一传动机构右侧相连,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安装于底板底部后侧,所述连接传动机构安装于底板底端中部,所述连接传动机构一端与第一传动机构相接,且另一端与第二传动机构相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由第一丝杆、第一轴座、第一定位座和第一锥齿轮组成,所述第一丝杆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座和第一定位座与底板底端面安装固定,所述第一丝杆外侧与贯穿滑槽的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中部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丝杆右端穿过第一定位座与手动驱动机构相接,所述第一丝杆中部安装有第一锥齿轮并与连接传动机构前端相接。

优选的,所述手动驱动机构由外壳体、安装板、蜗轮、蜗杆和手轮组成,所述外壳体两端中部通过安装板与底板右侧设置的通槽内进行固定,所述蜗轮设置于外壳体内并与第一丝杆右端相固定,所述蜗杆垂直设置于外壳体内部,且顶部贯穿外壳体顶部与手轮底部相固定,所述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由第二丝杆、第二轴座、第三轴座和第二锥齿轮组成,所述第二丝杆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轴座和第三轴座与底板底端相固定,所述第二丝杆中部安装有第二锥齿轮并与连接传动机构后端相接,所述第二丝杆与第二夹持结构底部相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传动机构由传动轴杆、第二定位座、第三定位座、第三锥齿轮以及第四锥齿轮所构成,所述传动轴杆中部两侧分别通过第二定位座和第三定位座与底板底端中部相固定,所述传动轴杆前端安装有第三锥齿轮并与第一丝杆中部的第一锥齿轮相啮合,所述传动轴杆后端安装有第四锥齿轮并与第二丝杆中部的第二锥齿轮相啮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为相同结构,并且于底板上前后两端相互对称安装。

优选的,所述右夹持块、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内侧面上均设置有45度倾斜的排列的卡齿。

优选的,所述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左右两端的螺纹均呈相反设置,且第一丝杆上设置有四块第一限位块,第二丝杆上设置有四块第二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蜗杆顶部与手轮连接处安装有蜗杆锁定件,且该蜗杆锁定件通过螺栓固定于外壳体顶部。

优选的,所述右夹持块、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均由镀锌钢板制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三锥齿轮和第四锥齿轮均采用40cr材质制成。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电力钢管杆运输用辅助机构,与同类型设备相比,具有如下改进:

优点1:本发明所述一种电力钢管杆运输用辅助机构,通过在底板上端前后两侧分别安装了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通过从底板上两端同时对电力钢管杆进行夹持固定,夹持更加牢固,使其能够在运输时保证稳定性,便于电力钢管杆的运输。

优点2:本发明所述一种电力钢管杆运输用辅助机构,通过在底板底部设置的夹持传动装置与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连接,其在操作后可使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同步进行移动,进而对电力钢管杆进行同步夹持,保证夹持的力度和稳定。

优点3:本发明所述一种电力钢管杆运输用辅助机构,在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各安装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用于防止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在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上出现脱轨的情况。

优点4:本发明所述一种电力钢管杆运输用辅助机构,在右夹持块、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内侧上均设置有45度倾斜的排列的卡齿,保证其与电力钢管杆接触后增加摩擦阻力,防止打滑,增加对电力钢管杆夹持的牢固性。

