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食品的单份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67598发布日期:2021-01-15 14:07阅读:66来源:国知局
用于食品的单份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固体或半固体食品(例如冰激凌、零食、奶酪等)的单份容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单份容器已知是用于固体或半固体食品的,其由可热成型的塑料制造并且由沿着相应的外围边缘以可剥离焊而焊接在一起的一对半壳组成。

可剥焊是指在确保两个外围边缘完全粘合在一起的同时,通过在垂直于焊接平面的方向上施加牵引力而使两个外围边缘分开而不会导致容器破裂的焊接。

因此,通过沿相应的外围边缘分开两个半壳来打开容器。

为了使使用者能够处理容器内部的食品,该容器设置有小棍或小镐,其插入食品中并从中突出,并且使使用者能够再卸下容器的半壳后容易抓握和处理食品而不会弄脏双手。

在wo2004/086875中以本申请的申请人的名义公开了这种容器。

上面公开的类型的容器具有的缺点是,将小棍或小镐插入容器内部会使容器的生产便显著复杂化,从而增加生产成本。

此外,小棍或小镐的存在使用过的容器的处置复杂化,因为通常必须将小棍或小镐和容器的主体分开处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制造用于固体或半固体食品的单份容器,该容器比现有技术的容器制造起来更简单且更便宜,并且使用过的容器的处置更简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容器来实现。

由于本发明,可以制造一种单份食品容器,该容器不必配备小棍或小镐以使使用者能够处理容纳在其中的食品。

根据本发明的容器易于制造并且可以简单容易地打开,进一步使使用者能够在不弄脏手的情况下处理容纳在其中的食品。

最后,根据本发明的容器可以在使用后简单地处置。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公开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单份容器处于闭合配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容器处于完全打开配置的平面图;

图3是图1的容器沿线iii-iii的截面图;

图4至图8示出了用于打开图1的容器的各种打开步骤,其中图4是图1的容器在第一打开步骤中的平面图;图5是图4的容器的侧视图;图6是在容器的第二打开步骤中类似于图5的视图;图7是图1的容器在开始打开时的平面图;而图8是图7的容器的侧视图。

图9是处于闭合配置的根据本发明的单份容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0是图1的容器处于完全打开配置的平面图。

图11是图9的容器沿线xi-xi的截面图;

图12至图16示出了用于打开图9的容器的各种打开步骤,其中图12是图9的容器在第一打开步骤中的平面图;图13是图12的容器的侧视图;图14是在容器的第二打开步骤中的类似于图13的视图;图15是图9的容器在开始打开时的平面图;而图16是图15的容器的侧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单份容器处于闭合配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8是图17的容器处于完全打开配置的平面图;

图19是图17的容器沿线xix-xix的截面图;

图20至24示出了用于打开图17的容器的各种打开步骤,其中图20是图17的容器在第一打开步骤中的平面图;图21是图20的容器的侧视图;图22是在容器的第二打开步骤中的类似于图21的视图;图23是图17的容器在开始打开时的平面图;而图24是图23的容器的侧视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的单份容器处于闭合配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6是图25的容器处于完全打开配置的平面图;

图27是图25的容器沿线xxvii-xxvii的截面图;

图28至32示出了用于打开图25的容器的各种打开步骤;其中图28是图25的容器处于第一打开步骤的俯视图;图29是图28的容器的侧视图;图30是在容器的第二打开步骤中的类似于图29的视图;图31是图25的容器在开始打开时的平面图;而图32是图31的容器的侧视图;

图3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图9至图16以及图25至图32所示的实施例的容器的制造;

图3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图1至图8以及图17至图24所示的实施例的容器的制造。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图3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容器1的第一实施例。容器1由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组成,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分别由用于食品的可热成型材料片材(例如聚丙烯、聚乳酸、可生物降解的热塑性材料)热成型制造。第一半壳2设置有围绕第一凹腔6的第一外围边缘4。类似地,第二半壳3设置有围绕第二凹腔7的第二外围边缘5,第二凹腔7可以具有基本对应于第一凹腔6的形状和尺寸的形状和尺寸。

为了形成容器1,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通过将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例如通过热焊接或超声焊接焊接在一起而结合在一起。

当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焊接在一起时,第一凹腔6和第二凹腔7在容器1内限定了用于容纳固体或半固体食品(例如冰激凌、零食、奶酪等)的空腔8。

在容器1的中间区域22中与第一凹腔6相反的一侧的第一外围边缘4上,形成第一非贯通切口9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0,即,其深度小于第一外围边缘4的厚度。第一非贯通切口9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0将第一外围边缘4分成第一部分4a和第二部分4b。

