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度可调的传送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73078发布日期:2020-07-31 21:25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度可调的传送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送带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移动的传送带。



背景技术:

传送带是一种用于传送物料的装置。

现有技术中,传送带包括机架、主动辊、从动辊以及一次绕过主动辊、从动辊的软质布带,主动辊上设置有驱动主动辊转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固定在机架上。

通过驱动装置使主动辊转动,带动软质布带,以及从动辊转动,将物料放置在软质布带上,能够将物料从软质布带的一端传送至软质布带的另一端。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上述现有技术用于厂房内,固定从一端运输到另一端,但是实际工作或生活中,会有临时需要运输物质的情况,物料的初始位置和待传送的位置是临时出现的,通过上述现有的传送带需要将整个传送带搬运过来,一般来说,传送带在厂房内时固定在厂房内部的,拆卸以及运输不方便。

目前设计一种可移动的传送带,在传送带底部设置有支撑轮,通过支撑轮方便移动,但是由于在传送物料过程中,有一种收料装置,从侧面开有收料口,传送带的终点端的高度收到收料口的高度的限制,调节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度可调的传送带,通过调节传送带的终点端的高度,能够方便调节传送带终点端与收料口之间的位置,使其相对应。

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高度可调的传送带,包括机架、转动支撑在机架上的初始端传送辊、转动支撑在机架上的终端传送辊、依次绕过初始端传送辊以及终端传送辊的运输带,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运输带运动的驱动组件,传送带的末端固定连接有下垂绳。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下垂绳,向下拉动传送带的终点端位置,能够调节传送带终点端的高度,由于传动带机架自身的柔性,在调节角度较小时,不会使传送带起始端向上翘起。

进一步的,传送带的终点端设置有收料箱,所述收料箱上开设有供传送带的终点端插入的收料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收料箱方便收取传送带运送的物料,通过收料口够传送带插入,实现传送带上携带物料的运输。

进一步的,所述下垂绳远离传动带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挂钩,所述收料箱底部固定连接有与挂钩连接的卡接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挂钩挂在卡接板上,实现下垂绳拉动后的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板上开设有供挂钩插入的连接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孔与挂钩的配合能够方便挂钩与卡接板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孔沿竖直方向并排开设有多个。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多个连接孔的设置能够让传送带的终点端的位置的调节范围更加灵活。

进一步的,所述下垂绳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传送带的两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对称的下垂绳能够让传送带的调节保持平衡。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电机以及固定连接在电机上的带动轮,机架上转动支撑有主动辊,主动辊上固定连接有减速轮,减速轮与带动轮之间连接有同步带,机架上转动支撑有转向辊,运输带从初始端传送辊依次绕过转向辊、主动辊以及终点端传送辊,所述转向辊位于主动辊远离初始端传送辊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减速轮与带动轮的设置,起到减速的作用,放慢传送带运动速度,适应传送带运输物质的使用,通过主动辊以及转向辊的设置,将驱动组件添加在了初始端传送辊以及终点端传送辊之间实现了传送带的运动。

进一步的,初始端传送辊和/或终点端传送辊上设置有用于调节传送带的松紧度的松紧调节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传送带长时间使用后容易造成运输带的松弛,通过松紧度调节组件调节运输带的松紧,能够让传送带保持紧绷,让传送带不易打滑。

进一步的,所述松紧度调节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机架上的两块连接板以及转动连接在连接板上的滑动螺杆,滑动螺杆上螺纹连接有滑动连接在机架上的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与初始端传送辊或终端传送辊的端部固定连接,松紧度调节组件至少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初始端传送辊或终端传送辊的两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滑动螺杆能够让滑动块然滑动螺杆的轴线方向移动,进而能够让初始端传送辊沿传送带传送方向移动,进而调节传送带的松紧度。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包括运送骨架以及支撑骨架,支撑骨架连接支撑轮,运送骨架连接转向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向轮能够方便传送带运输过程中的方向转动,通过支撑轮支撑传送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下垂绳,向下拉动传送带的终点端位置,能够调节传送带终点端的高度,由于传动带机架自身的柔性,在调节角度较小时,不会使传送带起始端向上翘起;

