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置物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55198发布日期:2019-12-20 19:47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置物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置物框。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置物框分为两类,一种是塑料制成的框架,一般采用一体注塑成型的,单个塑料框的体积大,不便携带,堆叠时需要更大的空间,占用运输空间,造成运输成本高;另一种是金属制成的框架,一般采用焊接的工艺,置物框体积大,显得笨重,不方便携带并且不用时暂用过多的空间,也不方便运输。所以研究一种可折叠的框筐,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叠置物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包括底板、左右侧板和前后侧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侧板由左右网状片、左右固定架和左右连接框组成,所述左右连接框的两侧穿设有活动的空心管;

所述前后侧板由前后网状片和前后固定架组成,所述前后固定架底端焊接有卡扣;

所述底板由底部网状片和底板固定架组成;

所述前后固定架两侧焊接在所述空心管侧壁,所述底板固定架可拆卸的卡接在所述卡扣上。

所述底板固定架的两端以圆弧形向两侧延伸,且罩住所述左右连接框,所述底部网状片焊接在所述底板固定架上。

所述左右连接框横截面为圆形,且所述空心管的内径要大于所述左右连接框的外径。

所述卡扣包括支撑部、折弯部、焊接部和卡接部,所述支撑部为水平延伸且一端与所述折弯部连接,所述折弯部的另一端垂直于所述支撑部并向上延伸于所述焊接部连接,所述焊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卡接部连接,所述卡接部呈“c”型。

所述底板固定架的前后两端置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卡接部之间。

所述前后侧板的上端中间部位设有方形口,所述方形口周边设有方形护套。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置物框优点如下:

1通过左右连接框、空心管以及卡扣的结构和形状设计,解决了传统置物框不能折叠的问题,使得置物框能进行快速方便地折叠,方便运输同时暂用空间小,更方便用户使用;

2通过方形口和方形护套的人性设计,使得产品的外观更加的美观,使用户能轻易方便的提拿搬运置物框,不割手。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折叠置物框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左右侧板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前后侧板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底板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卡扣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置物框折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折叠置物框,包括底板1、左右侧板2和前后侧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侧板2由左右网状片4、左右固定架5和左右连接框6组成,所述左右连接框6的两侧穿设有活动的空心管7,所述左右固定架5将所述的左右网状片4包裹住。

所述前后侧板3由前后网状片9和前后固定架10组成,所述前后固定架10将所述前后网状片9包裹住,所述前后固定架10底端焊接有卡扣11。

所述底板1由底部网状片13和底板固定架14组成,所述底板固定架14将所述底部网状片13包裹住。

所述前后固定架10两侧焊接在所述空心管7侧壁,所述底板固定架14可拆卸的卡接在所述卡扣11上。通过这种结构设计,使得底板1能方便的拆下来,便于运输安装,而前后固定架10两侧固定在空心管7上,空心管7能在左右连接框6的两侧做上下运动和转动运动。当底板1拆卸下来,前后固定架10随空心管7做转动运动,从而置物框能进行折叠。

所述底板固定架14的两端以圆弧形向两侧延伸,且罩住所述左右连接框6,所述底部网状片13焊接在所述底板固定架14上。这种结构设计使得底板1能很好的包裹住整个底部,使得置物框内的东西不会通过大的缝隙漏出。

所述左右连接框6横截面为圆形,且所述空心管7的内径要大于所述左右连接框6的外径,已确保空心管7能在左右连接框6两侧自由运动,达到折叠的效果。

所述卡扣11包括支撑部17、折弯部18、焊接部19和卡接部20,所述支撑部17为水平延伸且一端与所述折弯部18连接,所述折弯部18的另一端垂直于所述支撑部17并向上延伸于所述焊接部19连接,所述焊接部19的另一端与所述卡接部20连接,所述卡接部20呈“c”型。卡扣11的这种结构设计一方面当底板1置于卡扣11时能稳定的固定在前后侧板3之间,另一方面底板1也能方便的从卡扣处拆卸下来。

所述底板固定架14的前后两端置于所述支撑部17和所述卡接部20之间。

所述前后侧板3的上端中间部位设有方形口12,所述方形口12周边设有方形护套22。方形口12和方形护套22的人性化设计使用户能轻易方便的提拿搬运置物框,不割手,产品的外形看上去也更美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