类似地,在所述中间区域22中处于与第二凹腔7相对的侧部上的第二外围边缘5上,形成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即,其深度小于第二外围边缘5的厚度。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将第二外围边缘5分成第一部分5a和第二部分5b。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优选地被形成在与第一非贯通切口9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0相对应的位置上,以便当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焊接在一起时,将第一非贯通切口9叠加在第三非贯通切口11上,并且将第二非贯通切口10叠加在第四非贯通切口12上。然而,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可以相对于第一非贯通切口9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0处于交错位置上。

在第一外围边缘4上,在第一非贯通切口9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0处,可以制造相应的第一贯通切口13和相应的第二贯通切口14,它们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一部分宽度上延伸。第一贯通切口13和第二贯通切口14可以通过去除材料来制造,从而呈现切口(例如如图2所示的“v”形切口)型的外观。可替代地,每个贯通切口13、14可以被制造成贯通切口,即,影响第一外围边缘4的整个厚度的切口。

类似地,在第二外围边缘5上,在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处,可以制造分别在第二个外围边缘5的一部分宽度上延伸的第三贯通切口15和第四贯通切口16。可以通过去除材料来形成第三贯通切口15和第四贯通切口16,以呈现切口(例如如图2所示的“v”形切口)型的外观。可替代地,每个贯通切口15、16可以被制造成贯通切口,即作为影响第二外围边缘5的整个厚度的切口。

将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结合在一起的焊接至少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处是可剥离型的。焊接可以在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整个范围上为可剥离型的,也可以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处为可剥离型的,而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二部分4b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二部分5b处是不可剥离型的。

在位于容器1的一端的区域17中,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仅部分地焊接在一起,即仅在相应宽度的一部分上焊接在一起,以便使用者可以通过在所述区域17处抓握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而打开容器1,并可以通过在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上施加牵引力来破坏可剥焊,从而至少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处将第一半壳2与第二半壳3分开。

在图4至图8中,示出了容器1的打开。

在图4和图5所示的第一步中,使用者在区域17处抓握第一半壳2的第一外围边缘4,并且通过向容器1的外部施加牵引力来破坏可剥离焊,从而将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与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分开,并使第一半壳2的第一部分2a相对于第一半壳2的第二部分2b围绕穿过第一非贯通切口9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0的第一旋转轴线a旋转。

如果存在贯通切口13和14,则有助于第一半壳2的第一部分2a相对于第一半壳2的第二部分2b旋转。

类似地,在第二半壳3的外围边缘5上施加朝向容器1的外部的牵引力会导致第二半壳3的第一部分3a相对于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3b围绕穿过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的第二旋转轴线旋转。

如果存在贯通切口15和16,则有助于第二半壳3的第一部分3a相对于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3b旋转。

第一半壳2的第一部分2a和第二半壳3的第一部分3b的旋转可以持续,直到所述第一部分2a叠加在第一半壳2的所述第二部分2b上并且第一部分3a重叠在第二半壳3的所述第二部分3b上(如图7和8所示),从而使使用者能够触及容纳在容器1的空腔8中的食品。

使用者可能与第一部分2a和3a一起使用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2b和3b来抓握打开的容器1,同时食用包含在其中的食物。

以这种方式,不必为容器1提供小棍或小镐以使使用者能够抓握打开的容器。这简化了容器1的制造并降低了制造成本。此外,由于没有小棍或小镐要与使用过的容器分开处置,因此它优化了使用过的容器的处置。

此外,使用者通过在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2b和3b上施加压力,可以使食品从容器1完全排出,从而能够在打开容器1之后,利用保持封闭在所述第二部分2b和3b之间的那部分产品。

现在将参考图9至32公开根据本发明的容器1的一些其他实施例。在附图中,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先前公开的容器1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与以下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特征。

在图9至图16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容器1的第二实施例。

同样在该实施例中,容器1由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组成,它们分别从用于食品的可热成型材料片材(例如聚丙烯、聚乳酸、可生物降解塑料)通过热成型开始制造。第一半壳2设置有围绕第一凹腔6的第一外围边缘4。类似地,第二半壳3设置有围绕第二凹腔7的第二外围边缘5,第二凹腔7可以具有基本对应于第一凹腔6的形状和尺寸的形状和尺寸。

为了形成容器1,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通过将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例如通过热焊接或超声焊接焊接在一起而结合在一起。

