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设备搬运套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80817发布日期:2020-07-14 17:06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设备搬运套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组合电器安装服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设备搬运套装。



背景技术:

目前设备室内运输仍然主要依靠人力,组合电器等大型设备依靠液压叉车和撬杠、滚杠等工具完成,在搬运过程中对地面破坏严重且无法修补;重心高的设备在搬运过程中极易倾倒,威胁人身和设备安全,在通过运行设备区域时尤为突出;使用常规方法进行组合电器室内搬运,受作业区域限制转弯、调整费时、费力,甚至需要改造大门、缆沟等室内建筑成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有必要提出一种组合式设备搬运套装。

一种组合式设备搬运套装,包括具有相同结构的若干套装构件,相邻两个套装构件并排设置,所述套装构件包括底板、若干第一活动连接头、第一活动连接头、若干地轮,所述底板是由刚性框架构成的镂空框架,底板具有承接设备的上表面,若干地轮设置于底板的下表面上,若干活动连接头设置于底板的各顶角处,在底板的各顶角处的侧壁上开设内陷凹槽,第一活动连接头和第二活动连接头相对设置于底板的两侧,所述第一活动连接头的一端与底板铰接,另一端与另一个套装构件的第二活动连接头对接,所述第二活动连接头的一端与底板铰接,另一端与另一个套装构件的第一活动连接头对接,地轮为万向承重轮。

优选的,在底板的顶角处设置销轴,销轴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动连接头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的一端开设第一通孔,以供销轴穿过,另一端开设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活动连接头包括外侧第二连接板、内侧第二连接板、加强板,外侧第二连接板、内侧第二连接板平行设置,加强板连接于外侧第二连接板、内侧第二连接板之间,以将二者固定连接,外侧第二连接板、内侧第二连接板之间间隔供第一活动连接头插入的空隙,所述外侧第二连接板、内侧第二连接板的一端开设第一通孔,以供底板的销轴穿过,外侧第二连接板、内侧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开设第二通孔,以与第一连接板的第二通孔相正对。

优选的,还在底板的上表面设置防滑层。

优选的,所述防滑层为橡胶层,橡胶层与底板表面之间粘接连接。

优选的,还在底板的刚性框架的内侧侧壁上设置若干临时固定件,所述临时固定件包括空心圆柱体和插杆,所述空心圆柱体为上端开口、下端封口的刚性件,空心圆柱体固定焊接于刚性框架的内壁上,所述插杆的下端插入至所述空心圆柱体内壁,上端外露于空心圆柱体上方,以与设备接触。

优选的,所述组合式设备搬运套装还包括过渡件,所述过渡件为刚性杆件,在过渡件的两端分别设置通孔,以与第一活动连接头的第二通孔和第二活动连接头的第二通孔配合。

优选的,在底板的下方设置两个辊筒,辊筒与底板之间铰接,辊筒沿着底板的宽度方向设置于底板的下方靠近端部处,辊筒辊面的宽度不大于底板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地轮的搬运套装在承接移动设备时,可以任意移动位置,活动连接头的设置可以围绕底板任意转动,如此可以根据设备的大小不不同采用多个套装构件拼装,且拼装方向也可以与设备的形状保持一致,例如,可以沿着长度方向拼装,也可以沿着宽度方向拼装,形成较大承接面积的套装构件。

