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玻璃瓶的贴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75141发布日期:2020-07-14 17:00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用于玻璃瓶的贴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玻璃加工领域,具体涉及用于玻璃瓶的贴牌装置。



背景技术:

玻璃瓶加工完成后需要进行贴标加工,在进行贴标时,多采用轮转式贴标机进行贴标,贴标的过程玻璃瓶间歇式的转动,它的贴标速度快;但是它在吸取标签的吸头处的形状固定,只能对一种标签进行吸取和贴标加工;此时如果需要对大小不同的标签进行贴标加工,需要更换吸头或者整个轮转式贴标机,整个轮转式贴标机的价格昂贵,更换机器会直接导致加工成本升高。

同时在吸头在吸取标签时,标签的四周与吸头之间的贴合是不紧密的,会导致标签在贴合时出现褶皱的情况,会导致贴标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能对多种规格的标签进行贴标的用于玻璃瓶的贴牌装置,以降低标签贴合后的褶皱情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如下:用于玻璃瓶的贴牌装置,包括机架和传送玻璃瓶的传送带,还包括吸附贴标机构;吸附贴标机构包括若干环状的吸附环以及固定所有吸附环的固定盘,吸附环的大小不同,若干吸附环同轴设置,所有吸附环的一侧均固定安装在固定盘的一侧上,吸附环靠近固定盘的一侧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吸附环内设有吸附腔,吸附环远离固定盘的一侧上设有若干可与玻璃瓶相对的吸口;还包括连通吸附腔的负压连通机构。

基础方案的原理及其优点:在进行标签的吸附时,开启负压连通机构,负压通过固定盘和吸附腔到达吸口处,此时将待吸附的标签移动至吸附贴标机构处,让所有吸附环的轴心处与标签相对,标签轮廓以内的吸附环上的吸口均对标签进行吸附,整个标签完整的铺开在吸附贴标机构上。

与此同时传送带带动玻璃瓶向吸附贴标机构的方向移动,当玻璃瓶的贴标处与吸附贴标机构上的吸附环相对时,传送带暂停,移动吸附贴标机构,吸附环按压到玻璃瓶的侧壁上,促使标签粘附到玻璃瓶上,然后传送带继续移动,带动下一个玻璃瓶移动至吸附环处,实现对下一玻璃瓶的贴标。

由于若干吸附环大小不同且同轴设置,各个吸附环上的吸口均能对标签进行吸附,便于让标签被均匀的吸附在各个吸附环上,特别是在标签的轮廓部分,能让标签的轮廓保持伸展的状态;同时负压连通机构与吸附腔连通,能够让所有的吸口处均产生负压,便于对标签进行吸附,能够适应不同标签的大小。

进一步,吸附环包括依次套设的第一环件、第二环件、第三环件和第四环件,第一环件位于最内侧,第四环件位于最内侧;第一环件、第二环件、第三环件和第四环件远离固定盘的一侧形成与玻璃瓶侧壁贴合的弧面。

通过以上设置,第一环件、第二环件、第三环件和第四环件之间紧密的配合,相应的吸口的分布也更加的均匀,避免第一环件、第二环件、第三环件和第四环件之间形成无效吸附区域;同时第一环件、第二环件、第三环件和第四环件远离固定盘的一侧形成弧面,该弧面的设置便于标签在粘贴前就形成与玻璃瓶侧面贴合的弧面,当吸附环移动至玻璃瓶处进行粘贴时,吸附环能够贴合玻璃瓶的弧面,能对标签的边沿处进行充分按压,进而避免粘贴时标签边缘处形成褶皱。

进一步,负压连通机构包括负压泵和连通单元,连通单元包括通气盘和切换盘,通气盘内设有与负压泵连通的负压腔,固定盘、通气盘和切换盘上设有连通第一环件的吸附腔和负压腔的第一通道、固定盘、通气盘和切换盘上设有连通第二环件的吸附腔和负压腔的第二通道、固定盘、通气盘和切换盘上设有连通第三环件的吸附腔和负压腔的第三通道、固定盘、通气盘和切换盘上设有连通第四环件的吸附腔和负压腔的第四通道;切换盘同轴转动安装在通气盘和固定盘之间。

在对标签进行吸附时,开启负压泵,同时转动通气盘和固定盘之间的切换盘,促使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负压的作用能够传递至吸口处;便于通过转动切换盘来控制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的连通情况,便于对吸口处的负压进行短暂的关闭和开启。

进一步,第一通道包括位于固定盘上的第一通孔、位于通气盘上的第二通孔以及位于切换盘上的第一切换道,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重合;第二通道包括位于固定盘上的第三通孔、位于通气盘上的第四通孔以及位于切换盘上的第二切换道,第三通孔与第四通孔重合;第三通道包括位于固定盘上的第五通孔、位于通气盘上的第六通孔以及位于切换盘上的第三切换道,第五通孔与第六通孔重合;第四通道包括位于固定盘上的第七通孔、位于通气盘上的第八通孔以及位于切换盘上的第四切换道,第七通孔与第八通孔重合。