2、通过卡接板、连接孔以及挂钩的设置,方便传送带的终点端的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凸显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的b部放大图;

图5为图2中的c部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2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7图6中的d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机架;10、支撑骨架;100、第一支撑杆;101、第二支撑杆;102、支撑轮;103、连接轴;11、运送骨架;110、设备组装机架;1100、组装支撑杆;1101、增高支撑杆;111、运送支撑架;1110、运动支撑杆;112、弧形抬高杆;113、弧形下降杆;1130、下垂绳;1131、挂钩;114、连接杆;1140、加强斜撑;2、初始端传送辊;20、松紧调节组件;21、连接板;22、滑动块;23、滑动螺杆;24、旋转把手;3、终端传送辊;4、驱动组件;40、支撑板;41、电机;42、固定板;420、带动轮;43、主动辊;430、减速轮;44、转向辊;45、同步带;5、运输带;6、架设组件;60、固定杆;61、架设杆;62、加强杆;63、转动管;7、万向轮;70、刹车片;8、支腿横杆;80、支腿竖杆;81、拉动绳;82、拉绳板;83、卷扬机;9、收料箱;90、收料口;91、卡接板;910、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高度可调的传送带,参照图1,包括机架1、转动连接在机架1上的初始端传送辊2、转动连接在机架1上的终端传送辊3以及运输带5,运输带5依次绕过初始端传送辊2以及终端传送辊3,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传送带绕初始端传送辊2以及终端传送辊3运动的驱动组件4。

机架1包括运送骨架11以及支撑骨架10,支撑骨架10包括第一支撑杆100以及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杆100上的第二支撑杆101,第一支撑杆100与第二支撑杆101之间具有向上倾斜的角度,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100与第二支撑杆101之间成150°。

第一支撑杆100以及第二支撑杆101均平行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撑杆100以及第二支撑杆101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连接轴103。两组第一支撑杆100以及第二支撑杆101均垂直于连接轴103。连接轴103的两端分别穿出两个第一支撑杆100并转动连接有支撑轮102。

运送骨架11包括设备组装架以及运送支撑架111,设备组装架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杆100远离第二支撑杆101一端的组装支撑杆1100以及端部固定连接在组装支撑杆1100上的增高支撑杆1101,增高支撑杆1101的中部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杆101的一端。

运送骨架11相对设置两组,分别位于两组第一支撑杆100以及第二支撑杆101上方。

物料从初始端运送至终点端,组装支撑杆1100远离增高支撑杆1101一端位于初始端,增高支撑杆1101远离组装支撑杆1100一端位于终点端,终点端的高度高于初始端。

组装支撑杆1100位于初始端一侧固定连接有弧形抬高杆112,弧形抬高杆112一端固定连接在组装支撑杆1100上,运送支撑架111包括分别位于两跟增高支撑杆1101上方的于两根运送支撑杆,运动支撑杆1110的长度方向沿传送带的运动方向设置。

运动支撑杆1110位于终点端固定连接有弧形下降杆113,弧形下降杆113一段固定连接在运动支撑杆1110远离弧形抬高杆112一端,弧形下降杆113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增高支撑杆1101上。

运动支撑杆1110一端固定连接在弧形抬高杆112远离组装支撑杆1100的端部,增高支撑杆1101远离组装支撑杆1100一端。

运送支撑架111与设备组装架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初始端传送辊2以及终端传送辊3的连接杆114。

连接杆114一端固定连接在弧形抬高杆112靠近圆心一段,连接杆114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弧形下降杆113靠近圆心的一端。

初始端传送管转动支撑在连接杆114位于起始端一侧,终端传送辊3转动支撑在连接杆114位于终点端一侧。

传送带依次绕过终端初始端传送辊2以及终端传送辊3。

结合图3,两根运动支撑杆1110之间垂直设置有支撑运输带5的架设组件6,架设组件6包括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连接杆114上且长度方向与传送带运输方向垂直的固定杆60,以及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运动支撑杆1110上的架设杆61,架设上转动连接有三根转动管63,相邻两个转动管63之间设置有垂直固定在架设杆61上的加强杆62,加强杆62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杆60上。