当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焊接在一起时,第一凹腔6和第二凹腔7在容器1内限定了用于容纳固体或半固体食品(例如冰激凌、零食、奶酪等)的空腔8。

第一半壳2在容器1的中间区域22中具有在第一半壳2的整个宽度上延伸的第一非贯通切口18。非贯通切口是深度小于第一半壳2的厚度的切口。

第一非贯通切口18将第一半壳2分为第一部分2a和第二部分2b,而把第一外围边缘4分为第一部分4a和第二部分4b。

第二半壳3在容器1的所述中间区域22中具有第二非贯通切口19,该第二非贯通切口19在第二半壳3的整个宽度上延伸。非贯通切口是深度小于第二半壳3的厚度的切口。

第二非贯通切口19将第二半壳3分为第一部分3a和第二部分3b,而把第二外围边缘5分为第一部分5a和第二部分5b。

第一非贯通切口18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9优选地形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得当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被焊接在一起时,第一非贯通切口18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9处于垂直于容器1的表面的同一平面上。然而,第一非贯通切口18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9可以制造在相对于彼此交错的位置上。

在第一外围边缘4上,可以在第一非贯通切口18处制造相应的第一贯通切口13和相应的第二贯通切口14,它们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一部分宽度上延伸。第一贯通切口13和第二贯通切口14可以通过去除材料来制造,从而呈现切口(例如如图10所示的“v”形切口)型的外观。可替代地,每个贯通切口13、14都可以被制造成贯通切口,即,影响第一外围边缘4的整个厚度的切口。

类似地,在第二外围边缘5上,可以在第二非贯通切口19处形成相应的第三贯通切口15和相应的第四贯通切口16,它们在第二外围边缘5的一部分宽度上延伸。可以通过去除材料来形成第三贯通切口15和第四贯通切口16,以呈现切口(例如如图10所示的“v”形切口)型的外观。可替代地,每个贯通切口15、16都可以被制造成贯通切口,即作为影响第二外围边缘5的整个厚度的切口。

将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结合在一起的焊接至少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处是可剥离型的。焊接可以在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整个范围上为可剥离型的,也可以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处为可剥离型的,而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二部分4b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二部分5b处是不可剥离型的。

在位于容器1的一端的区域17中,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仅部分地焊接在一起,即仅在相应宽度的一部分上焊接在一起,以便使用者可以通过在所述区域17抓握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而打开容器1,并通过在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上施加牵引力来破坏可剥焊,从而至少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处将第一半壳2与第二半壳3分开。

在图12至图16中,示出了容器1的打开。

在如图12和13所示的第一步中,使用者在没有焊接的区域17处抓握第一半壳2的第一外围边缘4,并且通过向容器1的外部施加牵引力而使得可剥焊破裂,从而使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与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分开,并且第一半壳2的第一部分2a相对于第一半壳2第二部分2b围绕一第一旋转轴线a旋转,该第一旋转轴线a穿过第一非贯通切口18在包含第一外围边缘4的平面上的投影。

如果存在切口13和14,则有助于第一半壳2的第一部分2a相对于第一半壳2的第二部分2b旋转。

类似地,在第二半壳3的外围边缘5上施加朝向容器1的外部的牵引力会导致第二半壳3的第一部分3a相对于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3b围绕一第二旋转轴线旋转,该第二旋转轴线穿过第二非贯通切口19在包含第二外围边缘5的平面上的投影。

如果存在贯通切口15和16,则有助于第二半壳3的第一部分3a相对于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3b旋转。

第一半壳2的第一部分2a和第二半壳3的第一部分3b的旋转可以持续,直到所述第一部分2a叠加在第一半壳2的所述第二部分2b上并且第一部分3a重叠在第二半壳3的所述第二部分3b上(如图15和16所示),从而使使用者能够触及容纳在容器1的腔室8中的食品。

使用者可能与第一部分2a和3a一起使用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2b和3b来抓握打开的容器1,同时食用包含在其中的食物。

以这种方式,不必为容器1提供小棍或小镐以使使用者能够抓握打开的容器。这简化了容器1的制造并降低了制造成本。由于没有小棍或小镐要与用过的容器分开处置,因此它进一步优化了用过的容器的处置。

此外,使用者通过在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2b和3b上施加压力,可以使食品从容器1完全排出,从而能够在打开容器1之后,利用保持封闭在所述第二部分2b和3b之间的那部分产品。