通过控制第一切换道、第二切换道、第三切换道和第四切换道的位置,可以控制第一环件、第二环件、第三环件和第四环件内吸附腔的负压开启和关闭情况;此时可以根据标签的大小来控制单个吸附环上的吸口处产生负压,能够让其他的吸附环得到释放,同时能够节约部分因未与标签接触的吸附环吸口处形成的负压能量的浪费。

进一步,第一通孔、第三通孔、第五通孔和第七通孔的圆心均位于固定盘的同一直径上,第二通孔、第四通孔、第六通孔和第八通孔的圆心均位于通气盘的同一半径上;通气盘与固定盘固定连接。

由于通气盘与固定盘固定连接,当切换盘转动时,通气盘与固定盘保持相对静止,进而让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与第四通孔、第五通孔与第六通孔、第七通孔与第八通孔依次处于重合状态,只需通过调节切换盘即可对第一环件、第二环件、第三环件和第四环件内吸附腔的负压开启和关闭情况进行控制。

进一步,第一切换道、第二切换道、第三切换道和第四切换道均圆心处与切换盘圆心的连线均不在同一直线上。

当切换盘转动时,第一切换道、第二切换道、第三切换道和第四切换道可依次将第一环件、第二环件、第三环件和第四环件内的吸附腔与负压依次连通,确保对四个吸附腔内的负压进行单独且准确的控制。

进一步,切换盘的侧面设有四条标记线,标记线分别位于第一切换道、第二切换道、第三切换道和第四切换道所在的切换盘的直径上。

便于从四条标记线处观察第一切换道、第二切换道、第三切换道和第四切换道的连通情况,切换更加快捷方便。

进一步,固定盘靠近切换盘的一侧上设有第一滑槽,切换盘上设有嵌入第一滑槽内的第一滑环,第一滑环与第一滑槽的内壁滑动接触。

第一滑槽和第一滑环的设置让切换盘相对固定盘的转动更加稳定。

进一步,通气盘靠近切换盘的一侧上设有第二滑槽,切换盘上设有嵌入第二滑槽内的第二滑环,第二滑环与第二滑槽的内壁滑动接触。

第二滑槽和第二滑环的设置让切换盘相对通气盘的转动更加稳定。

进一步,还包括与通气盘远离切换盘的一侧固定连接的伸缩杆,伸缩杆的轴线与传送带传送方向上的轴线垂直,且伸缩杆的轴线与传送带所在的水平面平行,伸缩杆固定安装在机架上。

伸缩杆能够控制推动整个吸附贴标机构向玻璃瓶方向移动的距离和时机,同时能够快速的将吸附贴标机构带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用于玻璃瓶的贴牌装置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吸附环的左视图;

图3为图1中固定盘的左视图;

图4为图1中通气盘的左视图;

图5为图1中切换盘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用于玻璃瓶的贴牌装置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切换盘的放大图;

图8为图6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传送带10、安装槽101、固定盘20、第一通孔201、第三通孔202、第五通孔203、第七通孔204、第一滑槽205、吸附环30、第一环件301、第二环件302、第三环件303、第四环件304、吸附腔305、吸口306、通气盘40、第二通孔401、第四通孔402、第六通孔403、第八通孔404、第二滑槽405、对准槽406、切换盘50、第一切换道501、第二切换道502、第三切换道503、第四切换道504、第一滑环505、第二滑环506、标记线507、伸缩杆60、连接杆70、玻璃瓶80。

实施例1

实施例1基本如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和附图5所示:用于玻璃瓶80的贴牌装置,包括机架(附图中未画出)、传送玻璃瓶80的传送带10、吸附贴标机构和负压连通机构;传送带10设置在吸附贴标机构的左侧,便于玻璃瓶80与吸附贴标机构的左侧相对。

吸附贴标机构包括四个呈正方形环状的吸附环30以及固定粘接所有吸附环30的固定盘20,吸附环30包括轮廓依次增大的第一环件301、第二环件302、第三环件303和第四环件304,且第一环件301的外壁与第二环件302的内壁接触,第二环件302的外壁与第三环件303的内壁接触,第三环件303的外壁与第四环件304的内壁接触;所有吸附环30的右侧均同轴固定粘接在固定盘20的一侧上;第一环件301、第二环件302、第三环件303和第四环件304的左侧形成与玻璃瓶80侧壁贴合的弧面。

如图1所示,所有吸附环30内设有吸附腔305,且第一环件301、第二环件302、第三环件303和第四环件304的左侧上均匀设置与若干吸口306;第一环件301、第二环件302、第三环件303和第四环件304均由弹性的橡胶制成。

如图1、3、4和5所示,负压连通机构包括负压泵(附图中未画出)、通气盘40和切换盘50,通气盘40内设有与负压泵连通的负压腔,切换盘50同轴转动安装在通气盘40和固定盘20之间;固定盘20、通气盘40和切换盘50上设有连通第一环件301的吸附腔305和负压腔的两个第一通道,固定盘20、通气盘40和切换盘50上设有连通第二环件302的吸附腔305和负压腔的两个第二通道,固定盘20、通气盘40和切换盘50上设有连通第三环件303的吸附腔305和负压腔的两个第三通道,固定盘20、通气盘40和切换盘50上设有连通第四环件304的吸附腔305和负压腔的两个第四通道。

