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绞线张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60394发布日期:2020-06-20 15:20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钢绞线张紧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绞线的生产加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绞线张紧设备。



背景技术:

钢绞线是由多根钢丝绞合构成的钢铁制品,碳钢表面可以根据需要增加镀锌层、锌铝合金层、包铝层、镀铜层、涂环氧树脂等。目前钢绞线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采用专门的收卷机构进行收卷,以减小占用空间。现有的收卷机构在对钢绞线进行收卷作业时,钢绞线易出现松垮等现象,严重影响钢绞线的收卷效率和收卷品质。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公告号为cn207047595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预应力钢绞线收线设备,包括底座、收卷机构、第一支撑辊设备、第二支撑辊设备、预紧力调节设备、支撑顶板、压辊设备、丝杠和支撑滑杆,所述预紧力调节设备包括固定座、滑腔、上滑块、下滑块、弹簧、内螺纹通孔和导向滑孔,固定座的内部开设有滑腔,上滑块和下滑块滑动设置于滑腔内,固定座的顶板上开设有内螺纹通孔,固定座的底板上开设有导向滑孔,所述丝杠的底端通过轴承连接方式与上滑块的中部上表面转动连接,所述丝杠的顶端固定安装有转动把手,所述支撑滑杆的顶端与下滑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压辊设备固定安装在支撑滑杆的底端,所述压辊设备包括u型架、压辊筒和二号转动轴。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其通过人工转动把手来张紧钢绞线,但是由于人工操作存在不确定性,通常依靠经验来判断,往往张紧的不及时或不到位,影响生产的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手动张紧钢绞线容易张紧不及时或不到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绞线张紧设备,包括机架,行走轮组、张紧轮组、升降机构、测距装置和控制系统;所述行走轮组、所述张紧轮组、所述升降机构和所述测距装置均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两所述行走轮组分别设置于所述机架的相对两侧;所述升降机构位于两所述行走轮组之间;所述张紧轮组与所述升降机构连接,并可在所述升降机构的带动下升降;所述测距装置设置于所述升降机构上,并监测其与所述钢绞线的距离;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测距装置和所述升降机构连接,并基于所述测距装置的测量数据向所述升降机构发送控制指令。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安装板和直线往复运动机构,所述安装板和所述直线往复运动机构连接,所述张紧轮组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滚轮,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导轨,所述滚轮与所述导轨滚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安装板和机架设置为滚动配合的方式,减少了安装板在机架上运动的阻力,使得安装板移动地更为流畅。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张紧轮组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中间的第一张紧轮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张紧轮两侧的两第二张紧轮,所述第一张紧轮的水平位置低于所述第二张紧轮的水平位置。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测距装置包括两个测距传感器,两所述测距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张紧轮的两侧。

采用传感器测量距离较为准确,且响应速度快,便于实时监控。

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安装在机架上的导向轮组,两所述行走轮组位于两所述导向轮组之间。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轮组包括第一导向轮和两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一导向轮限制所述钢绞线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两所述第二导向轮相对设置,用于限制所述钢绞线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导向轮组的设置便于对钢绞线进行导向,方便后续钢绞线的张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相连接的比较器和控制器,所述比较器与所述测距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升降机构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绞线张紧设备通过设置测距装置实时监测钢绞线的松紧程度,当钢绞线处于松弛状态时,控制系统能够及时向升降机构发送指令,从而张紧钢绞线。本实用新型的钢绞线张紧设备实现了无人工的自动化操作,使钢绞线几乎始终处于张紧状态,为后续的收线提供了保证;并且无需人工操作,节省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生产进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钢绞线张紧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钢绞线张紧设备的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机架;11、导轨;2、行走轮组;3、张紧轮组;31、第一张紧轮;32、第二张紧轮;4、升降机构;41、安装板;42、液压缸;43、滚轮;44、连接块;5、测距传感器;6、导向轮组;61、第一导向轮;62、第二导向轮;7、钢绞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下面参照图1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钢绞线张紧设备。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绞线张紧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张紧设备包括机架1,行走轮组2、张紧轮组3、导向轮组6、升降机构4、测距装置和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行走轮组2、张紧轮组3、升降机构4和测距装置均安装于机架1上。两行走轮组2分别设置于机架1的相对两侧,升降机构4位于两行走轮组2之间,张紧轮组3安装于升降机构4上。钢绞线7依次穿过导向轮组6(图中左侧的导向轮组6)、行走轮组2(图中左侧的行走轮组2)、张紧轮组3、行走轮组2(图中右侧的行走轮组2)和导向轮组6(图中右侧的导向轮组6),最后缠绕于收线设备上。