在图17至24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容器1的第三实施例。

同样在该实施例中,容器1由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组成,它们分别通过以用于食品的可热成型材料的片材(例如聚丙烯、聚乳酸、可生物降解塑料)为原料而热成型。第一半壳2设置有围绕第一凹腔6的第一外围边缘4。类似地,第二半壳3设置有围绕第二凹腔7的第二外围边缘5,第二凹腔7可以具有基本对应于第一凹腔6的形状和尺寸的形状和尺寸。

为了形成容器1,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通过将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例如通过热焊接或超声焊接焊接在一起而结合在一起。

当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焊接在一起时,第一凹腔6和第二凹腔7在容器1内限定用于容纳固体或半固体食品(例如冰激凌、零食、奶酪等)的空腔8。

第一半壳2在容器1的中间区域22中具有第一凹槽20,该第一凹槽20在第一半壳2的整个宽度上延伸,但是没有延伸到第一外围边缘4。

第一凹槽20将第一半壳2分成第一部分2a和第二部分2b。

类似地,第二半壳3在容器1的所述中间区域22中具有第二凹槽21,该第二凹槽21在第二半壳3的整个宽度上延伸,但没有延伸到第二外围边缘5。

第二凹槽21将第二半壳3分成第一部分3a和第二部分3b。

第一凹槽20和第二凹槽21优选地形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以便当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焊接在一起时,第一凹槽20和第二凹槽21彼此重叠在容器1的平面投影中。然而,第一凹槽20和第二凹槽21可以被制造在相对于彼此交错的位置上。

在容器1的所述中间区域22中与第一凹腔6相对的侧部上的第一外围边缘4上,形成第一贯通切口9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0,即,其深度小于第一外围边缘4的厚度。第一非贯通切口9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0将第一外围边缘4分成第一部分4a和第二部分4b。

类似地,在所述中间区域22中与第二凹腔7相对的侧部上的第二外围边缘5上,形成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即,其深度小于第二外围边缘5的厚度。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将第二外围边缘5分成第一部分5a和第二部分5b。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优选地被形成在与第一非贯通切口9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0相对应的位置上,以便当第一半壳2与第二半壳3焊接在一起时,将第一非贯通切口9叠加在第三非贯通切口11上,并且将第二非贯通切口10叠加在第四非贯通切口12上。然而,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可以相对于第一非贯通切口9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0处于交错位置上。

在第一外围边缘4上,在第一非贯通切口9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0处,可以制造相应的第一贯通切口13和相应的第二贯通切口14,它们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一部分宽度上延伸。第一贯通切口13和第二贯通切口14可以通过去除材料来制造,从而呈现切口(例如如图18所示的“v”形切口)型的外观。可替代地,每个贯通切口13、14可以被制造成贯通切口,即,影响第一外围边缘4的整个厚度的切口。第一贯通切口13和第二贯通切口14将第一外围边缘4分成第一部分4a和第二部分4b。

类似地,在第二外围边缘5上,在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中,可以制造分别在第二个外围边缘5的一部分宽度上延伸的第三贯通切口15和第四贯通切口16。可以通过去除材料来形成第三贯通切口15和第四贯通切口16,以呈现切口(例如如图18所示的“v”形切口)型的外观。可替代地,每个贯通切口15、16可以被制造成贯通切口,即作为影响第二外围边缘5的整个厚度的切口。第三贯通切口15和第四贯通切口16将第二外围边缘5分成第一部分5a和第二部分5b。

将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结合在一起的焊接至少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处是可剥离型的。焊接可以在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整个范围上为可剥离型的,也可以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处为可剥离型的,而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二部分4b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二部分5b处是不可剥离型的。

在位于容器1的一端的区域17中,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仅部分地焊接在一起,即仅在相应宽度的一部分上焊接在一起,以便使用者可以通过在所述区域17处抓握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来打开容器1,并通过在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上施加牵引力来破坏可剥焊,从而至少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处将第一半壳2与第二半壳3分开。

在图20至24中,示出了容器1的打开。

在第一步中,如图20和21所示,使用者在没有焊接的区域17抓握第一半壳2的第一外围边缘4,并通过向容器1的外部施加牵引力而导致可剥焊破裂,从而使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与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分开,并且使第一半壳2的第一部分2a相对于第一半壳2的第二部分2b围绕穿过第一非贯通切口9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0的第一旋转轴线a旋转。

如果存在贯通切口13和14,则有助于第一半壳2的第一部分2a相对于第一半壳2的第二部分2b旋转。

类似地,在第二半壳3的外围边缘5上施加朝向容器1的外部的牵引力导致第二半壳3的第一部分3a相对于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3b围绕穿过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的第二旋转轴线旋转。