第一通道包括位于固定盘20上的第一通孔201、位于通气盘40上的第二通孔401以及位于切换盘50上的第一切换道501,第二通孔401与第一通孔201重合;第二通道包括位于固定盘20上的第三通孔202、位于通气盘40上的第四通孔402以及位于切换盘50上的第二切换道502,第三通孔202与第四通孔402重合;第三通道包括位于固定盘20上的第五通孔203、位于通气盘40上的第六通孔403以及位于切换盘50上的第三切换道503,第五通孔203与第六通孔403重合;第四通道包括位于固定盘20上的第七通孔204、位于通气盘40上的第八通孔404以及位于切换盘50上的第四切换道504,第七通孔204与第八通孔404重合。

如图3和4所示,第一通孔201、第三通孔202、第五通孔203和第七通孔204的圆心均位于固定盘20的同一竖直直径上,第二通孔401、第四通孔402、第六通孔403和第八通孔404的圆心均位于通气盘40的同一竖直直径上;通气盘40与固定盘20之间焊接有连杆。

如图5所示,第一切换道501、第二切换道502、第三切换道503和第四切换道504分别位于切换盘50地方不同直径上,且相邻切换道与切换盘50圆心处的连线所形成的圆心角r为45°。

本实施例中的用于玻璃瓶80的贴牌装置在使用时,将标签设置在传送带10与吸附贴标机构之间,且标签处与吸附环30相对,标签的中心处与第一环件301、第二环件302、第三环件303和第四环件304的轴心处正对。

然后观察标签的大小,选择能够完全覆盖标签的吸附环30,如附图1所示,第三环件303的轮廓能够完全覆盖标签,此时转动通气盘40和固定盘20之间的切换盘50,如图5所示,切换盘50顺时针转动45°,使得左侧的第三切换道503转动至最上方,此时第五通孔203与第六通孔403连通,进而负压腔与吸附腔305连通。

连通后开启负压泵,负压泵的负压依次通过负压腔、第六通孔403、第三切换道503、第五通孔203和吸附腔305传递到第三环件303的吸口306处,第三环件303的所有吸口306对标签进行吸取,标签的右侧贴合在第三环件303的左侧上;此时传送带10带动玻璃瓶80移动至第三环件303处,当第三环件303与玻璃瓶80的贴标签处相对时,传送带10暂停,然后让整个吸附贴标机构向左移动,第三环件303按压到玻璃瓶80的侧壁上,促使标签粘附到玻璃瓶80上,然后传送带10继续移动,带动下一个玻璃瓶80移动至第三环件303处,实现对下一玻璃瓶80的贴标。

当标签的大小变化时,只需根据标签的大小选择合适大小的吸附环30,同时转动切换盘50,连通相应的切换道即可,切换的方式简单快速;切换后能对不同大小的标签进行粘贴。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还包括基本如附图6、附图7和附图8所示的,切换盘50的侧面设有四条标记线507,标记线507分别位于第一切换道501、第二切换道502、第三切换道503和第四切换道504所在的切换盘50的直径上,标记第一切换道501、第二切换道502、第三切换道503和第四切换道504的四条标记线507的长度依次变长;同时如图8所示,通气盘40的上侧上设有对准槽406,对准槽406与第二通孔401位于同一直径上。

如图8所示,固定盘20的右侧上设有第一滑槽205,切换盘50的左侧上设有嵌入第一滑槽205内的第一滑环505,第一滑环505与第一滑槽205的内壁滑动接触;通气盘40的左侧上设有第二滑槽405,切换盘50的右侧上设有嵌入第二滑槽405内的第二滑环506,第二滑环506与第二滑槽405的内壁滑动接触。

如图6所示,通气盘40远离切换盘50的一侧焊接有伸缩杆60,伸缩杆60的轴线与传送带10传送方向上的轴线垂直,且伸缩杆60的轴线与传送带10所在的水平面平行,伸缩杆60焊接在机架上。

此外,传送带10的表面上设有对玻璃瓶80进行限位的安装槽101,避免玻璃瓶80在传送过程中倾倒。

本实施例中的用于玻璃瓶80的贴牌装置在使用时与实施例1相比有如下不同之处,在转动切换盘50时,第一滑环505在第一滑槽205内滑动,第二滑环506在第二滑槽405内滑动,切换盘50的转动稳定且快速;同时在切换使用第一环件301、第二环件302、第三环件303和第四环件304时,使相应的标记线507与对准槽406相对,如附图6所示,此时需要第三环件303内的吸附腔305与负压腔连通,此时转动切换盘50让位于下侧的标记线507与对准槽406相对即可,此时第三切换道503转动至最上方,将第五通孔203与第六通孔403连通,进而第三环件303内的负压腔与吸附腔305连通。

在对标签进行粘贴时,伸缩杆60伸长,将推动整个吸附贴标机构向玻璃瓶80方向移动,实现对标签的粘贴,待粘贴完成后,伸缩杆60缩短,带动吸附贴标机构回到原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