继续参照图1,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行走轮组2包括两个行走轮,两个行走轮上下倾斜设置,为钢绞线7的张紧提供支撑。钢绞线张紧设备包括两个导向轮组6,两个导向轮组6设置于机架1的左右两个端部,即设置在钢绞线7进出该设备的进、出点上。两个行走轮组2位于两个导向轮组6之间。导向轮组6包括第一导向轮61和两第二导向轮62,第一导向轮61设置在第二导向轮62的外侧。第一导向轮61限制钢绞线7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即为钢绞线7提供了进入设备的水平支撑。两个第二导向轮62彼此相对设置(即沿着垂直于图1的方向设置),用于限制钢绞线7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可替代的,行走轮组2和导向轮组6所包含的轮的数量不作限制。行走轮组2包括行走轮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三个、四个等;导向轮组6包括第一导向轮6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包括第二导向轮62的数量可以为四个、六个等。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钢绞线张紧设备。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绞线张紧设备的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2所示,升降机构4包括安装板41和直线往复运动机构,安装板41和直线往复运动机构通过连接块44连接,直线往复运动机构带动安装板41升降。具体的,直线往复运动机构为液压缸42。可替代的,直线往复运动机构也可以为其他能够带动安装板41直线往复运动的结构,例如气缸、电动推杆等。连接块44分别与液压缸42的输出杆和安装板41螺纹连接。

继续参照图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安装板41上设置有滚轮43,机架1上设置有导轨11,滚轮43与导轨11滚动配合。滚轮43的数量为四,两两安装在安装板41的两侧。其中,滚轮43的数量不做限制,可以为两个、六个等。采用导轨11和滚轮43滑动配合的方式减小了安装板41直线运动时的阻力,使得安装板41移动地更为流畅。

继续参照图1,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张紧轮组3设置于安装板41上,包括设置于安装板41中间的第一张紧轮31和设置于第一张紧轮31两侧的两第二张紧轮32,第一张紧轮31的水平位置低于第二张紧轮32的水平位置,三者围成一倒三角形结构。可替代的,第一张紧轮31和第二张紧轮32的数量不做限制,第一张紧轮3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等,第二张紧轮32的数量可以为三个、四个、五个等。

继续参照图1,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测距装置包括两个测距传感器5,两测距传感器5设置于安装板41上,分别设置于第一张紧轮31的两侧,且安装到钢绞线7的下方。测距传感器5实时监测其与钢绞线7的距离,并将数据发送给控制系统。测距装置也可以为其他的能够测量距离的装置。

优选的,控制系统包括相连接的比较器和控制器,比较器与测距传感器5连接,控制器与升降机构4连接,具体的,可以采用数据线连接或无线连接的方式。两测距传感器5分别测量其到钢绞线7的距离,并将其传输给比较器;比较器比较出两个值中较小的一个,并将其与设定值比较,如果小于等于设定值,则将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向升降机构4发送指令,升降机构4带动张紧轮组3下降一定的距离,钢绞线7被张紧;测距传感器5继续监测,若测定的距离仍小于等于设定值,则控制器继续向升降机构4发送下降的指令,直到测定的距离大于设定值为止。其中,设定值是根据经验、实验以及各个工厂的具体设备情况、生产要求以及测距传感器5的安装位置来确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当钢绞线7处于松弛状态时,其因重力原因会向下弯曲,与测距传感器5的距离会变小,因此,所测得的距离越小,代表钢绞线7的松弛程度越大。

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式,测距传感器5也可以安装到钢绞线7的上方,此时需选取距离值中的较大值,并将其与设定值进行比较,距离值大于等于设定值则向下调节张紧轮组3进行张紧,直到距离值小于设定值为止。

本实用新型的钢绞线张紧设备通过设置测距装置实时监测钢绞线7的松紧程度,当钢绞线7处于松弛状态时,控制系统能够及时向升降机构4发送指令,从而张紧钢绞线7。本实用新型的钢绞线张紧设备实现了无人工的自动化操作,使钢绞线7几乎始终处于张紧状态,为后续的收线提供了保证,并且无需人工操作,节省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生产进度。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