如果存在贯通切口15和16,则有助于第二半壳3的第一部分3a相对于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3b旋转。

而且,第一凹槽20和第二凹槽21使得第一半壳2的第一部分2a和第二半壳3的第一部分3a的旋转更容易。

第一半壳2的第一部分2a和第二半壳3的第一部分3a的旋转可以持续,直到所述第一部分2a叠加在第一半壳2的所述第二部分2b上并且所述第一部分3a重叠在第二半壳3的所述第二部分3b上(如图23和24所示),使得使用者可触及容纳在容器1的空腔8中的食品。

使用者可能与第一部分2a和3a一起使用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2b和3b来抓握打开的容器1,同时食用包含在其中的食物。

以这种方式,不必为容器1提供小棍或小镐以使使用者能够抓握打开的容器。这简化了容器1的制造并降低了制造成本。因为没有小棍或小镐要与用过的容器分开处置,所以它进一步优化了用过的容器的处置。

此外,使用者通过在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2b和3b上施加压力,可以使食品从容器1完全排出,从而能够在打开容器1之后,利用保持封闭在所述第二部分2b和3b之间的那部分产品。

在图25至32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容器1的第四实施例。

同样在该实施例中,容器1由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组成,它们分别通过以用于食品的可热成型材料的片材(例如聚丙烯、聚乳酸、可生物降解塑料)为原料而热成型。第一半壳2设置有围绕第一凹腔6的第一外围边缘4。类似地,第二半壳3设置有围绕第二凹腔7的第二外围边缘5,第二凹腔7可以具有基本对应于第一凹腔6的形状和尺寸的形状和尺寸。

为了形成容器1,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通过将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例如通过热焊接或超声焊接焊接在一起而结合在一起。

当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焊接在一起时,第一凹腔6和第二凹腔7在容器1内限定用于容纳固体或半固体食品(例如冰激凌、零食、奶酪等)的空腔8。

第一半壳2在容器1的中间区域22中具有在第一半壳2的整个宽度上延伸的第一非贯通切口18。非贯通切口是深度小于第一半壳2的厚度的切口。

第一非贯通切口18将第一半壳2分为第一部分2a和第二部分2b,并且第一外围边缘4分为第一部分4a和第二部分4b。

第二半壳3在容器1的所述中间区域22中具有第二非贯通切口19,该第二非贯通切口19在第二半壳3的整个宽度上延伸。非贯通切口是深度小于第二半壳3的厚度的切口。

第二非贯通切口19将第二半壳3分为第一部分3a和第二部分3b,而把第二外围边缘5分为第一部分5a和第二部分5b。

第一非贯通切口18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9优选地形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得当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被焊接在一起时,第一非贯通切口18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9处于垂直于容器1的表面的同一平面上。然而,第一非贯通切口18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9可以制造在相对于彼此交错的位置上。

此外,第一半壳2在容器1的所述中间区域22中具有第一凹槽20,该第一凹槽在第一半壳2的整个宽度上延伸,但是没有延伸到第一外围边缘4。第一非贯通切口18沿着所述第一凹槽20延伸。

类似地,第二半壳3在容器1的所述中间区域22中具有第二凹槽21,该第二凹槽21在第二半壳3的整个宽度上延伸,但没有延伸到第二外围边缘5。第二非贯通切口19沿着所述第二凹槽21延伸。

第一凹槽20和第二凹槽21优选地形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得当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焊接在一起时,第一凹槽20和第二凹槽21彼此重叠在容器1的平面投影中。然而,第一凹槽20和第二凹槽21可以被制造在相对于彼此交错的位置上。

在第一外围边缘4上,可以在第一非贯通切口18处形成相应的第一切口13和相应的第二切口14,它们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一部分宽度上延伸。第一贯通切口13和第二贯通切口14可以通过去除材料来制造,从而具有切口(例如如图26所示的“v”形切口)型的外观。可替代地,每个贯通切口13、14可以被制造成贯通切口,即,影响第一外围边缘4的整个厚度的切口。

类似地,在第二外围边缘5上,可以在第二非贯通切口19处形成相应的第三贯通切口15和相应的第四贯通切口16,它们在第二外围边缘5的宽度的一部分上延伸。可以通过去除材料来形成第三贯通切口15和第四贯通切口16,以呈现切口(例如如图26所示的“v”形切口)型的外观。可替代地,每个贯通切口15、16可以被制造成贯通切口,即作为影响第二外围边缘5的整个厚度的切口。