优点5:本发明所述一种电力钢管杆运输用辅助机构,在蜗杆顶部与手轮连接处安装有蜗杆锁定件,用于限定蜗杆的转动,使右夹持块、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之间位置调整后进行固定,防止出现自主移动的情况,保证电力钢管杆的夹持力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夹持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夹持传动装置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手动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外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连接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其中:底板-1、支撑底架-2、第一侧边架-3、第二侧边架-4、第一内架-5、第一横栏-6、第三侧边架-7、第四侧边架-8、第二内架-9、第二横栏-10、外接板-11、第一夹持结构-12、第二夹持结构-13、夹持传动装置-14、滑槽-15、右夹持块-121、第一滑套连接板-122、第一滑套-123、第一夹持板-124、第二夹持板-125、连接螺栓-126、第二滑套连接板-127、第二滑套-128、第一传动机构-141、手动驱动机构-142、第二传动机构-143、连接传动机构-144、第一丝杆-1411、第一轴座-1412、第一定位座-1413、第一锥齿轮-1414、外壳体-1421、安装板-1422、蜗轮-1423、蜗杆-1424、手轮-1425、第二丝杆-1431、第二轴座-1432、第三轴座-1433、第二锥齿轮-1434、传动轴杆-1441、第二定位座-1442、第三定位座-1443、第三锥齿轮-1444、第四锥齿轮-1445、第一限位块-1401、第二限位块-1402、蜗杆锁定件-14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1-9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电力钢管杆运输用辅助机构,包括底板1、支撑底架2、第一侧边架3、第二侧边架4、第一内架5、第一横栏6、第三侧边架7、第四侧边架8、第二内架9、第二横栏10、外接板11、第一夹持结构12、第二夹持结构13、夹持传动装置14和滑槽15,底板1底部侧边安装有支撑底架2,底板1上右侧前后两端对立安装有第一侧边架3和第二侧边架4,第一侧边架3和第二侧边架4内侧均安装有第一内架5并通过第一横栏6相连接,底板1上左侧前后两端对立安装有第一横栏6和第三侧边架7,第一横栏6和第三侧边架7内侧均安装有第二内架9并通过第二横栏10相连接,底板1左端中部安装有外接板11,底板1上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夹持结构12和第二夹持结构13,第一夹持结构12和第二夹持结构13设置于第一横栏6和第二横栏10内侧,底板1底端中部安装有夹持传动装置14,底板1上设有四条滑槽15,设置的滑槽15,用于右夹持块121、第一夹持板124和第二夹持板125的滑动,第一夹持结构12和第二夹持结构13穿过滑槽15连接夹持传动装置14,第一夹持结构12由右夹持块121、第一滑套连接板122、第一滑套123、第一夹持板124、第二夹持板125、连接螺栓126、第二滑套连接板127以及第二滑套128所构成,右夹持块121底部通过第一滑套连接板122与贯穿底板1上前端右侧滑槽15的第一滑套123顶部相固定,使右夹持块121可通过其底部的第一滑套123与第一丝杆1411相连接,通过第一丝杆1411转动,带动右夹持块121在滑槽15内进行滑动,第一滑套123与夹持传动装置14右侧相连接,第一夹持板124右侧通过连接螺栓126与第二夹持板125相固定形成左侧的夹持块与右夹持块121相配合,通过第一夹持板124与第二夹持板125相固定形成左侧的夹持块与右夹持块121相配合可对电力钢管杆进行有效的固定,增加固定后的牢固性,第一夹持板124和第二夹持板125底部安装有第二滑套连接板127,第二滑套连接板127与贯穿底板1上前端左侧滑槽15的第二滑套128顶部相固定,第二滑套128与夹持传动装置14左侧相连接,使第一夹持板124和第二夹持板125可通过其底部的第二滑套128与第二丝杆1431相连接,通过第二丝杆1431转动,带动第一夹持板124和第二夹持板125在滑槽15内进行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传动装置14包括第一传动机构141、手动驱动机构142、第二传动机构143和连接传动机构144,所述第一传动机构141安装于底板1底端面前侧,所述底板1前端右侧的第一横栏6外设有一通槽,所述手动驱动机构142安装于底板1右侧的通槽内并与第一传动机构141右侧相连,所述第二传动机构143安装于底板1底部后侧,所述连接传动机构144安装于底板1底端中部,所述连接传动机构144一端与第一传动机构141相接,且另一端与第二传动机构143相接,通过设置的夹持传动装置14,可用于第一夹持结构12和第二夹持结构13的传动,使其能够在滑槽15内移动,对电力钢管杆进行有效的夹持,保证其运输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141由第一丝杆1411、第一轴座1412、第一定位座1413和第一锥齿轮1414组成,所述第一丝杆1411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座1412和第一定位座1413与底板1底端面安装固定,所述第一丝杆1411外侧与贯穿滑槽15的第一滑套123和第二滑套128中部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丝杆1411右端穿过第一定位座1413与手动驱动机构142相接,所述第一丝杆1411中部安装有第一锥齿轮1414并与连接传动机构144前端相接,通过设置的第一传动机构141用于第一夹持结构12的传动,使其能在底板1上端前侧的滑槽15内进行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手动驱动机构142由外壳体1421、安装板1422、蜗轮1423、蜗杆1424和手轮1425组成,所述外壳体1421两端中部通过安装板1422与底板1右侧设置的通槽内进行固定,所述蜗轮1423设置于外壳体1421内并与第一丝杆1411右端相固定,所述蜗杆1424垂直设置于外壳体1421内部,且顶部贯穿外壳体1421顶部与手轮1425底部相固定,所述蜗轮1423与蜗杆1424相啮合,通过设置的手动驱动机构142,可通过人工手动的驱动,然后带动第一传动机构141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143由第二丝杆1431、第二轴座1432、第三轴座1433和第二锥齿轮1434组成,所述第二丝杆1431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轴座1432和第三轴座1433与底板1底端相固定,所述第二丝杆1431中部安装有第二锥齿轮1434并与连接传动机构144后端相接,所述第二丝杆1431与第二夹持结构13底部相接,通过设置的第二传动机构143用于第二夹持结构13的传动,使其能在底板1上端后侧的滑槽15内进行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传动机构144由传动轴杆1441、第二定位座1442、第三定位座1443、第三锥齿轮1444以及第四锥齿轮1445所构成,所述传动轴杆1441中部两侧分别通过第二定位座1442和第三定位座1443与底板1底端中部相固定,所述传动轴杆1441前端安装有第三锥齿轮1444并与第一丝杆1411中部的第一锥齿轮1414相啮合,所述传动轴杆1441后端安装有第四锥齿轮1445并与第二丝杆1431中部的第二锥齿轮1434相啮合,在第一传动机构141传动后,通过设置的连接传动机构144,带动第二传动机构143进行传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结构12和第二夹持结构13为相同结构,并且于底板1上前后两端相互对称安装,使其能够对电力钢管杆两处位置进行固定,保证电力钢管杆夹持稳定牢固。