附图说明

图1、2、3、4为组合式设备搬运套装的一个套装构件的俯视图、主视图、后视图、右视图。

图5为插杆17的示意图。

图6为两个套装构件拼装后的示意图。

图7为六个套装构件拼装后的示意图。

图8、9为加装过渡件20的搬运套装的俯视图、右视示意图。

图10、11为设置滚筒的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右视图。

图中:套装构件10、底板11、销轴111、第一活动连接头12、第二活动连接头13、外侧第二连接板131、内侧第二连接板132、加强板133、地轮14、防滑层15、空心圆柱体16、插杆17、辊筒18、过渡件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参见图1-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设备搬运套装,包括具有相同结构的若干套装构件10,相邻两个套装构件10并排设置,以形成具有较大承接表面的搬运套装,所述套装构件10包括底板11、若干第一活动连接头12、第一活动连接头12、若干地轮14,所述底板11是由刚性框架构成的镂空框架,底板11具有承接设备的上表面,若干地轮14设置于底板11的下表面上,若干活动连接头设置于底板11的各顶角处,在底板11的各顶角处的侧壁上开设内陷凹槽,第一活动连接头12和第二活动连接头13相对设置于底板11的两侧,所述第一活动连接头12的一端与底板11铰接,另一端与另一个套装构件10的第二活动连接头13对接,所述第二活动连接头13的一端与底板11铰接,另一端与另一个套装构件10的第一活动连接头12对接,以将相邻的两个套装构件10并排设置,以形成具有较大承接表面的搬运套装,地轮14为万向承重轮。

组合电器占用面积大,设备自身体积也较大,安装后长期内不会在移动,所以通常组合电器的底部比较平整,并且不设置滚轮,因为设置滚轮后设备长时间放置后稳定性较差,且滚轮长期稳定承重能力有限,容易损坏,所以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不设置滚轮、无法自移动的组合电器设备。

由于组合电器底部具有表面,放置于底板11后,底板11采用的是镂空的框架结构,而非平面结构,这样就避免了设备底部与底板11表面的面面接触,或者至少是大面积面面接触,加之组合电器重量较大,二者面面贴合后不易分离,所以采用镂空框架。

进一步,在底板11的顶角处设置销轴111,销轴111与底板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动连接头12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的一端开设第一通孔,以供销轴穿过,另一端开设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活动连接头13包括外侧第二连接板131、内侧第二连接板132、加强板133,外侧第二连接板131、内侧第二连接板132平行设置,加强板133连接于外侧第二连接板131、内侧第二连接板132之间,以将二者固定连接,外侧第二连接板131、内侧第二连接板132之间间隔供第一活动连接头12插入的空隙,所述外侧第二连接板131、内侧第二连接板132的一端开设第一通孔,以供底板11的销轴穿过,外侧第二连接板131、内侧第二连接板132的另一端开设第二通孔,以与第一连接板的第二通孔相正对。

在两个所述组合式设备搬运套装连接配套使用时,将一个套装构件10的第一活动连接头12插入至另一个套装构件10的第二活动连接头13的外侧第二连接板131、内侧第二连接板132之间,在利用给一个销轴插入第二通孔,以将二者连接。

进一步,还在底板11的上表面设置防滑层15。

进一步,所述防滑层15为橡胶层,橡胶层与底板11表面之间粘接连接。

进一步,还在底板11的刚性框架的内侧侧壁上设置若干临时固定件,所述临时固定件包括空心圆柱体16和插杆17,所述空心圆柱体16为上端开口、下端封口的刚性件,空心圆柱体16固定焊接于刚性框架的内壁上,所述插杆17的下端插入至所述空心圆柱体16内壁,上端外露于空心圆柱体16上方,以与设备接触。

组合电器放置在底板11上之后,为了增大组合电器与底板11之间的接触稳定性,打开组合电器的箱体侧门,从设备预留的孔穿过,将插杆17的下端插入至空心圆柱体16内,上端与设备卡接,即实现二者的限位。

进一步,所述组合式设备搬运套装还包括过渡件20,所述过渡件20为刚性杆件,在过渡件20的两端分别设置通孔,以与第一活动连接头12的第二通孔和第二活动连接头13的第二通孔配合。

当某些组合电器设备的重量较小、体积较大时,可以通过在两个套装构件10之间加装过渡件20来增大套装构件10的表面积。

进一步,作为另一种实施例,在底板11的下方设置两个辊筒18,辊筒18与底板11之间铰接,辊筒18沿着底板11的宽度方向设置于底板11的下方靠近端部处,辊筒18辊面的宽度不大于底板11的宽度。

由于在室内或室外安装组合电器时,预先在地面预留较多的线缆孔洞,利用本搬运装置移动时,地轮14很容易陷入线缆孔洞内,所以,作为优选方案,利用滚筒替代地轮14,避免陷入孔洞内。且滚筒为两个,因为较多的滚筒对地面滚阻较大,使得移动摩擦较大,所以,只设置两个滚筒。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置中的模块或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