结合图4,两根组装支撑杆1100之间固定连接有用于固定驱动组件4的支撑板40,驱动组件4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板40上的电机41,电机4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带动轮420,组装支撑杆1100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板42,固定板42上转动支撑有主动辊43,主动辊43一端向外延伸有与带动轮420截面共面的减速轮430,减速轮430与带动轮420通过同步带45连接。

固定板42上还转动支撑有与主动辊43轴线方向平行的转向辊44,结合图1,运输带5从初始端传送辊2一次绕过转向辊44以及主动辊43后绕过终端传送辊3,转向辊44位于主动辊43远离初始端传送辊2一侧。

组装支撑杆1100位于初始端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7,万向轮7上设置有用于阻止万向轮7运动刹车片70。

为了让传送带使用过程更加稳定,增高支撑杆1101上垂直转动连接有支腿横杆8,支腿横杆8上垂直固定连接有支撑在地面上的支腿竖杆80,支腿竖杆80上固定连接有拉动绳81,弧形下降杆113上固定连接有垂直于弧形固定杆60的绕绳杆,拉动绳81绕过绕绳杆后向初始端延伸,组装支撑杆1100上垂直固定连接有拉绳板82,拉绳板82上固定连接有输出端固定拉动绳81上的卷扬机83。

启动卷扬机83能够带动拉绳拉动支撑竖杆,支撑竖杆被拉动脱离地面后传送带能够利用万向轮7以及转向轮进行移动。

为了提高传动带的支撑强度,连接杆114与组装支撑杆1100之间间隔设置有加强斜撑1140,增高支撑杆1101与连接杆114之间间隔设置有加强斜撑1140。

结合图5,为了方便调节运输带5的松紧度,在初始端传送辊2与连接杆114之间设置有松紧调节组件20,松紧调节组件20包括,垂直固定连接在连接杆114上的两个相对的连接板21,两个连接板21之间设置有固定在连接杆114上滑动块22,初始端传送辊2的端部固定连接在滑动块22上,两个连接板21之间转动连接有滑动螺杆23,滑动螺杆23与滑动块22螺纹连接,滑动螺杆23的一端穿出一块连接板21并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24。

转动旋转把手24带动滑动螺杆23,滑动块22沿滑动螺杆23的轴线方向滑动,带动初始端传送辊2沿运输带5的运动方向移动,进而能够调节传送带的松紧度。

具体实施过程,通过万向轮7以及支撑轮102将传送带推到需要传送的位置,锁紧刹车片70,启动卷扬机83,将支撑竖杆支撑在地面上,做好稳定支撑,启动电机41,将物料从初始端放置在运输带5上,物料被运输到终点端,完成运输,使用灵活、便捷。

实施例2,高度可调的传送带,参照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传动带的终点端固定连接有下垂绳1130,向下拉动下垂绳1130,能够让终点端向下微调,下垂绳1130固定连接在弧形下降杆113上。

使用时,将物料传送至终点,在终点设置收料装置,收料装置包括收料箱9以及供传送带的终点端插入的收料口90,固定箱上位于收料口90下方固定连接有卡接板91。

结合图7,卡接板91沿竖直方向并排开设有多个连接孔910,下垂绳1130上远离传送带一端固定连接有挂钩1131。

收料口90的高度与传送带的终点端的高度相等,收料口90的大小大于传动带的终点端的大小,传送带的终点端插入收料口90内,调节传动带伸入收料口90的深度能够调节物料传送在收料箱9内的位置,能够让收料箱9容纳物料更加容易。

调节收料口90语传送带之间的位置时,传送带没入收料口90的高度也会随之变化,向下拉动下垂绳1130,能够调节传送带的终点端的顶部与收料口90顶部的距离,由于机架1具有弹性,较小的调节不会使万向轮7翘起。

将挂钩1131挂在不同的连接孔910上,进行固定,调节传送带终点端的高度更加方便。

具体实施过程,将传送带的终点端插入收料口90内,将挂钩1131挂在不同的而连接孔910上进行调节,下垂绳1130以及卡接板91均设置两个且分别位于传送带的两侧,能够维持传送带的平衡。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