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阶梯式电梯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68031发布日期:2020-06-12 14:32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阶梯式电梯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阶梯式电梯缓冲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电梯作为一种有效的运载工具,其应用普及越来越广泛。但是近年来电梯事故时常发生,对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电梯缓冲装置设计的不够合理。当电梯轿厢发生意外时,轿厢无法控制而快速落至电梯井道底坑,如果缓冲装置不够合理,就会造成安全事故。

现在应用于电梯的缓冲器吸收撞击能量效果差,反弹力大,容易折断且强度不够大,安全性不够高,缓冲器容易对较为脆弱的电梯结构造成二次伤害,这种缓冲器存在较大问题,安全性不足,现有技术存在可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吸收撞击能量效果较好的阶梯式电梯缓冲器。

一种阶梯式电梯缓冲器,包括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的底座,设置在底座内的缓冲机构及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内开设一个用于容纳缓冲机构的空腔,空腔内布满液压油,所述底座朝向支撑板的一端为上端,所述底座的上端面上开设有一个连通至空腔的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空腔的直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设置在空腔内的底板及设置在通孔内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下端固定设置在底板的上端面上,所述支撑柱的直径与通孔的直径相同,所述支撑柱的长度与通孔的长度相同,所述支撑柱的上端面上开设有一个沿支撑柱轴向延伸至下端面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一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上端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一个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连接柱的下端面贴合,所述缓冲弹簧的下端面与底板的上端面贴合,所述连接柱的外周套设有一圈撞击环,所述撞击环的直径与支撑柱的直径相同,所述撞击环的上端面与支撑板的下端面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内开设有多个贮油槽,所述贮油槽的一端与空腔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贮油槽呈环形围绕空腔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贮油槽内布满蓄压海绵。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柱的侧壁上开设有一圈限位槽,所述支撑柱内壁上开设有一圈与限位槽相配合的卡环。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槽的长度大于撞击环下端面与支撑柱上端面之间的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的外周面上套设有一圈密封圈。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的下端面上固定设置有一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直径大于底座的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将底座固定在地面上的固定孔,多个固定孔的圆心位于同一的圆上。

作为优选,所述空腔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多个遮罩,所述遮罩位于贮油槽朝向空腔的端面上,所述遮罩与贮油槽一一对应。

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支撑板承受电梯轿厢的冲击力后,将冲击力通过多段式缓冲结构进行分步的吸收缓冲,吸收撞击能量效果好,反弹力小,不容易折断,强度够大,安全性够高,缓冲器不容易对较为脆弱的电梯结构造成二次伤害,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视图;

图2是缓冲器未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剖视图;

图3缓冲器处于受力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中:1、底座;2、缓冲机构;3、支撑板;4、空腔;5、液压油;6、通孔;7、底板;8、支撑柱;9、安装孔;10、连接柱;11、缓冲弹簧;12、撞击环;13、贮油槽;14、蓄压海绵;15、限位槽;16、卡环;17、密封圈;18、安装板;19、固定孔;20、遮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阶梯式电梯缓冲器,一种阶梯式电梯缓冲器,包括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的底座1,设置在底座1内的缓冲机构2及支撑板3,支撑板3固定设置在缓冲机构2上端,通过设置在底座1内的缓冲机构2将电梯轿厢的冲击力进行多段式的吸收与分散,使结构较为脆弱的缓冲器能够较为承受较大的冲击力,大幅提升缓冲器的结构强度。

如图2所示,所述底座1内开设一个用于容纳缓冲机构2的空腔4,空腔4内布满液压油5,所述底座1朝向支撑板3的一端为上端,所述底座1的上端面上开设有一个连通至空腔4的通孔6,所述通孔6的直径小于空腔4的直径,所述缓冲机构2包括设置在空腔4内的底板7及设置在通孔6内的支撑柱8,所述支撑柱8的下端固定设置在底板7的上端面上,所述支撑柱8的直径与通孔6的直径相同,所述支撑柱8的长度与通孔6的长度相同,所述支撑柱8的上端面上开设有一个沿支撑柱8轴向延伸至下端面的安装孔9,所述安装孔9内设置有一个连接柱10,所述连接柱10的上端与支撑板3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孔9内设置有一个缓冲弹簧11,所述缓冲弹簧11的一端与连接柱10的下端面贴合,所述缓冲弹簧11的下端面与底板7的上端面贴合,所述连接柱10的外周套设有一圈撞击环12,所述撞击环12的直径与支撑柱8的直径相同,所述撞击环12的上端面与支撑板3的下端面贴合。

所述底座1内开设有多个贮油槽13,所述贮油槽13的一端与空腔4连通。所述贮油槽13呈环形围绕空腔4设置。所述贮油槽13内布满蓄压海绵14。所述空腔4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多个遮罩20,所述遮罩20位于贮油槽13朝向空腔4的端面上,所述遮罩20与贮油槽13一一对应。

缓冲器吸收电梯轿厢的冲击时,支撑板3直接承受电梯轿厢的冲击,冲击力推动支撑板3带动连接柱10向下移动,缓冲弹簧11受力收缩吸收冲击力,连接柱10向下移动直到撞击环12与支撑柱8接触带动支撑柱8向下移动,空腔4内的液压油5受到底板7的压力向四周的贮油槽13内移动,贮油槽13内的蓄压海绵14受力收缩第二段吸收冲击力,蓄压海绵14达到形变极限后,液压油5受力压缩,第三段吸收冲击力,完成缓冲过程。

所述连接柱10的侧壁上开设有一圈限位槽15,所述支撑柱8内壁上开设有一圈与限位槽15相配合的卡环16。所述限位槽15的长度大于撞击环12下端面与支撑柱8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保证连接柱10位于安装孔9内并且限制连接柱10的移动长度。

所述底板7的外周面上套设有一圈密封圈17。有效防止液压油5的泄漏。所述底板7的下端面上固定设置有一个安装板18,所述安装板18的直径大于底座1的直径。所述安装板18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将底座1固定在地面上的固定孔19,多个固定孔19的圆心位于同一的圆上。安装较为稳固。

如图3所述,缓冲器处于收缩极限时,支撑板3等下端面贴合在底座1的上端面上,缓冲弹簧11处于收缩极限,撞击环12推动支撑柱8向下移动,支撑柱8的下端位于空腔4内。

应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中,所有“包括……”均应理解为开放式的含义,也就是其含义等同于“至少含有……”,而不应理解为封闭式的含义,即其含义不应该理解为“仅包含……”。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