进一步的,所述右夹持块121、第一夹持板124和第二夹持板125内侧面上均设置有45度倾斜的排列的卡齿,增加与电力钢管杆的摩擦阻力,防止出现打滑的情况,增加夹持的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丝杆1411和第二丝杆1431左右两端的螺纹均呈相反设置,且第一丝杆1411上设置有四块第一限位块1401,第二丝杆1431上设置有四块第二限位块1402,通过将第一丝杆1411和第二丝杆1431上左右两端螺纹相反设置,可使第一滑套123和第二滑套128同时相向移动,使右夹持块121、第一夹持板124和第二夹持板125相对移动进行闭合,或者相反移动打开,进行夹持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蜗杆1424顶部与手轮1425连接处安装有蜗杆锁定件1403,且该蜗杆锁定件1403通过螺栓固定于外壳体1421顶部,通过设置的蜗杆锁定件1403,用于锁定蜗杆1424,防止其自主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右夹持块121、第一夹持板124和第二夹持板125均由镀锌钢板制成,其材质防腐性能好,且强度高、韧性好,使制成的右夹持块121、第一夹持板124和第二夹持板125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锥齿轮1414、第二锥齿轮1434、第三锥齿轮1444和第四锥齿轮1445均采用40cr材质制成,其材质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淬透性强,并且有有较高的疲劳强度和良好的韧性,使制成的第一锥齿轮1414、第二锥齿轮1434、第三锥齿轮1444和第四锥齿轮1445使用寿命长。

本发明通过改进提供一种电力钢管杆运输用辅助机构,其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底板1底部安装有支撑底架2,由支撑底架2进行支撑,在底板1上四周设置了第一侧边架3、第二侧边架4、第三侧边架7和第四侧边架8,在第一侧边架3、第二侧边架4、第三侧边架7和第四侧边架8内侧设置了第一内架5和第二内架9并通过第一横栏6和第二横栏10相连接,将电力钢管杆一部分放置于底板1上端;

第二,转动手轮1425带动蜗杆1424转动,通过啮合使蜗轮1423转动,并带动第一丝杆1411转动,第一丝杆1411一端连接第一轴座1412且另一端连接第一定位座1413安装于底板1底端前侧,第一丝杆1411转动后带动第一锥齿轮1414转动,蜗杆1424在转动到合适角度时,通过转动蜗杆锁定件1403前端的把手,带动螺杆卡紧蜗杆1424从而将其锁定;

第三,通过与第一锥齿轮1414啮合,使第三锥齿轮1444进行转动,传动轴杆1441通过第二定位座1442和第三定位座1443安装于底板1底端中部,由第三锥齿轮1444带动在传动轴杆1441转动,再由传动轴杆1441带动第四锥齿轮1445转动;

第四,该第四锥齿轮1445与第二丝杆1431中部的第二锥齿轮1434相啮合,使第二锥齿轮1434由第四锥齿轮1445带动,并带动第二丝杆1431转动;

第五,在第一丝杆1411和第二丝杆1431转动后,与其螺纹连接的第一滑套123和第二滑套128在其上端相对移动,右夹持块121底部通过第一滑套连接板122连接第一滑套123,并第一夹持板124和第二夹持板125底部通过第二滑套连接板127连接第二滑套128,在第一滑套123和第二滑套128相对移动后,带动第一夹持板124和第二夹持板125、右夹持块121相对移动,从而对电力钢管杆进行夹持;

第六,该第一夹持结构12与第二夹持结构13为相同结构,可在底板1上端的两侧对电力钢管杆的两处位置同时进行夹持固定,增加其运输时的稳定性,保证后续运输工作的效率;

第七,将本装置安装于货车的车斗上时,由于电力钢管杆具有一定长度,在车斗上需要安装多个,具体安装数量取决于电力钢管杆的实际长度。

本发明通过改进提供一种电力钢管杆运输用辅助机构,通过在底板1上端前后两侧分别安装了第一夹持结构12和第二夹持结构13,通过从底板1上两端同时对电力钢管杆进行夹持固定,夹持更加牢固,使其能够在运输时保证稳定性,便于电力钢管杆的运输;通过在底板1底部设置的夹持传动装置14与第一夹持结构12和第二夹持结构13连接,其在操作后可使第一夹持结构12和第二夹持结构13同步进行移动,进而对电力钢管杆进行同步夹持,保证夹持的力度和稳定;在第一丝杆1411和第二丝杆1431各安装有第一限位块1401和第二限位块1402,用于防止第一滑套123和第二滑套128在第一丝杆1411和第二丝杆1431上出现脱轨的情况;在右夹持块121、第一夹持板124和第二夹持板125内侧上均设置有45度倾斜的排列的卡齿,保证其与电力钢管杆接触后增加摩擦阻力,防止打滑,增加对电力钢管杆夹持的牢固性;在蜗杆1424顶部与手轮1425连接处安装有蜗杆锁定件1403,用于限定蜗杆1424的转动,使右夹持块121、第一夹持板124和第二夹持板125之间位置调整后进行固定,防止出现自主移动的情况,保证电力钢管杆的夹持力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并且本发明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