将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结合在一起的焊接至少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处是可剥离型的。焊接可以在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整个范围上为可剥离型的,也可以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处为可剥离型的,而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二部分4b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二部分5b处为不可剥离型的。

在位于容器1的一端的区域17中,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仅部分地焊接在一起,即仅在相应宽度的一部分上焊接在一起,以便使用者可以通过在所述区域17处抓握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来打开容器1,并通过在第一外围边缘4和第二外围边缘5上施加牵引力来使可剥焊破裂,从而至少在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和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处将第一半壳2与第二半壳3分开。

在图28至32中,示出了容器1的打开。

在第一步骤中,如图28和29所示,使用者在没有焊接的区域17抓握第一半壳2的第一外围边缘4,并且通过向容器1的外部施加牵引力而使可剥焊破裂,从而使得第一外围边缘4的第一部分4a与第二外围边缘5的第一部分5a分开,并且使得第一半壳2的第一部分2a相对于第一半壳2的第二部分2b围绕第一旋转轴线a旋转,该第一旋转轴线a穿过第一非贯通切口18在包含第一外围边缘4的平面上的投影。

如果存在贯通切口13和14,则有助于第一半壳2的第一部分2a相对于第一半壳2的第二部分2b旋转。

类似地,在第二半壳3的外围边缘5上施加朝向容器1外部的牵引力会导致第二半壳3的第一部分3a相对于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3b围绕第二旋转轴线旋转,该第二旋转轴线穿过第二非贯通切口19在包含第二外围边缘5的平面上的投影。

如果存在贯通切口15和16,则有助于第二半壳3的第一部分3a相对于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3b旋转。

而且,第一凹槽20和第二凹槽21使得第一半壳2的第一部分2a和第二半壳3的第一部分3a的旋转更容易。

第一半壳2的第一部分2a和第二半壳3的第一部分3b的旋转可以持续,直到所述第一部分2a叠加在第一半壳2的所述第二部分2b上并且所述第一部分3a叠加在第二半壳3的所述第二部分3b上(如图31和32所示),从而使使用者能够触及容纳在容器1的腔室8中的食品。

使用者可能与第一部分2a和3a一起使用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2b和3b来抓握打开的容器1,同时食用包含在其中的食物。

以这种方式,不必为容器1提供小棍或小镐以使使用者能够抓握打开的容器。这简化了容器1的制造并降低了制造成本。因为没有小棍或小镐要与用过的容器分开处置,所以它进一步优化了用过的容器的处置。

此外,使用者通过在第一半壳2和第二半壳3的第二部分2b和3b上施加压力,可以使食品从容器1完全排出,从而能够在打开容器1之后,利用保持封闭在所述第二部分2b和3b之间的那部分产品。

在图33中,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容器1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非贯通切口18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9的实施例,这些第一非贯通切口18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9分别在图9至图16所示的本发明的容器1的第二实施例和如图25至图32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容器1的第四实施例中在半壳2和3的整个宽度上延伸。

为了获得第一非贯通切口18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9,在必须由其制造容器1的可热成型材料的片材23上制造一非贯通切口24,该非贯通切口24在片材23到达在其中形成容器1的半壳2和3的热成型工位之前,在片材23的整个长度上连续不断。可以用在片材23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刀片进行切割。在图33中,半壳2和3在将要通过热成型制造它们的片材23上的位置以虚线表示。

片材23定位在热成型模具中,使得在热成型期间,非贯通切口24产生第一半壳2的第一非贯通切口18和第二半壳3的第二非贯通切口19。

在图34中,参考如图1至图8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容器1的第一实施例,以及如图17至图24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容器1的第三实施例,示出了在第一半壳2的第一外围边缘4上的第一非贯通切口9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0,以及在第二半壳3的第二外围边缘5上的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的实施例。

在将要形成容器1的可热成型材料的片材23上制造具有恒定间距p的多对非贯通切口25,以便获得第一非贯通切口9、第二非贯通切口10、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

恒定间距p是指一对非贯通切口与相邻的一对非贯通切口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

成对的非贯通切口25可以由相应的成对的刀片制造。在图34中,半壳2和3在通过热成型制造它们的片材23上的位置由虚线表示。

将片材23定位在成形模具中,使得在成形期间,成对的非贯通切口25在第一半壳2的第一外围边缘4上产生第一非贯通切口9和第二非贯通切口10,并在第二半壳3的第二外围边缘5上进一步产生第三非贯通切口11和第四非贯通切口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